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单元 单元提升卷《巅峰突破》2026版地理高三一轮单元突破验收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五单元 单元提升卷《巅峰突破》2026版地理高三一轮单元突破验收卷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10 16:2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单元提升卷
满分100分,限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双城经济圈是指某区域由两个中心城市构成核心,通过“双核引领,区域联动”的方式促进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长江流域上游,是我国西南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域之一。下图示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间格局。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成渝经济圈出现两个核心城市的原因是两城市(  )
A.经济发展互补    B.相互竞争激烈
C.地域文化迥异    D.产业结构趋同
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有利于(  )
①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自成一体
②促进经济圈内城市协同发展
③增强成都和重庆的辐射功能
④促进工业进一步向成都和重庆集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研究者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获取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企业流、交通流、信息流等数据,计算出城市间的关联度。一个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关联度占该城市关联度总量的比例,称为中心城市对该城市的控制度。苏州为长江三角洲的制造业中心,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控制度有强有弱。下图示意苏州对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控制度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据图推测影响苏州对长三角其他城市控制度的主要因素有(  )
A.企业流动和交通联系    B.人口迁移和经济水平
C.距离远近和行政区划    D.工业联系和信息交流
4.苏州和上海之间关联度高,体现在(  )
①苏州企业为上海提供大量制造业产品
②上海为苏州企业提供大量信息、金融服务
③上海主要依靠苏州交通设施与外界联系
④苏州企业的劳动力主要来自上海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能够提高苏州对南通控制度的做法是(  )
A.加强省际政府联系    B.两地协同发展相同产业
C.苏州发展金融科技业    D.扩大两地间的互联互通
  新城是许多特大城市应对“大城市病”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部分特大城市把新城规划建设作为优化区域空间发展的重要举措,着力提升新城在区域内的辐射服务能力,实现新城与中心城区的协同发展。下图示意2021年北京、上海各新城常住人口的就业目的地分布统计。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与北京相比,上海各新城(  )
A.规划面积更大
B.对中心城区的就业依赖程度较低
C.人口数量更多
D.与中心城区的产业联系强度较小
7.为提升单个新城在区域内的辐射服务能力,应侧重(  )
A.培育新城优势产业    B.均衡布局新城人口
C.提高新城行政等级    D.改善新城人居环境
  伴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区域发展的竞争已经由个体城市的竞争演化为区域内多个群体综合实力的竞争。下图示意以武汉主城区为轴心,以部分地级城市主城区为二级轴心,其他城镇为辐点的武汉城市圈轴—辐网络结构1995—2015年的动态变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1995—2015年,武汉城市圈拓展的方向主要是(  )
A.向四周呈同心圆状发展    B.向东、南方向发展
C.向东南、西北方向发展    D.向东、西方向发展
9.影响二级轴心不断发展壮大的因素是(  )
A.流动效率的提高    B.距中心城市的远近
C.辐点城镇的数量    D.流动成本的提高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下图为2012—2021年我国劳动力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重及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0.图中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分别对应的曲线是(  )
A.④②①    B.③②①    C.④②③    D.④③②
11.据图推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第一产业发展水平走低
B.我国第二产业发展加速增长
C.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平缓
D.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跨产业升级是企业资源和能力积蓄的量变到战略性重大调整的质变结果。下图示意我国S集团跨产业升级路径。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据材料推测制约该企业跨产业升级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能源    D.政策
13.S集团跨产业升级注重(  )
A.发展下游关联产业    B.发展新型替代产业
C.收缩区域合作范围    D.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14.我国鼓励类似S集团的企业主动实施跨产业升级,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  )
A.传统产业比较优势减弱
B.高端技术领域实力较强
C.人力资源数量逐渐不足
D.市场需求规模逐渐扩大
  耦合度是对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的有效度量。产业发展与能源资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彼此耦合的交互体。辽宁省部分地区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的耦合情况如下图所示,图中a、b、c分别为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高级度、合理度、集中度的空间耦合分布(纵坐标表示耦合度,横坐标表示耦合协调度)。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5.综合来看,鞍山的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耦合度显著低于大连。表明与大连相比,鞍山(  )
①能源利用效率低    
②能源利用效率高
③产业结构更合理    
④产业结构不合理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6.提升鞍山的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耦合度的关键是(  )
A.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B.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C.加强交通运输建设    
D.降低能源消耗总量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纽约是世界经济和金融中心,其发展始于航运、兴于贸易、成于制造,金融勃兴,目前正向科技创新中心城市转型。1825年伊利运河(连接伊利湖和哈得孙河)的开通促进了纽约港口的繁荣。1921年纽约区域规划协会成立,在纽约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下,至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波士华城市带”。下图为美国局部区域略图。下表示意1820年和1860年纽约人口、外来商品的变化情况。
纽约人口数量(人) 通过纽约港进入美国 的外来商品比重
1820年 123 700 9%
1860年 1 080 330 62%
(1)分析伊利运河的开通对纽约城市发展的有利影响。(6分)
(2)简述纽约向科技创新中心转型所具备的有利条件。(6分)
(3)说明纽约大都市对“波士华城市带”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4分)
18.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8分)
大布苏湖位于松嫩平原南部,在地质时期受内力和干冷气候的共同作用形成封闭湖盆。该地年均降水量404.2mm,其中83.8%集中在6—9月份,年均水面蒸发量1 243 mm。该湖为我国东部极为罕见的盐湖。
(1)简述大布苏盐湖的形成过程。(8分)
  城市收缩,即城市规模缩小,以人口流失为主要特征。东北三省是我国城市收缩最为显著的区域。
(2)鹤岗与绥化城市收缩成因不同,试分别解释两城市收缩的原因。(4分)
  白城将牵头打造吉林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将建设占地1.2万亩的氢能产业园区,加快建成“中国北方氢谷”。
(3)分析白城“中国北方氢谷”建设对吉林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斯图加特都市区位于德国西南部,人均GDP超过6万欧元,是全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1850年以前,该地区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地区,城市的形成呈现典型的“中心地”理论分布的特征;1850—1950年,德国进入快速工业化时期,斯图加特成为地区的中心;1950年之后,城镇空间扩展的重点转向中心城市以外地区,产业功能和居住功能不断向外扩散,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功能上均形成了相对均衡的布局,形成一个联系高度紧密的“分散型集聚”城市组群。下面为斯图加特都市区城市人口和特色产业分布图。
(1)描述斯图加特都市区城镇分布特征,并比较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6分)
(2)从产业分工与协作角度分析斯图加特都市区产业特点。(6分)
(3)简述“分散型集聚”城市组群的优势。(6分)
答案全解全析
1.A 相较而言,成都的优势在于科技、经济、文化等,对成都平原可以起到辐射和带动的作用;重庆工业水平高,制造业基础雄厚,是西南地区重要的贸易口岸,向南可以和南宁、昆明等紧密联系,向东又可和武汉接轨。由材料可知,“双城经济圈”中两个中心城市通过“双核引领,区域联动”的方式促进所在区域发展,正是因为两城市经济发展互补,二者的联动才能促进区域的发展,A正确。
2.C 城市圈的发展离不开与周边地区的联系,“自成一体”不符合其发展的需求,①错误;城市圈内不同等级的城市应协同发展,共同提升,而不是促进工业进一步向成都和重庆集聚,②正确、④错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可以提高成都和重庆作为核心城市的辐射功能,③正确。故选C。
3.C 由图可知,强控制度城市中的上海和无锡距离苏州近,而且无锡、常州、镇江和苏州都属于江苏省,弱控制度城市与苏州距离较远或不属于同一个省级行政区,C正确;企业流动、交通联系、人口迁移、信息交流、工业联系、经济水平等因素对于苏州对其他城市控制度影响较小,且在图中无法体现,A、B、D错误。
4.A 由常识可知,苏州企业为上海提供大量制造业产品,①正确;上海经济发达,以第三产业为主,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上海为苏州企业提供大量信息、金融服务,②正确;上海对外联系并非主要依靠苏州的交通设施,③错误;上海比苏州经济发达,苏州企业的劳动力并非主要来自上海,④错误。故选A。
5.D 苏州与南通都是江苏省的城市,两地联系不属于省际范围,A错误;两地协同发展相同产业会产生竞争,使二者关联度降低,会降低苏州对南通的控制度,B错误;苏州是长江三角洲的制造业中心,优势产业是制造业,发展金融科技业不是苏州的发展方向和定位,C错误;由材料可知,加强城市群内部的企业流、交通流、信息流会提高关联度,扩大两地间的互联互通,能够提高苏州对南通的控制度,D正确。
知识点拨
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
因素 影响
地理 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辐射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辐射功能强
资源 因素 城市因大规模的产业集聚,使得资源需求扩大,促进更大范围内资源的开发利用
交通 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为更远的区域提供服务,使其辐射范围扩大
人口 因素 城市的集聚作用对广大区域内的人口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经济 发展 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区域之间的经济关联程度越高,产业、资金、信息、人口、交通等经济要素的流动与联系越密切
6.B 据图可知,与北京相比,上海各新城常住人口的就业目的地中中心城区占比较低(关键点),说明上海各新城对中心城区的就业依赖程度较低,B正确。
7.A 城市辐射作用的原动力是经济活力的提升,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发展规模和潜力越大,城市辐射功能越强,因此提升单个新城在区域内的辐射服务能力需要培育其优势产业,集聚人才,促进经济发展,A正确;人口分布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均衡布局新城人口不切实际,B错误;城市等级提升需要满足多方面条件,一般不能提高新城行政等级,C错误;改善新城人居环境,对提升单个新城在区域内的辐射服务能力影响较小,D错误。
8.B 读图可知,武汉城市圈由点对式到初级轴—辐网络再到层级轴—辐网络主要是向东、南方向发展,B正确。
9.A 流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地区要素的聚集,可推动城市的发展,而流动成本的提高则不利于要素的聚集,会影响二级轴心的发展,A正确、D错误;由材料可知,二级轴心为部分地级城市主城区,因此其距离中心城市的距离基本不会发生变化,B错误;辐点城镇的数量是二级轴心不断发展壮大的表现,不是影响因素,C错误。
10.D 图中①曲线数值最大,应为我国劳动力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A、B错误;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2—2021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呈下降的趋势,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相对较为稳定,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上升,所以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分别对应的曲线是④③②,C错误、D正确。
11.D 读图可知,我国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呈下降的趋势,反映我国第一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解放出来,A错误;图中显示,我国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相对平缓,说明我国第二产业发展较为稳定,B错误;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增加,说明我国第三产业加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C错误;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且呈上升趋势,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较稳定,说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D正确。
12.B 由图可知,S集团的跨产业升级顺序为服装产业→新能源产业→新型显示产业,服装产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新能源产业与新型显示产业属于技术导向型,故制约该企业跨产业升级的主导因素为技术,B正确。
13.D 根据S集团跨产业升级路径可知,该集团从服装产业先向新能源产业再向新型显示产业升级(关键点),上下游关系不明显,A错误;新能源产业和新型显示产业不是服装产业的替代产业,B错误;S集团区域合作范围由国内到国际,合作范围扩大,C错误;据图可知,S集团不断发展新型产业,且都是向高技术、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发展,最终注重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实力,D正确。
14.A 与高附加值的产业相比,目前我国传统产业比较优势减弱,迫切需要转型,A正确;我国高端技术领域实力较弱,B错误;目前我国人力资源数量多,但人力资源的质量有待提高,C错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不仅对高端产业产品的需求在增加,对传统产业产品的需求也在增加,市场需求规模逐渐扩大不是我国鼓励类似S集团的企业主动实施跨产业升级的最主要原因,D错误。
15.D 图中a、b、c分别为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高级度、合理度、集中度的空间耦合分布,并且纵坐标表示耦合度,横坐标表示耦合协调度。鞍山的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耦合度显著低于大连,说明鞍山的能源利用效率相对于大连更低,鞍山的产业结构相对于大连更不合理,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故选D。
16.A 由于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耦合度能够体现能源利用效率与产业结构,故鞍山想要提升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度,需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使产业结构更合理,A正确;居民消费水平与交通运输建设对能源利用率和产业结构影响相对较小,B、C错误;降低能源消耗总量并不是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D错误。
17.(1)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扩大经济腹地;(2分)增加港口货物运输量(吞吐量),促进商业贸易发展;(2分)吸引大量廉价劳动力迁入,加快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2分)
(2)是“波士华城市带”的中心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信息网络发达;市场需求广阔;高素质人才集聚,有发达的科研能力;(金融业发达,)资金力量雄厚;灵活创新的制度与环境;经济基础雄厚;等。(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3)利用便捷的交通、信息网络,输出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2分)通过产业转移,带动周边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市间产业分工与协作,优化产业布局;(2分)等。
解析 (1)运河的主要功能为航运,因此伊利运河的开通对纽约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从交通运输方面来回答。伊利运河开通后,改善了纽约的交通运输条件,联系了纽约与广大中西部地区,扩大了纽约的经济腹地;增加了纽约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促进了纽约商业、贸易、金融等产业的发展;为纽约提供大量的劳动力,使纽约人口迅速增加,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最终促使纽约发展成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和金融中心。
(2)据图可知,纽约地处“波士华城市带”中心,地理位置优越;纽约的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发达,有利于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城市等级较高,人口数量较多,市场需求量较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较多,高素质人才较多,科研力量雄厚;纽约为世界经济和金融中心,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资金力量雄厚;当地政府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较大,科技创新环境灵活;等。
(3)纽约大都市对“波士华城市带”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便利的交通网络和发达的信息网络向外辐射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具体分析如下:
18.(1)地壳运动导致岩层断裂下陷,并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洼地;(2分)后经泉水、大气降水、地表径流汇集于洼地形成湖泊;(2分)地表径流挟带大量盐分入湖,湖水没有外泄通道,盐分不易出湖;(2分)该区域降水较少,蒸发量较大,盐分不断累积。(2分)
(2)鹤岗是(煤炭)资源型城市,由于(煤炭)资源的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等,城市经济萎缩,人口外流;(2分)绥化距哈尔滨等大城市近,大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绥化人口大量外流,人口规模缩小。(2分)
(3)构建以新能源为基础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2分)有利于提高研发能力,带动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2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低碳、绿色产业的发展。(2分)
解析 (1)从“湖盆”和“盐湖”两个角度分析大布苏盐湖的形成过程。具体分析如下: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鹤岗为资源型城市,主要矿产资源为煤炭,随着长时间的开采,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区域产业结构单一,城市经济停滞甚至衰退,导致人口大量外流,城市萎缩;绥化为非资源型城市,但距离省会城市较近,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较多,收入水平较高,绥化的(提示)。
(3)“中国北方氢谷”建设,能够促进区域以新能源为主的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多元化;能够带动与氢能相关的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氢能为新能源,技术水平较高,“中国北方氢谷”的建设能够促进吉林研发水平的提高,带动产业创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活力;能够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的供给,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促进低碳、绿色经济的发展;等。
19.(1)特征:以斯图加特为中心,沿交通廊道呈放射状布局;(2分)外围不同等级城市分布较为均衡。(2分)
比较: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或城市规模越小,服务功能越少,服务范围越小。)(2分)
(2)产业相对集中,一城一品,错位发展,分工明确;(2分)第二、三产业(实体经济和服务经济)高度协同发展;(2分)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高度集聚,而制造、应用创新、物流等非核心职能则主要分布在外围地区。(2分)
(3)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避免大城市过度集聚带来的城市化问题;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加强城市间的联系,优化资源配置(发挥集聚效应)。(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解析 (1)读图可知,斯图加特都市区的城镇以斯图加特为中心,沿交通廊道由内向外扩散,呈放射状布局,外围不同等级城市分布较为均衡。城市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与城市规模呈正相关。
(2)产业相对集中,尤其是在中心区域,集中度最高;错位发展,分工明确;实体经济(如新能源、机械电子等)和服务经济(如虚拟现实、网络服务等)高度协同发展,做到了第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如银行业、移动计算和远程信息处理等)在中心城市高度集聚,而制造、应用创新、物流等非核心职能则主要分布在外围地区。
(3)“分散型集聚”城市组群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缓解了城市人地矛盾;避免大城市过度集聚带来的脏、乱、差等城市化问题;产业相对较为分散,人口也随之分散,有利于缓解区域自然环境的压力,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加强城市间联系的同时,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相互之间可以快速联系,发挥集聚效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