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微专题2 原理过程类《巅峰突破》2026版地理高三一轮单元突破验收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高频微专题2 原理过程类《巅峰突破》2026版地理高三一轮单元突破验收卷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10 16:2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高频微专题2 原理过程类
满分38分,限时2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2020年11月18—19日,长春地区经历了雨到冻雨再到雪的天气过程。如果冰晶在下落的过程中经过一个暖层(温度高于0℃),又经过近地面冷层(温度低于0℃),水滴落在地面就会结冰。据此完成下题。
1.如图为此次天气过程不同时刻长春地区近地面气温垂直变化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  )
A.T0、T1、T2    B.T1、T0、T2
C.T1、T2、T0    D.T2、T0、T1
  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始终在不断变化。1996 年黄河经人工改汊朝东北方向入海。下图为1996—2020年黄河河口区汛期陆地面积变化统计图。完成下题。
2.下列遥感影像,能正确反映不同年份河口区汛期陆地形态变化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
  下图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3.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③④①    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    D.③②①④
  下图为火山岛形成示意图,图中各岛屿形成于同一热点。据此完成下题。
4.图示a、b、c、d链状火山岛中形成时间最早的是(  )
A.a    B.b    C.c    D.d
  青藏高原的隆起深刻影响了亚洲的自然环境格局。当高原开始隆起时,青藏地区降水增多;当隆起高度达2~3 km时,高原地面的热力作用开始形成中尺度的大气活动中心;当高原隆起达4 km时,青藏夏季热低压和冬季冷高压更明显,并持续影响东亚和南亚季风环流。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伴随着(  )
A.东亚夏季风增强,冬季风减弱
B.水热条件先变好再变差
C.我国西北地区持续干旱化
D.夏季大气低纬环流加强
6.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有关青藏高原短期内的变化,说法正确的有(  )
①冰碛物被冰川带到更低海拔 
②河流溯源侵蚀先减弱再增强 
③高原冰湖溃坝的概率增加 
④内陆湖面积扩大伴随盐度下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纳木错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北侧,湖泊面积2 015 km2,湖面海拔4 718 m。在其沿岸,曾发现高于现代湖面30 m的古湖岸线。仁错位于纳木错西侧,湖面海拔4 648 m。雄曲和那曲两河分别汇入纳木错和仁错。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在10—11月期间,湖泊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图a示意纳木错和仁错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图b示意两湖分水岭区域水系与地形特征。
(1)分析10—11月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的原因。(6分)
(2)结合河流侵蚀的知识,分析图b中虚线框所示区域水系演化过程与趋势。(6分)
(3)从全球变暖的角度考虑,说明未来纳木错能够与仁错贯通的理由。(8分)
答案全解全析
1.C 主要通过近地面气温判断发生的先后顺序。长春地区经历了雨到冻雨再到雪(关键点)的天气过程,在这过程中,近地面的气温是不断降低的。结合下面的分析可知,C正确。
2.C 由材料可知,1996年黄河经人工改汊朝东北方向入海,这说明东北方向河口区汛期陆地形态在改汊前面积较小。随着1996年黄河改汊,东北方向河口三角洲面积逐渐增大,而东南方向河口三角洲受海水的侵蚀,陆地面积不断减小。图②中东北方向河口三角洲面积最小,东南方向河口三角洲面积最大,应是最早年份河口区汛期陆地的形态;图①中东北方向河口三角洲面积最大,东南方向河口三角洲面积最小,形成的时间应最晚;图③和图④相比,图③中东北方向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小,东南方向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由此判断,图③形成的时间应早于图④。故选C。
关键点拨
  河口海岸线因受到河流(一般带来泥沙,以淤积为主)和海水(一般以侵蚀为主)共同作用而发生变化。
3.D 图中所示序号中最先有古河道;根据图中冲沟形态可知,滑坡区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该区域滑坡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滑动,滑坡体掩埋了部分河流阶地;同时,滑坡体阻塞了古河道,形成古堰塞湖,之后堰塞体垮塌,形成新的河道。因此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为③②①④,故选D。
4.A 依据材料信息,呈链状分布的各火山岛,形成板块在岩浆喷发的岩浆库(热点)上移动而成的,所以离岩浆喷发地越近,形成越晚。根据图示箭头可知,图中链状火山岛形成时间由早到晚的顺序为a、b、c、d。故选A。
5.C 青藏高原的隆起,逐渐形成影响亚洲的高原季风,夏季高原形成热低压,高原季风使近地面气流向高原汇聚,从而加强了东亚和南亚的夏季风;冬季高原形成冷高压,高原季风使近地面气流从高原面向四周辐散,从而加强了东亚和南亚的冬季风,A错误。伴随青藏高原的隆起,水分条件先变好再变差,但随着海拔的升高,热量条件是持续变差的,B错误。青藏高原隆起导致我国西北地区水汽通道受阻,逐渐内陆化、干旱化,C正确。低纬环流是近地面气流从副热带向赤道辐合,高空气流从赤道流向副热带,而夏季高原季风会引导赤道气流向副热带汇合,使大气低纬环流减弱,D错误。
6.D 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加剧,冰川向高海拔退缩,在短期内(百年尺度内)青藏高原的内陆湖泊水位上升、面积增加,冰湖溃坝概率增大,易产生融水性洪水、泥石流等灾害,③正确;短期内冰川融水增加,内陆湖面积扩大、水量增水会被增加的冰川融水稀释,盐度下降,④正确;冰川向高海拔退缩,冰川所搬运、堆积的冰碛物也随之向高海拔退缩,①错误;短期内融水增加,河流溯源侵蚀加强,②错误。故选D。
7.(1)此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位于西风下风向,西风影响加强;(2分)西风经过湖区时,湖泊为西风提供热量和水汽;(2分)湖泊东侧区域地形较高,易产生地形雨。(2分)
(2)那曲凹岸处向东侵蚀,雄曲凹岸处向西侵蚀;(2分)侵蚀持续进行,分水岭将被切开;(2分)发生河流袭夺,两河流连通。(2分)
(3)两湖分水岭海拔低于4 740m;(2分)纳木错湖面海拔曾达到4 748m,高于分水岭和仁错湖面海拔,说明两湖曾经贯通;(2分)随着全球变暖,注入两湖的冰雪融水和降水增加,湖面上涨;(2分)如果湖面上涨超过分水岭海拔,两湖将再次贯通。(2分)
解析 (1)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而纳木错东侧区域位于西风的下风向,湖面没有结冰时,为西风提供热量和水汽,西风经过湖面吹向纳木错东岸,再加上纳木错东侧区域的地形较(提示),在10—11月期间,降水充足。
(2)河流从南部山区流出,在遇到地形阻挡后分流,但(注意),随着时间推移,两条河流的凹岸随着不断侵蚀而接近,直到切穿分水岭,两河流连通。
(3)由材料“曾发现高于现代湖面30 m的古湖岸线”可知,纳木错湖面海拔曾达4 748 m,由图b可知,两湖分水岭海拔低于4 740 m,故两湖曾经贯通;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剧,注入两湖的冰雪融水增加,湖面上涨;如果湖面海拔再次超过分水岭海拔,两湖将重新贯通。
专题通法
  高考地理综合题中原理过程类题目一般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图文材料为载体,根据材料和地理原理推断主要地理过程。
1.在备考复习时要强化综合思维,从多角度分析地理过程。解答原理过程类试题时应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2.按照地理事象发展变化的顺序,抓住发展变化过程的关键环节,对地理过程进行分析和追溯。从时间的角度建立地理“思维链”,其基本思路如下:
第1步:确定区域位置,合理划分阶段。
第2步:调用相关原理,依据地理事象发展、演变的因果关系,逐段分析成因。
第3步:按照时空维度或因果链,用地理语言叙述其过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