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同步练习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6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同步练习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10 16:4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应用一元二次方程
第1课时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1)行程、动点等问题
1.若两个连续奇数的积为99,设其中较小的一个奇数为x,则可得方程为(  )
A.x(x-2)=99 B.x(x+2)=99
C.x(x-1)=99 D.(2x-1)(2x+1)=99
2.某班毕业时,每位同学将自己的照片向全班其他同学各送一张表示留念,全班共送1 892张照片,如果全班有x名同学,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为(  )
A.x(x+1)=1 892 B.x(x-1)=1 892
C.x(x+1)=1 892 D.x(x-1)=1 892
3.如图,在Rt△ABC中,∠B=90°,AB=16 cm,AC=20 cm,点M从点A出发沿边AB向点B以2 cm/s的速度移动,同时点N从点B出发沿边BC向点C以3 cm/s的速度移动.当一个点先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停止运动.当△MBN的面积为45 cm2时,运动时间为(  )
A.2 s B.3 s C.4 s D.5 s
4.卫生部门为控制流感的传染,对某种流感研究发现:若3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08人患了流感,每一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  人.
5. 两个连续奇数的积为35,则这两个连续奇数分别为  .
6.某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它行驶的路程s(m)和时间t(s)之间的关系为s=10t+3t2,那么行驶200 m需要  s.
7.如图,在Rt△ACB中,∠C=90°,AC=30 cm,BC=25 cm,动点P从点C出发,沿CA方向运动,速度是2 cm/s,动点Q从点B出发,沿BC方向运动,速度是1 cm/s,经过多少秒后P,Q两点之间相距25 cm?
8.用适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1) x2-4x-2=0;
(2)(x-1)(x+2)=10.
9.如图,在△ABC中,∠B=90°,AB=12 cm,BC=24 cm,动点P从点A出发沿边AB向点B以2 cm/s的速度移动,同时动点Q从点B出发沿边BC向点C以4 cm/s的速度移动,当P运动到B点时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s.
(1)BP=    cm;BQ=    cm.(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2)D是AC的中点,连接PD,QD,t为何值时△PDQ的面积为40 cm2?
10.如图, 在矩形 ABCD中, AB=6 cm,BC=12 cm,点P从点A沿AB向点B以1 cm/s的速度移动,同时点Q从点B沿BC边向点C以2 cm/s的速度移动. 当其中一点达到终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 设P,Q两点移动的时间为x s.
(1)当x为何值时,PB=BQ?
(2)当x为何值时,△PBQ的面积为5 cm2?
参考答案
1.B 2.B 3.B 4.5
5.-7,-5或5,7 解析:设较小的奇数为x,则较大的奇数为(x+2),依题意得x(x+2)=35,解得x1=-7,x2=5.当x=-7时,x+2=-7+2=-5;当x=5时,x+2=5+2=7.故答案为-7,-5或5,7.
6.
7.解:设经过t s后,P,Q两点之间相距25 cm,
根据题意,得(2t)2+(25-t)2=252,整理得5t2-50t=0,
解得t1=0(舍去),t2=10.
∴经过10 s后P,Q两点之间相距25 cm.
8.解:(1)x1=2+,x2=2-;
(2)x1=3,x2=-4.
9.解:(1)根据题意得AP=2t cm,BQ=4t cm,
所以BP=(12-2t)cm.
故答案为(12-2t);4t.
(2)如图,过点D作DH⊥BC于点H.
∵∠B=90°,即AB⊥BC,
∴AB∥DH.
又∵D是AC的中点,
∴BH=BC=12 cm,DH是△ABC的中位线.
∴DH=AB=6 cm.
根据题意,得×12×24-×4t×(12-2t)-×(24-4t)×6-×2t×12=40,
整理得t2-6t+8=0.
解得t1=2,t2=4,
即当t=2或4时,△PDQ的面积是40 cm2.
10.解:(1)∵四边形ABCD是矩形,
∴CD=AB=6 cm,AD=BC=12 cm,∠A=∠B=∠C=90°.
根据题意得AP=x cm,BQ=2x cm,
∴BP=(6-x)cm,CQ=(12-2x)cm.
∵PB=BQ,
∴6-x=2x,解得x=2,
即当x=2时,PB=BQ.
(2)由题意得(6-x)·2x=5,
整理得x2-6x+5=0,解得x1=1,x2=5.
当x为1或5时,△PBQ的面积为5 c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