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及其运动(一)《巅峰突破》2026版地理高三一轮单元突破验收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及其运动(一)《巅峰突破》2026版地理高三一轮单元突破验收卷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10 16:2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及其运动(一)
满分50分,限时25分钟
考点1 水循环  考点2 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SWAT模型是由美国农业部的农业研究中心开发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它可以结合流域内的多种地理空间信息对流域水循环进行模拟,分析并预测如水量、水质、泥沙与杀虫剂的输移等多种水文物理、化学过程。绿水流为实际蒸散发量,蓝水流为地表径流、壤中流以及地下径流之和,绿水储量为土壤含水量。下图示意SWAT模型中的水文循环过程。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导致流域内蓝水流减少的原因可能是(  )
A.气候变化导致降水增多
B.农业生产推广滴灌技术
C.河流变长导致流域变大
D.城市路面采用透水材料
2.为保障流域内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改良流域土壤结构    B.减少流域内绿地面积
C.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    D.减少上游地区用水
  蒸散发的主要形式有:植物蒸腾、水面蒸发和土壤蒸发。近年来北川河(黄河的二级支流,位于吕梁山中段西翼)流域植被恢复后年蒸散发量减少,7、8月减少最明显。流域内无大型水库,河床宽度小于30米。下图示意北川河流域1970—2020年水面蒸发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近年来该流域蒸散发量变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蒸腾量减少    B.土壤蒸发量减少
C.水面蒸发量减少    D.土壤下渗量减少
4.该流域水面蒸发量呈减小趋势是因为(  )
A.阴雨天多,光照减少    B.大量灌溉,水面萎缩
C.降水减少,空气干燥    D.植被恢复,风速下降
5.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近年来北川河流域植被恢复,使流域内(  )
A.河床下降    B.坡面径流增多
C.降水明显增加    D.年均气温升高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对洞庭湖出湖流量和泥沙变化具有明显影响。下图示意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洞庭湖区9—11月多年平均月湖容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6.与夏季相比,9—11月对洞庭湖入江口干流下游附近补给增长率最明显的是(  )
A.雨水补给    B.湖水补给
C.融水补给    D.地下水补给
7.9月初至10月初,三峡水库蓄水后洞庭湖的湖容净变化量大于蓄水前,其主要原因是(  )
A.水库蓄水增多    B.水库补枯增多
C.长江水位上升    D.长江流速增加
8.与三峡水库蓄水前相比,洞庭湖9月入江口处(  )
A.河床不变    B.侵蚀减弱
C.流速减慢    D.搬运增强
  雨洪式河流是指由于暴雨引发流域性洪水的河流。流域形态对洪水有调节作用,一般来说,流域宽度越大,越接近圆形,洪水泛滥的可能性越大。水文专家常用“胖”“瘦”来描述洪峰的特点。所谓“胖峰”,就是指缓涨缓落、持续时间长的洪水;“瘦峰”反之。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下图中流域形态与洪水过程线对应正确的是(  )
流域形态与洪水过程关系图
A.甲—①    B.乙—②
C.丙—③    D.丁—④
10.当雨带的分布与流域的主轴重合时,河流(  )
A.洪峰流量不变    B.洪峰流量变小
C.洪峰变“胖”    D.洪峰变“瘦”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冬格措纳湖,原名为托索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位于青海省布青山、布尔汗布达山之间的断陷盆地内。冬格措纳湖面积232.2 km2,湖面平均海拔4 090 m,虽然湖区年降水量仅有300 mm,年蒸发量高达1 000 mm,但冬格措纳湖水量常年基本保持动态平衡。300万年前托索河与香日德河发源于两河间的分水岭,300万年后该地区多次发生较大的地壳断裂活动,如今托索河已经成为香日德河的一条支流。下图示意冬格措纳湖水系(图中断层构造线上的双短线所在的地块代表该地块下降)。
(1)推测图中300万年前后托索河与香日德河的流向变迁。(6分)
(2)解释托索河流向变迁的原因。(8分)
(3)冬格措纳湖水量常年基本保持动态平衡,说明其原因。(6分)
答案全解全析
1.D 流域内蓝水流减少,说明地表径流、壤中流以及地下径流之和减少。因此,本题实际考查的是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减少的原因(关键点)。气候变化引起降水减少,可能导致径流量减少,但降水增多,可能导致径流量增加,蓝水流增加,A错误;农业生产推广滴灌技术,可以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可能导致径流量增加,蓝水流增加,B错误;流域面积变大,河流集水面积增大,可能导致流域内水量增加,蓝水流增加,C错误;如果将城市硬化路面改为透水性好的材料,可以增加下渗,土壤含水量增加,绿水储量增加,地表径流减少,蓝水流减少,D正确。
2.C 改良流域土壤结构,会使流域内土壤含水量增加,蓝水流可能减少,A错误;减少流域内绿地面积会使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会加剧水土流失,可能引发环境问题,B错误;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可以保障流域内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C正确;上下游的用水应根据实际情况统筹管理,而不是简单地减少上游地区用水,D错误。
3.B 根据材料“流域植被恢复后年蒸散发量减少”分析可知,随着植被覆盖度不断提高,太阳辐射无法直接到达地面,地表温度上升缓慢,土壤蒸发量减少,导致流域蒸散发量变小,B正确;流域植被恢复之后,植被数量增加,植物蒸腾量会增加,A错误;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近年来水面蒸发量减少并不明显,且该流域河床宽度小于30米,无大型水库,水域面积较小,蒸发量有限,C错误;植被阻滞地表径流,可以增加下渗,D错误。
4.D 该地区植被恢复,但是年均气温总体却是升高的,故流域内植被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微弱,降水不会明显增加,阴雨天气不会明显增多,A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显示该地区进行大量农业灌溉活动,且推测植被恢复是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导致的,故耕地面积应该是减少的,灌溉用水也会缩减,B错误;该流域植被恢复,植被蒸腾量增大,空气湿度增加会导致该流域水面蒸发量减小,而空气干燥会加大蒸发量,C错误;风速是影响蒸发的因素,风速越大,蒸发越强,植被恢复利于增大地面摩擦力,降低风速,减少水面蒸发,D正确。
5.A 植被恢复,河流含沙量减小,含沙量小于输沙能力,河流以冲刷为主,河床降低,A正确;植被恢复,下渗增加,坡面径流应减少,B错误;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区植被恢复,但是年均气温总体却是升高的,故流域内植被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微弱,降水不会明显增加,C错误;森林植被会调节气温,使温差减小,不会导致年均气温升高,D错误。
6.B 洞庭湖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河流补给湖泊;冬季降水量小,河流径流量小,河流水位低于湖泊水位,湖泊补给河流。从图中可知,9—11月洞庭湖蓄水量持续下降,说明9月后降水量减少,河流水位下降,河流水位低于湖泊水位,湖泊补给河流,所以洞庭湖入江口干流下游附近补给增长率最明显的是湖水补给,B正确;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很少出现降雪,融水补给极少,C错误;地下水补给稳定,但补给量小,对长江径流量影响较小,D错误。
7.A 此时段受季节变化及水库蓄水影响,上游来水量减少,水库下游水位降低。水库蓄水量越多,水库下游水位下降幅度越大,长江和洞庭湖水位差增加,湖泊会补给长江,洞庭湖库容减少,因此库容净变化量变大,A正确;水库补枯增多,变化量减小,B错误;长江水位上升补给湖泊,湖容的净变化量减小,C错误;洞庭湖湖容的净变化量与长江流速无关,D错误。
8.D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水库蓄水后,水库下游水位下降,洞庭湖入江口处水位差变大,流速变快,侵蚀、搬运作用增强,侵蚀河床,故选D。
总结归纳
  不同季节的河流补给形式不尽相同,这种差别主要是由流域的气候条件决定的,同时也与下垫面性质和结构有关。如,热带地区没有积雪,雨水为主要补给水源;冬季长而积雪深厚的寒冷地区,积雪融水在补给中起主要作用;发源于巨大冰川的河流,冰川融水是首要补给形式;下切较深的大河能得到地下水的补给,下切较浅的小河很少或完全没有地下水补给;发源于湖泊、沼泽或泉水的河流,主要依靠湖水、沼泽水或泉水补给。此外,人类通过工程措施,也可以给河流创造新的人工补给条件。
9.D 根据图文信息,分析如下:
信息提取 信息解读 选项匹配
流域宽度越大,越接近圆形,洪水泛滥的可能性越大 流域宽度大,易引发洪水泛滥;表现为洪水过程线出现峰值(关键点) 流域上窄下宽,到达干流下游的水量先多后少,峰值出现时间较早
流域上宽下窄,到达干流下游的水量先少后多,峰值出现时间较晚
流域宽度小,不易引发洪水泛滥;表现为洪水过程线峰值不明显(关键点) 流域上下宽、中间窄,到达干流下游的水量先多后少再多,峰值有两次
流域宽度小,到达干流下游水量相对均衡
10.D 当雨带的分布与流域的主轴重合时,流域内各地的水汇聚到干流需要的时间缩短,河流径流量陡涨陡落,洪峰变“瘦”,D正确、C错误;由于汇入干流水量增多,洪峰流量会变大,A、B错误。
11.(1)300万年前托索河自西北流向东南,注入托索湖(冬格措纳湖);(2分)300万年前香日德河自东南流向西北;(2分)300万年后托索河与香日德河流向相同,均由东南流向西北。(2分)
(2)300万年前托索河与香日德河均发源于两河之间的分水岭,托索河自西北流向东南,香日德河自东南流向西北;(2分)300万年后地壳构造活动频繁,分水岭破碎;(2分)香日德河和托索河均沿断裂带不断溯源侵蚀,切穿分水岭;(2分)香日德河袭夺了托索河,托索河由东南流向西北,托索河成为香日德河支流。(2分)
(3)该湖的补给类型多,有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等补给,流域面积广,补给量大;(3分)流域内以山地为主,水流的汇集速度快,所以使得湖泊水量常年基本保持着动态平衡。(3分)
解析 (1)300万年前托索河与香日德河发源于两河间的分水岭,托索河与香日德河分别从分水岭两侧往低处流动,流向相反。托索河自西北流向东南,注入托索湖(冬格措纳湖),香日德河自东南流向西北;300万年后该地区多次发生较大的地壳断裂活动,如今托索河已经成为香日德河的一条支流,因此托索河与香日德河流向相同,均由东南流向西北。
(2)300万年前托索河与香日德河均发源于两河间的分水岭,托索河自西北流向东南,香日德河自东南流向西北,香日德河和托索河均因溯源侵蚀而往源头方向延长;300万年后地壳构造活动频繁,分水岭破碎,使河流的下蚀作用和溯源侵蚀作用更加强烈,香日德河和托索河均沿断裂带不断溯源侵蚀,最终切穿分水岭;处于低位的香日德河袭夺了托索河,使托索河的流向发生逆转,由东南流向西北,成为香日德河支流。
(3)冬格措纳湖水量常年基本保持动态平衡,说明该湖水量年收入与年支出基本相等(关键点)。该湖受大气降水(年降水量仅有300 mm)、冰雪融水(青藏高原冰川广布)和地下水(位于断陷盆地,地势较低)等补给,流域面积广,补给量大;流域内以山地为主,发育众多入湖河流,且河流流速较快,水流的汇集速度快,虽然年蒸发量较大(1 000 mm),但二者基本持平,使湖泊水量常年基本保持动态平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