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5张PPT)
金色的鱼钩
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课文叙述了在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长接受并完成党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牺牲了自己的故事。
小组合作学习:
按照故事的发展试着用小标题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接受任务
护送病号
永远怀念
壮烈牺牲
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3、熟读课文,把自己喜爱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4、把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下来。
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饱经风霜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这是属于哪一种描写方法?这描写的是谁?
大家亲切的称呼他为“老班长”。他在长征的路上十分操劳。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也是一位挽救了3位年轻战士生命的英雄。
外貌描写
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在文中作标记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尽职尽责的老班长
从老班长外貌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红军战士?
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
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
分男女生读:
没有吃的,忧虑。
发现了鱼,开心。
这些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从这些细节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体会:老班长的可贵精神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 ”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动作描写:老班长的舍己为人
分角色朗读
是啊,我们和你一样体会到了老班长为别人着想的可贵品质。你能用通过朗读把“我”的心情和感受表达出来吗?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感动。
为什么让你感动?
比喻和夸张:表现了老班长硬咽鱼骨的痛苦,也表现出,我看到这一场景的难受程度。
“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天才能走出去。熬过这二十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 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
语言描写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 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1、当时“我”已经发现了秘密,能喝下这碗鱼汤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老班长又是怎么劝“我”的?
我”明白老班长的苦心,即便是“我”喝下鱼汤“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我知道.........,老班长.......,自己却......,我的内心..........
神态、动作、心理描写,内心复杂
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
舍己为人,忠于革命,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2)老班长奄奄一息为什么不喝鱼汤呢?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yǎn)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是啊,当生命垂危的时候,老班长竟然想到的还是3个小战士。
老班长在生命垂危之时,还想着别人,心系他人,心系革命。
忠于革命:老班长至死不忘肩负的任务,关心战友,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dōu)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
你说,这鱼钩不就是班长生命的象征吗?是这小小的鱼钩,钓到了挽救战士生命的小鱼,是这看似平凡的老班长,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三个小战士的生存的希望!
为什么说这个鱼钩“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这句话表面是在写鱼钩,实际上是写老班长,他亲手做的鱼钩挽救了三个战士的生命,他那舍己为人的精神永放光芒!
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长满红锈的铁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了吗?
金色的鱼钩
板书设计
接受任务:进入草地,照顾病号
艰难前进:弯钩钓鱼,自己不吃
壮烈牺牲:鼓励病号,牺牲自己
永远怀念:保存鱼钩,后代瞻仰
忠于革命
舍己为人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一个个红军战士舍生忘死的付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长征有关的故事。
新课导入
分享交流
课前,你搜集到了哪些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你能和大家讲讲吗?
写作背景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现在的川西北若尔盖地区。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需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吞没。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使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变成漫漫泽国。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
写作背景
01
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02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初读感知
颧骨
青稞面
搪瓷碗
威胁
quán
熬过
收敛
鱼饵
奄奄一息
抽噎
áo
liǎn
ěr
瞻仰
喜出望外
yǎn
齐读生字词
kē
táng
yē
zhān
xié
奄奄一息
瞻仰
收敛
颧骨
面颅骨之一,位于面中部前面,眼眶的外下方
控制和约束自己放纵的言行,减轻其程度。
怀着敬意看。
呼吸微弱,只剩下一口气。形容即将死亡。
写反义词:
收敛——( ) 奄奄一息——( )
放肆
生龙活虎
词语解释
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课文记叙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他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读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老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老班长是一个忠于党、忠于革命、关心战士、舍己为人的人。)
自主探究
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精练的语言给每一部分拟小标题。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六部分
第五部分
第四部分
(1)
接受任务
(2)
介绍班长
(3-5)
弯钩钓鱼
(6-19)
发现真相
(20-23)
含泪喝汤
(24-34)
壮烈牺牲
自主读文,体悟品质
自主阅读课文,
边读边勾画出表现老班长优秀品质的相关句子,说一说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在句子旁的空白处作好批注。
看老班长的“外貌”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外貌描写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个子挺高,背有点儿驼,
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
老班长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班长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饱经风霜,所以看起来会有这样显老的外貌特征。
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但是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外貌描写
老班长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但他还是不忘党的重托,不忘自己的责任,一直鼓励着我们,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老班长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献身精神。
察老班长的“神态”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 出了一丝笑意。
老班长时刻关心着三个战士,不忘党交给自己的任务,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神态描写
观老班长的“行”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动作描写
老班长把仅有的鱼汤都留给三个小战士,自己却只嚼草根、吃剩下的鱼骨头,从中可以感受到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和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
自主探究
文中还描写了老班长的哪些行为呢?试着找一找,说一说。
思老班长的“言”
“不要紧,我身体还硬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
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 个人交给我……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
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
“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
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
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
……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
一棵地摸……”
合作探究
从刚才所展示的老班长的言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试着给大家说一说。
试着从文中再找一找关于老班长的语言描写,同桌互相读一读,说一说你的感受。
讨论交流
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为什么说鱼钩“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1)鱼钩凝结了老班长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
(2)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3)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主旨探究
本文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付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能 力提 升
1.本文作者描写老班长用了大量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请你运用这些方法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物。
2.长征途中这样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搜集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的故事来读一读,并与同学交流感受。
01
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02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初读感知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多音字
宿
缝
sù(宿营)
xiǔ(一宿 )
féng(缝补)
fèng(缝隙)
3.词语解释配对
1.通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记叙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2.具体说一说:课文围绕老班长讲了几件事?
进入草地,照顾病号
接受任务
艰难前进
弯勾钓鱼,自己不吃
壮烈牺牲
安定情绪,昏迷不醒
永远怀念
保存鱼钩,后代瞻仰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可以看出老班长在长征途中饱经风霜,长征的艰苦。
(2)“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因为找到了一个能让战士们吃上好一点的东西的办法,而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尽职尽责。
(3)“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
这里没有直接的外貌描写,但是我们可以从句子中进行拓展训练:想象老班长望着远方草地时的眼神,那眼神中一定充满忧虑。
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4)“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5)“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老班长历尽艰辛,任劳任怨,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他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死亡的威胁正步步朝他逼来。
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以此为主线,品析全文。
(1)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2)走近前一看,啊! 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塘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
从“皱紧眉头硬咽下去”可以看出,老班长吃这些草根和鱼骨头是非常困难、痛苦的。“我不由得呆住了”反映出这情景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的,“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既表明老班长硬咽鱼骨的痛苦,也表明“我”看到这种情景时内心的难受程度。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3.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段。
“小声点儿,小梁!咱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 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啦!”
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觉得碗有千斤重是因为“我”已经知道老班长弄到这么点吃的很不容易,而且知道老班长把搞到的这么点儿吃的都给伤员吃,自己咽剩鱼骨充饥。“千斤重”,准确地反映了“我”此时此刻不忍心喝下鱼汤的沉重心情。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4.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病号不吃,老班长“眉头拧成了疙瘩”;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优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这段话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我”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不仅表达了“我”永远向老班长学习的决心,同时也是为了留下这个让子孙后代瞻仰革命前辈的遗物,学习他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2.思考:这篇文章除了通过老班长的外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之外,还通过“我”的神态动作、语音来衬托老班长的内心。请从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本文是刻画老班长,为什么写“我”呢
3.思考:老班长是个怎样的人
反面衬托
舍己为人,忠于党和人民的人。
这篇课文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