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岭南版八上第8课《画出音乐的旋律》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岭南版八上第8课《画出音乐的旋律》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岭南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09-28 17:1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岭南版《画出音乐的旋律》教学设计(第8课)
课题 画出音乐的旋律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通过赏析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等艺术家的作品,感受美术作品中点、线、面、色彩与音乐旋律、节奏的关联,理解热抽象与冷抽象在传递音乐感上的视觉差异。
艺术表现:掌握用点、线、面及色彩表现音乐情绪(如欢快、悲伤、激昂)的方法,能运用综合材料(麻绳、丙烯颜料)创作具有韵律感的抽象画。
创意实践:在 “听音乐画旋律” 的过程中,打破视觉与听觉的界限,尝试将个人对音乐的主观感受转化为独特的美术语言,探索多元表现形式。
文化理解:了解抽象艺术与音乐的跨界融合,认识中西方艺术家(如康定斯基、陈元璞)在 “视觉转译听觉” 上的探索,感受艺术表达的多样性与共通性。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岭南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才艺创意见真我》的第 8 课,以 “音乐与美术的跨界融合” 为核心,构建 “感知 — 赏析 — 技法 — 创作” 的教学逻辑。教学内容涵盖三大模块:一是通过 “听音乐联想画面”“看作品联想音乐” 的双向活动,建立听觉与视觉的关联;二是赏析经典作品(康定斯基《交织》、蒙德里安《百老汇的爵士乐》),区分热抽象与冷抽象的特征,理解点、线、面、色彩如何表现音乐的旋律与节奏;三是实践创作,包括 “点线面抽象画”(听《金蛇狂舞》创作)与 “综合材料画”(用麻绳、丙烯表现韵律),引导学生将音乐感受转化为视觉作品。课程注重跨学科思维培养,同时渗透抽象艺术的文化背景。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画基础(如前一课《创作一幅抽象画》中对点、线、面的运用),对 “音乐能引发画面联想” 有直观体验,但缺乏 “用美术语言系统转译音乐” 的经验。他们思维活跃,喜欢通过听觉激发创意,但在 “如何用色彩、线条匹配音乐情绪”(如用急促的短线表现欢快节奏,用低沉的冷色表现悲伤旋律)和 “综合材料的搭配”(如麻绳与颜料的结合)方面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对热抽象与冷抽象的概念易混淆,需通过具体作品对比降低理解难度。
教学重点 1.理解热抽象与冷抽象的特征,掌握用点、线、面及色彩表现音乐旋律与节奏的方法。2.能根据音乐情绪(如激昂、舒缓)创作抽象画,或用麻绳、丙烯等综合材料表现音乐的韵律感。
教学难点 1.准确捕捉音乐的核心情绪(如《钢铁洪流进行曲》的激昂、《第一交响曲》的深沉),并通过恰当的美术语言(线条粗细、色彩冷暖、构图疏密)进行转译,避免 “画面与音乐脱节”。2.合理运用综合材料(如麻绳的肌理表现音乐的厚重感,颜料的渐变表现旋律的流动),使材料特性与音乐感相匹配,提升作品的层次感。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作品赏析法、示范讲解法、小组合作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导入导入 播放一段音乐片段《第五交响曲》:提问:“听这两段音乐时,你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如果用线条表现,会选择流畅的曲线还是急促的短线?用色彩的话,会选鲜艳的红色还是沉静的蓝色?”展示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反向提问:“看到这两幅画,你能联想到什么样的音乐?画面中的线条、色彩和音乐的节奏、情绪有什么相似之处?”3.总结过渡:“音乐能引发视觉联想,美术也能传递音乐感,今天我们就学习如何‘画出音乐的旋律’,让看不见的声音变成看得见的画面!” 1.专注聆听音乐,闭上眼睛联想画面,用词语描述感受。
2.观察画作,对比线条、色彩与音乐的关联,发言分享。 通过“听音乐想画面”“看画面想音乐”的双向互动,打破学生对“美术只表现视觉”的固有认知,直观建立听觉与视觉的关联,激发用美术转译音乐的兴趣,快速切入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布置任务一:欣赏艺术家如乐章般的美术作品,体会他们用色彩构成的表现形式来表达情感变化。作品赏析:师引导学生进行作品欣赏。介绍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等艺术家;讲解热抽象与冷抽象的特征区分:
①展示康定斯基《交织》(热抽象)与蒙德里安《百老汇的爵士乐》(冷抽象),结合知识卡讲解:
热抽象:“也叫抒情抽象,像‘自由的舞蹈’,特点是色彩无规律、点线面布局自由,比如《交织》的线条杂乱却有力量,传递出激昂的音乐感”;
冷抽象:“也叫几何抽象,像‘整齐的队列’,特点是点线面有规律、符号重复,比如《百老汇的爵士乐》的方块和直线,像爵士乐的节奏一样规整又有变化”。②组织小组讨论:“对比这两幅画,说说热抽象和冷抽象在‘表现音乐感’上有什么不同?(如热抽象更适合表现欢快、激昂的音乐,冷抽象更适合表现规整、有节奏的音乐)”
4.点、线、面、色彩与音乐的匹配分析:
- 拆解作品元素,结合音乐特征讲解:
- 线条:“急促的短线 = 快节奏音乐(如《金蛇狂舞》),流畅的长线 = 慢节奏音乐(如《第一交响曲》),有力的粗线 = 激昂音乐,纤细的细线 = 轻柔音乐”;
- 色彩:“暖色(红、黄)= 欢快、热烈的音乐,冷色(蓝、紫)= 悲伤、沉静的音乐,对比强烈的色彩 = 激昂音乐,柔和的色彩 = 舒缓音乐”;
- 点、面:“密集的点 = 急促的节奏,稀疏的点 = 缓慢的节奏;大块面 = 厚重的音乐,小块面 = 轻快的音乐”。
过渡语:“通过赏析,我们知道了不同的抽象形式、美术元素能表现不同的音乐感;接下来,我们看看如何用这些知识,把具体的音乐变成画!”布置任务二:聆听一首经典乐曲,尝试用点、线、面的构成形式表达音乐作品的情感、节奏和旋律,完成一幅抽象画。 1.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2. 聆听讲解,记录热抽象与冷抽象的核心特征,小组内对比讨论,明确两种抽象形式与音乐风格的匹配关系。
3.跟随教师拆解作品元素,在笔记本上记录“线条 / 色彩 / 点面 — 音乐节奏 / 情绪” 的对应关系(如 “短线 — 快节奏,暖色—欢快”),并举例补充(如 “虚线 — 跳跃的音乐,渐变色 — 旋律的流动”)。” 通过 “流派区分 —元素拆解”的逻辑,帮助学生系统理解抽象艺术表现音乐感的方法:先明确热抽象与冷抽象的适用场景,再细化到具体元素与音乐的匹配,为后续创作提供 “方法论”支撑,避免盲目创作。
环节三:技法学习 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如何把音乐变成一幅抽象画;并讲解点线面抽象画创作要点。点线面抽象画创作示范播放《金蛇狂舞》片段,边听边示范创作:
第一步:“感受音乐情绪 —— 欢快、急促,选择热抽象形式,用暖色调(红、黄、橙)”;
第二步:“表现节奏 —— 用小号的圆头笔蘸取颜料,快速点画密集的点,模拟音乐的快节奏;用细毛笔勾出急促的短线,模拟乐器的跳跃声”;
第三步:“调整层次 —— 在密集的点和线之间,留白或用浅色块过渡,避免画面杂乱”。
强调关键:“画的时候要跟着音乐的节奏动笔,音乐快就画得快,音乐慢就画得慢,让画笔跟着音乐‘跳舞’”。布置活动三:运用麻绳、乳胶、丙烯颜料等综合材料创作一幅具有韵律感的抽象画,并说说创作思路。3.综合材料画创作示范:展示麻绳、乳胶、丙烯颜料等工具,演示制作步骤:
第一步:“粘贴麻绳——根据音乐的旋律,将麻绳剪成不同长度,用乳胶粘贴在画纸上(如表现流畅的旋律就贴弯曲的麻绳,表现有力的节奏就贴直的、粗的麻绳)”;
第二步:“丙烯上色——用刷子蘸取颜料,在麻绳和画纸上涂色,麻绳的肌理能让画面更有‘厚重感’,像音乐的低音部分;颜料的渐变能表现旋律的‘流动感’”;
第三步:“添加细节——用小号笔在空白处点画小色块,模拟音乐的高音装饰音”。 观察点线面抽象画示范,注意教师如何 “跟着节奏动笔”,记录步骤要点(如 “先定情绪和色调,再表现节奏,最后调整层次”)。
2. 关注综合材料的使用方法,思考 “自己想表现的音乐适合用什么样的麻绳形态和色彩”(如 “想表现《月光曲》,用弯曲的细麻绳和冷色调”),记录工具使用注意事项(如 “麻绳粘贴要牢固,颜料涂色要均匀”)。 通过两种创作方法的示范,将 “画旋律” 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步骤:点线面画法注重 “节奏与笔触的结合”,综合材料画法注重 “肌理与音乐感的匹配”,满足不同学生的创作偏好,降低实践难度。
环节四:课堂实践 1.布置创作任务:
提供两种任务供学生选择(二选一或结合):
任务一(点线面抽象画):“聆听《金蛇狂舞》,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情绪,用热抽象或冷抽象形式创作,重点用点、线、面表现音乐的跳跃感和欢快感”;
任务二(综合材料画):“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如《钢铁洪流进行曲》《月光曲》),用麻绳、丙烯颜料创作,让麻绳的肌理和颜料的色彩传递音乐的韵律感”。
要求:“在作品背面简要写下‘创作思路’,说明‘你选择的音乐是什么?画面中的线条 / 色彩 / 麻绳如何表现音乐的节奏和情绪?’”
2.巡回指导:
对选择任务一的学生:“如果音乐节奏快,线条要画得短而密;如果想表现音乐的高低起伏,可让线条有粗细变化(高音用细线,低音用粗线)”;
对选择任务二的学生:“粘贴麻绳时,先在画纸上轻轻画出旋律的走向,再沿着走向贴;涂色时,可在麻绳周围用渐变色彩,突出肌理感”;
对情绪与画面脱节的学生:“再听一遍音乐,闭上眼睛感受,你听到的是‘乱乱的热闹’还是‘整齐的节奏’?让画面跟着你的感受调整”。 1. 选择创作任务,确定要表现的音乐,先在草稿纸上简单勾勒思路(如 “任务一:《金蛇狂舞》,用红色、黄色的短线和点,密集排列”)。
2. 开始创作,边画边听音乐,调整笔触或材料形态,遇到问题及时向教师请教,完成后在作品背面写下创作思路。 通过 “二选一” 的任务设计,给予学生创作自由:点线面画法适合喜欢快速表达的学生,综合材料画法适合喜欢动手探索的学生;教师的针对性指导则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情绪与画面的匹配、材料的使用),确保作品能传递音乐感。
环节五: 作品展示与交流 1.搭建 “音乐美术展”,将学生作品按 “表现的音乐风格” 分类展示(如 “欢快类”“舒缓类”“激昂类”),邀请作者分享:“你选择了什么音乐?用什么美术语言表现音乐的节奏和情绪?创作时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
2.组织互评:“你最喜欢哪幅作品?它的线条、色彩或材料是否准确传递了音乐感?如果让你修改,你会怎么调整?”
3.教师总结评价:肯定优秀作品(如 “这幅《金蛇狂舞》的短线很密集,颜色很鲜艳,一看就很欢快”“这幅综合材料画的麻绳弯曲又流畅,像《月光曲》的旋律”),对共性问题(如 “画面太满,没有留白,像音乐没有停顿”)提出改进建议。 积极参与展示,大胆分享创作思路,认真倾听他人发言,从 “音乐感传递”“美术语言运用”“创意表达” 三个维度评价他人作品,提出具体建议(如 “你这幅画的颜色很暖,但线条太缓了,要是画得再急促一点,会更像《金蛇狂舞》”)。 通过 “分类展示 — 作者分享 — 互评总结”,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明确作品的优点与不足;课堂小结则升华主题,强调艺术的跨界共通性,提升学生的艺术视野与跨学科思维。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区分了热抽象与冷抽象,还学会了用点线面和综合材料‘画旋律’。其实,艺术从来不是孤立的,音乐与美术的跨界融合,让我们看到了‘看不见的声音’和‘看得见的情绪’,希望大家以后能多关注生活中艺术的共通之美!” 回顾本节课内容,梳理收获(如 “学会了用短线表现快节奏音乐,用麻绳表现旋律的流动感”)。 巩固本节课知识点。
课后作业 1.完善作品:对课堂创作的作品进行细节优化(如点线面画补充少量对比色、综合材料画补全麻绳肌理),并为作品起一个与音乐相关的标题(如《金蛇狂舞的彩色短线》《月光曲的麻绳旋律》)。2.生活拓展:选择一首家人喜欢的音乐,用简单的点、线、面在贺卡上画出 “音乐旋律”,作为礼物送给家人,并向家人讲解你的创作思路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 “双向联想” 和 “作品拆解”,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与音乐的关联,但部分学生在 “跟随音乐节奏动笔” 时仍放不开,下次教学可增加 “音乐节奏绘画热身”(如播放快、慢音乐,让学生用不同速度画线条),帮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综合材料创作中,部分学生对 “麻绳的粘贴位置” 感到困惑,下次可提前准备 “音乐旋律走向模板”(如弯曲、直线、波浪形),让学生根据模板粘贴,减少创作迷茫。课堂时间分配上,作品赏析环节可适当精简,预留更多时间给学生实践,避免因赏析过长导致创作仓促,影响作品完成度。
图形
图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