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植被与土壤《巅峰突破》2026版地理高三一轮单元突破验收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植被与土壤《巅峰突破》2026版地理高三一轮单元突破验收卷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7.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10 16:2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第六单元 植被与土壤
满分85分,限时60分钟
考点1 植被  考点2 土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某研学小组到我国某著名山地开展研学旅行,该研学小组重点调查了该山地不同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布,下图示意该山地植被垂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该山地最可能是(  )
A.庐山    B.秦岭    
C.天山    D.阴山
2.相比该山地的黄山松林,马尾松林(  )
A.生境条件较差    
B.人为干扰偏少
C.以自然演替为主    
D.总体数量较少
  研究发现,大兴安岭森林—草原过渡带在草甸草原—林斑(斑块状林地)内草地—林斑边缘—林斑外草地—林间草地—林下草地区域中,物种丰富度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的单峰趋势。下图示意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9年大兴安岭森林—草原过渡带典型区域各区段物种丰富度。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与林斑外草地相比,林斑内草地和林下草地物种丰富度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降水    
C.气温    D.光照
4.林斑边缘和林斑外草地物种丰富度较高,可能是因为该区域生境条件(  )
A.单一    B.稳定    
C.复杂    D.均质
  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干扰以及在干扰消除后恢复的能力,大多数情况下与植物多样性呈正相关。黄土高原植物多样性丰富,从东南向西北呈现“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草原荒漠带”的显著变化。下图示意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生物量与群落稳定性指数(指数越大,越稳定)。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导致黄土高原植被带空间分布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  )
A.水分    B.热量    
C.光照    D.土壤
6.黄土高原不同自然带草地生物量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
A.森林草原带>森林带>草原荒漠带>草原带
B.森林带>草原带>森林草原带>草原荒漠带
C.森林草原带>森林带>草原带>草原荒漠带
D.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荒漠带>草原带
7.与森林带相比,森林草原带草地群落稳定性较强,主要是由于其(  )
A.土壤肥力高    
B.植物生长周期长
C.光热条件好    
D.植物种间竞争弱
  科尔沁沙地位于我国北方典型的农牧交错带,近年来土地沙漠化出现整体逆转的趋势。研究表明,植物群落的演替与土壤养分密切相关,植被恢复对土壤具有改良效应。下图示意不同恢复年限草地植物不同生活型物种群落占总物种百分比。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8.推测科尔沁沙地的原始植被为(  )
A.温带森林    
B.温带疏林草原
C.温带草原    
D.温带荒漠草原
9.随着退化沙地的恢复,该地(  )
A.多年生植物数量持续增加
B.地上生物量呈波动上升
C.一年生或二年生生物量减少
D.固沙先锋植物先增后减
10.植被恢复对该地土壤的改良效应主要表现为(  )
①减少地表侵蚀    
②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
③增加土壤干燥度    
④促进有机质的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地理研究小组前往东北平原某地开展黑土调查,发现:在典型沉积剖面中,底部是风成黄土(形成于距今约2.50万年~1.20万年),中上部为黑土。下图示意该地地形及一处沉积剖面。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与距今约1.18万年~0.56万年相比,距今约2.50万年~1.20万年该地(  )
A.气候湿润,植被繁茂
B.气候干旱,植被稀疏
C.气候湿润,岩石风化强烈
D.气候干旱,岩石风化缓慢
12.根据剖面结构和黑土形成年代,推知该剖面的位置最可能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土壤热通量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土壤热交换量,其值取决于上下土层间的温度梯度和土壤的导热率。北麓河盆地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在4 500米以上,盛行西南风。盆地内某监测场地阳坡经纬度位置为(34.836 7°N,92.920 6°E),阴坡经纬度位置为(34.848 6°N,92.926 8°E)。下图示意2019年10月16日至12月16日北麓河盆地阴阳坡0.1米深度土壤热通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3.图示期间,北麓河盆地土壤热量传递方向为(  )
A.由阴坡向阳坡    B.由阳坡向阴坡
C.由地表向地下    D.由地下向地表
14.图示期间北麓河盆地阳坡土壤热通量明显高于阴坡,主要是因为阳坡(  )
A.风速较小    B.土壤干燥
C.植被丰富    D.光照充足
  黄河源区气候干旱,多年冻土层广布,植被多为高寒草甸。近年来,该区冻土地温不断升高,对高寒草甸植被生长有较大影响。下图示意黄河源区某冻土区植被覆盖率分布剖面。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5.图示影响冻土区植被覆盖率存在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壤厚度    B.降水量
C.地形坡度    D.多年冻土埋深
16.近年来,黄河源区地温升高最可能导致(  )
A.土壤含水量增多    
B.旱生植被增多
C.湿生植被增多    
D.植被覆盖率上升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37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气候、地貌、植被和岩石等因素对山地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起着一定作用,使土壤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庐山地处亚热带,为著名的断块山,山坡陡峭,而山顶起伏较为和缓,从山麓到山顶,土壤发育状况不同,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下面图1示意土壤垂直带和水平带的相关性,图2示意庐山的土壤垂直分布。
(1)分析山地土壤在垂直方向呈现规律性变化的原因。(6分)
(2)阐述庐山土壤分布的特征。(4分)
(3)调查发现,庐山山地草甸土有机质含量高于山地黄壤,试分析原因。(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1分)
伊犁河谷位于新疆西天山地区,是新疆干旱区的一块“湿岛”,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植物种类,为天山山地中植被最丰富的地方。图1示意伊犁河谷位置,图2示意伊犁河谷北坡植被多样性指数随海拔的变化。
(1)简述伊犁河谷成为天山山地中植被最丰富地方的有利条件。(6分)
(2)描述伊犁河谷北坡1 000~2 200米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呈现该变化规律的主要原因。(8分)
(3)比较中天山山脉南北坡同一海拔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低,并说明推测依据。(7分)
答案全解全析
1—2.A D 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3.D 在林斑内草地和林下草地,由于乔木植物植株高大,枝繁叶茂,遮光能力强,使林下草本植物生长受到限制,特别是喜光物种数量降低,导致该群落物种丰富度明显下降,D正确;由于该区域位于大兴安岭森林—草原过渡带,区域内自然条件较为相近,故其地形、降水和气温差异相对较小,不是影响林斑内草地和林下草地物种丰富度的主要因素,A、B、C错误。
4.C 林斑边缘和林斑外草地为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生境条件具有过渡性和不稳定性,使得邻近群落的不同植物集聚,物种多样性和种群密度高,说明该区域生境条件较为复杂,C正确;若该区域生境条件单一、稳定或是均质,其生境条件可能会使少数物种发展成为优势物种,物种丰富度可能会相对较低,A、B、D错误。
5.A 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地带,东南降水较多,西北降水较少,植被带依次呈现森林—草原—荒漠的更替,形成多种植被带,主要原因是该地水分差异引起的干湿度差异大,A正确;森林—草原—荒漠的演替规律,与热量、光照、土壤类型关系很小,B、C、D错误。
6.C 将图中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相加,可得出森林草原带生物量最大,森林带次之,草原带略高于草原荒漠带,故黄土高原不同自然带草地生物量由大到小的排序是森林草原带>森林带>草原带>草原荒漠带,故选C。
7.D 森林草原带比森林带水热条件差,林下草地群落生长条件较差,数量较少,主要在森林树冠下寻找适合生存的区域,群落内种间竞争弱,草类植物之间没有明显竞争优势,强势物种少,导致草类植物多样性较高,群落稳定性相对较强,D正确;森林草原带光热条件较森林带差,C错误;与土壤肥力、植物生长周期关系不大,A、B错误。
解题关键
  一般情况下,若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则植物多样性会降低,群落稳定性较弱;若种间竞争减弱,则植物多样性升高,群落稳定性较强。
8.B 科尔沁沙地位于我国北方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关键点),说明该地位于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若不受人类活动影响,该地植被应为温带疏林草原,故选B。
9.D 随着沙地恢复年限的增加,多年生植物在沙地恢复稳定后其数量将保持稳定,植物种类增加,而非数量持续增加,A错误;在地表水缺乏的地区,早期地下生物量先于地上生物量增加,地上生物量的总趋势应为稳定增加直至生态系统逐渐稳定,B错误;据图可知,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种类所占比重减少,但不一定是生物量减少,C错误;退化沙地植被恢复之初,固沙地表被固定后,植物种子被截存并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生长,植物开始由一年生或二年生物种向多年生物种演替,D正确。
10.D 植被恢复会吸引土壤动物聚集,促进其觅食、掘穴活动,改善土壤结构和性质,同时土壤微生物和土壤中的小动物活动增加,进而促进土壤中有机质的转化、分解与供应,②④正确;植被恢复虽然可以减少对地表的侵蚀,但对土壤的改良作用水分,③错误。故选D。
11.B 根据图文材料可知,该沉积剖面位于东北平原某地,底部是距今约2.50万年~1.20万年的风成黄土,即风力沉积显著,说明当时气候干旱,植被稀疏;中上部为距今约1.18万年~0.56万年的黑土,说明该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植被发育,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综上可知,与距今约1.18万年~0.56万年相比,距今约2.50万年~1.20万年该地气候干旱,植被稀疏,B正确,A、C错误;气候干旱时期,岩石物理风化显著,D错误。
12.A 根据剖面结构和黑土形成年代可知,该沉积剖面上部为黑土,土层较厚,形成于距今约1.18万年~0.56万年。结合所学东北地区相关知识可知,东北地区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西部。读该地地形图(左图)可知,丙处地势低平,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易形成土层深厚、肥力高的黑土层,C正确;甲地位于山顶,乙、丁两地位于山坡,地势起伏较大,水土流失较严重,难以形成土层深厚的黑土层,A、B、D错误。
13.D 结合题意,分析如下:
由材料可知,土壤热通量取决于上下土层间的温度梯度和土壤的导热率,与阳坡、阴坡之间的热量传递无关,D正确。
14.B 结合上题图示可知,秋冬季土壤处于放热状态,整体上阳坡土壤热通量绝对值大于阴坡,说明阳坡土壤热通量明显高于阴坡,主要是因为阳坡太阳辐射强,风速大,蒸发强,土壤干燥,植被覆盖度差,的热量高于阴坡,B正确,A、C错误;土壤热通量主要受上下土层间的温度梯度和土壤的导热率影响,与土壤性质关系密切,光照充足不是直接影响因素,D错误。
15.D 结合图示可知,高寒草甸分布的区域,多年冻土界限距离地表近,冻土阻止水分下渗,表层土壤含水量高,植被覆盖率高,故图示影响冻土区植被覆盖率存在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多年冻土埋深,D正确;黄河源区地处青藏高原,土层薄,降水量少,不是影响冻土区植被覆盖率存在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A、B错误;图中显示该区域地形坡
16.B 近年来,黄河源区地温升高,冻土大量融化,甚至冻土消失,加上当地气候干旱,降水少,地温升高,蒸发量加大,土壤含水量下降,A错误;土壤水分少,适合旱生植物生长,旱生植被增多,湿生植被减少,B正确、C错误;因土壤水分含量减少,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D错误。
17.(1)随着山体海拔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在一定高度内先增加,超出一定高度后减少,水热条件发生有规律的变化;(3分)岩石风化、自然植被等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造成土壤分布有规律的变化。(3分)
(2)从山麓到山顶土壤垂直带谱明显,(2分)除山地草甸土外,相同类型土壤南坡分布海拔较高。(2分)
(3)山顶地形和缓,土层深厚,草类植被茂盛,土壤有机质来源多;(2分)山顶海拔高,气温低,湿度大,云雾多,有机质分解缓慢;(2分)山顶地形和缓,土壤受到的淋溶作用弱,有机质积累多。(2分)
解析 (1)由图1可知,不同的海拔地区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热量递减,降水在一定高度内先增加后减少,水热条件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岩石风化、自然植被等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造成土壤在垂直方向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2)由图2可知,庐山土壤分布从山麓到山顶依次为: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并且除山地草甸土外,相同的土壤在南坡分布海拔较高,在北坡分布海拔较低。
(3)由图可知,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海拔1 400米以上的山顶,山地黄壤分布于坡度较大的南坡海拔600~900米、北坡400~800米的地区。山顶坡度小,地形和缓,土层深厚;降水少,淋溶作用弱;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因此,庐山山地草甸土有机质含量高于山地黄壤。
18.(1)向西开口的喇叭状地形,利于湿润的盛行西风深入,形成丰富的地形雨;北天山山脉海拔高,阻挡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寒流,气温较高;南天山山脉阻挡来自东部、南部沙漠的干热气流;两侧山地海拔高,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利于多种植物生长;远离经济发达地区,人类干扰相对较少。(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2)变化趋势:随着海拔的升高,植物多样性指数呈现先变高后降低再变高的趋势。(2分)
主要原因:低海拔地区,气候干旱,不利于植物生长,植物多样性指数低;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增多,温度适合野果林等落叶阔叶林生长,植物多样性指数变高;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形成山地草原,加上牧民放牧活动影响,植物多样性指数降低;海拔再升高,降水增加,满足针叶林生长,植物多样性指数增高。(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3)南坡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北坡低。(3分)
依据:山脉南坡是阳坡,蒸发旺盛,植被稀疏,土壤有机碳输入量小;(2分)南坡为阳坡,土温高,微生物活性强,有机碳易分解而不易积累。(2分)
解析 (1)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2)读图可知,植物多样性指数1 000米至1 400米先增高,1 400米至1 900米再降低,1 900米至2 200米再增高,故随着海拔的升高,植物多样性指数呈现先变高后降低再变高的趋势。原因如下图分析所示:
(3)天山山脉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坡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北坡低。依据:山脉南坡是阳坡,蒸发旺盛,土壤水分含量低,植被稀疏,枯枝落叶少,土壤有机碳输入量小;南坡为阳坡,气温高,土温高,微生物活性强,有机碳易分解而不易积累,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