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册7《短歌行》《归园田居》联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炼字、分析手法等形式鉴赏诗词,感受志士之慨与隐士之情。
2.在诵读中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理解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和语言的独特表达。
3.体会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理解曹操与陶渊明诗歌中蕴含的生命的诗意,尝试写文学短评。
教学重点
1.理解感受两位诗人身上的应对困难的顽强、面对理想的坚持,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尝试写作文学评论,通过写作展示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充分理解单元主题“生命的诗意”在诗歌中的表现。
2.根据文学短评要求尝试写作文学短评,通过文学短评来展示“生命的诗意”。
教学过程
导入:
1.结合高中诗歌阅读题目,梳理考点。
题目: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1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日耽”二句,写陶渊明醉心田园之趣,自称是羲皇时期的人。
B.“中年”二句,写诗人离开丘园山川,远赴京城为功名而奔波。
C.“忠欲”二句,意为诗人为了侍奉老亲尽孝道,不愿侍奉明主。
D.“因声”二句,呼应诗题,借此诗向京城友人表明自己的心迹。
13.“栖栖徒问津”化用了《论语》中“问津”的典故。下列诗句运用了相同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B.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D.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14.有人评价此诗“似旷达而实惆怅”。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考点:
诗句大意,手法辨别,复杂情感,关键句默写
2.今天你们十五六岁,请分享你遇到的生命中最大的困境。
我们将一起走近曹操和陶渊明的生命。写诗时,曹操54岁,陶渊明42岁。
任务一:困境与突破
1.请大声朗读两首诗,结合关键诗句,概括梳理曹操与陶渊明的生命困境。
示例:
曹操:
去日+苦多:生命短暂。
子衿+悠悠、沉吟:贤才难觅
明月+何时、忧:功业未就,贤才不得。(月代表贤才、远志。)
乌鹊+何枝:贤才难得
陶渊明:
尘网、羁鸟、池鱼、樊笼:被束缚,被过度追求名利的世俗生活以及黑暗的官场束缚。
开荒、草屋、虚室:物质困顿。
总结:
曹操忧从此来:人生苦短,但是大业未成;因此渴求贤才,才能完成大业。陶渊明忧从此来:被过度追求名利的世俗生活以及黑暗的官场束缚;归守田园后物资匮乏。
从读法上来总结,诗歌阅读要品味和咀嚼关键词语。
2.再读全诗,结合诗句,分析二人是如何面对困境的。
示例:
曹操:
唯有杜康:无奈、旷达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表示出对贤才的渴求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对贤才给予礼遇
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写出求贤若渴而贤才不至的苦闷惆怅。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乌鹊比喻贤才,暗喻人才南流。“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寻找归宿,但无所依托,表达了诗人的惋惜焦急之情。
契阔谈讌、心念:欢畅愉悦。
不厌:胸襟豁达,接纳贤才
吐哺、归心: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是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有远大抱负。
陶渊明:
恋、思: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
开荒、守拙:守住愚拙,守住本心、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宁静、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内心愉悦满足。
无尘杂,有余闲:淡泊名利。
久、复: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回归田园的欣喜愉悦,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
总结:《短歌行》表达对时光流逝、人才短缺、志向未竞的困境,渴望建功立业,因而虚心求贤。《归园田居》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的自由喜悦之情。
两位诗人都不屈从于现实。
任务二:技巧与情感
1.两位诗人都采用了不同的艺术手法。请对比阅读两首诗歌,找出符合下面手法的诗句,分析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示例:
(1)用典
典故是诗文中经常引用的、有来历出处且为人们所公认的故事或诗词。诗中使用典故叫“用典”,好处在于能用极精简的语言,丰富诗歌的内容,强化诗歌的内涵,耐人寻味。
“青青子衿”:热烈期待贤士的主动到来。
《诗经 郑风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大意是:青色衣领的情人,令我情思悠长。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联系?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诗经·郑风·子衿》)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贤才若来投奔自己,自己必将极尽礼节来招待他。君臣和谐相处。
出自《诗经 小雅 鹿鸣》,呦呦,鹿的叫声。朱熹《集传》:“呦呦,声之和也。”原诗三章,每章皆以糜鹿聚在一起和谐地共享食物,引出主客(君臣)尽欢的场景,表现待客的热情和礼仪。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暗喻自己像山、海一样,表明要宽宏大量,广纳人才。
化用《管子.形势解》中“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是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用《史记 鲁周公世家》中周公吐哺的典故。
(2)比兴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人生美好的时光何其短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比喻得不到贤才,忧思不可断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比喻贤士们还没有选好归宿。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才还在徘徊,并急于找到可依托的明主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将自己和高山、大海相比,表达自己有博大的胸襟。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周公来自比表示自己一定会像周公那样厚遇贤士让天下英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自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池鱼”是诗人自比,意在说明自己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自然的心志。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尘网”“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表示诗人已看透官场的污秽黑暗,对官场充满了厌恶。
(3)欲扬先抑
《短歌行》:作者想要抒发其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但是先感叹时光易逝。
《归园田居》:作者想要表达重返田园的欣喜,但是先表达了被世俗和官场束缚的苦闷。
(4)善于写景,情景交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村庄朦胧,炊烟隐约。白描手法,有古画的意境美。平淡舒缓,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绘声绘色,构成了一幅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的村居图。
寄寓了诗人的美好情操和快慰心情。
(5)反衬手法
而写官场生活,使人望而生恶,反衬田园生活,就更加激起人们对污浊的仕宦生涯的厌恶和对淳真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6)意象
曹操在诗中选取了明月、星汉、朝露、乌鹊等自然意象,酒、歌等及周公等意象,意境苍凉而壮阔,诗中意象既有“朝露”“乌鹊” 的苍凉感(体现乱世的漂泊与人生的无常),又有“山海”“周公吐哺”的壮阔感(展现胸怀天下的气魄),苍凉与壮阔的交织,恰是曹操“英雄失意” 与 “壮志未酬” 的矛盾心境的写照。
陶诗所用意象多来自田园,如“草屋”“鸡”“炊烟”等,充满了乡村日常生活的烟火气,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强烈愿望。
总结:读懂关键词语之后还要读懂诗歌常用手法,读出背后更深层次的情感。
任务三:诗意人生
1.两位诗人都面临着很难解决的困境,但是都拥有了独特的诗意人生。
曹操与陶渊明,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功业书写生命的烈度;一个在田园炊烟里“采菊东篱下”,以退守沉淀生命的纯度。
结合写作背景及两首诗歌的主旨句,解读诗意的具体内涵。
写作背景:
曹操亲率83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来孙权和刘备,一统天下。11月15日,天气晴朗,风平浪静,曹操下令,在船上摆酒设乐,款待众将。到了晚上,天空的月亮非常明亮,长江宛如横飘的一条素带。再看船上众将,个个锦衣绣袄,好不威风。曹操非常高兴,以酒奠长江,随后满饮三大杯。高唱《短歌行》。
陶渊明的三仕三隐。第一次出仕与归隐:陶渊明29岁,受江州刺史王凝之之聘,担任江州祭酒。因王凝之年老昏庸,吏治腐败,且诱迫陶渊明参加五斗米道,陶渊明只勉强度过了一个多月,就自愿离任。第二次出仕与归隐:陶渊明33岁,庞遵带着荆州刺史桓玄的亲笔信,礼聘陶渊明到桓玄军中任职。陶渊明因家里穷困潦倒,接受礼聘。后来陶渊明认识到桓玄的篡权野心,加上老母病逝,于是他递上辞呈。第三次出仕与归隐:陶渊明40岁,江州刺史刘敬宣带来了镇军将军刘裕的亲笔信,礼聘陶渊明到京都就职。先后担任参军、县令等职务,为时两年多。陶渊明在彭泽县令任上,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辞官归隐,从此再也没有出仕。
示例:
曹操: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在“功业与忧思”中,诗意是对理想的炽烈奔赴。
陶渊明: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退守与回归”中,诗意是对本心的绝对忠诚。
自己:
在“选择与坚守”中,诗意是对的青春的赤诚注解。
后记:
曹魏通过制度优势(九品中正制)、地理优势(中原人口)、政策灵活性(唯才是举)构建了可持续的人才体系,而蜀汉和东吴的精英化模式难以长期维持。最终,司马氏凭借曹魏积累的人才和资源基础完成统一。
1. 人才数量与质量全面碾压
曹魏占据中原核心地带(豫州、兖州、冀州等),人口基数大,士族集中(如颍川荀氏、河内司马氏),吸引大量精英投奔。
蜀汉和东吴依赖少数核心人才(如诸葛亮、周瑜),一旦核心人物去世(如关羽、法正、陆逊),后继乏力。
2. 多元化人才结构
军事与谋略并重:曹魏既有五子良将(张辽、徐晃等)统帅野战,又有荀彧、郭嘉等顶级谋士制定战略。
内政与制度创新:推行九品中正制吸纳士族,屯田制保障经济,陈群、钟繇等完善法制。
蜀汉和东吴更依赖个人能力(如诸葛亮事必躬亲,孙权晚年猜忌士族)。
3. 人才梯队建设
曹魏通过“丞相府—霸府”机制(如曹操幕府、司马懿幕府)培养年轻官僚(如邓艾、钟会)。
蜀汉后期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窘境;东吴士族内斗(如二宫之争)削弱实力。
4. 地理与资源整合
曹魏控制黄河流域,人才与资源调配效率远高于蜀汉(山地闭塞)和东吴(依赖长江防线)。
司马懿灭公孙渊、邓艾灭蜀等案例显示曹魏具备跨区域作战的指挥能力。
5. 政治包容性
曹操“唯才是举”打破门第限制(如提拔寒门郭嘉、乐进),而蜀汉依赖荆州集团(诸葛亮)、东吴依赖江东士族(陆、顾),排外性较强。
2.默读诗歌,结合前面讲解,尝试用思维导图呈现诗歌内容、情感和结构。
提示:
《短歌行》先说人生苦短,其后逐层深入地表达求贤若渴。
最后两句明确点出对贤才的渴求。
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渴望贤才、建功立业的宏愿。
《归园田居》层次清晰,结构谨严。
辞官归田,回忆往事,开荒南野,隐居生活,
最后两句以“久扣“三十年”,以“樊笼”扣“尘网”,以“复得”应“误落”,以“自然”应“丘山”,互为映带,以结全篇。
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的自由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