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自然灾害《巅峰突破》2026版地理高三一轮单元突破验收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自然灾害《巅峰突破》2026版地理高三一轮单元突破验收卷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10 16:2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第八单元 自然灾害
满分80分,限时60分钟
考点1 气象灾害  考点2 地质灾害  考点3 其他自然灾害
考点4 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考点5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江苏省气象台2022年11月27日16时16分发布寒潮橙色预警:受强冷空气影响,预计全省自北向南有一次明显的大风降温过程;48小时最低气温将下降12~17℃,并伴有陆上阵风6~7级、江河湖海面阵风9级左右的偏北风;30日最低气温表现为本省淮河以北地区-5℃左右,东南部地区1~2℃,其他地区-3~0℃。下图示意江苏省某城市此时期连续五天的天气预报信息。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推测寒潮开始影响图示城市的时间是(  )
A.11月27日    B.11月28日
C.11月29日    D.11月30日
2.此次寒潮侵袭过程给江苏省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
①公路运输流量减小,车速下降
②人体免疫力下降,病患数量增加
③水稻遭受冻害,将大面积减产
④诱发山体滑坡,掩埋农田和村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风暴潮是强风或气压骤变对海面作用引起海水堆积,使海面异常升高的现象。可分为由台风引起的台风风暴潮和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两类。风暴潮影响的范围一般为数十米至上千米,持续时间从几小时到上百小时不等。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下列关于我国风暴潮发生的时空特征的推测,正确的是 (  )
A.夏秋季节发生概率小    B.河口地区发生概率小
C.农历月初发生概率大    D.平直海岸发生概率大
4.下列关于风暴潮带来的影响和防范的应对措施,正确的是(  )
A.淹没房屋—远离海岸建房
B.冲毁堤岸—建设防护林带
C.影响交通—建设地下交通
D.海水入侵—经常疏通河道
  主震型地震的震级很高,主震释放的能量占整个地震序列的90%以上。当地时间2023年2月6日4时17分与13时24分,土耳其发生两次7.8级大地震及多次余震,震中相距96千米,震源深度均在20千米以内,是一种罕见的“双主震型地震”,损失巨大。下图示意此次土耳其“双主震型地震”烈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根据烈度的空间分布可以推断(  )
A.震中位置    B.震源深度
C.断层走向    D.断层类型
6.与同震级的“单主震型地震”相比,“双主震型地震”(  )
A.前震更多    B.余震更多
C.震源更深    D.烈度更大
7.地震发生后,有一个气旋从地中海登陆灾区,该气旋可能为灾区(  )
A.带来一次升温天气    
B.增加地震救援难度
C.带来降水缓解春旱    
D.诱发余震加重灾情
  位于三峡库区周边的湖北秭归县兰陵溪为滑坡灾害多发区,山体坡角为30°~37°;该滑坡地位于鄂西暴雨中心范围内,强降水条件使堆积物饱水,且由于三峡库区拦洪蓄水,库水上涨下调影响边坡下部岩土体稳定,破坏了坡体的自然平衡条件,从而引发坡体下滑。下图为三峡库区兰陵溪滑坡形成机理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三峡库区兰陵溪滑坡多发的主要诱发因素是(  )
A.库区水流破坏坡脚稳定
B.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C.风化层顶间岩层结构疏松
D.为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
9.三峡库区兰陵溪地区防止滑坡的有效措施为(  )
A.恢复坡面植被    
B.坡面设置排水沟槽
C.减缓坡度    
D.实施加固坡脚工程
10.火后泥石流是森林火灾后的泥石流,导致其形成的降雨强度、累计降雨量与火灾后山坡松散物厚度呈负相关。某山地火灾后,山谷在短期内发生四次火后泥石流。下图为该地四次火后泥石流发生前后时段的山地降水过程图。四次火后泥石流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①④③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风吹雪是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是雪在风的作用下迁移、重新沉积的过程。下图为京新高速(G7)新疆伊吾—木垒段示意图,该路段易发生风吹雪灾害。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11.图示路段,风吹雪危险系数最高的路段分布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12.G7新疆伊吾—木垒段,收费站数量很少,主要是因为(  )
A.建设难度大    
B.自然灾害多
C.客货流量小    
D.水资源短缺
13.降低风吹雪灾害的合理举措为(  )
A.普及混凝土护栏    
B.增设透风式护栏
C.增加收费站数量    
D.科学地规划乡镇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1分。)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雷暴,是热带和温带地区常见的局地性强对流天气,雷暴发生时可伴随有雷击、闪电、强风和强降水。每年全球雷暴灾害造成的人员生命和财产损失不计其数。邯郸市地处河北省南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中西部为太行山,东部为华北平原,地貌类型复杂多样。邯郸市平均年雷暴日数达28.8天,雷暴导致的损失在逐年上升。图1示意20多年来邯郸市雷暴年平均日数空间分布,图2为邯郸市雷暴日数月变化曲线图。
(1)描述20多年来邯郸市雷暴天气年平均日数的空间分布特点。(6分)
(2)邯郸市雷暴天气集中在夏半年,分析其自然原因。(6分)
(3)简述邯郸市雷暴灾害损失逐年上升的原因,并指出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7分)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汤加(如图)是一个由172个大小不等的珊瑚岛和火山岛组成的以农业为主、经济落后的岛国。北京时间2022年1月15日,汤加爆发了数十年罕见的火山活动,引发了巨大海啸,导致汤加全国通信中断72小时。此次火山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 000颗广岛原子弹,火山喷出的气体、烟雾和灰烬形成的蘑菇云团直径达400~500千米,冲至19~30千米的高空,笼罩了汤加整片天空,持续数日也不见消散。
(1)分析汤加通信中断时间长的原因。(8分)
(2)结合蘑菇云团到达的大气层特点,分析其难以消散的原因。(6分)
(3)说明火山喷发物对当地种植业的不利影响。(8分)
答案全解全析
1.B 由图可知,11月27日该城市为多云天气,气温较高,说明寒潮还未对其产生影响,A错误;28日该城市为中雨天气,气温略有下降,说明寒潮未到达该城市,但已经接近了,并迫使原有暖湿空气抬升,从而形成中雨天气,因而28日应是寒潮开始影响29、30日气温大幅下降,说明寒潮已经到达,严重影响该城市,排除C、D。
2.A 寒潮侵袭期间,大风、降温、降水天气影响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驾驶难度增加,会使公路运输流量减小、车速下降,①正确;寒潮侵袭,气温骤降,人体免疫力会下降,病患数量增多,②正确;江苏省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11月下旬水稻大部分已经成熟、收割,因而此次寒潮侵袭不会使水稻大面积减产,③错误;寒潮侵袭带来的大幅降温会使岩土体中水分冻结,这对山体滑坡有一定的阻碍作用,④错误。故选A。
3.C 温带气旋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台风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夏秋季节我国盛行东南季风,有利于沿岸地区海水堆积,夏秋季节风暴潮发生概率大,A错误;喇叭形河口和曲折海岸有利于海水堆积,河口处河水与海水交汇,有利于海水堆高,B、D错误;农历月初和十五前后,天文大潮如果叠加大风,利
4.B 风暴潮带来的堆高海水和风浪对沿岸地区影响大,可能会冲毁堤岸等,但影响时间只有几小时到几天,范围只有几十米至上千米,最有效的防范应对措施是修建防护林和防波堤、加强监测和预报、建立应急机制,减少风暴潮发生时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B正确;远离海岸建房、建设地下交通不切实际,A、C错误;疏浚河道对于缓解海水入侵的作用较小,D错误。
5.C 断层周边的烈度较大(关键点),图中烈度较大的区域呈带状延伸,与断层空间分布方向一致,C对;震中位置可通过烈度最大位置进行确定,A错;震源深度反映地震的破坏性,B错;断层类型和其几何构造有关,D错。
6.D 由于主震型地震中主震释放的能量占整个地震序列的90%以上,因此主震发生前的前震和余震都很少;“单主震型地震”与“双主震型地震”的震源深度无法判断;“双主震型地震”中第二次地震使已经受损的建筑物雪上加霜,造成了更多的伤亡和损失,故“双主震型地震”烈度更大。故选D。
归纳总结
  影响地震造成损失的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发生时间、建筑物防震能力、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等。
7.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气旋来自海洋,一般会带来降水等,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使地震救援难度增加,B对;气旋来自海洋,一般会带来降水,会带来一次降温天气,A错;灾区所需要的并非缓解春旱,而是救灾(陷阱点),C错;诱发余震的因素主要为内力作用,D错。
8.A 根据材料可知,三峡库区兰陵溪滑坡的发生是由降水强度、坡度、坡面碎屑物质、坡脚不稳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其产生滑坡的最主要原因是受三峡库区拦蓄洪水的影响,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故三峡库区拦洪蓄水产生的库水上涨下调会掏蚀边坡下部岩土体,破坏其自然平衡,在强降雨发生时,受重力作用影响,坡面碎石层沿柔软结构面发生下滑,因此,三峡库区兰陵溪滑坡多发的主要诱发因素是库区水流破坏坡脚稳定,A项正确;坡度大和坡面物质不稳定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不是滑坡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B项错误;滑坡的发生主要和坡面岩石有关,和风化层顶间岩石关系较小,C项错误;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是产生滑坡的动力条件之一,但对滑坡的产生影响小于库区水流对坡脚的破坏,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D项错误。
9.D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三峡库区兰陵溪滑坡时常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是库区水流破坏坡脚稳定,因此需要采取工程措施加固边坡底部的岩石物质,保证坡面的稳定性,D项正确;恢复坡面植被对减少坡面不稳定物质有较大影响,同时会影响区域降水,减缓堆积物饱水时间,可以减慢滑坡的发生,但对滑坡产生的主要因素影响较小,不是最有效的措施,A项错误;坡面设置排水沟槽有利于减少坡积物的吸水量,减慢堆积物饱水速度,但对防止库区水流侵蚀坡脚的作用较小,不是最主要的措施,且坡面排水进入库区会增大库区水位,增强库区水流对坡脚的影响,B项错误;减缓坡度成本较高,且会对库区两侧岩石产生较大影响,使岩石较易破碎,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增多,不是有效措施,C项错误。
归纳总结
10.B 由材料可知,导致火后泥石流形成的降雨强度、累计降雨量与火灾后山坡松散物厚度呈负相关,即火灾后山坡松散物厚度越小,形成火后泥石流所需的降雨强度、累计降雨量越大。某山地火灾后,第一次火后泥石流发生前,山坡松散物厚度最厚,只需要较小的降雨强度、较少的累计降雨量即可触发第一次火后泥石流。读该地四次火后泥石流发生前后时段的山地降水过程图可知,左侧纵坐标表示降雨强度,右侧纵坐标表示累计降雨量,根据坐标数值可知②图中火后泥石流发生时降雨强度、累计降雨量数值最小,反映出此时火灾后山坡松散物厚度最厚,该次火后泥石流最先发生,C、D错误。同理,②①③④反映出火后泥石流发生时的降雨强度、累计降雨量数值依次增大,说明火灾后山坡松散物厚度依次变薄,故此为四次火后泥石流发生的先后顺序,A错误、B正确。
归纳总结
泥石流发生的主要自然原因
(1)地形地貌: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坡降大,易于水流汇集。
(2)松散物质: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松散物质来源。
(3)水源:冰雪融水、水库(池)溃决、暴雨、长时间的连续性降雨等。
11.A 该地冬季盛行西北风,读图可知,①路段为峡谷、山口处,且线路和峡谷延伸方向一致,风速大、路段背靠山地,距离山口远,风速小、风力弱,风吹雪危险系数较低。故选A。
12.C G7新疆伊吾—木垒段,收费站数量很少,主要是因为该段公路经过的地区人口稀少,客货流量小,C正确;该段公路经过的是山麓地区,地形相对平坦,建设难度不大,A错误;该段公路经过的地区地势平坦,降水稀少,自然灾害相对较少,B错误;该段公路经过的地区水资源短缺,但与收费站数量很少关系不大,D错误。
13.B 增设透风式护栏,可以增强风的通过性,降低凝土护栏、增加收费站数量、科学地规划乡镇,都不能降低风吹雪灾害,A、C、D错误。
14.(1)整体上空间分布不均,从西向东递减(或从东向西递增);(3分)中西部山区雷暴日数较多,东部平原地区雷暴日数较少。(3分)
(2)夏半年气温高,近地面大气和高空大气之间对流旺盛;(2分)季风气候区,夏半年水汽充足,水汽上升过程中凝结释放潜热,加剧对流;(2分)区域内地形复杂,局部地区增温明显,对流旺盛。(2分)
(3)原因:该地随着城市化发展,人口密度增大,经济发展水平提高,雷暴造成的损失增加;(2分)全球气候变化,雷暴天气发生频次增加,损失增加。(2分)
防灾减灾手段: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每点1分,任答三点得3分)
解析 (1)描述某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主要从宏观分布是不是均匀,哪边多哪边少,主要分布在哪个地区等角度来描述。依据20多年来邯郸市雷暴年平均日数空间分布图可知,整体上雷暴天气空间分布不均;大多数等值线呈现东北—西南走向(或南—北走向),故雷暴天气从西向东递减(或从东向西递增);由材料“中西部为太行山,东部为华北平原”可推知,中西部山区雷暴日数较多,东部平原地区雷暴日数较少。
响。由材料“局地性强对流天气”可知,夏半年气温高,近地面大气和高空大气之间对流旺盛;由材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可知,夏半年水汽充足,水汽上升过程中凝结释放潜热,加剧对流;由材料“中西部为太行山,东部为华北平原,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可知,局部地区增温明显,对流旺盛。故邯郸市雷暴天气集中在夏半年。
(3)影响自然灾害灾情大小的因素有三个:孕育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故邯郸市雷暴灾害损失逐年上升的原因有:致灾因子增强,全球气候变化,雷暴天气发生频次增加,损失增加;受灾体发生变化,该地随着城市化发展,人口密度增大,经济发展水平提高,雷暴造成的损失增加。防灾减灾工作包括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等方面。
知识拓展
  我国建成了由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组成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我国为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一方面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应程度时,应按照国家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灾后要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
15.(1)火山喷发强度大,破坏力强,覆盖范围广;(2分)汤加经济落后,通信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2分)岛屿整体海拔较低,海啸破坏已有的通信设施;(2分)岛屿分布分散,维修恢复难度大。(2分)
(2)蘑菇云团冲至的高空(19~30千米)位于大气的平流层;(2分)温度下冷上热(存在平流逆温),大气稳定,导致火山喷发物长时间存在;(2分)水汽含量小,火山灰长期保持干燥,不易成云致雨,不利于火山灰沉降。(2分)
(3)增加大气中有害气体(污染大气),影响农作物生长;(2分)火山灰掩埋、毁坏农作物;(2分)高温岩浆烧毁农作物;(2分)火山灰和烟雾减少太阳辐射(光照),影响农作物生长。(2分)
解析 (1)汤加通信中断时间长,可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分析。外因主要是爆发了数十年罕见的火山活动,破坏力强。内因主要分析汤加自身原因:170多个岛屿,国土面积分散、经济落后,本身配套的通信设施不完善;主体是珊瑚岛和火山岛,整体海拔低,海啸淹没范围广,破坏范围广,灾
蘑菇云团到达大气的平流层,该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存在逆温,水汽含量小,离地面较远。逆温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水汽含量小,降水少,不利于降尘。同时喷发的高度高,重力下降慢。
(3)火山喷发物主要由固态(火山灰等)、液态(高温岩浆)和气态物质组成,而对种植业的不利影响主要从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区位因素——光照、热量、水分、土壤等角度分析。固态的火山灰可掩埋农作物,也可遮挡阳光,影响农作物光合作用;液态的高温岩浆,可烧毁农作物;气态的有害气体产生大气污染,影响农作物品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