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四) 速度
说明:单选题每小题4分,多选题每小题6分,本试卷总分60分
?题组一 速度
1.根据速度定义式v=,当Δt极短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下列物理方法中的( )
A.控制变量法 B.假设法
C.微元法 D.极限法
2.(多选)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做匀速运动,取向右为正方向,甲的速度为2 m/s,乙的速度为 -4 m/s,则可知( )
A.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
B.因为2>-4,所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C.这里正、负号的物理意义是表示质点的运动方向
D.若甲、乙两质点同时由同一点出发,则10 s后甲、乙相距60 m
?题组二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3.关于速度和速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均速率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B.瞬时速度的大小也叫速度
C.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运动的方向
D.瞬时速率不变的运动,其瞬时速度也一定不变
4.(多选)人们通常所说的“速度”,有时指瞬时速度,有时指平均速度。下列表述中,指瞬时速度的是( )
A.足球被踢出时的速度20 m/s
B.学生骑自行车上学的速度约4 m/s
C.高速公路上的单点限速标识100 km/h
D.列车从甲站行驶到乙站的速度200 km/h
5.“祝融号”火星车沿如图所示路线行驶,在此过程中揭秘了火星乌托邦平原浅表分层结构,该研究成果被列为“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首。“祝融号”从着陆点O处出发,经过61天到达M处,行驶路程为585米;又经过23天,到达N处,行驶路程为304米。已知O、M间和M、N间的直线距离分别约为463米和234米,则火星车( )
A.从O处行驶到N处的路程为697米
B.从O处行驶到N处的位移大小为889米
C.从O处行驶到M处的平均速率约为20米/天
D.从M处行驶到N处的平均速度大小约为10米/天
6.“区间测速”是通过测出车辆经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从而计算车辆是否超速违章。如图是高速上某一“区间测速”的标牌,该路段全长20 km、全程限速120 km/h,一辆汽车通过监测起点和终点的速度分别为112 km/h和108 km/h,通过测速区间的时间为 12 min。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测速区间长度“20 km”表示位移
B.通过监测起点的速度112 km/h表示瞬时速度大小
C.该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00 km/h
D.在测速区间,该车没有超速现象
?题组三 速度—时间图像的理解及初步应用
7.(多选)如图是A、B两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A以10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B.物体B第1 s内以5 m/s的速度与A同向运动,第3 s内以5 m/s的速度大小与A反向运动
C.物体B在最初3 s内位移是10 m
D.物体B在最初3 s内路程是10 m
8.(多选)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其v-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物体在1 s末改变运动方向
B.物体在前3 s内运动方向不变
C.物体在3 s末运动方向改变
D.物体在2 s时的速度大小为2 m/s
9.某物体位置与时间的关系为x=1+2t+3t2(x的单位是m,t的单位是s),则关于其速度与第1 s内的位移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是刻画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第1 s内的位移大小为6 m
B.速度是刻画物体位移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第1 s内的位移大小为6 m
C.速度是刻画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第1 s内的位移大小为5 m
D.速度是刻画物体位移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第1 s内的位移大小为5 m
10.(多选)如图所示,物体沿曲线轨迹的箭头方向运动,在AB、ABC、ABCD、ABCDE四段轨迹运动所用的时间分别是1 s、2 s、3 s、4 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在AB段的平均速度大小为1 m/s
B.物体在ABC段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m/s
C.AB段的平均速度比ABC段的平均速度更能反映物体处于A点时的瞬时速度
D.物体在AB段的平均速度等于ABCDE段的平均速度
11.如图所示为超声波测速示意图。一固定的超声波测速仪每隔1 s向小汽车发出一个超声波脉冲信号,已知第一个超声波t0=0时刻发出,遇到小汽车后返回,t1=1.0 s 时刻接收到反射波同时发出第二个超声波,t2=1.9 s 时刻接收到第二个反射波。若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102 m/s,小汽车在这段时间的运动视为匀速运动,根据上述条件:
(1)小汽车是靠近还是远离测速仪运动?
(2)小汽车的运动速度大小是多少(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4课时分层作业(四)
1.D [在时间间隔Δt较小的情况下,平均速度能比较精确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Δt越小,描述越精确,这里利用的是极限法,故D正确。]
2.ACD [速度是矢量,其正、负号表示质点的运动方向,故A、C正确,B错误;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向相反方向运动,10 s内甲运动了20 m,乙运动了40 m,故若甲、乙两质点同时由同一点出发,则10 s后甲、乙相距60 m,D正确。]
3.C [平均速率是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故A错误;瞬时速度的大小也叫速率,故B错误;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运动的方向,故C正确;瞬时速率不变的运动,其瞬时速度不一定不变,方向可能改变,故D错误。]
4.AC [足球被踢出时的速度20 m/s,20 m/s与某一时刻对应,为瞬时速度,故A正确;学生骑自行车上学的速度约 4 m/s, 4 m/s与过程对应,不是瞬时速度,故B错误;高速公路上的单点限速标识100 km/h,100 km/h 与某一时刻对应,为瞬时速度,故C正确;列车从甲站行驶到乙站的速度200 km/h,与过程对应,不是瞬时速度,故D错误。]
5.D [由题意可知从O到N处的路程为sON=sOM+sMN=585 m+304 m=889 m,故A错误;位移的大小为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火星车运动轨迹不是直线,从O到N处的位移大小一定小于路程889 m,故B错误;平均速率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则从O行驶到M处的平均速率为米/天≈9.6米/天,故C错误;平均速度大小为位移大小与时间的比值,则从M行驶到N处的平均速度为米/天≈10米/天,故D正确。]
6.B [测速区间长度“20 km”表示路程,故A错误;通过监测起点的速度112 km/h表示瞬时速度大小,故B正确;根据题意无法知道全程的位移大小,所以无法得到该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故C错误;由题意只知道汽车通过监测起点和终点的速度分别为112 km/h和108 km/h,平均速率为100 km/h,不清楚在测速区间其他位置的瞬时速度,所以无法判断该车有没有超速现象,故D错误。]
7.ABD [由题图可知,物体A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10 m/s,A正确;物体B在第1 s内沿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第2 s内静止,第3 s内沿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物体B第1 s内与第3 s内运动的速率相同,在第3 s末,物体B回到出发点,位移刚好为零,但路程是往复运动的轨迹长度,s=vt=5×2 m=10 m,B、D正确,C错误。]
8.BCD [前3 s内物体的速度方向均为正,运动方向没有改变,A错误,B正确;由题图可知物体在3 s末后速度为负,则说明物体改变了运动方向,C正确;从题图中可以看出,物体在2 s时的速度大小为 2 m/s, D正确。]
9.C [速度的定义式v=表明,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位移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位置变化量,而时间是这段时间的长度,速度描述了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是刻画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再根据物体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可知,开始时物体的位置x0=1 m,1 s 时物体的位置x1=6 m,则第1 s内物体的位移大小为Δx=x1-x0=5 m,C正确。]
10.ABC [物体在AB段的位移大小为1 m,物体在AB段的平均速度大小为v==1 m/s,故A正确;物体在ABC段的位移大小为x'= m= m,则物体在ABC段的平均速度大小为v'= m/s,故B正确;根据公式v=可知,当时间无限短时,物体的平均速度可以代替某点的瞬时速度,则AB段的平均速度比ABC段的平均速度更能反映物体处于A点时的瞬时速度,故C正确;物体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与ABCDE段的平均速度不相同,故D错误。]
11.解析:(1)(2)第一次超声波接触小汽车时超声波测速仪与小汽车之间的距离
x1=v·=3.4×102×0.5 m=170 m
第二次超声波接触小汽车时超声波测速仪与小汽车之间的距离
x2=v·=3.4×102×0.45 m=153 m
故小汽车在向着超声波测速仪前进,前进的位移
x=(170-153) m=17 m
经过的时间
t==0.95 s
故小汽车的速度大小
v= m/s≈17.9 m/s。
答案:(1)靠近 (2)17.9 m/s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