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地貌与地表形态的塑造《巅峰突破》2026版地理高三一轮单元突破验收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地貌与地表形态的塑造《巅峰突破》2026版地理高三一轮单元突破验收卷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10 16:2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第五单元 地貌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满分80分,限时60分钟
考点1 岩石圈物质循环  考点2 外力作用与地貌
考点3 内力作用与地貌  考点4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有一处奇特的地质景观——“产蛋崖”,每隔数十年“产蛋崖”就会掉落出一些与恐龙蛋外形相似的“石蛋”。有地质专家分析推测,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原为深海沉积物,由碳酸钙分子在特定化学作用下渐渐凝聚在一起结核形成。下图为“产蛋崖”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与石蛋类型相同的岩石是(  )
A.玄武岩    B.砂砾岩    C.石英岩    D.花岗岩
2.该地区岩层中石蛋从形成到脱落的地质作用顺序依次是(  )
A.化学沉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崩落
B.流水沉积—固结成岩—地壳下降—风力侵蚀
C.海浪沉积—岩浆侵入—水平张裂—断裂下切
D.生物风化—海浪搬运—水平挤压—溯源侵蚀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橘子洲是湘江的江心洲。下图为湘江橘子洲附近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橘子洲形成过程中,主要受到(  )
A.风力堆积作用    B.地壳抬升作用
C.侧向侵蚀作用    D.泥沙堆积作用
4.湘江阶地在形成过程中(  )
A.由早到晚依次形成Ⅰ、Ⅱ、Ⅲ
B.经历了间歇性的地壳抬升过程
C.河流搬运泥沙能力不断增强
D.地质作用过程一直比较稳定
  冰川前进时会导致行进路径上的树木受伤甚至死亡,退缩后在其遗留的堆积体上,树木会重新生长。科研人员在某地由南向北倾斜的冰川末端槽谷中,沿某一剖面依次调查各垄状堆积体上的树木分布特征,调查中未发现受伤和死亡树木。下图为该剖面上各采样点最老云杉、杨树的树龄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图中反映该区域发生过完整的冰川进退事件的次数为 (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6.同一堆积体上,杨树与云杉年龄存在差异,说明杨树(  )
A.生长早、更耐贫瘠    
B.生长早、更耐严寒
C.生长晚、更耐干旱    
D.生长晚、更耐渍水
7.推测采样剖面在冰川槽谷中所处的位置和方向分别是 (  )
A.谷底,南北向    B.谷底,东西向
C.谷坡,南北向    D.谷坡,东西向
  龟山岛主要由安山岩(岩石疏松多孔)构成,形似浮龟,“龟首”处有海底热泉,经年不断冒出硫黄烟气,“龟尾”上的卵石很难稳定固定在一个方向上,如一条会摆动的尾巴。下面为龟山岛位置示意图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龟山岛的成因是(  )
A.海水沉积,地壳抬升    
B.生长边界,岩浆冷凝
C.消亡边界,火山喷发    
D.挤压碰撞,岩层断裂
9.影响神龟“摆尾”的主要因素有(  )
①潮流运动    ②风化作用
③季风环流    ④重力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山东沂蒙山形成大面积“顶平”“身陡”的方山地貌。方山地貌的物质基础为巨厚的石灰岩和泥岩。下图示意沂蒙山方山地貌演化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0.沂蒙山方山地貌的演化过程是(  )
A.Ⅳ—Ⅱ—Ⅰ—Ⅲ    
B.Ⅲ—Ⅰ—Ⅱ—Ⅳ
C.Ⅳ—Ⅰ—Ⅱ—Ⅲ    
D.Ⅲ—Ⅱ—Ⅰ—Ⅳ
11.在沂蒙山方山地貌演化过程中,流水侵蚀强度(  )
A.持续增强    
B.先增强、后减弱
C.持续减弱    
D.先减弱、后增强
  下图为某地区平面地质图,地层S、D、C、P的年龄序列从老到新。完成下面两题。
12.下列地质活动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外力沉积—F2断层—F1断层—岩层褶皱—岩浆侵入
B.外力沉积—岩浆侵入—F1断层—F2断层—岩层褶皱
C.外力沉积—岩层褶皱—F1断层—F2断层—岩浆侵入
D.外力沉积—岩浆侵入—F2断层—F1断层—岩层褶皱
13.图中李庄一带的地质构造与岩层受挤压的方向分别是 (  )
A.背斜、东北—西南    
B.向斜、西北—东南
C.向斜、东北—西南    
D.背斜、西北—东南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中的“栈道”是指褒斜古道,是古代关中通往蜀地最著名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国最早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道路之一。古代时工匠采用“火焚水激”法在此道上开凿隧洞。下图示意褒斜古道线路。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4.与“火焚水激”法相似的外力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堆积作用
15.在图中甲地修路时,古人采取的对策是(  )
A.沿河成路    B.陡峻盘旋
C.岭横越垭    D.险绝而栈
16.褒斜古道大多数路段与河道并行,其目的是(  )
A.利用水路,得其舟楫之利
B.靠近水源,不虞缺水之困
C.水边无树,无穿密林之苦
D.沿河为谷,线路相对平坦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3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干流在拉孜以上为上游,河床海拔在5 200米以上;拉孜到古乡为中游,海拔已降到4 500米以下,沿岸是西藏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农产品品质好,被誉为“高原粮仓”。
材料二 川藏铁路连接四川成都和西藏拉萨,是继青藏铁路后的第二条进藏铁路大动脉。川藏铁路全长1 629千米,桥隧比例将高达85%以上。预计在2026年建成通车,届时将大大缩短成都至拉萨的时空距离。
材料三 下面为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分布图及川藏铁路示意图。
(1)分析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高原粮仓”农产品品质极优的自然条件。(4分)
(2)列举川藏铁路修建过程中需要克服的不利的自然条件。(6分)
(3)说明川藏铁路沿线桥隧比例高的原因。(4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海洋,后经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隆起形成岛屿,至今多火山、地震活动,埃特纳火山(3 323米)是欧洲最活跃的火山。在阿格里真托的海边,有一独特的白色石灰岩悬崖,纯天然的白色岩石(质纯的石灰岩呈白色)镶嵌在蓝色的海天里。白色沙滩和悬崖被视作西西里岛最美丽的风景线。西西里岛与亚平宁半岛之间为墨西拿海峡,这里是重要的水上运输通道,运输繁忙。
(1)请阐述阿格里真托海边白色石灰岩悬崖的形成过程。(6分)
(2)埃特纳火山海拔高达3 323米,请分析其高耸的原因。(6分)
(3)有人认为墨西拿海峡正在变窄,也有人认为墨西拿海峡正在变宽。你支持哪种观点 请说出理由。(6分)
答案全解全析
1.B 根据材料可知,石蛋由碳酸钙分子在特定化学作用下渐渐凝聚在一起结核形成。按照岩石的成因判断,石蛋属于沉积岩,故与石蛋属于同一类型花岗岩是侵入岩,C错误。
2.A 根据题意,石蛋从形成到脱落的地质作用过程是:深海沉积物中的碳酸钙分子凝聚结核→深海沉积物和结核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经地壳抬升出露地表→石蛋周围岩石风化速度快,石蛋风化速度慢→石蛋周围岩石风化剥落→石蛋崩落而出。因此该地区岩层中石蛋从形成到脱落的地质作用顺序依次是化学沉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崩落,故选A。
3.D 橘子洲位于湘江,湘江是长江中游的支流,该地区风力作用不明显,A错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会形成河流阶地,而不是江心洲,B错误;侧向侵蚀会使河流展宽,不会形成江心洲,C错误;橘子洲是江心洲,是河流挟带的泥沙因流速减慢堆积形成的,D正确。
4.B 河流阶地在形成过程中,离现代河床越近,形成时间越晚,因此湘江阶地由早到晚的形成顺序是Ⅲ、Ⅱ、Ⅰ,A错误;多级阶地形成过程中,地壳经历了间歇性的抬升过程,B正确、D错误;河流阶地形成过程中,河流泥沙堆积作用增强,搬运泥沙能力减弱,C错误。
5.A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槽谷海拔越高,同一树种在其堆积体上的树龄越大,说明树种生长所处的堆积体形成的时间越早;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堆积体是冰川退缩形成的,由此可知该地冰川向低海拔方向退缩;结合材料可知,调查中未发现受伤和死亡树木(关键点),这说明冰川在该地没有前进,所以该区域发生完整的冰川进退的次数为1次,故选A。
6.A 由图可知,同一堆积体上最老杨树树龄大于最老云杉树龄(关键点),说明杨树生长更早;冰碛物有机质含量较低,较贫瘠,杨树生长更早说明杨树较云杉更耐贫瘠。故A正确。
7.D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剖面高处树龄更老,高处冰川先融化形成堆积体,因此只能是槽谷的谷坡才有可能,不可能是谷底;材料信息表明,冰川末端槽谷的延伸方向为南北方向,则谷坡方向与槽谷延伸方向垂直,由此推测采样剖面呈东西方向。故选D。
8.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龟山岛主要由安山岩构成,安山岩为喷出型岩浆岩;读图可知,龟山岛地处台湾岛东北部,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消亡边喷发,形成火山岛,C正确。
9.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龟尾”上的卵石会发生摆动。受潮流运动的影响,海水流向会发生变化,导致卵石随水流发生位移,①正确;风化作用是卵石的形成原因,但不是神龟“摆尾”的动力条件,②错误;该地受季风影响显著,季风导致海水流向发生季节性变化,使得卵石发生位移,③正确;重力作用一般会使物体垂直向下,所以不会导致卵石发生位移,④错误。故选B。
10.A 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11.B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早期地势起伏较小,流水侵蚀程度较弱;随着地壳的抬升,侵蚀持续,地势高差增大,流水动能增强,流水侵蚀强度增强;后期随着大面积方山不断被夷平,地表趋于平缓,水流趋缓,流水侵蚀强度减弱,B正确。
12—13.C B 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14.A 古代时工匠采用“火焚水激”法在此道上开凿隧洞,利用的是热胀冷缩原理,剧烈的温度变化使得岩石发生破碎。与之相似的外力作用是风化作用,是因岩石内外受热不均,导致岩石崩碎,A正确;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与岩石内外受热不均无关,B、C、D错误。
15.C 由图可知,甲地线路没有河流存在,不会是沿河成路,A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到甲地两侧的河流流向不同,可以推测出甲地应该是分水岭,陡峻盘旋是沿着陡峭的山地迂回盘旋,修“之”字形道路,其目的是通过将道路加长,使道路坡度减缓;分水岭不一定是单独的山峰,图中显示是直接通过,没有盘旋修路,B错误。险绝而栈则是指在极度危险没有路的地方,比如悬崖峭壁处,通过凿壁架木成栈道通行,图中甲地为古道线路,并无栈道遗址,D错误。而从分水岭处横贯通过最可能的就是修隧道或在地势较低处直接穿过,岭横越垭就是前面横着一道山岭,找一个海拔比穿越过去,刚好符合图中的示意,C正确。
16.D 河道旁边一般为河谷,地势相对平坦,在此修路,修建难度和成本较低,D正确;古道位于山区,水流湍急,难以行船,A错误;修建道路主要考虑通行便利性,且人们出行一般会自备水,B错误;山区河流附近也分布有密林,C错误。
17.(1)夏季气温不高,作物生长周期长;(1分)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1分)冬季寒冷,病虫害较少;(1分)生态环境良好。(1分)
(2)地形起伏大;(1分)沿线地质条件复杂;(1分)高寒缺氧,冻土发育;(1分)跨越众多的河流;(1分)暴雨、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1分)生态环境脆弱。(1分)
(3)川藏铁路跨越河流、山谷多,修建桥梁、隧道,可以缩短路程;降低坡度,提升运营安全;经过多年冻土区,修建桥梁可以克服冻土冻融对路基的破坏;经过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修建桥梁可以为生物留出通道;减少对沿线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占用耕地。(每点1分,任答四点即可得4分)
解析 (1)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夏季气温较低,作物生长周期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海拔高,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光照充足且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冬季气温低,能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人类活动少,河谷生态环境好,农作物生长环境好;等。
(2)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自然条件 内容分析
地质地貌 川藏铁路连接四川成都和西藏拉萨,跨越横断山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众多大江大河,沿途地形起伏大,多断裂构造,地质条件不稳定
气候 青藏高原为高原山地气候,海拔高,气温低,存在高寒缺氧、多年冻土发育和生态环境脆弱等挑战
灾害 沿途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不稳定且夏季降水较多,暴雨、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
(3)从必要性和重要性两方面分析。川藏铁路跨越较多河流和山地,沿途地形崎岖,桥隧比例高,可以缩短路程,加强可达性;降低坡度,提升运营安全,保证铁路高速运行;青藏高原冻土分布较广,修建桥梁可以克服冻土冻融对路基的破坏,保证运营安全;川藏铁路经过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修建桥梁和隧道可以为生物留出通道,避免造成对生物的干扰;架桥能与地表保持距离,防止火车运行过程中对环境的干扰,减少对沿线生态环境的破坏;沿途山区多,耕地少,桥隧结合可减少对耕地的占用。
18.(1)该地地质历史时期曾为海洋,沉积了深厚、质纯的石灰岩;(2分)经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隆起形成岛屿(西西里岛);(2分)隆升过程中,受海浪的不断侵蚀,坍塌形成陡峭的悬崖。(2分)
(2)多次岩浆喷发,积累厚度大;(2分)岩浆冷却凝固快,流淌性弱;(2分)形成时间晚,受外力侵蚀弱。(2分)
(3)正在变窄:该区域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边界,板块挤压使两侧陆地靠近;(2分)两侧地势陡峭,受塌方、泥石流等影响,使海岸线前进;(2分)重要交通要道,有填海造陆、港口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可能。(2分)
或正在变宽: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2分)(海峡狭管效应明显)海浪侵蚀作用强,海岸线后退;(2分)重要交通要道,有扩宽海峡、拓展航道等人类活动的可能。(2分)
解析 (1)根据图文信息,该地地质历史时期曾为海洋,因此沉积了深厚、质纯的石灰岩;由于该地地处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经板块挤压隆起形成岛屿,而在地壳隆起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海浪侵蚀,经过漫长的侵蚀作用,坍塌形成陡峭的悬崖。
(2)火山高耸说明其形成时间晚,受外力侵蚀弱;火山的形成与岩浆喷发有关,而该火山有多次岩浆喷发,且岩浆冷却凝固快,流淌性弱,积累厚度大,导致海拔较高。
(3)若答墨西拿海峡正在变窄,则需要从地质作用、人类活动等角度回答。墨西拿海峡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挤压使两侧陆地靠近;该地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岩石松散,且海峡两侧地势陡峭,受塌方、泥石流等影响,海岸线前进;西西里岛属于意大利,意大利是发达国家,有填海造陆、港口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可能。若答墨西拿海峡正在变宽,则需要从海平面上升以及人类活动等角度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墨西拿海峡沿海低地被淹没,且该地海浪侵蚀作用强,所以会导致海岸线后退,海峡变宽;墨西拿海峡周边经济发达,地理位置优越,处于重要交通通道上,当地政府有扩宽海峡、拓展航道等人类活动的可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