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高频微专题1 等值线判读
满分40分,限时3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下图为“某地地形与甲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布局在甲地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地形 B.水源
C.植被 D.坡向
2.与甲地地形平整方式相符的剖面是( )
我国著名骑行家钟先生从阿根廷的乌斯怀亚出发,开启中国人第一次以骑行方式穿越美洲大陆的探险旅程,沿途可看到壮美的火山、昼夜不停的间歇泉、寂寥的荒漠、恣意的沙尘暴。下面右图中黑色虚线是钟先生骑行探险旅行的线路,左图是自行车途经的一段公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下列路段中,钟先生骑行较费力的是( )
A.①至②路段、③至④路段
B.①至②路段、②至③路段
C.②至③路段、④至⑤路段
D.①至②路段、④至⑤路段
4.左图中四个拟选处,最适宜观看钟先生④至⑤路段骑行的位置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下图示意北印度洋部分海区8月表层海水盐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8月德干高原南部东西侧近海表层海水盐度差异显著,主要是因为西侧( )
A.有寒流流经,近海蒸发较弱
B.日照时数较少,近海水温较低
C.地形抬升,沿岸降水较多
D.河流流程较长,淡水稀释较强
6.与2月相比,8月甲区域的表层海水等盐度线( )
A.更密集,弯曲程度大
B.更密集,弯曲程度小
C.更稀疏,弯曲程度大
D.更稀疏,弯曲程度小
大兴安岭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 100~1 400米,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气候影响显著。下图为某月大兴安岭附近地区等温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图中脊线出现的月份和原因是( )
A.1月 地势低平 B.7月 降水多
C.1月 焚风效应 D.7月 光照好
8.图中脊线附近等温线向北凸出更明显的是( )
A.晴朗的白天 B.晴朗的夜晚
C.阴雨的白天 D.阴雨的夜晚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共16分。)
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国土面积使澳大利亚大气活动中心的势力、位置、性质发生季节变化。下图示意某日澳大利亚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1)分析图中甲区域形成高压中心的主要原因。(4分)
(2)指出图中槽线处的天气系统类型,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6分)
(3)预测图中乙地未来一周内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6分)
答案全解全析
1.D 图示乙坡为山脊的西北坡,甲坡为南坡,则两地坡向不同,故D项正确。甲、乙两地等高线数值和形态相当,则地形基本无差别,图示信息也不能反映水源、植被差异,故A、B、C项错误。
2.B 改造之后的等高线和原来的等高线相比,要看三处变化:靠近N一侧,也就是建筑物海拔相对高的一侧,改造后的等高线相对原来的等高线变得更加密集,而在建筑物海拔相对低处变得稀疏,高密低疏则先陡坡再缓坡。靠近M一侧,等高线又变得密集,因此变化后的地形剖面图应当是先陡坡再缓坡再陡坡,地势整体下降,正确答案选择B。M与N之间无法通视,既有陡坡阻挡,也有房屋阻挡,选项A、C、D错误。
3.D 根据图中等高线分布可判断,①至②路段和④至⑤路段穿过等高线,且为向高海拔骑行,属于上坡,骑行较费力;②至③路段、③至④路段未穿过等高线,相对高度变化不大,路段平缓,骑行较省力。故选D。
4.B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北侧有一段凸出的山脊,有障碍物阻挡看向该路段的视线,位置不适宜,A错误;乙处的海拔高,且正对着④至⑤路段,在乙处几乎可以看到山谷对面的④至⑤路段全段,位置适宜,B正确;丙处与④至⑤路段中间有山峰,视线会受到山峰阻挡,C错误;④至⑤路段中间有一处凸起的山脊,在丁处不能看到④至⑤后半段骑行路段,与乙处相比,位置不适宜,D错误。
解题关键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两点之间能否通视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两点间有无山脊阻挡,若无山脊阻挡则可以通视;二是看两点间是凸坡还是凹坡,若为凹坡则可以通视。
5.C 德干高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8月正值雨季,该时期盛行西南季风,受到德干高原地形抬升作用,沿岸降水较多,河流汇入海洋,使西侧海洋表层海水被稀释而盐度降低,德干高原东侧降水相对较少,河水对海水的稀释作用较弱,海洋表层盐度偏高,C正确;8月德干高原西侧并无寒流流经,A错误;日照时数对德干高原东西两侧海水温度的影响有限,其并不是东西两侧海水表层盐度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B错误;河流流程对海水盐度影响不大,D错误。
6.C 2月该区域进入旱季,河流流量较小,对海水的稀释作用弱,8月该区域进入雨季,河流流量较大,河流对海水的稀释作用较强,因此8月甲区域的表层海水等盐度线更稀疏,弯曲程度更大。故选C。
7.C 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由上图可知,该月份气温较低,均在-10℃以下,应是冬季,可能为1月,B、D错误;脊线所在地区海拔高于200米,地势不低平,A错误;脊线所在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东坡,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向北弯曲,C正确。
8.B 脊线附近等温线向北凸出更明显,表明温度比周边更高,应是焚风效应更明显。晴朗的天气,昼夜温差大,山谷风现象明显;夜晚吹山风,增强焚风效应。故选B。
9.(1)副热带高气压带移至甲区域,甲区域位于大陆内部,受海洋调节少,气温较低;(2分)利于空气下沉集聚,使副热带高气压维持高压状态且势力较大。(2分)
(2)天气类型:冷锋。(2分)形成原因:图中冷锋天气系统发育于低压槽,低压槽线以西吹偏西风,以东吹偏北风;(2分)偏西风(冷气团)主动向偏北风(暖气团)移动形成冷锋天气系统。(2分)
(3)冷锋过境前,大风袭来,气温下降,云层增厚;(2分)冷锋过境时带来降水天气;(2分)冷锋过境后,雨过天晴,气压升高,气温下降,风力减弱,风向由偏北风转为偏南风。(2分)
解析 (1)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要素 分析 结论
海陆 位置 甲区域位于大陆内部,大陆内部气温较低 形成 高压 中心
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至甲区域
海陆热 力性质 受海洋调节少,气温较低
大气 运动 高压中心利于空气下沉集聚,使高压状态得以维持并且势力较大
(2)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图中槽线发育于低压槽,低压槽线以西吹来自高纬度的偏西风,属于冷气团;以东吹偏北风,来自低纬,属于暖气团;偏西风主动向偏北风移动,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冷锋天气系统。
(3)结合图中信息推断,乙地未来一周内将经历冷锋过境。在冷锋过境前,西侧、南侧等压线较为密集,产生的风力较大,大风袭来导致气温下降,云层增厚;冷锋过境时,当地的暖湿气流遇冷形成降水天气;冷锋过境后,受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转晴,强冷气团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风力减弱,风向由偏北风转为偏南风或偏西风。
专题通法
常见等值线主要有等高(深)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其中等高线是等值线的基础,其他等值线都是由其演化来的。
1.共同特征
(1)同线等值:同一条等值线上各点的数值相等。
(2)全图等距:相邻两条等值线相差一个等值距或数值相等。
(3)等值线是闭合的曲线,但在图幅有限范围内不一定全部闭合。
(4)两条等值线不能相交(等高线图中的陡崖处除外)。
(5)等值线疏密反映表达要素数值变化的快慢。
(6)局部闭合:两条等值线间的局部闭合等值线,其数值“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2.“六步法”判读等值线
步骤 具体内容
第1步: 判断数 值特征 同线等值,全图等距(等值距);相邻两条等值线相差一个等值距或数值相等;极大值、极小值及其位置;看数值的递变规律
第2步: 判断延 伸方向 等值线的延伸方向表明等值线数值变化的大致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如等高线走向受地形、地势影响,等温线走向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洋流等因素影响
第3步: 判断弯 曲状况 凸高为低——等值线向高值一侧凸出,数值小;凸低为高——等值线向低值一侧凸出,数值大。可添加辅助线(垂线法、切线法)判断等值线弯曲处数值的大小。平直——影响因素相对简单;弯曲——影响因素相对复杂
第4步: 判断疏 密程度 线密差值大,线疏差值小
第5步: 判断局 部闭合 介于两等值线间的异常区域,其数值“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即如果闭合等值线数值与相邻两线中的较小数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数值小于较小数值;若闭合等值线数值与相邻两线中的较大数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数值大于较大数值
第6步: 判断成因 等值线的延伸、弯曲、疏密、闭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要根据等值线表达要素的特点,调用相关地理原理分析其成因
3.等值线弯曲处数值大小的判读
判读结果
等值线 中心点数值大于两侧点,等值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凸出 中心点数值小于两侧点,等值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
续表
判读结果
等压线 脊线(高压脊) 槽线(低压槽)
等高线 山脊(分水线) 山谷(汇水线)
等温线 气温比两侧高,可能位于山谷处 气温比两侧低,可能位于山脊处
等降 水量线 降水比附近地区多 降水比附近地区少
等水 温线 有暖流流经 有寒流流经
等盐 度线 比附近海域盐度高 比附近海域盐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