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单元提升卷
满分100分,限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糜棱岩是地下岩石受到强烈的挤压、被碾磨成细小颗粒后再胶结而成的松散岩石。四川甘孜州墨石公园石林是全国唯一糜棱岩石林,石林呈墨灰色,有柱状、尖棱状等多种形态,整体呈带状分布。下面为墨石公园石林景观图(图1)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图2)。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墨石公园石林的岩石属于图2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2.墨石公园石林景观形成所经历的主要地质过程是( )
A.岩浆喷出—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B.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C.变质作用—地壳运动—风化侵蚀
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地表易发育喀斯特地貌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图中( )
A.向斜早于泥灰岩形成
B.砂岩形成前发生断裂
C.花岗岩层易发现化石
D.岩层挤压后形成背斜
历史上黄河下游以“多淤善徙”著称,尾闾河道频繁摆动、出汊、改道。1976年,人工将入海通道改为清水沟,形成了现在的入海河道。下图示意1934年以来黄河入海河道和海岸线的变迁。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1964—1976年,黄河的自然入海河道是( )
A.刁口河 B.神仙沟 C.清水沟 D.南旺河
6.黄河尾闾河道自然改道的过程是( )
A.分汊摆动—淤积漫流—延伸归一—改道行河
B.淤积漫流—延伸归一—分汊摆动—改道行河
C.延伸归一—改道行河—分汊摆动—淤积漫流
D.改道行河—分汊摆动—淤积漫流—延伸归一
7.1976—2017年,刁口河入海口处海岸线位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
B.冬季风导致海水侵蚀增强
C.降水减少导致刁口河断流
D.改道使入海泥沙大量减少
距今12 900年~11 700年,巴塔哥尼亚高原冰川规模扩大。随着气候变暖,冰川对地貌的改造作用增强,逐渐发育狭长的湖泊和由冰川末端融水沉积形成的冰水沉积体。下图示意现今巴塔哥尼亚高原局部地貌。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8.该区域冰水沉积体的形态主要取决于( )
A.冰川规模 B.地形分布
C.大气环流 D.基岩性质
9.推测目前冰水沉积体上( )
A.地势起伏大 B.土壤发育好
C.化石类型多 D.植被种类少
亚斯蒙德半岛地处欧洲波罗的海沿岸,地质历史时期邻近冰盖。由于气候冷暖反复交替,冰盖前缘处于间歇性融冰洪水冲淤的环境,形成砾石层—砂层—黏土层互层的状态。距今2.1万年前,冰盖扩张,推挤某处地层断裂抬升。距今1.8万年前,冰盖规模达到最大,覆盖整个半岛。下图示意亚斯蒙德半岛某代表性的地层剖面,甲和丙的胶结程度较低。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0.距今2.1万年前,因冰盖前进被推挤抬升的地层分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1.甲、丙下方的不连续面的成因分别是( )
A.冰川侵蚀、流水侵蚀 B.冰川侵蚀、冰川侵蚀
C.流水侵蚀、冰川侵蚀 D.流水侵蚀、流水侵蚀
石冰川是一种沿着谷地或者坡地缓慢蠕动的冰岩混合体,表面覆盖有隔热性较好的岩石碎块。其最低海拔下限与区域多年冻土的最低海拔下限相一致,是典型的冰缘地貌。四川西部的大雪山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其石冰川分布存在坡向差异。下图示意大雪山各坡向石冰川前缘的最低海拔下限。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石冰川中的岩石碎块( )
A.分选性好
B.磨圆度好
C.多为流水搬运堆积
D.多为基岩风化崩解
13.大雪山南、北坡石冰川前缘最低海拔存在较大差异,是因为北坡( )
A.降水较多 B.气温较低
C.坡度较陡 D.风力较大
14.受全球变暖影响,石冰川比一般冰川( )
A.融化快但危害小 B.融化快且危害大
C.融化慢且危害小 D.融化慢但危害大
锥峰、塔峰为贵州地区常见的喀斯特丘陵形态。研究发现,该地喀斯特锥峰会逐渐变陡,塔峰山麓坡积物多为重力崩塌而成。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5.该地喀斯特锥峰逐渐变陡主要是因为丘底( )
A.坡面径流流量大,溶蚀快
B.岩性软,溶蚀快
C.坡面径流流速快,溶蚀快
D.气温高,溶蚀快
16.与锥峰相比,有关塔峰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旱生植被占比更大
②土层残留较厚
③坡积物分选性较好
④溶蚀程度较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位于内蒙古西部的巴丹吉林沙漠有众多高大沙山和湖泊。沙山的形成是由其稳定的西北风作用、源源不断的地下水补给和特殊的地层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鲁图峰迎风坡和背风坡从沙山坡脚到坡顶的沙粒组成均呈现由粗变细的趋势,但是形成原因和受到的动力作用不同。下图示意必鲁图沙山结构与成因推测。
(1)据图指出必鲁图峰高大沙山形成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名称。(3分)
(2)分析地下水在形成高大沙山过程中的作用。(6分)
(3)说明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沙粒组成变化相同的不同原因。(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吐鲁番盆地是新疆天山东部南坡的一个山间盆地,是我国陆地地势最低(-154.31m)的地方。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北部,岩层以砂岩和泥岩为主。山体顺坡形成一条条沟壑,曲折雄浑,寸草不生。图1为吐鲁番盆地地形地质剖面图,图2为火焰山景观图。
(1)比较觉罗塔格与火焰山岩层的新老并说明理由。(4分)
(2)指出吐鲁番盆地的地质构造,并据此分析该盆地的形成过程。(6分)
(3)分析火焰山顺坡沟壑的形成原因。(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1分)
冰岛玄武大峡谷是一处位于冰岛东部的自然奇观,它由数千根巨型的六棱柱形玄武岩柱组成,高度可达20米,沿着约屈尔河的两岸延伸数千米,形成一道壮观的景观(如下图所示)。研究表明,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在缓慢冷却过程中形成大颗粒结晶,晶体界面以六边形分开,形成致密的柱状节理。这些石柱在约70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期开始形成,最初这些玄武岩石柱被覆盖在冰盖下,近几十年来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些石柱出露地表,成为冰岛最具代表性的独特自然景观之一。
(1)分析约屈尔河谷中六棱柱玄武岩的形成机制。(6分)
(2)简述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对该自然景观形成的影响。(6分)
(3)指出促使河谷两岸石柱出露地表的人类活动,并说明其对河谷两岸玄武岩石柱出露的影响。(9分)
答案全解全析
1.D 根据材料,分析如下:
由文字材料可知,糜棱岩是由地下岩石受到强烈的挤压后形成的,其应为变质岩,图中丁属于变质岩,故选D。
2.C 由材料可知,糜棱岩是由地下岩石受到强烈的挤压、被碾磨成细小颗粒后再胶结形成的(关键点),因此墨石公园石林景观形成最先经历的是变质作用;后在经历地壳运动抬升出露地表后,经过风化侵蚀形成现在的地貌。因此该景观开形成所经历的主要地质过程是变质作用—地壳运动—风化侵蚀。故选C。
3.B 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与沉淀作用形成的,从图中可知,甲地为花岗岩,乙地为石灰岩,丙地为砂岩,丁地为泥岩,四种岩石中,石灰岩属于可溶性岩石,故地表易发育喀斯特地貌的是乙地。故选B。
4.D 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5.A 由图可知,到达1976年海岸线的河流为刁口河和清水沟,B、D错误;由材料可知,清水沟是1976年修建的入海通道,C错误;1964—1976年海岸线向外延伸最多的是刁口河附近,堆积作用最明显,故A正确。
6.B 黄河尾闾河道自然改道的过程分析如下:
图文信息 过程分析 基本结论
尾闾河道 频繁摆动 黄河河水挟带泥沙在入海口附近淤积,河水漫流入海 淤积漫流
泥沙淤积使河口附近三角洲面积不断扩大,并逐渐形成新的入海河道 延伸归一
出汊 由于海水顶托作用,入海泥沙淤积形成沙洲,河水分汊 分汊摆动
改道 随着泥沙的继续淤积,抬高河床,堵塞河道,河堤决口,河流改道形成新的河道 改道行河
7.D 由图文材料分析可知,1976年人工将入海通道由刁口河改为清水沟,导致刁口河输沙能力下降,流水堆积作用小于海水侵蚀作用,海岸线向陆地退缩,D正确;1976—2017年,刁口河入海口处海岸线向陆地退缩,而同时期清水沟入海口处海岸线向海洋推进,进而推测其并非海平面上升或降水减少所致,A、C错误;冬季风导致海水侵蚀增强会使北部海岸均受到侵蚀,但图中显示海岸只在河口附近退缩严重,B错误。
8.B 由材料可知,冰川规模主要影响冰水沉积体的范围大小,对形态影响不大,A错误;湖泊为冰川末端的冰碛湖,冰水沉积体位于湖泊上游,处于古冰川范围内,受冰川所处的山谷地形制约,冰水沉积体呈条带状分布,B正确;大气环流和基岩性质对冰水沉积体的形态几乎没有影响,C、D错误。
9.D 据材料可知,冰水沉积体为堆积地貌,地势较为平坦,A错误;该地气候寒冷,不利于土壤发育,B错误;地质时期该地为冰川边缘,生物较少,化石类型少,C错误;该地生存环境恶劣,只有地衣、被种类少,D正确。
10—11.B C 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12.D 石冰川分布区海拔高,冻融作用强烈,其裸露的基岩在强烈的风化作用下逐渐崩解,形成大小不一的岩石碎块,分选性差,A错误、D正确;根据材料可知,石冰川是由岩石碎块和冰体组成的混合体,岩石碎块磨圆度相对较弱,棱角分明,B错误;构成石冰川的岩石碎块移动动力主要是重力作用和冻融作用,C错误。
13.B 由材料可知,石冰川前缘最低海拔下限与区域多年冻土的最低海拔下限相一致(关键点),气温越低,其海拔下限越低,因此影响大雪山不同坡向石冰川前缘最低海拔下限不同的主导因素是温度,北坡为阴坡,气温较低,B正确;而降水、坡度和风力对石冰川前缘最低海拔的影响相对较小,A、C、D错误。
14.D 石冰川表面有岩石碎屑覆盖,由于岩石隔热,冰体受全球变暖影响融化较慢;随着气温升高,底层冰川消融,岩石碎屑松动,石冰川运动速度加快,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害更大。故选D。
15.A 锥峰岩石成分为石灰岩,易溶于水,贵州又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降水汇聚成地表径流之后流经锥峰丘底附近,底部石灰岩易遭受溶蚀作用,中上部由于高出地表径流水位,不
易遭受溶蚀作用得以保留,A正确;岩性软、坡面径流流速快和气温高对锥峰整体均会造成影响,不会对锥峰造成上部和下部差异化侵蚀,B、C、D错误。
16.D 结合材料分析可知,塔峰体积更小,坡度更陡,岩体存水能力更差,因此塔峰旱生植被占比更大,①正确;由于塔峰遭受侵蚀时间更久,因此其土层残留较锥峰薄,岩石溶蚀程度也更高,②错误、④正确;塔峰山麓坡积物多为重力崩塌而成,表明其坡积物分选性差,③错误。故选D。
17.(1)古沙丘阶段;(1分)新沙丘阶段;(1分)次生沙丘阶段。(1分)
(2)地下水蒸发上升遇到古沙丘倾斜钙结层阻挡,从背风坡底部蒸发出来;(2分)水蒸气凝结在顶部的沙子表面,沙山抗风蚀能力增强,起到固沙作用;(2分)随着时间推移,沙山越来越大,形成高大沙山。(2分)
(3)迎风坡以风力的侵蚀和搬运为主,迎风坡下部风力侵蚀和搬运能力强,中上部由于坡度和高度加大,搬运能力下降,细沙粒沉积到坡顶,而坡脚颗粒较粗;(3分)背风坡坡度大,沙山中上部的粗颗粒受重力作用影响显著,滚落到下部。(3分)
解析 (1)图中显示,从下往上依次有古沙丘基底、新沙丘、次生沙丘。沙丘属于风力沉积地貌,从下往上逐渐堆积。因此,其经历了古沙丘、新沙丘、次生沙丘三个阶段。
(2)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3)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沙粒类别 变化特征 原因
迎风坡 沙粒 从沙山坡脚到坡顶沙粒组成都呈现由粗变细的趋势(关键点) 迎风坡坡脚颗粒较粗,是由于在风力侵蚀作用下细小砂粒被风力搬运带走,较粗颗粒被剩下形成的;迎风坡中上部颗粒较细是中上部坡度和高度较大,造成风力搬运能力降低并产生沉积而造成的
背风坡 沙粒 背风坡下部颗粒是最粗的,这是背风坡的坡度大,沙山中上部的粗沙粒受重力作用影响显著而滚落到了下部的结果
18.(1)觉罗塔格岩层年龄大于火焰山岩层。(2分)理由:火焰山岩层位于觉罗塔格岩层的上方,形成地质年代相对较晚。(2分)
(2)地堑。(2分)形成过程:地壳受水平挤压,断裂形成断层;(2分)吐鲁番盆地两侧上升形成高地,中部下陷形成低地,四周高中部低,形成吐鲁番盆地。(2分)
(3)该地风力作用强烈,山地降水也可形成坡面径流,外力侵蚀作用强;(2分)构成火焰山的岩性存在差异,岩层顺坡软硬相间分布;(2分)在风力和流水的双重作用下,山体坡面较软的岩层容易被风力和流水侵蚀搬运,形成排列紧密的V形冲沟。(2分)
解析 (1)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因此,火焰山岩层年龄小于觉罗塔格岩层。
(2)结合上图分析可知,本地区地壳受地壳运动影响,水平挤压,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形成断层;吐鲁番盆地的两侧上升形成高地,中间相对下降形成凹地,形成中间低四周高的吐鲁番盆地。该盆地的形成是由于受到了水平挤压的影响,所以判断吐鲁番盆地的地质构造为地堑。
(3)结合材料信息分析可知,山体顺坡形成一条条沟壑,主要原因在于该地区位于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该(提示)、风力作用较强,使得地表形成疏松的沙质物质,而该地区的山地降水汇集成坡面径流,导致该地区流水侵蚀作用较强;火焰山岩石性质差异明显,岩层顺坡软硬相间分布;在风力和流水的双重作用下,山体坡面较软的岩层极易被侵蚀,形成排列紧密的V形冲沟,形成顺坡沟壑。
19.(1)冰岛位于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在古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频繁;(2分)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并流入约屈尔河谷中;(2分)岩浆在地表缓慢冷却并排出气体,形成大颗粒六边形结晶,最终形成六棱柱玄武岩。(2分)
(2)冰岛纬度高,冰川覆盖面积大;(2分)近几十年来由于化石燃料的使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导致全球变暖;(2分)气温升高导致覆盖在玄武岩上的冰盖融化,使这些玄武岩石柱出露地表。(2分)
(3)人类活动:修建水库。(3分)
影响:上游建成水库后,下游水量减少,导致掩藏在水下的玄武岩石柱逐渐出露;(3分)上游水库建成后,在水库泄洪时,对河道进行冲刷,河流水位下降,导致玄武岩石柱逐渐出露。(3分)
解析 (1)该六棱柱玄武岩位于约屈尔河谷中,玄武岩为喷出型岩浆岩,冰岛位于美洲板块与亚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频繁;来自地下的岩浆沿着地壳裂隙或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并且流入地势较低的约屈尔河谷中;之后火山停止喷发,岩浆在地表冷却并且排出其中的气体,矿物成分在缓慢冷却过程中形成大颗粒结晶,晶体界面以六边形分开,最终形成大面积的六棱柱玄武岩。
(2)根据材料信息“最初这些玄武岩石柱被覆盖在冰盖下,近几十年来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些石柱出露地表”可知,近几十年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加剧全球变暖;而冰岛纬度高,气温相对较低,冰川覆盖面积较大,气温升高导致覆盖在玄武岩之上的冰盖逐渐融化,使得被冰川覆盖的玄武岩石柱出露地表。
(3)结合材料分析可知,该玄武岩石柱位于河道中,若河流上游地区修建水库,拦蓄水源,使得下游河道的水量减少、水位降低,会使得隐藏于水体之下的玄武岩石柱逐渐出露地表;另一方面,上游水库建成后,在泄洪区人为泄洪,对河道具有较强的冲刷作用,使得河流的水位下降,也会导致被河水淹没的玄武岩石柱逐渐出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