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2.5《认识液体》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2.5《认识液体》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10 16:46:56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5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液体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液体》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一课。教材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液体,找出液体并说明理由;接着通过探究不同液体(食用油、水、牛奶、蜂蜜)的特征,总结液体的共同特点;还涉及液体体积、质量的测量方法及相关探究。内容旨在让学生认识液体的基本属性,掌握简单的测量技能,为后续学习固体与液体的对比等知识奠定基础。
2.学习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液体有一定感性认识,知道水、牛奶等是液体,但缺乏对液体特征的系统、科学认知。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具备初步的观察和简单实验能力,但在实验设计、数据记录与分析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引导开展有序的探究活动。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晓常见液体特征(会流动、无固定形状、有确定体积和质量),熟悉测量液体体积和质量的工具与基本方法。 科学思维:观察比较不同液体可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分析液体测量过程与结果能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能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液体特征,正确使用工具测量并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态度责任:激发液体探究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增强科学探究热情,体会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液体的基本特征(会流动、无固定形状、有确定体积和质量),掌握测量液体体积和质量的基本方法。 难点:理解液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确定体积”的特点,准确规范地使用量筒、电子天平进行测量。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探究液体的共同特征能通过观察记录(准确记液体特征)、特征归纳(抓液体共同特点)、实验操作(规范做相关实验)、交流表达(清晰说发现),评价对液体共同特征的认知。能基本能不能测量液体的体积能通过工具使用(规范用量筒)、读数方法(平视读数)、实验操作(抽取倒液体)、结论理解(懂体积确定),评估体积测量掌握情况。能基本能不能测量液体的质量能通过工具使用(正确用天平)、实验操作(量取液体)、数据记录(记质量数据)、结论分析(知质量差异),考查质量测量及认知。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导入:寻找身边的液体教师活动1 展示教材中包含多种场景(打针的药液、跑步的汗水、厨房的油和牛奶、加油站的汽油等)的图片: 提问:“同学们,在这些图片里,你们能找出哪些是液体吗?说说你们认为它们是液体的理由。”学生活动1 观察图片,指出其中的液体(如药液、汗水、食用油、牛奶、汽油等),并结合生活经验,说出判断理由(如“它们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等)。活动意图说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向科学认知过渡,为后续探究液体特征做铺垫。环节二:探究液体的共同特征教师活动2 1.提供食用油、水、牛奶、蜂蜜等液体样品,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液体的颜色、气味、透明度、黏稠度等,填写表格。 2.提问:“把同一瓶液体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中,会有什么发现?” 小结:液体的形状随着容器的不同而改变,液体没有固定形状。 3.将瓶子以不同方式摆放,液体静止后液面有什么特点?”,并演示相关操作。 小结:液体表面在静止时呈现水平状态,这样的液面叫水平面。 播放视频学生活动2 分组观察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记录它们的颜色、气味、透明度、黏稠度等,比较不同液体的异同,尝试总结相同之处。 观察同一瓶液体倒入不同容器的现象,以及瓶子不同摆放方式下液面的情况,交流发现(液体形状随容器改变,液面静止后是水平面)。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观察、比较不同液体,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借助液体在不同容器及摆放方式下的实验,直观理解液体 “没有固定形状但有确定体积(液面水平体现体积的确定性)”的特点。环节三:测量液体的体积教师活动3 1.讲解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包括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值、倾倒液体的正确操作、读数时视线的要求等,结合教材图示进行演示。 2.组织学生分组用注射器抽取 20 毫升液体,倒入量筒,练习读数;再将液体倒入不同容器,观察并思考液体体积是否变化。学生活动3 认真倾听教师讲解,观察演示操作,明确量筒的使用要点。 分组进行实验,抽取液体倒入量筒测量并读数,然后将液体倒入不同容器,观察后交流讨论液体体积是否改变,理解液体体积的确定性。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掌握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操作与观察,深化对液体有确定体积这一特征的认识。环节四:测量液体的质量教师活动4 1.讲解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放置水平桌面、开机、归零等),结合教材图示说明。 2.布置任务:用量筒分别量取 20 毫升的水、食用油和蜂蜜,用电子天平测量它们的质量并记录。学生活动4 学习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明确操作步骤。 分组进行实验,量取液体后用电子天平测量质量,记录数据,比较不同液体相同体积下质量的差异。活动意图说明:使学生掌握电子天平的使用,通过测量不同液体的质量,认识到液体有确定的质量,同时体会不同液体的密度差异(相同体积质量不同)。环节五:总结拓展:回顾与延伸教师活动5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液体有哪些特征?测量液体体积和质量分别用了什么工具,要注意什么?”,并布置拓展任务:“课后取蜂蜜、食用油、水各 20 毫升,依次倒入同一个量杯,观察有什么发现,下节课分享。”学生活动5 回顾本节课知识,回答教师问题,明确液体的特征及测量方法,记录拓展任务,准备课后探究。活动意图说明:梳理知识,形成系统认知;通过课后拓展活动,延续探究兴趣,进一步探索液体的相关特性。
7.板书设计 认识液体 一、液体的特征 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有确定的体积(液面水平)、有确定的质量 二、测量工具与方法 体积:量筒、量杯(看清刻度、正确倾倒、平视读数) 质量:电子天平(水平放置、归零、放置被测物)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选择题 1.下列物体中,属于液体的是( ) A. 飘动的烟 B. 流动的沙 C. 正在倒出的食用油 2.把同样多的水、牛奶、蜂蜜同时倒在斜放的板子上,流动速度最快的是( ) A. 水 B. 牛奶 C. 蜂蜜 3.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正确的读数方法是( ) A. 视线高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 B. 视线低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 C. 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4.以下关于液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液体有固定的形状 B. 液体没有确定的体积 C. 液体有确定的质量 5.要比较不同液体的黏稠度,做法正确的是( ) A. 用手涂抹感受 B. 让液体自己从斜板上流下来观察 C. 把不同液体混合在一起观察 二、判断题 1.牛奶和蜂蜜的体积相同,它们的质量也一定相同。( ) 2.空气和水一样会流动,所以空气也是液体。( ) 3.静止的水面一般都保持水平,我们称之为水平面 。( ) 4.测量液体体积时,将液体快速倒入量筒中即可读数。( ) 5.液体的颜色、气味、透明度、黏稠度等方面都可能存在不同 。( ) 【参考答案】 选择题 CACCB 判断题 ××√×√ 作业布置:课下完成取蜂蜜、食用油、水各20毫升,依次倒人同一个量杯,你有什么发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围绕“固体和液体”,探究二者的特征、混合与分离等,认识其性质与相互作用。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二、学习内容 1.1 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①能使用简单仪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②能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质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开来,如分离沙和糖、铁屑和木屑等。 2.1物质的三态变化 ①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静止时其表面一般会保持水平; 2.2 物质的溶解和溶液 ③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 ④知道是否搅拌和温度高低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三、学业要求: 能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体积、温度、质量等;能用简单的物理方法把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 对常见物体的特征和常见材料的性能表现出探究兴趣;认识到观察 和测量的重要性,观察和测量的结果需要如实记录;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意识到各种材料对人们生活的意义。 知道物质具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认识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程度;能说明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知道有些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发生改变时,其构成物质没有变化。 能归纳概括气体、液体、固体在质量、体积、形状等方面的简单特征,初步建立直观模型解释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程度。 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能用简单的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能对影响因素进行大胆的推测;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乐于倾听他人观点,完善和改进探究活动。
单元课时设计 课时课题主要任务1认识液体观察食用油、水、牛奶、蜂蜜等液体,找出它们的不同(颜色、气味等)与相同之处(会流动、无固定形状等);探究液体倒入不同容器的形状变化、静止时的液面情况;学习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用电子天平测量液体质量。2认识固体比较探究固体的共同特征。能用工具测量固体的质量和体积,探究固体形状改变前后的体积和质量是否有变化。3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比较黄豆、绿豆、玉米粉混合前后的质量与体积变化并解释原因;针对黄豆和玉米粉、铁屑和木屑、沙子和红糖等混合物,思考并实践分离方法(如利用颗粒大小、磁性、溶解性)。4固体、液体的混合与分离交流生活中固液混合的例子;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关系;学习用过滤分离水中难溶性杂质,了解结晶法分离,以及自来水厂分离杂质的方法。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固体和液体
单元设计意图 (一)主题提出 固体和液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的物质形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从科学角度认识这两种物质的基本特性,建立与日常经验的联系。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需通过观察、实验等直观方式理解物质性质。本单元以"观察-比较-归纳"为主线,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课标落实 通过观察、实验、测量等活动,落实对固液体特征、测量、混合分离的探究与认知,培养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体现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材关联 与其他单元:是 “物质科学” 知识的基础,为后续 “空气” 等物质探究打基础,也关联 “土壤” 等单元中物质的混合与分离。 次级主题逻辑:从 “认识特征(液体→固体)” 到 “混合与分离(固体→固液)”,由单一到综合,符合认知规律,构建固液体知识体系。
主题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固液体有生活经验,但对其科学特征(如固定体积、质量)认知模糊。好奇心强、爱动手,适合实验探究;但科学测量和实验设计能力待培养,需教师引导规范操作与思考。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形成“固体有固定形状、液体能流动” 等观念,认识固液体的质量、体积特性。了解固液体混合与分离的规律,明白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实验对比固液体特征,培养归纳、分析思维,推理其性质与现象的关系。从混合与分离现象推理原因,提出实验假设,提升逻辑与问题解决能力。 探究实践:能规范使用量筒、天平测量固液体的质量和体积,记录实验数据。经历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施探究→得出结论” 的科学探究过程,提升实践能力。 态度责任:激发对固液体探究的兴趣,养成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固液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探寻液体的 “共性与个性” 观察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记录颜色、气味、透明度、黏稠度,找出它们“会流动、无固定形状” 的共同特征;再把同一液体倒入不同容器,观察形状变化,摆放装液体的瓶子,观察静止后液面(水平面)。设计意图:通过多感官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直观认识液体 “流动、无固定形状但液面水平” 的核心特征,同时区分不同液体的个性差异,为后续对比固体特征奠基。
任务2 名称:测量液体的体积 1.看清量筒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值,选择合适的量筒。 2.将玻璃瓶中的液体倒入烧杯。 3.略倾斜量筒,使烧杯口紧挨量筒口,将液体缓缓倒入量筒。 4.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设计意图:通过多感官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直观认识液体特征;学习测量工具的使用,培养实验操作与数据记录能力,建立液体“无固定形状、有固定体积” 的观念,为后续固体学习做对比铺垫。
任务3 名称:测量液体质量 1.用量简分别量取20毫升的水、食用油和蜂蜜。 2.用电子天平分别测量它们的质量,并记录。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电子天平的使用,通过测量不同液体的质量,认识到液体有确定的质量,同时体会不同液体的密度差异(相同体积质量不同)。
第2课时 任务4 名称:探究固体的形状特征 移动木块、杯子、铅笔、石头、砖块、玻璃球等固体,观察它们的形状是否发生变化;用放大镜观察显微镜下的食盐颗粒、糖粉颗粒,移动它们,观察颗粒形状是否会发生变化。 改变固体的形状(敲碎粉笔、剪碎纸、切碎蜡烛、压扁橡皮泥),观察其构成物质和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并用电子天平测量这些固体形状改变前后的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认识固体 “有固定的形状,在外力作用下形状可发生改变,但构成物质和质量不变” 的特征,培养细致观察与逻辑推理能力。
任务5 名称:测量与探究固体的体积和堆积性 测量形状规则固体的体积:数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组成的固体包含的立方块数量,确定体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把石块放入装满水的杯子,使其完全浸没在水中,将溢出的水倒入量筒,测量出的水的体积即为石块的体积;用同样方法测量橡皮泥的体积。 重新摆放小正方体,改变固体的形状,测量其体积;把橡皮泥捏变形,测量它的体积。 试着把沙子或盐堆起来,观察是否可以堆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多种测量固体体积的方法,认识固体 “有固定的体积,不会因为形状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以及 “能堆积” 的特性,提升实验操作与归纳总结能力。
第3课时 任务6 名称:探究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体积变化 1.比较3种固体颗粒(黄豆、绿豆、玉米粉)混合前后的质量:用电子天平分别测量混合前黄豆、绿豆、玉米粉的质量,记录后将它们混合,再测量混合后的总质量,比较并解释总质量与混合前三者质量之和的关系。 2.用量筒比较3种固体颗粒混合前后的体积:分别测量混合前黄豆、绿豆、玉米粉的体积(在量杯里混合,再倒入量筒,不压实),记录后混合,测量混合后的总体积,比较并解释总体积与混合前三者体积之和的关系。 实验步骤:用天平测混合前各固体质量→混合→测混合后总质量;用量筒测混合前各固体体积→混合→测混合后总体积。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固体混合后“总质量不变,总体积小于混合前各固体体积之和(小颗粒填充大颗粒空隙)”的规律,培养实验分析与逻辑解释能力。
任务7 名称:分离混合的固体 想办法把黄豆、绿豆和玉米粉的混合物分离开来(根据颗粒大小差异,用筛子等工具分离)。 想办法把铁屑和木屑的混合物分离开来(利用铁屑能被磁铁吸引的特性,用磁铁分离)。 想办法把沙子和红糖的混合物分离开来(利用红糖能溶解在水中、沙子不能溶解的特性,先溶解再过滤分离)。 实验步骤:针对不同混合物,选择相应方法(筛子、磁铁、溶解过滤)进行分离操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固体不同的性质(颗粒大小、磁性、溶解性)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培养问题解决与实践应用能力,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课 任务8 名称:探究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问题: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假设:与水的温度有关,水温越高,溶解得越快。 实验设计:①准备两杯相同体积的冷水和热水;②同时往两杯水中放入相同质量的食盐;③观察并比较哪个杯子里的食盐溶解得更快。 实验结论:根据观察结果得出水温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结论。 拓展: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还与其他因素有关,设计实验做一做(如搅拌、食盐颗粒大小等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思维,理解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任务9 名称:比较食盐和白糖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①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各倒入100 毫升相同温度的水;②用电子天平称出 60 克食盐和 60 克白糖,分别放入两个烧杯;③充分搅拌,观察食盐和白糖的溶解情况,理解 “一定量的水能溶解的物质是有限的,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的溶解量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一定量的水能溶解的物质是有限的。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的溶解量不同。
任务10 名称:探究固体、液体的分离方法 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①将矿泉水瓶的上半部分剪下,并在瓶盖上打孔;②将剪下部分倒扣在瓶身中,先塞入一团脱脂棉,再依次放入干净的沙子、石子、棉球,制成一个简易过滤器;③把泥水缓缓倒入过滤器,比较过滤前后的水。 了解结晶法:往不同颜色的热水中加食盐,直到食盐不再溶解,把小树枝分别浸在不同颜色的热盐水中,几天后得到晶莹的彩色树枝,了解这种分离方法叫结晶。 交流生活中把固体和液体分离开的事例(如晒盐、抄纸)。 了解自来水厂分离杂质的方法:自来水里含有各种杂质,自来水厂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方法分离杂质,把自来水厂用的分离杂质的方法补充在流程图里。 实验步骤:制作简易过滤器→过滤泥水;往热水中加食盐至饱和→放入树枝→几天后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 “过滤、结晶” 等固液分离方法,结合生活实际(自来水厂、晒盐等),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5课《认识液体》:主要评价学生对液体核心特征的认知程度,使用量筒、天平测量液体体积和质量的规范操作水平,以及实验数据记录、现象分析的完整性与合理性。 第6课《认识固体》:重点评价学生对固体形状、堆积性等特征的理解,掌握规则与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方法的情况,以及基于实验数据推理固体质量、体积特性的能力。 第7课《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核心评价学生对固体混合后质量守恒、体积变化规律的认知,根据混合物性质选择分离方法的准确性,以及实际操作分离的效果。 第8课《固体、液体的混合与分离》:主要评价学生设计“水温影响溶解快慢”,对比实验的严谨性,掌握过滤、结晶等固液分离方法的程度,以及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列举案例、说水厂流程)的能力。
评价指标 第5课《认识液体》: (1)能说出液体3个核心共性特征、区分3种液体个性差异; (2)量筒和天平操作符合规范,测量误差分别≤5%和≤3%; (3)能完整记录数据,并根据注射器实验说出液体体积不易压缩的特性。 第6课《认识固体》: (1)能举例说明固体形状特性、验证固体堆积性; (2)规则固体体积计算完全正确,不规则固体用排水法测量误差≤8%;(3)能根据数据推理固体质量守恒,清晰解释橡皮泥变形后体积不变的原因。 第7课《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能通过数据说出固体混合质量规律、准确解释体积变化原因; (2)用筛子、磁铁、溶解过滤分离对应混合物,纯度分别≥90%、95% 且糖水无杂质; (3)能根据混合物性质匹配正确分离方法。 第8课《固体、液体的混合与分离》: (1)设计对比实验能控制变量无漏洞,准确得出水温影响溶解快慢的结论; (2)自制过滤器过滤泥水清澈度≥80%,能描述结晶过程; (3)能列举2个以上生活分离案例,完整说出自来水厂流程。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基础层(知识巩固,面向全体学生): 1.固体液体特征对比表:填写表格,从 “形状、体积、质量、流动性、堆积性”5 个维度对比固体(如石块)和液体(如水)的差异,每维度至少 1 个实例 固体液体形状体积质量流动性堆积性
2.测量实践记录:用家里的杯子(标注容量)替代量筒,测量 100 毫升水、食用油的质量(用厨房秤),记录数据并计算质量差异 3.分离小任务:用筛子分离家里的米和碎纸屑,拍照记录分离过程,写出分离依据 提升层(能力应用,面向中等及以上学生): 1.混合实验探究:取大米、小米、面粉各 50 克,测量混合前总质量和总体积,混合后再次测量,对比数据并撰写 100 字实验报告,解释体积变化原因 2.溶解影响因素拓展:设计 “搅拌对白糖溶解快慢的影响” 实验,控制水温和白糖质量,记录不同搅拌状态下的溶解时间,绘制 “搅拌 vs 不搅拌” 溶解时间对比图 3.自制过滤器改进:基于课堂简易过滤器,尝试添加活性炭、纱布等材料改进,过滤红糖水(模拟有色杂质水),比较改进前后过滤效果,写出改进思路 拓展层(创新探究,面向学有余力学生): 1.家庭结晶实验:用白糖替代食盐,制作彩色结晶(添加食用色素),持续观察 7 天,记录结晶生长过程(拍照 + 文字描述),分析温度、水分蒸发对结晶的影响 2.生活固液分离方案设计:针对 “豆浆过滤豆渣”“洗菜水除泥沙” 2 个生活场景,设计具体分离方案(含工具选择、操作步骤、预期效果),并动手实践验证方案可行性 3.物质状态小调查:调查家里 10 种物品(如酱油、冰块、洗衣粉),判断其状态(固体 / 液体),分析 “冰块融化后变成液体,体积是否变化”,撰写 200 字调查分析报告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