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6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固体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固体》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二课。教材先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固体,接着通过探究固体形状是否因位置变化而改变、外力作用下固体形状与质量的变化、固体体积是否因形状改变而变化以及固体的堆积性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固体具有固定形状、有确定体积和质量、可堆积等共同特征,同时介绍了规则与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测量方法,为后续对比固体与液体的不同奠定基础。
2.学习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固体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能识别常见固体,但对固体的科学特征缺乏系统了解。他们好奇心强,乐于动手探究,具备初步的观察和简单实验操作能力,但在实验设计的严谨性、数据记录与分析的规范性上还有不足,需要教师引导开展有序的探究活动。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能识别常见固体并知晓其核心特征,了解测量固体质量和体积的工具与基本方法。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形状变化与物质、质量、体积的关系”,培养“变量控制与逻辑推理”能力;对比固体与液体的堆积性(沙子能堆、液体不能堆),强化对固体特征的认知。 探究实践:掌握用“电子天平测固体质量”“排水法测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操作方法,能独立完成“改变固体形状后质量、体积是否变化”的实验并记录。 态度责任:认识到固体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桌椅、书本),养成“细致观察、严谨实验”的科学态度。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固体的基本特征(有固定形状、有确定体积和质量、可堆积),了解测量固体体积的基本方法。 难点:理解固体“有固定形状且体积不随形状改变而变化”的特点,准确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维度 评价指标 等级标准(★★★/★★/★) 知识掌握 能说出3种以上固体特征★★★:准确描述5个特征(如固定形状、体积等)
★★:说出3-4个特征
★:说出1-2个特征 探究能力 1.正确使用工具测量固体的质量★★★:规范操作并记录数据
★★:能完成基础操作
★:需指导完成2.正确使用工具测量固体的体积★★★:完整记录现象并总结规律
★★:记录现象但无结论
★:记录不完整 科学思维 解释“为什么绝大多数物品都用固态物质制作”★★★:举出3个生活实例
★★:说明1-2个实例
★:需提示举例 态度习惯 1.实验器材整理情况★★★:主动整理并协助他人
★★:整理个人器材
★:需督促整理2.课堂参与度★★★:积极提问并分享发现
★★:能回答问题
★:被动参与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导入:列举生活中的固体教师活动1 提问:“同学们,像木块、铅笔、尺子这样的物体都是固体,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固体呢?”学生活动1 结合生活经验,列举常见的固体,如石头、橡皮、书本等。活动意图说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入手,激活已有认知,激发探究兴趣,自然引入对固体的科学探究。环节二:固体形状与位置的关系教师活动2 提供木块、杯子、铅笔、石头等固体物品,引导学生移动这些固体,观察它们的形状是否发生变化,组织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播放视频 播放显微镜下食盐和糖颗粒移动的视频,提出问题“这是显微镜下不同的固体颗粒,移动它们,颗粒形状会发生变化吗?” 3.师生小结:固体的形状不会因位置的变化而改变。学生活动2 分组移动固体物品,仔细观察并记录形状变化情况,然后分享自己的发现。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交流分享观察结果。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实际操作与观察,让学生直观感受固体形状不会因位置变化而改变,初步建立固体“有固定形状”的概念。环节三:外力作用下固体的变化教师活动3 1.用电子天平称量粉笔、报纸、蜡烛和橡皮泥的质量。 提问:如果改变固体形状,构成固体的物质有没有改变?固体的质量有没有改变? 展示敲碎粉笔、剪碎纸、切碎蜡烛、压扁橡皮泥等操作,讲解实验要求,提供相应材料,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改变固体形状,然后测量改变前后固体的质量。 2.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改变固体形状的过程中,构成固体的物质有没有改变?固体的质量有没有改变?” 小结:在外力作用下,固体的形状会发生改变,但构成固体的物质没有改变,固体的质量没有改变。学生活动3 动手实验。 思考问题 总结固体特征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外力可改变固体形状,但构成物质和质量不变,进一步深化对固体特征的理解,同时培养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能力。环节四:固体体积与形状的关系教师活动4 1.固体体积的概念 固体占据空间的大小就是固体的体积。 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2.测量形状规则固体的体积 出示图片: 提问:这个固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计算呢? 3.测量不规则固体 出示图片: 提问:这块石头是不规则的,我们又要如何测量体积呢? 讲解排水法:把石块放入装满水的杯子,使其完全浸没在水中,将溢出的水倒入量筒,测量出的水的体积即为石块的体积。 播放操作视频。 4.测量形状改变后固体的体积 (1)重新摆放小正方体,改变固体的形状。 这个固体的体积是36立方厘米,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2)把橡皮泥捏变形,用前面的方法测量它的体积。 这块橡皮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呢? 5.引导学生思考:“固体有确定的体积吗?会因为形状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吗?” 小结:我发现:固体有确定的体积,不会因为形状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学生活动4 数小正方体个数 用排水法测量石块的体积 测量长方体的体积,记录数据。 测量橡皮泥的体积,记录数据。 交流分享测量结果与发现,总结固体体积的特点。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掌握测量固体体积的不同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固体有确定体积且不随形状改变而变化,突破教学难点,提升探究实践能力。环节五:拓展延伸教师活动5 (1)固体的堆积性 提问:“试着把沙子或盐堆起来,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播放视频 小结:沙子或盐可以堆积。 提问:液体可以像沙子或盐这样堆积吗? (2)讨论:为什么绝大多数物品都用固态物质制作? 绝大多数物品如水杯、椅子等在使用时都需要保证有确定的形状且不易变形,固体有确定的形状,因此绝大多数物品都用固态物质制作。学生活动5 思考并交流沙子、盐的堆积现象,对比液体,进一步认识固体可堆积的特征。 讨论问题活动意图说明:拓展对固体特征的认识,通过与液体的简单对比,为后续学习固体和液体的区别做铺垫,同时激发持续探究的兴趣。通过讨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固体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Zj7.板书设计 认识固体 一、固体的共同特征 有固定形状 有确定的体积(不随形状改变而变化) 有确定的质量(形状改变,质量不变) 可堆积 二、固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规则固体:数小正方体个数 不规则固体:排水法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选择题 1.下列物体中,肯定属于固体的是( ) A. 流动的细沙 B. 刚挤出的牙膏 C. 冰箱里的冰块 2.把一块正方体的橡皮泥捏成球体,它的( )不变。 A. 形状 B. 体积 C. 质量和体积 3.测量不规则固体(如小石块)的体积,通常采用( ) A. 排水法 B. 直接用尺子测量 C. 数小正方体个数 4.下列关于固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固体都很坚硬 B. 固体不能被压缩 C. 固体有确定的形状 5.相同体积的铁块、木块和泡沫块,质量最大的是( ) A. 铁块 B. 木块 C. 泡沫块 二、判断题 1.纱巾能随意变形,所以纱巾不是固体。( ) 2.把粉笔磨成粉末,粉笔就不再是固体了。( ) 3.固体混合前后,总体积不变。( ) 4.所有固体都有固定的熔点。( ) 5.用手挤压海绵,海绵体积变小,说明固体可以被压缩。( ) 【参考答案】 选择题 CCACA 判断题 ××××× 作业布置:用笔记本或A4纸完成“探索日记”,包含“固体名称 - 外观记录 - 特征验证过程 - 测量数据 - 思考结论”,可搭配手绘或粘贴照片辅助说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围绕“固体和液体”,探究二者的特征、混合与分离等,认识其性质与相互作用。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二、学习内容 1.1 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①能使用简单仪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②能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质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开来,如分离沙和糖、铁屑和木屑等。 2.1物质的三态变化 ①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静止时其表面一般会保持水平; 2.2 物质的溶解和溶液 ③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 ④知道是否搅拌和温度高低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三、学业要求: 能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体积、温度、质量等;能用简单的物理方法把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 对常见物体的特征和常见材料的性能表现出探究兴趣;认识到观察 和测量的重要性,观察和测量的结果需要如实记录;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意识到各种材料对人们生活的意义。 知道物质具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认识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程度;能说明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知道有些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发生改变时,其构成物质没有变化。 能归纳概括气体、液体、固体在质量、体积、形状等方面的简单特征,初步建立直观模型解释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程度。 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能用简单的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能对影响因素进行大胆的推测;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乐于倾听他人观点,完善和改进探究活动。
单元课时设计 课时课题主要任务1认识液体观察食用油、水、牛奶、蜂蜜等液体,找出它们的不同(颜色、气味等)与相同之处(会流动、无固定形状等);探究液体倒入不同容器的形状变化、静止时的液面情况;学习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用电子天平测量液体质量。2认识固体比较探究固体的共同特征。能用工具测量固体的质量和体积,探究固体形状改变前后的体积和质量是否有变化。3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比较黄豆、绿豆、玉米粉混合前后的质量与体积变化并解释原因;针对黄豆和玉米粉、铁屑和木屑、沙子和红糖等混合物,思考并实践分离方法(如利用颗粒大小、磁性、溶解性)。4固体、液体的混合与分离交流生活中固液混合的例子;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关系;学习用过滤分离水中难溶性杂质,了解结晶法分离,以及自来水厂分离杂质的方法。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固体和液体
单元设计意图 (一)主题提出 固体和液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的物质形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从科学角度认识这两种物质的基本特性,建立与日常经验的联系。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需通过观察、实验等直观方式理解物质性质。本单元以"观察-比较-归纳"为主线,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课标落实 通过观察、实验、测量等活动,落实对固液体特征、测量、混合分离的探究与认知,培养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体现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材关联 与其他单元:是 “物质科学” 知识的基础,为后续 “空气” 等物质探究打基础,也关联 “土壤” 等单元中物质的混合与分离。 次级主题逻辑:从 “认识特征(液体→固体)” 到 “混合与分离(固体→固液)”,由单一到综合,符合认知规律,构建固液体知识体系。
主题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固液体有生活经验,但对其科学特征(如固定体积、质量)认知模糊。好奇心强、爱动手,适合实验探究;但科学测量和实验设计能力待培养,需教师引导规范操作与思考。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形成“固体有固定形状、液体能流动” 等观念,认识固液体的质量、体积特性。了解固液体混合与分离的规律,明白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实验对比固液体特征,培养归纳、分析思维,推理其性质与现象的关系。从混合与分离现象推理原因,提出实验假设,提升逻辑与问题解决能力。 探究实践:能规范使用量筒、天平测量固液体的质量和体积,记录实验数据。经历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施探究→得出结论” 的科学探究过程,提升实践能力。 态度责任:激发对固液体探究的兴趣,养成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固液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探寻液体的 “共性与个性” 观察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记录颜色、气味、透明度、黏稠度,找出它们“会流动、无固定形状” 的共同特征;再把同一液体倒入不同容器,观察形状变化,摆放装液体的瓶子,观察静止后液面(水平面)。设计意图:通过多感官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直观认识液体 “流动、无固定形状但液面水平” 的核心特征,同时区分不同液体的个性差异,为后续对比固体特征奠基。
任务2 名称:测量液体的体积 1.看清量筒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值,选择合适的量筒。 2.将玻璃瓶中的液体倒入烧杯。 3.略倾斜量筒,使烧杯口紧挨量筒口,将液体缓缓倒入量筒。 4.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设计意图:通过多感官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直观认识液体特征;学习测量工具的使用,培养实验操作与数据记录能力,建立液体“无固定形状、有固定体积” 的观念,为后续固体学习做对比铺垫。
任务3 名称:测量液体质量 1.用量简分别量取20毫升的水、食用油和蜂蜜。 2.用电子天平分别测量它们的质量,并记录。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电子天平的使用,通过测量不同液体的质量,认识到液体有确定的质量,同时体会不同液体的密度差异(相同体积质量不同)。
第2课时 任务4 名称:探究固体的形状特征 移动木块、杯子、铅笔、石头、砖块、玻璃球等固体,观察它们的形状是否发生变化;用放大镜观察显微镜下的食盐颗粒、糖粉颗粒,移动它们,观察颗粒形状是否会发生变化。 改变固体的形状(敲碎粉笔、剪碎纸、切碎蜡烛、压扁橡皮泥),观察其构成物质和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并用电子天平测量这些固体形状改变前后的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认识固体 “有固定的形状,在外力作用下形状可发生改变,但构成物质和质量不变” 的特征,培养细致观察与逻辑推理能力。
任务5 名称:测量与探究固体的体积和堆积性 测量形状规则固体的体积:数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组成的固体包含的立方块数量,确定体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把石块放入装满水的杯子,使其完全浸没在水中,将溢出的水倒入量筒,测量出的水的体积即为石块的体积;用同样方法测量橡皮泥的体积。 重新摆放小正方体,改变固体的形状,测量其体积;把橡皮泥捏变形,测量它的体积。 试着把沙子或盐堆起来,观察是否可以堆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多种测量固体体积的方法,认识固体 “有固定的体积,不会因为形状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以及 “能堆积” 的特性,提升实验操作与归纳总结能力。
第3课时 任务6 名称:探究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体积变化 1.比较3种固体颗粒(黄豆、绿豆、玉米粉)混合前后的质量:用电子天平分别测量混合前黄豆、绿豆、玉米粉的质量,记录后将它们混合,再测量混合后的总质量,比较并解释总质量与混合前三者质量之和的关系。 2.用量筒比较3种固体颗粒混合前后的体积:分别测量混合前黄豆、绿豆、玉米粉的体积(在量杯里混合,再倒入量筒,不压实),记录后混合,测量混合后的总体积,比较并解释总体积与混合前三者体积之和的关系。 实验步骤:用天平测混合前各固体质量→混合→测混合后总质量;用量筒测混合前各固体体积→混合→测混合后总体积。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固体混合后“总质量不变,总体积小于混合前各固体体积之和(小颗粒填充大颗粒空隙)”的规律,培养实验分析与逻辑解释能力。
任务7 名称:分离混合的固体 想办法把黄豆、绿豆和玉米粉的混合物分离开来(根据颗粒大小差异,用筛子等工具分离)。 想办法把铁屑和木屑的混合物分离开来(利用铁屑能被磁铁吸引的特性,用磁铁分离)。 想办法把沙子和红糖的混合物分离开来(利用红糖能溶解在水中、沙子不能溶解的特性,先溶解再过滤分离)。 实验步骤:针对不同混合物,选择相应方法(筛子、磁铁、溶解过滤)进行分离操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固体不同的性质(颗粒大小、磁性、溶解性)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培养问题解决与实践应用能力,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课 任务8 名称:探究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问题: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假设:与水的温度有关,水温越高,溶解得越快。 实验设计:①准备两杯相同体积的冷水和热水;②同时往两杯水中放入相同质量的食盐;③观察并比较哪个杯子里的食盐溶解得更快。 实验结论:根据观察结果得出水温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结论。 拓展: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还与其他因素有关,设计实验做一做(如搅拌、食盐颗粒大小等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思维,理解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任务9 名称:比较食盐和白糖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①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各倒入100 毫升相同温度的水;②用电子天平称出 60 克食盐和 60 克白糖,分别放入两个烧杯;③充分搅拌,观察食盐和白糖的溶解情况,理解 “一定量的水能溶解的物质是有限的,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的溶解量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一定量的水能溶解的物质是有限的。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的溶解量不同。
任务10 名称:探究固体、液体的分离方法 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①将矿泉水瓶的上半部分剪下,并在瓶盖上打孔;②将剪下部分倒扣在瓶身中,先塞入一团脱脂棉,再依次放入干净的沙子、石子、棉球,制成一个简易过滤器;③把泥水缓缓倒入过滤器,比较过滤前后的水。 了解结晶法:往不同颜色的热水中加食盐,直到食盐不再溶解,把小树枝分别浸在不同颜色的热盐水中,几天后得到晶莹的彩色树枝,了解这种分离方法叫结晶。 交流生活中把固体和液体分离开的事例(如晒盐、抄纸)。 了解自来水厂分离杂质的方法:自来水里含有各种杂质,自来水厂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方法分离杂质,把自来水厂用的分离杂质的方法补充在流程图里。 实验步骤:制作简易过滤器→过滤泥水;往热水中加食盐至饱和→放入树枝→几天后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 “过滤、结晶” 等固液分离方法,结合生活实际(自来水厂、晒盐等),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5课《认识液体》:主要评价学生对液体核心特征的认知程度,使用量筒、天平测量液体体积和质量的规范操作水平,以及实验数据记录、现象分析的完整性与合理性。 第6课《认识固体》:重点评价学生对固体形状、堆积性等特征的理解,掌握规则与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方法的情况,以及基于实验数据推理固体质量、体积特性的能力。 第7课《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核心评价学生对固体混合后质量守恒、体积变化规律的认知,根据混合物性质选择分离方法的准确性,以及实际操作分离的效果。 第8课《固体、液体的混合与分离》:主要评价学生设计“水温影响溶解快慢”,对比实验的严谨性,掌握过滤、结晶等固液分离方法的程度,以及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列举案例、说水厂流程)的能力。
评价指标 第5课《认识液体》: (1)能说出液体3个核心共性特征、区分3种液体个性差异; (2)量筒和天平操作符合规范,测量误差分别≤5%和≤3%; (3)能完整记录数据,并根据注射器实验说出液体体积不易压缩的特性。 第6课《认识固体》: (1)能举例说明固体形状特性、验证固体堆积性; (2)规则固体体积计算完全正确,不规则固体用排水法测量误差≤8%;(3)能根据数据推理固体质量守恒,清晰解释橡皮泥变形后体积不变的原因。 第7课《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能通过数据说出固体混合质量规律、准确解释体积变化原因; (2)用筛子、磁铁、溶解过滤分离对应混合物,纯度分别≥90%、95% 且糖水无杂质; (3)能根据混合物性质匹配正确分离方法。 第8课《固体、液体的混合与分离》: (1)设计对比实验能控制变量无漏洞,准确得出水温影响溶解快慢的结论; (2)自制过滤器过滤泥水清澈度≥80%,能描述结晶过程; (3)能列举2个以上生活分离案例,完整说出自来水厂流程。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基础层(知识巩固,面向全体学生): 1.固体液体特征对比表:填写表格,从 “形状、体积、质量、流动性、堆积性”5 个维度对比固体(如石块)和液体(如水)的差异,每维度至少 1 个实例 固体液体形状体积质量流动性堆积性
2.测量实践记录:用家里的杯子(标注容量)替代量筒,测量 100 毫升水、食用油的质量(用厨房秤),记录数据并计算质量差异 3.分离小任务:用筛子分离家里的米和碎纸屑,拍照记录分离过程,写出分离依据 提升层(能力应用,面向中等及以上学生): 1.混合实验探究:取大米、小米、面粉各 50 克,测量混合前总质量和总体积,混合后再次测量,对比数据并撰写 100 字实验报告,解释体积变化原因 2.溶解影响因素拓展:设计 “搅拌对白糖溶解快慢的影响” 实验,控制水温和白糖质量,记录不同搅拌状态下的溶解时间,绘制 “搅拌 vs 不搅拌” 溶解时间对比图 3.自制过滤器改进:基于课堂简易过滤器,尝试添加活性炭、纱布等材料改进,过滤红糖水(模拟有色杂质水),比较改进前后过滤效果,写出改进思路 拓展层(创新探究,面向学有余力学生): 1.家庭结晶实验:用白糖替代食盐,制作彩色结晶(添加食用色素),持续观察 7 天,记录结晶生长过程(拍照 + 文字描述),分析温度、水分蒸发对结晶的影响 2.生活固液分离方案设计:针对 “豆浆过滤豆渣”“洗菜水除泥沙” 2 个生活场景,设计具体分离方案(含工具选择、操作步骤、预期效果),并动手实践验证方案可行性 3.物质状态小调查:调查家里 10 种物品(如酱油、冰块、洗衣粉),判断其状态(固体 / 液体),分析 “冰块融化后变成液体,体积是否变化”,撰写 200 字调查分析报告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