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7.开国大典
第二课时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
上
1.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开国大典进行时的哪些环节?
2.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融入到天安门广场的群众队伍中去,去感受大典现场的气氛,去感受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
复习回顾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表达了群众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无限向往;衬托出了人民领袖的伟大形象。
品读课文
毛主席出现的时候,群众的表现如何?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投向”可以换成“看向”吗?
可以,但“投向”更能反映人们迫切希望见到毛主席的心情。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反复
反复:
毛主席的宣告震动了全中国,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为什么“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
代表我国五十四个民族(五十四个是当时的统计数字)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了二十八年。
自由读11—13自然段,聚焦阅兵式场面描写,想一想这个部分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检阅部队 各兵种行进 群众欢呼
读读写阅兵式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
点面结合
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受检阅部队缓缓入场
各兵种方队特点
海军
步兵
炮兵
战车师
骑兵师
空军
接着
开头
时间顺序
正面描写
群众的动作:嗓子都喊哑了 手掌都拍麻了
对群众的神态、动作描写,侧面印证了阅兵式的场面宏大,气势雄壮。
侧面描写
群众的神态:欢喜 激动
夸张
仿照课文中的句子写一个夸张句。
校园里真安静啊。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红流
借喻
游行队伍
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喻指游行队伍,表明了游行队伍声势之浩大,场面之壮观。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双关:“光明”,不仅是说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更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全中国永远摆脱了黑暗,获得了光明。
《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原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是一首民族解放的战歌。在人民中间广为流传,对激励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拓展一
拓展延伸
【关于国庆】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今天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节。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接受全国政协的建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决定每年10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拓展二
一、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并写出来。
郑重举行的仪式。( )
形容旗子随风飘动的样子。( )
恭敬庄严地站着。( )
恭敬地看。( )
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
典礼
迎风招展
肃立
瞻仰
排山倒海
随堂练习
二、说一说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
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 )
比喻
夸张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三、拓展阅读。
典礼前:会场——庄严、盛大
典礼后:游行——壮观、热烈
开国大典
典礼中:典礼——隆重、庄严
阅兵式:阅兵——雄壮、威武
展现领袖风采
表达自豪激动
查一查有关我国历次国庆阅兵的视频,认真观看,写一篇观后感。
课后作业/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7、《开国大典》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一、词语搭配,连线题。
热烈的 态度 宣传 成立
热情的 欢呼 宣读 公告
热闹的 市场 宣告 好事
二、课文按照顺序讲了哪四个动人的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这三个自然段按( )顺序,写了( )和( )两个程序。
2.“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这句话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
A.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B.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C.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D.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名项之前。
3.“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句中的“站起来”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假如当时你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开国大典,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你想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热烈的欢呼 热情的态度 热闹的市场 宣传好事 宣读公告 宣告成立
二、入场 典礼 阅兵 游行
三、1.时间 升国旗 宣读公告 2.A 3.再也不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当家做主的意思。
四、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7、《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7、开国大典 单元 二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
学习 目标 1.分别感受开国大典中五个激动人心的场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场面描写中以点带面的写作方法。
重点 1.分别感受开国大典中五个激动人心的场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场面描写中以点带面的写作方法。
难点 1.分别感受开国大典中五个激动人心的场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场面描写中以点带面的写作方法。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衔接新课 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的革命者英勇奋战,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迎来了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 2.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开国大典进行时的哪些环节? 生:入场——典礼——阅兵——游行。 3.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融入到天安门广场的群众队伍中去,去感受大典现场的气氛,去感受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了解了课文的背景,引出课文描写开国大典的四个场面,这既是理清文脉,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同时也为本节课感悟每个场面张本蓄势。】
二、品读课文 (一)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毛主席的言行和群众反应的语句,认真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作简单批注。 (二)试着把感受有感情地读出来。 1.自由读一读自己画出的部分。 2.同位相互读一读,评一评。 (三)分析语言,体会本文内涵。 1.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谁先来把你的感受深的部分汇报一下? 2.品读第一个场面——典礼前,毛主席出场。【课件】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1)读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个词或哪句话感受到的? 预设: 生1:我从“爆发”“排山倒海”这两个词感受到人民群众热爱毛主席。 请你读一读,让同学们听出你的感受好吗? 生读。 生2:我从“一齐”一词也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毛泽东主席的热爱。 师引导深入体会:“一齐”,就是不约而同,这是三十万人的“一齐”,这三十万人是由不同身份不同职业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组成的。这三十万人都想第一时间看见毛主席,所以,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的一刹那,立刻牵动了全场群众的心。作者用词是多么精准,一个“一齐”就表达了三十万群众对领袖热爱的不约而同。让我们用读来表达心中的那份欣喜和热爱吧! (2)同学们从“爆发、排山倒海”等词感受到了毛主席的伟人形象。那么,这些词语运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生: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人们那种急切想见到毛主席的迫切心情。 板书:举行典礼 【设计意图:抓住毛主席出场的场面,引导学生体会人们急切想要见到主席的那种迫切心情。而通过“一齐”这个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各类人物不约而同的举动体现出了人们对伟人的爱戴情怀。】 3.品味第二个场面——典礼中,毛主席的庄严宣布(6、7自然段):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自由读课文,读出感受,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2)从“欢呼”“欢跃”可以看出人们非常激动、兴奋。谁能说说人们为什么如此激动、兴奋呢? (3)学生说,教师引导。 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 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历经千难万险,在血雨腥风中,坚强不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赶走了侵略者,推翻了三座大山,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 新中国终于成立了,当家做主的人们怎能不欢呼、欢跃呢? 引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全场三十万人的欢呼还不足以表达全中国人民的兴奋吗? 学生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5)小结:如此宏大、壮观的场面作者用这样的句式,就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多么精当的场面描写!让我们把这样的文字铭记在脑海吧!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描写毛主席言行和群众反应的语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这些场面描写的特点。同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那次开国大典是那么的令人激动、兴奋的?——这是学习这篇文章的难点。安排向学生展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资料,拉近了学生的时代距离,引起了学生共鸣,突破了教学难点。】 4.品读第三个场面——升国旗,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课件】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预设:(1)“站”,指人民当家作主。 (2)“肃立、 抬起头、 瞻仰”这些词语说明了人们都很郑重,很恭敬,心里都非常不平静,可能是眼前浮现出了战火硝烟中那些付出宝贵生命的英烈们。 (3)师评价。 板书: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引导:一个“站”字,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中国人民大家做主的姿态。以前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饱受欺侮和凌辱,不屈的中华儿女,拼死抗争,敢于血洒疆场,不惧马革裹尸,终于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所以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在那一刻,人们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引读第8自然段。 【设计意图:设置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清楚无数先烈用鲜血才换来了今天人们的当家作主。将学生所学过的课文中反映出的诸多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的代表,用“放电影”的方式回映在同学们的脑海里。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对1949年的那次典礼为什么人们“激动不已”的理解。】 5.品读第四个场面——阅兵式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预设:“整整齐齐、完全一致”“钢铁巨人”“相等的距离”“相同的速度”,我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了解放军的威武雄壮。 我从“一字形”“人字形”这两个词中,看出了炮兵和空军的英姿。 (2)评价,引导: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你此时此刻也在天安门广场上,你也亲眼目睹了我人民军队的雄姿,再结合这些词语想一想,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课件】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①你认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阅兵式场面的壮观? 生:“不断地”“差不多”“喊哑了”“拍麻了”这些词语都表现出阅兵式的精彩。) 板书:阅兵式中 ②结合课文描述想象检阅时的令人鼓舞的场面。 ③感情朗读,再现万众欢腾的场面。 【设计意图:抓重点词谈感受,想象画面,使学生学会抓重点词语理解文章的方法,想象画面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6.品读第五个场面——群众游行 出示: 【课件】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1)反复朗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 板书:群众游行 (3)想象画面,体会人民的幸福心情。 (4)感情朗读,感受情感。
三、整体回顾,揣摩写法 1.大典的场面深深感染着你我,大典的盛况让亿万人民群众欣喜若狂。我们推感受到了大典那激动喜庆的气氛,感受到了毛主席那伟大的形象,我们为祖国骄傲。我们更加崇敬毛主席。 2.这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请同学们结合板书回顾一下这些场面描写的共同特点——集中写了毛主席的言行和群众的反应(结合图来理解)。毛主席就是这个场面的点,典型的言行突出了伟人形象;人民群众就是场面描写中的面,即突出了场面的宏大,又烘托了毛主席的伟大形象, 这就是“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3.我们在今后可以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写文章。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意在整体回归文本,感悟写法,做到读写结合。】
四、拓展延伸【出示课件】
五、随堂练习【出示课件】
六、课后作业【出示课件】 查一查有关我国历次国庆阅兵的视频,认真观看,写一篇观后感。
【板书设计】 7.开国大典 群众进场 举行典礼 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 阅兵式中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群众游行
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接着写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及广场的情况;再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后讲了游行队伍。 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 我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分两课时进行设计与教学。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理清课文顺序并对会场情况这个场面进行了品读,初步感受到了会场的隆重与热烈的气氛以及人们当时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第二课时则继续品读其他三个场面。 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 在品读文本解决问题大环节,我提出统领全篇的大思路:“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画出描写人物活动的语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并把感受批注在旁边,再有感情的朗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独立完成后再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汇报,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我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此外我还特别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比如课文第七自然段 ,我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和想象场面情景有机结合,读读、想想、读读,在读好感彩强烈的句子的基础上,进而朗读全段,并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最后回读全文,总结全文。不但让学生从人文角度去归纳概括,更主要的是要联系文章总结场面描写的方法。这也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整堂课下来,学生都能用心去读去感悟,朗读的比较到位,课堂效果比较好。只是由于课文比较长,在“入场”和“典礼”环节用时较多,“阅兵”和“游行”以及“以点带面”写法的指导略显仓促。今后一定合理分配好时间,做好预设,争取更高的效率。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7、《开国大典》第二课时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7、开国大典
教科书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版本:统编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在阅读中结合关键语句作批注,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感受庄严、热烈的气氛,体会群众激动、自豪的情感。 2.学习“阅兵式”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课前学习任务
1.复习本课的字词。 2.《开国大典》这篇课文从群众入场到游行结束写了哪几个主要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回顾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1.浏览课文; 2.回顾内容; 3.梳理结构。 【学习任务二】 默读课文,画出感受深刻的语句,在旁边作批注。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体会字里行间传达的气氛与情感。 1.默读全文; 2.圈画语句; 3.批注感受; 4.朗读体会。 【学习任务三】 课文是怎么描写“阅兵式”场面的?你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1.默读课文第 11~13 自然段。 2.梳理“点”“面”,感受人民军队的威武、庄严。 3.聚焦每个方阵的描写,感受各方阵的特点。 4.在阅读中体会“阅兵式”场面中点面结合的表达效果。 5.创设情境,整体回顾“阅兵式”部分,在朗读中深化理解。
推荐的学习资源
资料链接 油画《开国大典》 课文插图是董希文先生创作的油画《开国大典》。该画创作于 1953 年,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毛泽东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与全国人民共同举行庆典。毛泽东手持文稿正在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此时晴空万里,蓝天上白云朵朵,天安门广场,人潮如流,红旗如海,呈现出一片祥和、喜庆的节日气氛。此画现珍藏于国家博物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