第十四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二)《巅峰突破》2026版地理高三一轮单元突破验收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四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二)《巅峰突破》2026版地理高三一轮单元突破验收卷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10 16:2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第十四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二)
满分70分,限时60分钟
考点1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考点2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转型发展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包兰铁路沙坡头段是穿越流动沙丘最长、受到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路段。下图为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风沙防护体系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沙坡头主导风向为(  )
A.偏西风    B.偏北风    C.偏东风    D.偏南风
2.图中防沙、固沙体系的功能是(  )
A.恢复地表的植被,改善大气降水
B.增大地表粗糙度,减小地面风速
C.改良土壤结构,增大耕地面积
D.增加建设用地,完善交通网络
  贵州清镇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考察该地王家寨,绘制了王家寨小流域石漠化(主要成因是水土流失,属于水蚀荒漠化)分布统计图。下图为“不同坡向石漠化景观分布统计图”和“不同坡度石漠化景观分布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有关图示极强度石漠化区形成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处于迎风坡,风力大    
B.处于缓坡,农耕开发
C.处于陡坡,流水侵蚀    
D.处于阳坡,蒸发旺盛
4.该地区石漠化过程包括(  )
①植被退化演替过程    
②土壤侵蚀过程 
③风力侵蚀过程    
④地表水流失过程 
⑤盐碱化过程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③    D.①②⑤
  陇东地区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是陕甘宁三省级行政区交会处。该地区中部的董志塬塬面是主要的农田分布区,但是逐渐被蚕食。以董志塬为代表的黄土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沟道侵蚀剧烈导致塬面破碎化。黄土塬的问题已不是传统的水土保持问题,而是关系黄土高原国土安全、人民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社会发展问题,必须及时、合理整治。下图为董志塬沟谷侵入塬边演化进程示意图,其中犬爪型、人手型和鸭蹼型是对其不同时期形象的比喻。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董志塬的塬面破碎化演化过程为(  )
A.犬爪型→鸭蹼型→人手型
B.犬爪型→人手型→鸭蹼型
C.鸭蹼型→人手型→犬爪型
D.人手型→犬爪型→鸭蹼型
6.董志塬塬面破碎化的主要原因是沟谷侵入塬边,其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
A.流水溯源侵蚀    B.断裂下陷
C.风力侵蚀    D.物理风化
7.沟谷侵入塬边的有效治理措施是(  )
A.打坝淤地    B.植树种草
C.开发梯田    D.修建农田
  国际专业研究机构将“收缩型城市”定义为人口规模在1万以上的人口密集城市区域,面临人口流失超过2年,并经历结构性经济危机的现象。在我国,虽然“收缩型城市”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但相关研究中,“人口流失”都是最重要的指标。下表为部分省级行政区收缩型城市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省级 行政区 收缩型 城市个数 收缩型城市
黑 8 绥化、齐齐哈尔、鸡西、鹤岗、七台河、黑河、伊春、双鸭山
吉 7 吉林、白城、白山、松原、四平、通化、辽源
辽 6 锦州、鞍山、抚顺、本溪、阜新、丹东
川 3 巴中、内江、广元
内蒙古 1 通辽
陕 1 安康
8.我国东北三省收缩型城市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位置偏远、经济停滞不前
B.资源枯竭、产业转型困难
C.环境污染、基础设施落后
D.资金短缺,科技人才外流
9.研究发现,我国部分三、四线城市成为收缩型城市,主要是因为(  )
A.群山环绕,环境比较封闭
B.地处内陆,生存条件恶劣
C.等级较低,距中心城市近
D.开发较晚,产业基础薄弱
  城市经济韧性是城市应对经济冲击、从中恢复和更新的能力,是城市转型的
综合衡量标准。湖北省大冶市是中国著名的矿业城市,被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和经济转型试点城市。下图示意2000—2018年大冶市主要工业行业产值占比及不同阶段的经济韧性。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0.形成Ⅰ阶段大冶市经济韧性变化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  )
A.产业基础差    
B.工业惯性大
C.技术水平低    
D.劳动力素质低
11.大冶市经济转型成效较为凸显的年份是(  )
A.2009年    B.2012年    
C.2015年    D.2018年
12.大冶市经济转型给资源枯竭型城市带来的启示是(  )
A.推动产业升级,加快产业多样化
B.整合现有资源,提高产业规模化
C.调整工业布局,引导工业分散化
D.加大科技投入,确保产品智能化
  复合型模式是延伸模式与更新模式的结合,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常选择的转型发展模式,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中抵御风险能力更强。下图为某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3.推测延伸模式与更新模式的共同特点是(  )
A.扩大资源开采    B.改变主导产业
C.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延长产业链
14.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路径重在考虑(  )
A.产品与市场供需关系
B.资源加工技术的改进
C.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D.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5.复合型模式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中抵御风险能力更强,主要原因是(  )
A.新兴产业竞争力强    
B.城市经济实力增强
C.劳动力更丰富廉价    
D.产业类型多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25分。)
16.西柳沟是黄河内蒙古段的一级支流。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对西柳沟开展了以“黄河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下图示意西柳沟流域及水文站位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任务一 走访水文站,查阅文献,获取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西柳沟流域不同时期降水量、
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变化统计表
年份(年) 多年平 均降水量 (毫米/年) 多年平均 径流量 (104米3/年) 多年平均 输沙量 (万吨/年)
1980—1999 301 2 974 663
2000—2017 302 1 740 102
(1)绘制该流域不同时期的径流量与输沙量统计图,分析其变化特点。(6分)
任务二 调研流域的综合治理。研学小组依据水文站提供的资料,发现西柳沟夏秋季节易形成高含沙量洪水。
(2)分析夏秋季节西柳沟洪水含沙量高的原因。(4分)
(3)为减少西柳沟入黄泥沙,从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冲积平原区中,任选一区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3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共有发展动力、福祉保障、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四个一级指标。C市曾因露天煤矿遍布而有“煤炭之乡”的美誉。下图示意C市2005—2019年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得分。
(1)从地质作用的角度,推测C市露天煤矿的形成过程。(6分)
(2)归纳C市2005—2019年可持续发展评价各项指标得分特点。(3分)
(3)为C市补齐可持续发展最短板提出合理建议。(3分)
答案全解全析
1.B 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2.B 防沙、固沙体系对于区域降水的影响较小,A错误;防沙、固沙体系可以增加地表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减小地面风速,从而防沙、固沙,B正确;改良土壤结构,增大耕地面积,会加剧沙漠化,C错误;增加建设用地,完善交通网络,不是防沙、固沙体系的主要功能,D错误。
3.B 读图可知,该地区极强度石漠化区坡度多为15°,为缓坡,适合农耕,开发强度大,流水侵蚀加剧,石漠化严重,B正确、C错误;由图可知,极强度石漠化区主要分布在南坡,当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坡为阳坡和迎风坡,降水较多,流水侵蚀强度大,导致石漠化严重,风力大或蒸发旺盛并不是当地石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A、D错误。
4.A 该地区位于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发育,石漠化过程主要是流水溶蚀作用过程,表现为在自然及人为作用下,植被不断退化,随着植被的退化,土壤侵蚀严重,地表水不断流失,岩石被溶蚀,石漠化日趋严重,①②④正确。贵州省位于湿润地区,风力侵蚀和盐碱化问题不突出,③⑤错误。故选A。
5.B 根据沟谷形状和面积判断演化进程。
6.A 董志塬塬面侵蚀属于流水侵蚀,沟谷侵入塬边是因为沟谷中的流水溯源侵蚀,使沟谷延长,向上游延伸。
7.A 打坝淤地不仅可使沟谷不再加长加深,而且淤积的泥沙可逐渐将沟谷填平,A正确;植树种草、开发梯田是治理黄土高原坡面的措施,缓坡开发梯田,陡坡植树种草,B、C错误;修建农田是黄土塬主要的发展方向,D错误。
方法归纳
黄土高原实施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 具体做法 适用范围 或作用
水平沟 在山坡上沿等高线每隔一定距离修建截流、蓄水沟槽 适用于15°~25°的陡坡
谷坊 在易受侵蚀的沟道中,修筑土、石建筑物 可以巩固并抬高沟床,稳定沟坡
梯田 在缓坡上沿等高线修建条状、断面呈现阶梯状的田块 一般用于粮食作物种植
鱼鳞坑 在坡面上修筑呈“品”字形排列的、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坑穴 用于植树造林
淤地坝 在多泥沙沟道中修建建筑物 可以拦泥淤地,减少洪水,控制侵蚀,增加农田
8.B 东北三省是我国重工业基地、老工业基地,其中有些城市因长期开采煤炭、铁矿等资源,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加上产业转型较慢,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岗位减少,人口流失,B正确;东北三省的收缩型城市并非都位置偏远,A错误;东北三省的收缩型城市之前进行过开发,基础设施并不落后,环境污染也不是城市收缩的主要原因,C错误;由于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东北三省资金并不短缺,D错误。
9.C 分布在中心城市周边的三、四线城市,区位优势并不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与中心城市没有形成产业协同关系,产业结构比较脆弱。中心城市因其优势,虹吸效应强,吸引周边三、四线城市的生产要素,而中心城市周边的三、四线城市,因为等级较低,距中心城市近,造成资源流失。
知识拓展
虹吸效应
经济学中,“虹吸效应”指的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因城市间的发展梯度落差,产生了生产要素由中小城市向中心城市单向转移的效应。
10.B Ⅰ阶段为2009年以前,此时大冶市矿物采选、洗选业和冶金业在主要工业行业中产值占比过大,产业结构单一,工业惯性大,经济韧性较低,B正确;此阶段虽然产业结构单一,但有一定产业基础,A错误;技术水平、劳动力素质对Ⅰ阶段大冶市经济韧性的作用不显著,C、D错误。
11.D 2009年、2012年、2015年中,家居、文娱用品、化工、医药等制品制造业产值占比始终较小,农副产品加工、纺织等制品制造业产值占比增大不明显或有回落,经济转型成效不凸显,A、B、C错误;2018年上述产业产值占比出现明显增长,与矿产相关的产业占比明显下降,经济转型成效较为凸显,D正确。
12.A 由上题分析可知,大冶市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家居、文娱用品、化工、医药等制品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纺织等制品制造业产值占比上升,经济韧性增强,经济转型成效显著,因此给资源枯竭型城市带来的启示是推动产业升级,加快产业多样化,A正确。
13.D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前,其所依托的资源在现有水平下开采殆尽,或市场对这种资源的需求量大幅减少,因此不应继续扩大资源开采,兴产业,主要是优化产业结构,B、C错误;延伸模式与更新模式的共同特点是延长产业链,D正确。
14.A 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15.D 复合型模式是延伸模式与更新模式的结合,并不是单纯的新兴产业竞争力强,A错误;城市经济实力增强是复合型模式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中抵御风险能力更强的表现之一,并非原因,B错误;劳动力更丰富廉价不会增强复合型模式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中抵御风险的能力,C错误;复合型模式由于产业类型多样,产业结构多元化,考虑产品与市场供需关系,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中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强,D正确。
16.(1)绘图如下:(4分)
特点:与1980—1999年比较,(降水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2000—2017年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1分)输沙量的年平均变化程度大于径流量。(1分)
(2)冬春季节,风力侵蚀作用强,将大量的沙尘吹送到河道堆积,提供了丰富沙源;(2分)夏秋季节暴雨多发,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强,增加了入河泥沙量,进入河道的泥沙被洪水搬运,易形成高含沙量水流。(2分)
(3)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强淤地坝建设、缓坡修梯田、挖鱼鳞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
风沙区:设置沙障(草方格等)防风固沙;种植固沙植物;修建引水渠,拦沙;结合工程措施引洪入沙,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冲积平原区:疏浚河道;引洪淤地(引洪灌溉),减少入黄水量和泥沙;设置滞洪置沙区;恢复植被。
(任选其一,合理即可,共3分)
解析 (1)读表并结合题干可知,统计图中需要体现的信息包括年份、多年平均径流量和多年平均输沙量,可将年份作为横坐标,多年平均径流量和多年平均输沙量作为纵坐标,画出柱状统计图。读所绘制的该流域不同时期的径流量与输沙量统计图或表中信息可知,与1980—1999年比较,在总体降水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2000—2017年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从变化程度来看,输沙量的年平均变化程度大于径流量。
(2)河流的含沙量高主要从沙源丰富、河流搬运能力强等方面分析。读图可知,该地靠近沙漠和冬季风源地,冬春季节,风力侵蚀作用强,将大量的沙尘吹送到河道堆积,提供了丰富沙源;该地夏秋季节会受到不稳定的夏季风的影响,暴雨多发,河流流速快,流量大,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强,增加了入河泥沙量;进入河道的泥沙被洪水搬运,易形成高含沙量水流。
(3)读图可知,该流域可划分成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冲积平原区,不同区域应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注意选择一个区域回答即可。黄土丘陵沟壑区:可采取工程治沙措施,如淤地坝建设、缓坡修梯田、挖鱼鳞坑,均可达到减少水土流失的效果;还可以采取生物措施,如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风沙区:该区域以风沙危害为主,应采取各项防风固沙措施,如设置沙障(草方格等)、种植固沙植物(或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削减风速,防风固沙;可修建引水渠,拦沙;结合工程措施引洪入沙。冲积平原区:该区域由于河流沉积作用强,应采取措施减少河道淤积,如疏浚河道、引洪淤地(引洪灌溉),减少入黄水量和泥沙、设置滞洪置沙区等工程措施;还可以通过恢复植被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17.(1)在中生代及其之前,C市多次发生地壳沉降,沉积作用等使地表植被埋藏地下;(2分)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埋藏地下的植被在高温高压环境中经煤化作用成煤;(2分)煤层形成后受地壳抬升、风化和侵蚀等作用出露地表。(2分)
(2)各项指标得分呈(波动)上升趋势;(1分)发展动力得分远低于其他指标;(1分)大多数年份的生态环境得分最高。(1分)
(3)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传统矿产资源产业转型升级;(1分)提高劳动力素质,通过提高待遇、增设就业岗位等留住劳动力;(1分)加大科研投入,培育科技产业,走科技创新驱动道路。(1分)
解析 (1)材料提及C市曾因露天煤矿遍布而有“煤炭之乡”的美誉,说明该市在地质时期有大量植被进入地下岩层,沉积作用使地表植被埋藏于地下;之后,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埋藏在地下的植被不断受到地下高温高压环境影响,在煤化作用下逐渐形成大量煤炭;最后是形成露天煤矿过程,煤层形成之后,该地可能发生地壳抬升,在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地表物质被侵蚀,地下煤层出露地表。
(2)可持续发展评价各项指标得分特点要从整体变化、最低数据、最高数据角度归纳。从图中可以看到,2005—2019年,各项指标得分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一级指标来看,发展动力指标得分远低于其他指标,大多数年份的生态环境指标得分最高。
(3)由图可知,C市发展动力指标得分远低于其他指标,说明发展动力是C市可持续发展最短板。发展动力包括经济结构、劳动力资源、科技创新驱动三个二级指标,补齐可持续发展最短板可从这三个二级指标采取措施。经济结构方面,可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传统矿产资源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产业发展道路;劳动力资源方面,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发展高一级产业不断提供人才支持,可通过提高待遇、增设就业岗位等留住劳动力,减少劳动力流失;科技创新驱动方面,要加大科研投入,培育科技产业,走科技创新驱动道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