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一)《巅峰突破》2026版地理高三一轮单元突破验收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一)《巅峰突破》2026版地理高三一轮单元突破验收卷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10 16:2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一)
满分42分,限时25分钟
考点1 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2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考点3 地球的圈层结构
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天球是以地球为中心,以任意长度为半径所构成的一个天体坐标系统,天文学上将月球的运行轨道称为白道,其与黄道的交角β约为5°,当日、地、月近似位于同一直线且地球位于日、月之间时,会产生月食现象。下图为白道、黄道、天赤道在天球的位置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当太阳位于s点时,最有可能产生月食现象的点是(  )
A.n点    B.p点    
C.g点    D.m点
2.与以地球为中心的天体系统同层级的是(  )
A.太阳系    B.银河系    
C.土卫系    D.总星系
  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也被称为“地内行星”。水星大部分时间都位于太阳附近,几乎与太阳同升同落,被太阳光所掩盖。从地球上并不容易观测到水星,只有在水星和太阳之间的角度拉到最大,即大距的时候,水星受到太阳光的影响最小,才有可能被看到。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相比,水星的显著特征有(  )
①昼夜温差最小    
②受太阳引力最大
③公转轨道半径最长    
④公转周期最短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水星不容易被看到的主要原因是水星(  )
A.几乎与太阳同升同落    
B.自东向西自转
C.自转速度过快    
D.受太阳光照过强
  古生物学家对奥陶纪—泥盆纪时代(3.8亿年前)的一种珊瑚化石上的生长环(和树木的年轮类似)进行研究,发现该化石上的生长环数量较多,且清晰易辨,每个生长环包含400条生长纹(每过一天珊瑚就会形成一条生长纹)。完成下面两题。
5.推测含有该珊瑚化石的地层形成于(  )
A.极地附近    B.极圈附近
C.赤道附近    D.回归线附近
6.若近3.8亿年来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长不变,则地球自转 (  )
A.周期变短,速度变快    
B.周期变短,速度变慢
C.周期变长,速度变慢    
D.周期变长,速度变快
  地球作为一颗行星,起源于46亿年前的原始太阳星云。地球系统的地貌变迁、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共同构成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历史划分为几个重要的地质年代。下图为地球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给人类带来丰富煤炭资源的年代有(  )
A.①②    B.③④    
C.⑤⑥    D.④⑤
8.⑥地质年代的地理环境特点是(  )
A.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横贯高耸
B.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位置漂移
C.裸子植物繁盛,小型哺乳动物出现
D.第四纪冰期带来冷暖交替的气候
  莫霍面深度不一,下图为某区域莫霍面的等深线(单位:千米)分布示意图(图示地区海拔相同)。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9.该区域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安第斯山脉    D.太平洋中部
10.横波向下经过该界面时,传播情况是(  )
A.突然消失    B.速度不变
C.速度加快    D.速度减慢
11.据图可推断(  )
A.①地地壳厚度最薄    B.②地金属矿产丰富
C.③地地幔深度最浅    D.④地地下水埋藏深
  下面甲图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图,乙图示意某次地震时,M、N、Q三地震台站测得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为半径绘成大小不同的圆。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2.若M台站测得纵波和横波时距差为5分钟,则M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  )
A.2 000 km    B.3 000 km
C.4 000 km    D.4 500 km
13.依据M、N、Q三地震台站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14.不能穿过地核的波是(  )
A.W1     B.W2
C.W1和W2    D.W1或W2
答案全解全析
1.B 由材料分析可知,当日、地、月近似位于同一直线且地球位于日、月之间时,会产生月食现象,(关键点)故p点符合题意,B正确;g点虽然也与日、地近似位于同一直线,但是g点不在白道上,即不是月球,因此不可能产生月食,C错误;n点与m点所在位置反应日、地、月三者呈垂直关系,不符合题意,A、D错误。
2.C 地球为八大行星之一,以地球为中心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故与其同层级的是以行星为中心的天体系统,土星与地球同属于太阳系内行星,因此土卫系符合题意,故选C。
3.B 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公转轨道半径最短,受太阳引力最大,公转周期最短,②④正确、③错误;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表面大气极为稀薄,白天获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几乎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气温低,因此昼夜温差大,①错误。故选B。
4.A 根据材料可知,(提示),受太阳光影响较大,不容易被看到,A正确;水星与太阳系内其他行星一样,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B错误;水星自转的速度非常缓慢,且自转速度对是否容易被看到影响不大,C错误;水星不容易被看到主要是因为被阳光掩盖,而不是受太阳光照过强,D错误。
5.D 由材料可知,珊瑚化石的生长环与树木年轮类似,且该珊瑚化石生长环清晰易辨。生长环清晰易辨,说明当时的降水相对较少,气候比较干旱。赤道地区多雨,C错误;珊瑚对水温的要求比较高,在水温过低的环境下容易死亡,而极地附近与极圈附近气候寒冷,不适合珊瑚生存,A、B错误;回归线地区降水较少、气温相对较高,符合该珊瑚的生长环境,因此推测含有该珊瑚化石的地层形成于回归线附近,D正确。
6.C 根据材料“每个生长环包含400条生长纹(每过一天珊瑚就会形成一条生长纹)”并结合题干中“近3.8亿年来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长不变”,分析如下:
对比 要素 地球公转 周期(1年) 地球自转 周期(时) 地球自 转速度
3.8亿年前 400天 <24 快
现今 365天 24 慢
对比表中数据可知,3.8亿年来,地球自转周期变长,速度变慢。故选C。
7.D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距今40亿年,为冥古宙;②距今25亿~40亿年,为太古宙;③距今5.41亿~25亿年,为元古宙;④距今2.52亿~5.41亿年,为古生代;⑤距今0.66亿~2.52亿年,为中生代;⑥为新生代。其中给人类带来丰富煤炭资源的为植被较为茂盛的古生代和中生代,D正确;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不是主要的成煤期,A、B、C错误。
8.A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⑥为新生代,该时期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已经形成,A正确;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位置漂移发生在中生代,B错误;新生代被子植物繁盛,C错误;第四纪冰期带来寒冷气候,D错误。
知识拓展
  喜马拉雅运动在亚洲大陆广泛发育,因首先在喜马拉雅地区确定而得名。喜马拉雅运动阶段称喜马拉雅旋回或喜山旋回,这一运动使中生代东西横亘的古地中海(特提斯海)褶皱隆起,形成地球上横贯东西的高峻的年轻褶皱山脉,如北非的阿特拉斯、欧洲的比利牛斯、阿尔卑斯、喀尔巴阡,以及向东延伸的高加索、喜马拉雅等山脉。
9.B 读图可知,该地地壳厚度为34~40千米,说明在陆地上,D错误;青藏高原和安第斯山脉海拔高,地壳厚度大,A、C错误;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
10.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向下经过莫霍面时,横波、纵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11.B 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12.B 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据上图可知,当震中距为3 000 km时,纵波、横波到达地面的时间差约为5分钟,故选B。
13.B 地震时,以M、N、Q三地震台站测得的不同的震中距为半径绘成的大小不同的圆的交点处,应是震中所在地,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②地符合上述条件,因此此次地震震中位于②。故选B。
14.A 根据前面分析可知,到达相同震中距,W1用时更长,说明传播速度较慢,为横波;W2用时更短,说明传播速度更快,为纵波。外核呈液态,横波不能通过液态物质传播,因此不能穿过地核的波是W1,选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