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汇编】期中核心考点专项训练:诗歌鉴赏-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真题汇编】期中核心考点专项训练:诗歌鉴赏-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1 09:2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真题汇编】期中核心考点专项训练:诗歌鉴赏-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24-25八年级上·江西萍乡·期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横溪堂春晓①
虞似良
一把青秧趁手青②,轻烟漠漠雨冥冥③。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注】①横溪堂春晓:横溪堂春天的早晨。横溪堂,诗人住宅的堂号。②趁手青:指秧苗随手插下就能成活。趁,随即。③冥冥:阴沉沉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农夫插下的秧苗迅速返青,说明春天孕育着强大的生命力。
B.第二句写出了春天的特点:薄雾弥漫,细雨朦朦,这正是万物生长的好时机。
C.第三句作者用“东风”代替春风,用“染尽”强调了春风的力量,春风吹绿了广阔的田野。
D.第四句作者以白鹭飞来没有落脚的地方作结,衬托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2.整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4-25八年级上·湖北·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两则批注。
晚桃花
白居易
一树红桃亚①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②来折一枝。
【注释】①“亚”:同“压”。②白居易时为刑部侍郎。
3.批注一:首联表明桃花晚开放的原因是 。(用原文词语填空)
4.批注二:本诗以晚桃花喻人才,尾联中“怜惜”二字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24-25八年级上·湖南岳阳·期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古代诗词讲究炼字,颈联中的“乱”和“浅”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6.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精选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与本诗的意境一致。
C.本诗流露出诗人喜爱之中隐含的惋惜之情。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24-25八年级上·山东枣庄·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日暮黄昏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也常常成为诗人独特的情感寄托。下列诗句中,借“日暮”表达的情感和本诗一致的一项是( )
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D.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8.这首诗中连用两个“空”字,请结合诗句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9.关于此诗还有一段传闻不胫而走。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载:“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请你结合颈联,从一个角度说说崔颢是如何来描绘这“道不得”的景致。
(24-25八年级上·湖南株洲·期中)阅读下面王维的两首诗,回答后面小题。
(甲)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
汉江①临泛
王维
楚塞②三湘③接,荆门九派④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⑤。
【注释】①汉江:即汉水。②楚塞:指古代楚国地界。③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④九派:长江干流及其支流的统称。⑤山翁:指晋代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好饮,每饮必醉。
10.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写了诗人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察看,过居延属国的内容。
B.(乙)诗尾联通过非常具体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也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
C.(甲)诗用一“直”一“圆”展现了边塞的壮阔;(乙)诗用一“浮”一“动”渲染了水势的磅礴。
D.王维的诗以“诗中有画”著称,这两首诗在意境创造上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11.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样吗?请具体分析。
(24-25八年级上·福建厦门·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2.对这首诗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王绩是初唐诗人,性情简放。唐贞观元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
B.王绩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野望》是其代表诗作,是现存较早的五言绝句。
C.首联奠定了全诗哀伤的感情基调,并由“望”字领起中间两联。
D.颔联写山野秋景,于萧瑟恬静之景中流露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13.尾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14.(24-25八年级上·福建厦门·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甲】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①。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②。
[注]①腐儒:迂腐不明事理的读书人。②“古来”二句意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它的智。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叙事,直扣诗题,写诗人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荆门。
B.甲诗颔联描绘两岸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乙诗尾联化用老马识途典故,表达虽年老多病,但还有进取之心和报国之志。
D.甲、乙两首诗中,“天镜”“落日”两词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2)两首诗都通过“云”“月”这两个意象抒情达意,请简要分析两者情感表达的不同之处。
(24-25八年级上·浙江·期中)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阙题①
刘昚虚②(唐代)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释】①“阙”同“缺”,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②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
15.该诗的颈联联借“ ”“ ”等意象,烘托出在山中专心致志研究学问的友人形象。
16.赏析颔联写景句“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的妙处。
(23-24八年级上·福建福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莎行·秋入云山
宋·张抡
秋入云山,物情潇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①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①松醪(liáo):用松音酿制的酒。
17.“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构成一幅色彩斑斓、意境深远的秋山画卷,充分显示了词人摹写景物的艺术才能。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此句展现的画面。
18.对比《赠从弟(其二)》,两诗同样是写景诗作,但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3-24九年级上·江苏扬州·期中)过襄阳楼
唐·元稹
襄阳楼下树阴成,荷叶如钱水面平。
拂水柳花千万点,隔楼莺舌两三声。
有时水畔看云立,每日楼前信马行。
早晚暂教王粲①上,庾公②应待月华明。
【注】①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②庾公:东晋时期名臣、名士庾亮。据载,庾亮在武昌时,曾登南楼赏月,所以后人多以“庾公楼”咏主客欢娱相得。
19.小轩认为“每日楼前信马行”中“信”可以改成“骑”,你赞同吗?为什么?
20.小雅读到尾联时,不理解诗人为什么要提到“王粲”“庾公”,请你答疑。
《【真题汇编】期中核心考点专项训练:诗歌鉴赏-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1.D 2.表达了诗人对田园景色的热爱之情及对农民勤劳纯朴品质的赞美。
【导语】这首诗展现了春天的大好景象,通过对农田插秧、薄雾细雨、春风吹拂及白鹭飞翔等画面的描绘,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流露出对辛勤劳动的积极态度,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和农业生活的热爱及欣赏之情。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白鹭飞来无处停”,前一句写春风把田野都染绿了,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景象,而白鹭飞来却找不到可以停歇的地方,是用白鹭无处落脚来侧面烘托出田野里秧苗生长得极为茂盛,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重点在于突出田野的繁茂,而不是衬托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故选D。
2.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首句写插秧时秧苗随手插下就能成活变青,展现出田园中充满生机的劳作场景,第二句描绘出春日里轻烟笼罩、细雨迷蒙的朦胧景象,这都是田园中独特又美好的画面,诗人将其细腻地描绘出来,可见对这样的田园景色十分欣赏与喜爱。
“东风染尽三千顷”呈现出春风拂过,广阔田野都被染成一片绿色的壮观画面,极有视觉冲击力,而“白鹭飞来无处停”则通过白鹭因田野太繁茂找不到落脚之处这一细节,进一步烘托出田园景色的生机勃勃,诗人把田园春景刻画得如此生动,饱含着对田园景色的热爱。
“一把青秧趁手青”:从这句能想象到农民在田间辛勤插秧的忙碌身影,他们熟练地劳作,让秧苗迅速成活,正是农民的勤劳付出,才营造出这般充满生机的田园景象,诗人通过展现农民劳作成果侧面赞美了农民勤劳的品质。整首诗借描绘田园春日插秧等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田园景色的热爱以及对农民勤劳纯朴品质的赞美之情。
3.竹遮松荫 4.珍爱人才(意思对即可)
【导语】诗中描绘了桃花晚开的独特情境,并以此象征在特殊环境下才被发现的人才。首联写出因池边竹松遮掩以及时节晚而开放迟的原因,而尾联点出“白侍郎”的怜惜,表达了对迟得赏识之才的珍惜与感慨。通过对比,引发读者对潜在人才被忽视的思考。
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首联“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的意思是:一棵盛开的红桃花,花枝斜垂在池水上。因为旁边有茂盛的松竹遮蔽,光照少,所以开放得要晚些。其中“竹遮松荫晚开时”一句表明了桃花晚开的原因是茂盛的松竹遮蔽了阳光,可以用原句中“竹遮松荫”来回答。
4.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情感的分析和理解。
尾联“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的意思是:可怜鲜艳的桃花在这不见天日的地方寂寞地度过春天,快要凋零了也没有享受到春光和游人的赏识,今天机缘巧合被我发现,就折一枝花回去欣赏。“怜惜”以此本指对迟开桃花的喜爱和怜惜之情。但在本诗中,诗人以桃花喻人才,桃花生长在“竹遮松荫”的幽静之处,便容易受到冷落和轻视,人亦如此。诗人当时在朝为官,对于人才的选拔非常重视,选拔人才不应该看出身,而应该唯贤是举。诗人借“怜惜”桃花来表达了对家世贫寒而不被赏识任用的人才的惋惜和不平;委婉地劝谏当权者应随时、深入地发现人才。
5.“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 “浅”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6.C
【导语】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钱塘湖早春的自然景象。诗人通过“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生动描写,展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全诗流露出诗人对春天景色的喜爱和欣赏,表现出轻松愉悦的心情。
5.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意为: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乱”字堪称精妙。春日回暖,百花竞相盛放,这儿一丛、那儿一簇,毫无规整排序,肆意绽放,仿佛一场盛大的花卉狂欢。“乱”精准捕捉这蓬勃之态,将繁花似锦、五彩斑斓却又纷繁交错的画面呈现眼前,尽显春日花事的热闹与活力;“浅”字同样出彩,初春之际,小草才刚破土而出,嫩苗娇弱纤细,不过微微露头,仅仅能够没过马蹄,恰如其分地描绘出小草新嫩、柔软的模样,仿若能让人瞧见那一抹清新浅绿,突出春草在初生阶段满是盎然生机,萌动着蓬勃朝气,透着生命伊始的灵动劲儿。
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本诗通过描绘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如“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并没有隐含惋惜之情;
故选C。
7.C 8.第一个“空”可理解为“只,只有”,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后,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第二个“空”可理解为“徒然,只不过(或深、大的意思)”,强调时间上的久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从中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惆怅之感。 9.示例1: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长势茂盛。颈联描绘了一个晴朗、悠远的画面。
示例2:诗中有画,颈联描绘出了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这样形象鲜明、色彩缤纷的远眺之景,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示例3:运用叠词,“历历”指阳光照耀下树木清晰可见,“萋萋”芳草如茵,非常茂盛,生动描绘了远眺所见的明丽之景。
【导语】《黄鹤楼》通过描绘黄鹤楼的历史传奇和眼前自然景致,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人事代谢的感慨和乡愁的情怀。诗中用“黄鹤”象征着不复回的过去,以“白云”、“烟波”等意象烘托出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辽阔,最后一句点出暮色中的思乡愁绪,强化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崔颢的运笔细腻,将黄鹤楼前的壮丽的景色描述得扣人心弦。
7.本题考查诗歌主旨和诗歌名句情感的理解。
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愁绪。
A. 诗意: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夕阳的余晖。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孤苦无依、苦闷抑郁的心情;
B.诗意: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表达了诗人对壮阔景象的赞美;
C.诗意:夕阳西下,天色渐暗,游子独自一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心中充满了无尽的乡愁和孤独。借“日暮”表达了思乡和离愁的情感,所以与诗歌的情感一致;
D.诗意:太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故选C。
8.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解答时要结合具体语境,从表现内容、表达情感、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考虑,简洁准确表述。
这首诗作者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的“空余黄鹤楼”即仙去楼空,此地只剩下黄鹤楼这个建筑。故第一个“空”是“只,只有”的意思,这里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指仙人“一去不复返”,只有白云无所系留的徒然飘荡在长空,渲染出一种空旷而寂寥的氛围,“千载”一词加深了对昔人不复返的怅惋,以及对时光流逝、人事更替的无奈。故第二个“空”是“徒然,只不过”的意思,强调时间上的久远。
两个“空”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惆怅之感。
9.本题考查诗歌赏析中的写作手法赏析。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解答时任选角度来分析这首诗的景致即可。
示例一: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
示例二: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示例三: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游目骋怀,作者描绘了一片生机勃勃、清晰可见的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还运用“历历”和“萋萋”生动地呈现了汉阳树的茂盛和鹦鹉洲的青草如茵,生动描绘了远眺所见的明丽之景。
示例四:尾联情景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渺烟波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
10.B 11.不一样,甲诗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乙诗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言襄阳风光如此美好,欲留下来与山简共谋一醉,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导语】王维的《使至塞上》和《汉江临泛》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象与个人的内心世界。前者呈现了边塞的苍凉与壮阔,表现诗人的沉思与远行心境;后者通过江山美景传达恬淡与怡然自得之感,展现其热爱自然的情怀。两诗以“诗中有画”的风格传递情感,营造了深邃意境。
1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乙)诗尾联“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意思是襄阳的风光的确令人陶醉,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这是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对襄阳风物的赞美和热爱,没有非常具体细腻的景物描写;
故选B。
11.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创作的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地,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大漠。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颈联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通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展现了边塞奇异、壮阔之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流露出对边塞壮阔之景的赞美、赞叹;尾联写到达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前两联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第三四联写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在《汉江临泛》里,从诗的尾联“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可以看出,诗人描绘了汉江流域壮丽的景色,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在领略这般壮阔的自然风光后,诗人直抒胸臆。他沉醉于襄阳的美好风光,想要留下来与像山翁一样的人畅饮,表达出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希望能寄情山水,在这如画的风景中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愉悦,展现出的是一种积极、悠然的心境。
12.B 13.“采薇”运用了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诗人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
【导语】此诗通过野外薄暮的景色描写,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归隐的心境。诗中秋景的萧瑟与孤独的牧人形成对比,尾联以长歌怀念采薇隐士的方式,深化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对尘世的疏离感。
1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与诗歌理解。
B.有误,《野望》是现存唐诗中较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并非“五言绝句”;
故选B。
13.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的意思是: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运用了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能向先贤那里寻找慰藉,怀念古时的隐者伯夷和叔齐。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流露出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内心的苦闷、惆怅、孤寂。
14.(1)A
(2)甲诗抒发了表现出诗人离开家乡、闯荡世界的喜悦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乙诗借片云、孤月抒发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寂之感(或羁旅之悲),只人尽管处境艰难,却仍忧国忧民(或心系国家)。
【导语】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辽阔的自然景观展现诗人初涉江湖的豪情,同时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怀恋。杜甫的《江汉》借“云”“月”映衬一种思归的孤独和壮心未泯的复杂心境,两人皆以自然景物烘托情感,但情感基调和人生处境各异。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荆门”有误,根据“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可知,应改为“从荆门到楚国”。
故选A。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
甲诗“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句意: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诗人渡荆门后,看到眼前壮阔的自然景象,山川、原野、江水以及那如飞天镜般的明月、似海市蜃楼的云霞,展现出一幅宏大且美妙的画面,诗人离开家乡去往更广阔的天地游历,内心满是对外面世界的憧憬与探索的喜悦,同时也流露出对所见自然美景的欣赏与热爱之情。
乙诗“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句意:看着远浮天边的片云和孤悬暗夜的明月,我仿佛与云共远、与月同孤。“片云”象征着诗人漂泊不定的身世,如同那片孤云与天共远,流露出诗人的孤独与飘零之感;“永夜月同孤”,漫长的夜晚,只有那一轮孤月相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凄凉。以片云、孤月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孤独、漂泊的氛围,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身处江汉的孤寂处境和凄凉心境,却仍忧国忧民(或心系国家)。
15. 山路 深柳 16.春花翩然入水,流水载着花的芬芳流到很远的地方,诗人通过视觉、嗅觉,不但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也表达了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
【导语】本诗展现了清幽静谧的自然环境,体现出诗人宁静致远、专注于学问研究的生活态度。通过“闲门”“深柳”等意象,营造了远离世俗喧嚣的学习天地,颔联“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不仅描绘了景物动态之美,还渗透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心灵的宁静。
15.本题考查意象分析。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意思是:闲静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柳荫深处蕴藏着读书的斋堂。“山路”“深柳”两个意象突出了环境的静谧、幽深,暗示着别墅主人的专注与内心的宁静,表现出生活的悠闲自在。
16.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解答此题要先确定赏析角度,再结合诗意分析。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意思是: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落花”“流水”从视觉角度写斑斓多姿的落花随清澈的溪水飘流,“香”则从嗅觉角度写流水也散发出香气,表现了流水落花相映的清幽、美好的意境。“随”是跟随的意思,赋予落花以人的动作,为拟人的修辞手法,暗示诗人也正在行动之中,从中可以体味出诗人遥想青溪上游花在春光中静静绽放的景象。此时,水面上漂浮着花瓣,流水也散发出香气。芬芳的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表现了流水落花相映成趣的清幽、美好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
17.在碧蓝的天空下,万片枫叶如同燃烧的火焰,它们或挂在枝头,或随风飘落,将整片山林装点得分外妖娆。而在那幽深的岩石之下,点点黄花犹如繁星点点,它们不畏秋寒,傲然绽放,为这秋日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整幅画面色彩斑斓,意境深远,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与画意的世界之中。 18.《赠从弟(其二)》以松柏为喻,通过描写松柏在严寒中依然挺拔、坚韧不拔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堂弟的劝勉之情,鼓励他要像松柏一样保持坚贞的节操,不畏严寒,不向恶势力低头。整首诗充满了对堂弟的关爱与期望,以及对松柏精神的赞美。而《莎行 秋入云山》则更多地展现了词人对秋日山林的喜爱与向往之情。词中通过描绘秋日的云山、丹枫、黄花等景物,营造出一个色彩斑斓、意境深远的秋山画卷。词人在这美丽的景色中流连忘返,与友人共赏明月,品尝松醪,畅谈清闲话题,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然与闲适生活的情感。
【导语】张抡的《莎行·秋入云山》通过细腻的秋景描绘,呈现出色彩斑斓、意境深远的画面,以“丹枫”“黄花”展现自然之美。诗中表现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归隐自然的赞美,情感悠然自得,表达出词人对世外桃源式生活的追求。
17.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
“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意思是枫叶之多尽染万山一直连绵到云彩边,山岩深幽之处,无数的菊花点洒其间。在描绘画面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修辞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可以将红叶比作燃烧的火焰,将黄花比作点点繁星,以此来突出它们的鲜艳和美丽。注意语言要流畅、自然,既要准确传达诗句的意境,又要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画面的美丽。
示例:秋日的云山,仿佛被大自然赋予了无尽的诗意与画意。举目远眺,只见漫山遍野的枫叶如同燃烧的火焰,一片片、一簇簇,在碧蓝的天空和云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红艳而热烈。这些枫叶宛如大自然精心布置的画卷,将秋日的云山装点得分外妖娆。 山脚下,幽静的山岩之下,一片片黄色的花朵如同点点繁星,点缀在岩石的缝隙和草丛之中。这些黄花虽不起眼,但在秋日的阳光下却显得格外醒目而美丽。它们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着秋日的故事,为这幅秋山画卷增添了几分生机和活力。
18.本题考查情感把握和对比阅读。
《赠从弟(其二)》以松柏为喻,通过对其在严寒中依然挺拔、坚韧不拔的形象的描绘,传达了深刻的情感。诗人刘桢在诗中写道:“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这里,松柏成为了坚贞不屈精神的象征。诗人以松柏自喻或喻弟,表达了对堂弟的劝勉之情。他鼓励堂弟要像松柏一样,保持坚贞的节操,不畏严寒,不向恶势力低头。整首诗充满了对堂弟的关爱与期望,以及对松柏精神的赞美。这种情感是积极的、向上的,带有一种激励和鞭策的意味。
《莎行 秋入云山》通过描绘秋日的云山、丹枫、黄花等景物,营造出一个色彩斑斓、意境深远的秋山画卷。词人张抡在词中写道:“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这些描绘不仅展现了秋日的美丽景色,更透露出词人对这种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此外,词中还提到了词人与友人共赏明月、品尝松醪、畅谈清闲话题的情景。这些描写进一步表现了词人超脱世俗、追求自然与闲适生活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宁静的、闲适的,带有一种享受和放松的意味。
综上所述,《赠从弟(其二)》与《莎行 秋入云山》在情感表达上存在显著差异。《赠从弟(其二)》通过松柏的描绘,传达了对堂弟的劝勉和期望之情,以及对松柏精神的赞美;而《莎行 秋入云山》则更多地展现了词人对秋日山林的喜爱与向往之情,以及追求自然与闲适生活的情感。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9.改为“骑”不好。“信”意为随意,写诗人每天在襄阳楼前骑着马随意行走,流露了诗人陶醉襄阳楼美景的愉悦之情,也表达了诗人的悠然自得。“骑”没有这样的效果。(意对即可) 20.运用典故,写诗人从早到晚都想要上楼去,与王粲、庾亮一起吟咏赏月,尽享闲情逸致。流露出诗人流连襄阳楼美景的愉悦和悠然自得,寄托了诗人高雅的情趣、淡泊的心志和对名士的仰慕之情。(意对即可)
【导语】《过襄阳楼》描绘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中提到的“树阴”“荷叶”“柳花”“莺舌”营造出一个清新生动的环境。尾联提到“王粲”和“庾公”,暗指诗人的文学情怀和对古代名士风雅生活的向往,点缀了诗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对才华、文化的追慕与敬仰之情。
19.本题考查炼字。
结合全诗分析“信”字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首先回答不赞同,“每日楼前信马行”的意思是我每日在襄阳楼前骑着马,任由马儿随意前行。“信”是随意的意思,结合前四句中的“树阴”“荷花”“柳花”“莺舌”可知,描写出美好的景色和幽静的环境,再结合第五句中的“水畔看云”可知,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轻松愉快的,诗人在楼前骑着马,任由马儿前行,可以体现出诗人漫无目的、悠闲自得、轻松自由的心情,而换成“骑”却没有这样的效果。因此不能换。
20.本题考查词句理解。
“早晚暂教王粲上,庾公应待月分明”意思是:期待何时能让我像王粲那样登楼抒怀,想必庚公也会在月朗星稀之夜等待我这样的访客吧。结尾两句巧妙运用了历史典故,王粲是东汉末年文学家,以才情著称,而庾公则常被视为风流儒雅的代表。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高雅文化的向往,以及希望能在这样的美景中,与志同道合之士共赏明月,畅谈风雅之情。同时,也隐含了对时局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美好时光的期待。这种借古喻今的手法,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又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据此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