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汇编】期中核心考点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真题汇编】期中核心考点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1 09:3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真题汇编】期中核心考点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24-25八年级上·吉林四平·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材料二:
书上元①夜游
苏轼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揉,屠沽④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⑤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⑦,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再:第二次,指睡了第二觉。⑥过:苏轼的小儿子。⑦韩退之钓鱼无得: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更远的地方,暗指韩愈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苏轼,字子瞻,是 (朝代)文学家。
2.下列各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B.但少闲人(只,只是)
C.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拜访) D.孰为得失(同“熟”)
3.用“/”给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4.材料一中的“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5.材料一的选文如此短小精悍却能成为千古散文名篇,这离不开作者凝练又生动的文笔,请你结合选文描写月色的语句加以赏析。
6.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事实上,他恰恰是那个身处“庐山”也能够识得“真面目”的智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在两篇文章中分别识得了怎样的“庐山真面目”呢?
(24-25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中)【甲】
初到黄州 [宋]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①置,诗人例作水曹郎②。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③。
【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此诗作于他初抵黄州时。①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所任的官职亦属于此列。②水曹郎:隶属水部的官员,乃闲职。③压酒囊:过滤酒稽的布袋,代指俸禄。
【乙】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①,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②之计。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③酒,瀹④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①比:连续,连。登:庄稼成熟。②苟全:大致完备。③秫(shú):黏黄米,可酿酒。泛指有黏性的物。④淪(yuè):煮。
7.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固:一定 B.予既乐其风俗之淳乐:快乐
C.时相与登览相与:一起 D.盖游于物之外也盖:大概是
8.请用“ / ”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3处。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
9.翻译下列句子。
(1)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2)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
10.甲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11.被贬黄州时是苏轼人生中的至暗时刻,却是他实现人生和文学大突破的巅峰时刻。请分别结合甲文和乙文谈谈对“超然”的理解。
(24-25八年级上·湖北十堰·期中)【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B)。
【乙】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①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②人;而山上栖鹘③,闻人声亦惊起,碟碟④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C),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⑤如钟鼓不绝。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注】①迈:指苏轼长子苏迈。②搏:捉,打。③鹘:鹰的一种。④碟(zhé)碟:鸟鸣声。 ⑤噌(chēng)吰(hóng):这里形容钟声洪亮。
12.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至暮夜月明 课内迁移(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闻人声亦惊起 联系成语(闻鸡起舞、久闻大名)
(3)或曰此鹳鹤也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4)余方心动欲还 课内迁移(解衣欲睡)
13.请将“者”“耳”“也”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
A( ) B.( ) C.( )
14.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15.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16.【甲】【乙】两文写景中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请各找出一句,并作简要分析。
(24-25八年级上·云南曲靖·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①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②。于时冰皮③始解,波色乍④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⑤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⑥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⑦。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⑧,麦田浅鬣寸许⑨。凡曝沙之鸟⑩,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 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注】①偕:一同。②脱笼之鹄: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③冰皮:冰层。④乍:刚刚,开始。⑤匣:镜匣。⑥娟然:美好的样子。⑦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像美丽的少女洗好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⑧披风:在风中散开。⑨麦田浅鬣寸许:麦苗高一寸左右。鬣(liè):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⑩曝沙之鸟: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 毛羽鳞鬣:泛指一切动物。 未始无春:未尝没有春天。 堕事:耽误公事。堕,坏、耽误。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 夕日欲颓 颓:
(2)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3) 余寒犹厉 犹:
(4) 呷浪之鳞 鳞: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19.【甲】文作者在描写山川之美时视角是如何转换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20.【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4-25八年级上·湖北宜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
①从葫芦棚而上,磴始危,天始夹。从云会门而进,山始巧始纤,水始怒,卷石皆跃。至铁锁湾,险始酷。从湾至观音洞仄而旋奇始尽。山皆纯锷,划其中为二壁。行百余步,则日东西变;数十步,则岭背面变;数步则石态貌变矣。壁郛①立而阴,故不树;瘦而态,故不肤,亦不顽。蛟龙之所洗涤,霜雪之所磨镂,不工而刻,其趣乃极。
②山中非采药樵薪人不至,故不著。奇僻之士,游小西天、上方者,日取道焉,而遗②之睫前,是可叹也已!
(袁宏道《游红螺崄③记》)
【注】①郛(fú):古代城圈外围的大城。②遗:失去。③红螺luó 崄xiǎn:又名幽岚山、宝金山、洪螺山,在北京房山县。
21.文言词语的理解,有很多种方法。请你参照表格提示,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原文语句 解释加点字 释义方法
猛浪若奔 (1) 【勾连所学】《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窥谷忘反 (2) 【成语迁移】管中窥豹
水始怒 (3) (只填序号) 【字典查询】A.生气,气愤。B.气势大。C.谴责。
故不树 (4) 【同类活用】《论语十二章》:饭疏食。
22.下面的句子有两处必须断句,请用“/”标示出来。
从 湾 至 观 音 洞 仄 而 旋 奇 始 尽。
23.将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山中非采药樵薪人不至,故不著。
24.比较阅读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可以加深我们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运用这种方法,你和同学小雨展开了讨论。
小雨:我运用异中求同的方法,发现【甲】文中①“ , ”和【乙】文中②“ , ”用不同语句都突出了水流湍急的共同特点。(用原文语句填空)
你:我运用同中求异的方法,发现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都抒发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除此之外,两文抒发的感情还有不同点:【甲】文还抒发了作者③ 之情;【乙】文还抒发了作者④ 之情。
(24-25八年级上·云南西双版纳·期中)【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其水尚奔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颓垒⑨,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⑩。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
【注释】①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②广:开阔。③崇深:高深。④捍:捍卫。⑤深:深处。悸:惊动。魄:心魂。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⑦浑洪:水势浩大。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⑧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⑨浚(jùn)波:大的波浪。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他曾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25.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沿溯阻绝( ) (2)哀转久绝( )
(3)河中漱广( ) (4)窥深悸魄( )
2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7.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
甲文:
乙文:
(24-25八年级上·江苏泰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题目。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熙宁四年迂叟①始家洛,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关,以为园。
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杪②,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③草药,辨其名物而揭之。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屈其杪,交相掩以为屋。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圃南为六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居其二。每种止植两本识其名状而已不求多也。栏北为亭,命之曰“浇花亭”。
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或咎迂叟曰:“吾闻君子所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迂叟谢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节选自司马光《独乐园》)
【注】宋神宗熙宁三年,司马光因政治上失意,便退居洛阳。熙宁六年,购地二十亩,筑园。①迂叟:作者自称。下文“叟”也是作者自称。②杪miǎo:树木细枝。③莳:种植。
2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岛上植竹( ) ②百有二十畦( )
③悉为己有( ) ④或咎迂叟( )
29.请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每 种 止 植 两 本 识 其名 状 而 已 不 求 多 也
30.翻译下列句子。
(1)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
(2)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
31.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小语和小文读完【甲】【乙】两文,就如何体会文中情感进行了讨论。
小语:一切景语皆情语。体会情感我们可以赏析写景的句子。比如【甲】文,篇幅虽然短小,但是描写的月色优美,我们可以借助修辞来赏析。
小文:我是这样赏析的: 。
小语:体会文中情感,我们可以斟酌关键词。比如【乙】文中“独乐”二字非常关键,你能找出表现作者“独乐”情趣的句子吗?
小文: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小语:体会文中情感,我们还可以关注句式的运用。你看,【甲】【乙】两文中划线句子都运用了反问句,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呢?
小文:【甲】
【乙】
(24-25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中)【甲】
杨柳枝词①
唐·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②?
【注释】①此诗约做于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诗人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②阿谁:疑问代词。即谁,何人。
【乙】
①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讽时之病。
②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赈灾。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以省赀饷。宪宗颇采纳。有囚更三赦不得免。又奏言:“父死妻嫁,债无偿期,禁无休日,请一切免之。”
③后对殿中、论执刚直,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不堪此必斥之!”……天子荒纵,赏罚失所宜,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出为江州刺史……追贬江州司马。
(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
32.【乙】文中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省赀饷 赀:通“资”,物资 B.帝未谕 谕:明白
C.帝变色 色:颜色 D.谓李绛曰 谓:对……说
33.用斜线“/”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是 子 我 自 拔 擢 乃 敢 尔 我 不 堪 此 必 斥 之
34.将【乙】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以旱甚,下诏赈灾。
(2)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
35.【甲】诗中一、二两句描绘了春日的垂柳,有何特点?
36.【甲】诗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37.【乙】文中写白居易“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讽时之病”,这句话的意思是:白居易的许多诗歌都针砭时弊。请结合【甲】诗和【乙】文,说说你从中读出了当时社会的哪些弊病?
《【真题汇编】期中核心考点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1.北宋 2.D 3.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4.写出了月色的美好可人,也写出了作者因月色而愉悦的心境,引出下文与好友月下赏景一事。 5.围绕“作者把月色比喻成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荇交横,生动形象地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回答即可。 6.材料一作者识到的庐山真面目是“什么时候都应该有欣赏美景的豁达心境(美景时时处处都有,不该缺少这闲适的心境,从而辜负美景)”;材料二作者认识到“想有收获不一定舍近求远,不要抱怨当下的处境”。(言之有理即可)
【导语】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书上元夜游》展现了他在逆境中的豁达心态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他通过描绘月夜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而在《书上元夜游》中,他以幽默的笔触记录了在儋州的夜游经历,反思得失,表现出对人生境遇的坦然接受。两篇文章都体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深刻的哲学思考。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D.有误,句意:究竟哪个有得?哪个有失?孰:哪个。
故选D。
3.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
“归舍已三鼓矣”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其中“归舍”是动作,“已三鼓矣”是时间状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
“舍中掩关熟睡”中,“舍中”是地点状语,“掩关熟睡”是描述家中人状态的谓语部分。
“已再鼾矣”中,“已”是副词,表示“已经”,“再鼾矣”是进一步描述鼾声的谓语部分。
正确划分为: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句段作用。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句,在行文中起到了多重作用:
首先,从描写月色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写出了月色的美好可人。一个“入”字,用得极妙,仿佛月光有了生命,主动地进入了诗人的居所,给人一种静谧而温柔的感觉。月色之美,不仅在于它的明亮,更在于它能引发人们内心的共鸣和愉悦。而“欣然起行”四字,则生动地描绘了作者看到月色后的喜悦心情,他迫不及待地起身,想要去亲近、去欣赏这份月色之美。
其次,从表达作者心境的角度来看,这句话也写出了作者因月色而愉悦的心境。在元丰六年这个被贬谪的年份,苏轼的生活无疑是苦闷的。然而,在这寂静的夜晚,月光却如一位知己,悄悄地走进了他的世界,给他带来了片刻的宁静和喜悦。这种心境的转变,是月色给予的,也是作者内心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从文章结构的角度来看,这句话还引出了下文与好友月下赏景一事。因为月色的美好,作者欣然起行,又因为念无与为乐者,所以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一系列的行动,都是基于月色之美而引发的。而接下来与怀民相与步于中庭,欣赏月色下的美景,更是将月色之美与友情之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诗意和画意。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材料一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是描写月色的经典之笔。作者以高超的比喻手法,构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令人叹为观止。作者巧妙地将月色比喻成积水,这种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诗意。积水空明,意味着月色清澈透明,如同无物之境的清水,给人一种宁静、深远的感觉。这种比喻不仅展现了月色的明亮,更强调了其纯净无瑕的特质。同时,作者还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藻、荇交横。这一比喻更是精妙绝伦。竹柏的影子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水中的藻、荇一样摇曳生姿,既展现了月色的柔美,又增添了画面的动感。这种动静结合的描写方式,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仿佛一幅活生生的月夜画卷。
通过这两个比喻,作者生动形象地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这个境界既体现了月色的自然之美,又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和画意。读者在阅读时,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宁静、深远和美好。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是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此句将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在元丰六年的一个深秋夜晚,被月色所吸引,欣然起行,并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一同赏月。他们漫步在庭院中,欣赏到如积水空明般的月色和竹柏的影子,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苏轼由此感慨,何时何地没有这样的美景呢?只是缺少像他们这样有闲情逸致去欣赏美景的人罢了。他识得的“庐山真面目”是:什么时候都应该有欣赏美景的豁达心境。即美景时时处处都有,不该缺少这闲适的心境,从而辜负美景。这反映了苏轼即使在贬谪的困境中,也能保持一颗豁达乐观的心,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发现美好。
在《书上元夜游》中,苏轼在儋州的上元夜,被几位老书生邀请外出游玩。他欣然同意,并随他们一同游览了城市、寺庙和小巷,看到了百姓和少数民族混杂、市井喧嚣的场景。归家后,他笑对得失,认为无论是得还是失,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他还以韩愈钓鱼无得的故事为喻,指出想有收获不一定需要舍近求远,不应抱怨当下的处境。他识得的“庐山真面目”是:想有收获不一定舍近求远,不要抱怨当下的处境。这体现了苏轼面对逆境时的从容与淡定,他能够正视现实,珍惜当下,并从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点睛】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解衣入睡,恰好看到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我们)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柏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己卯上元节,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看我,说:“在这月光皎洁的美好夜晚,先生能出去走走吗?”我很高兴地听从他们的提议。于是走进西城,进入僧人宿舍,穿过小巷,只见汉族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卖肉的卖酒的多得很,回到家已经三更天了。家里人掩门熟睡,已经是鼾声阵阵了。我放下拐杖发笑,心想我半夜出游和家人酣睡,究竟哪个有得?哪个有失?苏过问我为什么笑,我是自己笑自己。这也是在笑韩愈,他在一个地方钓鱼未钓到,就想到更远地方去,他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不一定能得到大鱼。
7.B 8.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 9.(1)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微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2)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 10.虚实结合;长江环抱城郭,深知江鱼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也表露了诗人善于自得其乐(苦中作乐)、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11.“超然”理解为苏轼面对逆境没有沉沦,而是积极乐观面对,热爱生活,表现出超然物外的情怀;甲诗中诗人初到黄州,赏美景,由美景联想到美食,自认为无功不受禄;乙文苏轼被调任后,还能修整花园,打扫庭院,与朋友一起过着快乐的生活。
【导语】这两篇文章均出自苏轼,展现了他在逆境中的豁达心态和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初到黄州》通过自嘲和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现了苏轼在被贬后依然保持乐观的精神。《超然台记》则通过描写苏轼在胶西的生活,展现了他在艰苦环境中自得其乐的心境。两篇文章共同体现了苏轼在困境中不为物役、追求内心宁静的哲学思想,展现了他超然于世俗之外的智慧和胸怀。
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B. 加点字解释不正确。“予既乐其风俗之淳乐”句意: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乐:喜欢。
故选B。
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结合“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分析,“于是治其园圃”中省略了主语,“治”是谓语,“其园圃”是宾语,故在“圃”后断句;“洁其庭宇”中“洁”是谓语,“其庭宇”是宾语,故在“宇”后断句;“伐高密之木”中“伐”是谓语,“高密之木”是宾语,故在“木”后断句;再结合句意“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可断句为: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
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北(北面),因(靠着),为(筑就,筑起),葺(修理,整修)”要理解正确;
(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予(我),适(恰好,刚好),闻(听说),赋(写),名(取名,命名)”要理解正确。
10.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
结合【甲】诗颔联“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分析,诗句的意思是长江环抱城郭,深知江鱼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诗人初到黄州,正月刚过,又寄居僧舍,却因黄州三面为长江环绕而想到可有鲜美的鱼吃,因黄州多竹而犹如闻到竹笋的香味,这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把视觉形象立即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紧扣“初到”题意,表露了诗人善于自得其乐(苦中作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1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结合【甲】诗可知,前四句写诗人初到黄州,看到黄州因长江环绕而想到可有鲜美的鱼吃,因黄州多竹而犹如闻到竹笋的香味,由美景想到美食,表现出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后四句为作者自嘲,颈联写以祸为福的宽慰心态,用典自况;尾联写无功受禄的愧怍,质朴自然。身为“员外”,却没能为国家出力办事,而又要白白花费国家的钱银,实在是惭愧,表现了诗人的豁达和自得;
结合【乙】文“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可知,一方面“超然”是指弟弟子由为苏轼游玩之地取名“超然台”;结合“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可知,苏轼在被调任的地方,用心整修花园,打扫庭院,与朋友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一起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体现了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据此分析可知,“超然”的意思是超凡脱俗,即高出一般人的思想境界和行为表现,在这两篇诗文中,“超然”是指苏轼的人生态度,在面对被贬黄州的人生逆境时,他积极面对,热爱生活,心胸开阔,个性旷达。这便是“超然”的含义所在。
【点睛】参考译文:
【乙】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吧。
12.(1)到 (2)听 (3)有的人 (4)想要 13. A.也 B.耳 C.者 14.大石侧立千尺 / 如猛兽奇鬼 / 森然欲搏人 15.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 16.甲文比喻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乙文比喻句:“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②人”“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噌吰⑤如钟鼓不绝。”
甲文将竹柏影比作水中藻、荇交横,写出了月色的皎洁明亮。
乙文将大石比作猛兽、奇鬼等,写出石钟山之阴森恐怖(也可答让人害怕)之景。
【导语】《记承天寺夜游》和《石钟山记》均为苏轼的作品,展现了他在逆境中对自然的热爱和哲思。前者通过月夜漫步,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知己的珍惜;后者则通过描绘山水奇景,表现了对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和探索精神。两文都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增强了画面感和感染力,体现了苏轼旷达的心境和深刻的思考。
1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根据课内迁移法,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至:到。代入句中,至暮夜月明:到了晚上,月光明亮。句意通顺合理。至:到。
(2)联系成语,闻鸡起舞:半夜听到鸡鸣,立即起来舞剑。久闻大名:早就听到对方的盛名。闻:动词,听到。代入句中,闻人声亦惊起:听到人的声音也受惊飞起。句意通顺合理。闻:动词,听到。
(3)根据语境推断,上文提到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接着说 “或曰此鹳鹤也”,这里是在对山谷中奇怪的声音进行猜测和判断,所以“或”解释为“有人”,或曰此鹳鹤也:有人说这是鹳鹤。
(4)根据课内迁移法,解衣欲睡:(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欲:想要。代入句中,余方心动欲还: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句意通顺合理。欲:想要。
1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盖竹柏影”句意: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此句为判断句,“也”在这里表判断语气,故填:也。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耳”是罢了的意思,整句话意思是“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故填:耳。
C.“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者”在这里可理解为“……的声音”,句子意思是“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故填:者。
1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本句句意: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
“大石侧立千尺”是写巨石的外形,“如猛兽奇鬼”是将石头比作猛兽奇鬼,是一个比喻;“森然欲搏人”是进一步描述这些像猛兽奇鬼的石头给人的感觉,好像要攻击人,故彼此间应断开,故断句为: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1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重点字词:发,发出;于,介词,从;如,好像;不绝,不停。
16.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根据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作者将庭院中的月色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月光的清澈透明。这种比喻营造出的宁静优雅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空灵清幽的夜晚环境中。在这样的画面里,没有喧嚣和嘈杂,只有如水的月光和静谧的氛围,充分体现出夜晚的宁静、空灵、清幽之美。
根据乙文“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可知,这里把大石比作猛兽奇鬼,形象地表现出大石的高大险峻和给人的阴森恐怖之感。同时,“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将水上发出的大声比作钟鼓之声,进一步烘托出周围环境的神秘氛围。这里的山势险峻不仅体现在大石的形态上,还通过这种神秘的声音让人感受到一种潜在的危险和不安,从而突出了景物的险峻、阴森、神秘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陡峭的崖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栖息的鹘,听到人的声音也受惊飞起,在云霄间发出磔磔的叫声;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的声音像钟鼓的声音一样不停。
17.(1)坠落(2)参与。这里有“欣赏”意思(3)仍然(4)鱼 18.(1)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都有。 (2)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返回。 19.①通过仰观俯察,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写了山之高水之清;②再写极目远眺之景,如“两岸石壁”和“青林翠竹”,绚烂多彩的山林之景。 20.甲文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谐之美的热爱和追求,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乙文表达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
【导语】这两篇文言文都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与魅力,但视角和情感表达有所不同。《答谢中书书》通过描绘山川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满井游记》则通过描写早春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悦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两篇文章都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自然的美好和作者的情感。
1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颓:坠落。
(2)句意: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与:参与。这里有“欣赏”的意思。
(3)句意: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犹:仍然。
(4)句意: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鳞:鱼。
1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青林:青葱的树林。青:青葱、翠绿的意思。四时:四季。俱备:都具备,都有。俱:全、都。备:具备、具有。
(2)冒风:顶着风。冒:顶着、迎着的意思。驰行:快走,奔跑。驰:疾行、快跑的意思。未百步:不到一百步。辄返:就返回。辄:就。
19.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写作视角分析。
仰观俯察:根据“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可知,作者先抬头仰望高耸入云的山峰,展现出山的雄伟高大。接着低头俯视清澈见底的溪流,描绘了水的清澈,从垂直方向的视角转换,一仰一俯之间,将山水的形态清晰地呈现出来,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山川的壮美和灵动。
极目远眺:根据“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可以看出,作者的视角由垂直方向转换为水平方向,极目远眺看到了两岸五彩斑斓、交相辉映的石壁,以及四季常青的树林和翠绿的竹子。这种视角的转换,如同画卷一般,将远处绚烂多彩的山林景色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进一步丰富了山川之美的层次,从山水个体的描写拓展到了远方的山林整体,给人以广阔而丰富的视觉感受。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情感赏析。
根据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可知,作者开篇就点明了山川景色之美是古今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为下文对美景的描写做铺垫,体现出他对这种美的重视。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可以看出,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山川从早到晚、四季不同的绝美景色,有高耸的山峰、清澈的溪流、绚烂的石壁、葱郁的林竹,还有充满生机的猿鸟、游鱼,这些都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景深深的喜爱。文中提到“实是欲界之仙都”,把这里比作人间仙境,足见他对这种自然和谐之美的高度赞美,也流露出他对这种美景的向往。最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方面是对谢灵运的追慕,另一方面也暗示出只有像自己这样能欣赏这种奇景的人,才是真正懂得自然之美的,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
根据乙文“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可知,作者描绘了京城寒冷、恶劣的天气,让自己被困在室内,透露出对这种城市生活环境的厌烦。而“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开始,作者描写了满井的景色,如“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将自己比作从笼中逃脱的天鹅,表现出在走出城市来到郊外后那种自由舒畅的感觉。从“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可以看出,作者对满井的自然景色进行了细腻的描写,从水、山峦、柳条、麦苗到各种动物,都展现出勃勃生机,与城市的压抑形成鲜明对比。文中“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直接表达了对城市生活者不知春的感慨,进一步体现出他厌弃城市喧嚣,而在山川草木中找到了内心宁静与自由的潇洒情怀。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乙】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光亮的样子,好像新打开的明镜,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破土而出,高一寸左右。凡是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一切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能潇洒地在山石草木之间游玩的,只有我这种清闲的官了。
21.飞奔的马 看 B 种树/植树/栽树 22.从 湾 至 观 音 洞 / 仄 而 旋 /奇 始 尽。 23.(1)就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时,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便平静下来追逐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2)不是采药、砍柴的人是不到这个山中的,所以这个山不出名。 24. 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水始怒, 卷石皆跃。 对名利、官场的厌恶。 对如此美景无人欣赏的遗憾。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对比两段文言文,展示了古代文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甲文通过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心境,抒发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世俗事务的淡泊。乙文则通过对红螺崄险峻山水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奇观的惊叹和对世俗忙碌的反思,体现出一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两文都运用了生动的景物描写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展现了古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观。
2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需用提示的方法探究。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认为快。奔,飞奔的马。根据“勾连所学”法可知,“猛浪若奔”中的“奔”也是“飞奔的马”的意思。句意:迅猛的浪头像飞奔的马。
(2)管中窥豹:意思是从竹管里看豹,有时也能看见豹身上的一块斑纹。后来常与“可见一斑”连用,比喻可以从观察到的一部分推测全貌。也比喻看不到事物的全貌,只能是片面的了解。窥,看。根据“成语迁移”法可知,“窥谷忘反”中的“窥”也是“看”的意思。句意:看到这美丽的山谷就忘记了回去。
(3)水始怒:水的气势变得很盛。怒,气势大。根据“字典查询”法可知,应选B。
(4)饭疏食:吃粗粮。饭,名词作动词,吃。根据“同类活用”法可知,“故不树”中的“树”也是名词作动词,可译为“种树、植树、栽树”。句意:所以不栽树。
2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
“从湾至观音洞仄而旋奇始尽”意为“从铁索湾到观音洞,道路狭窄并且旋转曲折,奇特的景象开始没有了”可知,“仄而旋”和“奇始尽”是并列关系,说的是风景的两方面变化,需要停顿;而“从湾至观音洞”则是地点,作状语,需停顿。故可停顿为:从湾至观音洞/仄而旋/奇始尽。
23.本题考查译句。
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1)戾,至、到。息,平息。经纶,管理。反,同“返”,回去。
(2)非:不是;不至:不到;著:出名。
24.本题考查理解运用能力。
前四空:从甲文“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可知,作者认为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写出了水流的湍急;从乙文“水始怒,卷石皆跃”可知,“水始怒”是从正面描写水流的湍急,水的气势变得很盛。“卷石皆跃”则从侧面写出水流之急,拳头大小的石头都开始跳跃。
后两空:从甲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知,此文还抒发了作者对名利、官场的厌恶;从乙文“奇僻之士,游小西天、上方者,日取道焉,而遗之睫前,是可叹也已”对可知,作者觉得,人们每天都去很远的地方,而失去了眼前的美好景象,是使人感慨的一件事情啊!表达了对如此美景无人欣赏的遗憾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浅青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乙:从葫芦棚往上,石阶立刻就变得危险,天空开始夹在两峰之间。从云会门进入,山开始变得美丽纤细,水的气势变得很盛,拳头大小的石头都开始跳跃(意思是:水流的气势很盛,把拳头大小的石头都冲击的飞跃起来)。到了铁索湾,危险的程度加深。从铁索湾到观音洞,道路狭窄并且旋转曲折,奇特的景象开始没有了。山都是纯钩的创刃,把山划分为两边,行走一百多步,则太阳的东西方向变了;走数十步,则山岭的背部变了;走几步则是石头的形态外表发生了变化。陡峭的山崖如同外城城墙竖立着,而且背着阳光,所以不能种植树木;瘦削而有姿态,所以不美,也不鄙拙。山石经过雨水的洗涤,霜雪的打磨和雕刻,不擅长而修饰,山石的趣味是最高的。
不是采药、砍樵的人是不到这个山中的,所以这个山不出名。奇特怪异的人,游小西天、上方的那些人,每天都在上路(意思是说:每天都去很远的地方),而失去了眼前的美好景象,是使人感慨的一件事情啊!
25. 逆流而上 消失 冲击,冲荡 看,望 26.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7.甲文: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作用:突出山的高峻、连绵。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③“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目沾裳。”作用:突出三峡秋景的萧瑟、凄凉的特点。
乙文:①“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作用:突出水流急,水雾大。②“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
【导语】这两段文字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分别描绘了三峡和龙门的自然景观。甲文通过描写三峡的险峻和壮丽,展现了自然的雄伟与神秘,尤其是通过猿啸声的描写,增添了环境的凄美感。乙文则描述了龙门的险峻与水流的激荡,强调了水势的浩大和自然的力量。两文都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刻画,传达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之情。
2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溯,逆流而上;
(2)句意: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绝,消失;
(3)句意:河中的水流被巨石阻挡而变得开阔。漱,冲击,冲荡;
(4)句意:向深处看去就会惊心动魄。窥,看,望。
2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虽,即使;奔,飞奔的马;御,驾着;疾,快。
2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甲文: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通过只有在正午和半夜时分才能看到太阳和月亮这一现象,从侧面烘托出三峡两岸山的高峻和连绵不断。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句话以皇帝的紧急命令需快速传达为例,通过与骑快马、驾疾风相比,突出了三峡夏季水流的湍急迅疾。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句话通过渔人的歌谣,从侧面表现出三峡秋季的萧瑟凄凉。猿猴的哀鸣声让人感到悲伤,暗示了三峡秋季环境的凄清。
乙文:
“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这句话通过远处观看的人的感受,即常像被雾露沾湿一样,向深处看去就会惊心动魄,从侧面突出了河水水流湍急,水雾很大的特点。
“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这句话引用慎子的话,说河水下龙门时,速度快得连驷马都追不上,从侧面强调了河水的湍急。以驷马都追不上的夸张说法,更加生动地表现出水流的迅猛。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季节,则是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传说这块大石头是大禹开凿出来的。河中的水流被巨石阻挡而变得开阔,两岸高深,倾斜的山崖像是在捍卫河水,巨大的石头居高临下,好像要坠落下来却又倚靠在山崖上。古人有句话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确实是这样!这里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浮在空中,从远处观望的人,常常好像被雾气露水沾湿一样,向深处看去就会惊心动魄。这里的水仍然奔腾着万丈波涛,倾泻而下的水流高达千丈,水势浩大,像发怒的赑一样,鼓荡起来像山在腾起,巨大的波浪冲毁堤岸,一直到龙门的下游。这才知道慎子说的下龙门的时候,水流快得像飞射出去的竹箭,不是四匹马所能追上的。
28. 栽种 同“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全,都 有人 29.每种止植两本/识其名状而已/不求多也 30.(1)在它的前面种上竹子,形成像步廊一样的夹道,都用藤蔓芍药等覆盖着它。(2)不知道天地之间还有什么乐趣可以替代这种(生活)。 31.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交横的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来月光的空灵澄澈以及竹柏影子都清丽淡雅,勾勒出一幅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图景,为下文抒情铺垫。 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 甲文:作者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自问,表达身居闲职,享受清闲又自嘲为“闲人”的感慨,更表现了以豁然旷达面对人生曲折的心态。 乙文:写作者居住于“独乐园”的喜悦和种种乐趣,实则表达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退隐洛阳的孤独寂寞、愤世嫉俗、不再出仕的情感。
【导语】甲文通过描写月夜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知己相伴的珍惜。乙文则通过对独乐园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作者在失意后追求内心宁静和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两文都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作者对生活的哲思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甲文的反问句强调了闲适生活的难得,乙文的反问句则表现了作者对独乐的自嘲与自足。
2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岛上种了竹子。植:栽种。
(2)句意为:一百二十畦田。有:同“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3)句意为:都为自己所支配。悉:全,都。
(4)句意为:有人责备我。或:有人。
2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为:每种(花)只种了两丛,(为了)辨识它的名称形状罢了,不求多种。
“每种止植两本”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识其名状而已”是一个动宾结构,表示只需要识别出这些花的名称和形态即可,二者之间应断开;“不求多也”是一个简短的结论句,表明种植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数量多,而是为了识别和欣赏,应和前文断开;
故断句为:每种止植两本/识其名状而已/不求多也。
30.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重点词语:植竹:种上竹子。于:介词,在。前:前面。如:像。皆:全,都。以:用。蔓药:藤蔓芍药。覆:覆盖。
(2)重点词语:天壤之间:指天地之间。复有:还有。何:什么。代:替代。此:指这种生活。
3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甲文中运用修辞写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把月光下的庭院比作积水,竹柏的影子仿佛水中的藻、荇,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庭下如积水空明”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月色的清丽和庭院的幽静,“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描绘出庭院中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图景,还营造出一种空灵澄澈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被月光轻抚的庭院之中,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根据后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此处空明澄澈的夜景只有我和张怀明得以享受,是因为他人都没有我俩这种闲情逸致,所以此处的景物描写还可以为后文的抒情做铺垫。
第二空,在乙文《独乐园》中,表现作者“独乐”情趣的句子是:“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这句话描绘了作者在自己精心营造的独乐园中,随着明月清风而自得其乐的场景。他在这里行走无拘无束,停留也没有任何限制,没有任何外界的牵绊和束缚。他感到内心充满了宁静和满足,独自享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以至于认为天地间再没有比这更令他感到快乐的了。这种“独乐”的情趣,正是作者通过精心设计和布置独乐园所追求的。
第三空,甲文中的问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苏轼在这里的问句看似是在询问普遍的自然现象,实则是在强调在忙碌纷扰的尘世中,能够像他们这样有闲情逸致、懂得欣赏自然之美的人少之又少。作者此时被贬黄州,有职无权,自称“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这既表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欣赏,也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点睛之笔“闲人”二字,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体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第四空,乙文中的问句:“吾闻君子所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这是他人对作者(迂叟)独乐态度的质疑,而作者则以反问的形式回应,表达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读出迂叟对于个人乐趣的坚持和对世俗观念的淡然。他并不认为自己的乐趣必须与他人分享才是正当的,反而享受那种独处的宁静与自由。问句中隐含着作者对自身生活方式的选择与坚持,以及对世俗评价的淡然处之。根据注释信息“宋神宗熙宁三年,司马光因政治上失意,便退居洛阳。熙宁六年,购地二十亩,筑园”可知,这一问也暗含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退隐山野的孤独落寞、愤世嫉俗之感。
【点睛】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熙宁四年,我才举家定居洛阳,六年,在尊贤坊北关买了二十亩田作为家园。
厅堂的北面又有一个水池,中间有岛,岛上种了竹子,(岛)像玉玦一样呈圆形,环绕有三丈方圆,将竹梢收拢打成结,像打渔人的草屋,把它命名为钓鱼庵。水池的东边,整治出一百二十畦田,错杂地种植着花草药材,为了辨识它们的种类名称,给它们(挂上字牌)作为标志。畦的北面也种了竹子,像棋盘一样呈方形,直径一丈左右,弯曲它的顶梢,使它交错通达遮蔽作为屋子。在它的前面种上竹子,形成像步廊一样的夹道,都用藤蔓芍药等覆盖着它,四周种植草木药材等作为藩篱,把它命名为采药圃。药圃的南面有六个围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占二个。每种(花)只种了两丛,(为了)辨识它的名称形状罢了,不求多种。围栏的北面有个亭子,把它命名为浇花亭。
明月按时到来,清风自然吹拂,行走无所牵挂,止息无所羁绊,耳目肺肠都为自己所支配。一个人孤独而舒缓,自由自在,不知道天地之间还有什么乐趣可以替代这种(生活)。于是(将这些美景与感受)合起来,把它命名为“独乐园”。
有人责备我说:“我听说君子有所快乐必定和别人共享,现在您只为自己获得满足却不顾及别人,这难道可以吗?”我(非常)抱歉地说:“我愚笨,怎么能够比得上君子,自己快乐唯恐不足,怎么能够顾及别人?何况我所感受的乐趣粗俗低下,都是世上人所抛弃的(东西),即使推荐给别人,别人尚且不要,难道能够强迫他们(接受)吗?如果也有 愿意(与我)同享这种乐趣,那么我则 常感激并且把它奉献出来,怎么敢专享这种乐趣呢?”
32.C 33.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不堪此/必斥之 34.(1)天子因为旱情很严重,下诏赈济灾害。
就乞请调任外官,担任杭州刺史。 35.繁茂(生机盎然、有活力)、柔软/软/婀娜多姿、娇嫩/嫩 36.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荒园中无人欣赏的柳树,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之情(对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有志不得伸的感慨之情)。 37.①统治者埋没人才②皇帝不能虚心听取、接纳意见③皇帝迷乱放纵④赏罚不当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白居易的诗作《杨柳枝词》和《新唐书·白居易传》中的记载,展现了白居易的文学风格和政治态度。诗中描绘了春日垂柳的柔美与孤寂,反映了诗人被贬谪后的心境。传记则记录了白居易在朝廷中的直言敢谏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表现出他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朝政不满的态度。整体来看,白居易的作品和生平都体现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3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C.“帝变色”的意思是:皇帝改换了脸色。色:脸色、神情;
故选C。
3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进行断句。
“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不堪此必斥之”的意思是:这个人是我亲自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忍受他这样做,一定贬斥他!
“是子我自拔擢”中“是子”为主语,“我自拔擢”为宾语,省略了谓语“是”,此句主谓宾完备,表达意思完整,后断开;“乃敢尔”此句省略主语“他”,“敢”为谓语,“尔”为宾语,主谓宾完备,表达完整意思,后断开;“我不堪此”为原因,“必斥之”为结果,其间需要断开。
因此正确的断句为: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不堪此/必斥之。
34.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以:因为。甚:严重、厉害。赈灾:赈济灾害;
(2)丐:乞求。外迁:调任地方官。为:担任。
35.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意为:一棵柳树在春风中长出了无数的枝条,颜色比金子还要嫩,质地比丝绸还要柔软。结合“千万枝”可知枝条之繁盛,柳树之生机和活力;
结合“嫩于金色”可知,春风和暖,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可见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
结合“软于丝”可知,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可见突垂柳柔软的特点。
36.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
结合“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的意思为:永丰坊西角的荒园里,整日都没有人,这柳枝属于谁?“永丰西角荒园里”交代垂柳生长之地为“西角荒园”,“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也是“尽日无人”,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
结合前两句“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可见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此三、四句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纵使风姿绰约,却无人欣赏,流露出诗人对垂柳的深深的惋惜之情;
结合【注释】“诗人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由此可知,此诗通过抒发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表现了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此处的柔嫩婀娜的“垂柳”代表人才,流落“荒园”“无人属”象征着人才不被赏识、不被重用,惨遭埋没的命运。看似写柳,实则写人,借物喻人,表达了诗人对垂柳无人欣赏的惋惜之情。诗人借此抒发了自己被贬谪后,才华无人赏识的孤寂与失落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37.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结合【甲】诗,“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可知,此句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垂柳无人欣赏的惋惜之情,借物喻人,实则通过对垂柳命运的描绘,巧妙地映射出人才的境遇,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之情。因此【甲】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弊病;
结合【乙】文第③段“论执刚直,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和“天子荒纵,赏罚失所宜,居易虽进忠不见听”可知,当时天子迷乱放纵,赏罚不当,白居易虽然多次进谏忠言,却不被皇帝听取,反而引起皇帝的疏远,因此可见当的社会弊病有:皇帝迷乱放纵,不能虚心听取忠臣的意见,且赏罚不当。
【点睛】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他的祖先大概是太原人。所写的诗歌几十上百篇,都含有讽谏之意,针砭时俗的弊病。
元和四年,天子因旱情严重,下诏赈济灾害。白居易见诏文细节不够具体详备,便建议请求全部免除江、淮两地赋税,来救助逃荒的饥民,并且多放出一些宫里人,来节约钱财和军饷。宪宗大多采纳了。有囚犯经过三次大赦没有得到宽免。白居易又上奏说:“父亲死去妻子改嫁,债务没有偿还的日期,囚禁没有休止的日子,请求完全赦免他。”
后来白居易在殿中答对时,辩论刚正耿直,皇帝不理解,白居易就进言说:“陛下错了。”皇帝不高兴。白居易答对结束后,皇帝对李绛说:“这个人是我亲自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忍受他这样做,一定贬斥他!”……天子迷乱放纵,赏罚不当,白居易虽然进谏忠言,却不被皇帝听取,就请求外调任杭州刺史……又授任江州刺史,因病免除官职。元和六年,白居易去世,终年七十五岁,宣宗写诗悼念他,……被贬官到江州担任司马一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