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地理(粤教版)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主题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与生态保护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年级
单元 第二单元 授课人
单元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 本单元以自然环境与生态保护为主线,助力学生系统认知自然环境要素,强化生态保护意识。 第一节地形,讲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点,剖析山脉、高原、平原等多样地形的分布格局。山脉作为地形骨架,塑造了不同地形区,其起伏与走向对气候、河流流向影响深远,是后续知识学习的根基。 第二节气候,阐述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通过分析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影响,解读温度带与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凸显气候与农业生产、民居建筑、生活习俗间的紧密关联。 第三节河流与湖泊,对比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介绍我国河流注入不同大洋的分布情况,以及湖泊的区域差异。引导学生认识水资源分布规律,理解河湖在调节气候、提供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关键作用。 第四节自然灾害与生态保护,分析地震、洪涝、干旱等灾害的成因与危害,揭示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相互作用。同时强调生态保护的紧迫性,促使学生树立正确资源观与生态观,掌握防灾减灾知识,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21世纪教育网独家版权资料 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 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 1.本单元主要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展示成果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探究活动一:通过学习江西千烟洲的立体农业发展,让学生绘制立体农业剖面图。 探究活动二:通过学习我国地形的优势条件,认识我国地势对大型水电站建设的影响。 探究活动三:通过学习知道我国气候特点,了解我国农作物的熟制。 探究活动四:学习徽州传统民居,认识气候条件与民居的联系。 探究活动五:通过河流要素的学习,分析塔里木河的水文特征。 探究活动六:学习案例“九曲回肠”的荆江河段,了解水利工程的功能。 探究活动七:通过学习保护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了解生态湿地的功能及保护。 探究活动八:通过案例学习,分析黄河的泥沙治理。21世纪教育网独家版权资料 探究活动九:认识台风“苏拉”对香港的影响及防灾措施。 探究活动十:通过案例学习,了解长汀县的水土流失治理。 2. 本单元教学资源有互联网、地图、文字材料、视频、多媒体、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中考评价体系等。 本单元教学重点: 1.地形:掌握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地形类型特征及山脉走向,理解其对地理环境的基础作用。 2.气候:把握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分析影响气候的关键因素。 3.河流与湖泊:区分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明晰水资源分布规律及河湖生态功能。 4.自然灾害与生态保护:明确主要灾害成因及危害,强化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与实践意义。21世纪教育网独家版权资料 本单元教学难点: 1.地形:理解地势阶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准确辨别复杂地形区空间分布。 2.气候:剖析多因素对气候的综合作用,掌握季风气候形成原理。 3.河流与湖泊: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差异成因,理解河湖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4.自然灾害与生态保护:阐释灾害与人类活动关系,实现生态保护理论向实践转化。
2022新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地形、气候、河湖等的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长江、黄河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
单元学情 初中阶段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兴趣浓厚,尤其热衷通过视频、图片等具象化资料学习,但抽象思维与逻辑分析能力仍有待提升。学习地形部分时,学生虽能记住山脉、高原名称,却难以把握地势阶梯对气候、河流的影响逻辑,且易混淆复杂地形区的空间分布。气候章节中,学生对日常气温、降水现象有直观感受,可在综合分析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时,常出现分析片面的问题,季风气候形成机制及规律更是理解难点。河流与湖泊内容里,学生虽对本地河流有一定了解,但归纳不同区域河流水文特征差异成因、理解河湖生态系统复杂性,对其逻辑思维和知识整合能力提出挑战。在自然灾害与生态保护学习中,学生虽知晓常见灾害现象,却难以深入剖析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联,更难将生态保护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21世纪教育网独家版权资料
单元目标 学业目标: 1.掌握我国地形地势、气候类型、河流湖泊分布及特征,了解自然灾害成因与生态问题。 2.学会分析地形对气候、河流的影响,能归纳气候影响因素及河流水文特征,提升地理图表判读与综合分析能力。 3.通过第一节地形学习,感受祖国山河壮丽;第二节气候中体会自然环境差异;第三节认识河湖生态价值;第四节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 认识不同区域地形、气候、河湖特征差异,掌握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2.综合思维: 在气候、地形等内容中,分析多要素对地理环境的综合影响,培养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21世纪教育网独家版权资料 3.地理实践力: 在自然灾害与生态保护部分,联系实际,提升防灾减灾及参与生态保护的实践能力。 4.人地协调观: 通过各节学习,理解人类活动与地形、气候、河湖、灾害间的相互作用,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单元课时规划和活动实施
达成评价表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与生态保护 大单元教学(第1课时)学习规划
学习内容 地形
课型课时 新授课
课时目标 1.运用图文资料,说出我国的主要地形类型,归纳我国的地形特征。 2.运用中国主要地形区图,找出我国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理解不同地形区的特征。 3.结合我国地形剖面图,分析我国地势特征,找出位于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21世纪教育网独家版权资料 4.运用我国地形图,了解地势三级阶梯内部海拔和地形的差异。 5.运用相关资料,理解我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和水能分布的影响。
达成评价
驱动性问题 为什么我们家乡的河流总往东南流?登山时为什么越往上越冷?建筑工人盖房子前总要先勘察地面?这些生活中的现象都和地形有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地形的神秘面纱,看看它是如何塑造我们身边的世界的。
学习活动 任务1:地形类型多样
任务2:地势呈三级阶梯
案例分析1:通过学习江西千烟洲的立体农业发展,让学生绘制立体农业剖面图。
案例分析2:通过学习我国地形的优势条件,认识我国地势对大型水电站建设的影响。
作业设计 选择题(9题)和综合题(1题)21世纪教育网独家版权资料
及时性评价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与生态保护大单元教学(第2课时)学习规划
学习内容 气候
课型课时 新授课21世纪教育网独家版权资料
课时目标 1.掌握我国气温、降水分布规律及气候类型特征; 2.学会判读气候图表,分析地形、纬度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树立人地协调观,理解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达成评价
驱动性问题 为什么海南岛的冬天能穿短袖,而东北却要裹棉袄?为什么我国东南沿海雨水充沛,西北内陆却干燥少雨?这些差异都与气候有关。今天我们就一同探寻气候的奥秘,看看它是如何影响世界各地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生活的。
学习活动 任务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任务2:季风气候显著21世纪教育网独家版权资料
案例分析1:通过学习知道我国气候特点,了解我国农作物的熟制。
案例分析2:学习徽州传统民居,认识气候条件与民居的联系。
作业设计 选择题(9题)和综合题(1题)
及时性评价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与生态保护 大单元教学(第3课时)学习规划
学习内容 河流与湖泊
课型课时 新授课
课时目标 1.阅读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根据河流是否流入海洋,理解我国的外流区、内流区,外流河、内流河。 2.结合相关图文资料,理解我国河流的主要水文特征,知道秦岭—淮河一线两侧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 3.运用长江流域水系图,说出长江的发源地、流入海洋、流经地形区、主要支流等概况。 4.结合具体实例,说出长江各河段的问题,并探究治理措施。 5.运用黄河流域水系图,了解黄河的发源地、流入海洋、流经地形区、主要支流等概况。21世纪教育网独家版权资料 6.结合具体实例,分析黄河各河段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
达成评价
驱动性问题 为什么长江、黄河总是自西向东奔流入海?为什么鄱阳湖夏季湖面宽阔,冬季却缩小不少?为什么有的湖泊是淡水,有的却是咸水?这些都与河流和湖泊的奥秘有关。今天我们就去探寻河流与湖泊的故事,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影响。
学习活动 任务1:水系与水文
任务2:长江与黄河
案例分析1:通过河流要素的学习,分析塔里木河的水文特征。
案例分析2:学习案例“九曲回肠”的荆江河段,了解水利工程的功能。
案例分析3:通过学习保护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了解生态湿地的功能及保护。
案例分析4:通过案例学习,分析黄河的泥沙治理。
作业设计 选择题(9题)和综合题(1题)
及时性评价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与生态保护 大单元教学(第4课时)学习规划
学习内容 自然灾害与生态保护
课型课时 新授课
课时目标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常见种类及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掌握主要灾害的分布与成因,知晓基本防灾减灾知识。 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提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增强环保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达成评价
驱动性问题 为什么有的地方会突然爆发洪水,有的地方却常年干旱?为什么乱砍滥伐会让沙尘暴越来越频繁?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有什么关联?今天我们就一起探寻其中的秘密,学习如何守护我们的家园。
学习活动 任务1:自然灾害与防治
任务2:保护生态环境21世纪教育网独家版权资料
案例分析1:认识台风“苏拉”对香港的影响及防灾措施。
案例分析2:通过案例学习,了解长汀县的水土流失治理。21世纪教育网独家版权资料
作业设计 选择题(9题)和综合题(1题)
及时性评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粤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与生态保护 单元主题学习评价表
评价指标 评价要素 学生自评 小组互评 教师评价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学习准备 (10分) 思想准备 (5分) 思想准备充分,主动提前预习,按时按质完成导学案, 提前进入学习状态,保持安静
学具准备(5分) 有提前准备学习用具的意识,提前拿出本节课所需教材、导学案、笔记本、草稿纸、文具等。
兴趣态度 (20分) 学习兴趣 (10分) 对本堂课的内容有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态度(10分)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认真参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跟上老师的思维。
合作交流(20分) 与人合作(10分)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求同学的帮助。
与人交流(10分)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的意见,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能交流遇到的问题。
思维状态 (30分) 思维条理(15分) 能发现问题,条理清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解决问题思路清楚,做事有步骤计划。
思维创新(15分) 具有创造性思维,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能迅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习效果 (20分) 课堂练习成果(10分) 积极主动,正确率高。
目标达成 (10分) 实现预定任务与学习目标。
备注大单元整体教学达成评价表(100分)
项目 内容 评分标准 等级(分) 得分(分)
A B C D
单元前期分析(15分) 单元教学内容与任务分析 明确单元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知识结构分析清晰、正确。单元教学任务分析正确。 6 5 4 3
学习者学情分析 学习者学情的起点水平、动机、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等分析正确。 5 4 3 2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正确。 4 3 2 1
单元教学目标阐明(15分) 单元内容目标确定 单元内容目标全面、均衡,领域区分正确。 7 6 5 4
单元学业目标阐明 单元目标目标阐述正确,具有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 8 7 6 5
单元教学过程设计(60分) 单元教学环节 单元教学情境创设有新意,正确体现目标,内容充实、适当,环节清晰,过渡自然,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考,呈现方式合理。 20 16 12 8
单元学习方式 单元学习体现新课程理念,运用探究、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适当、正确。 10 8 6 4
单元教学方法 单元教学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学科教学特点,符合学习者特征。 10 8 6 4
单元教学设计对媒体运用和教学资源开发 单元教学的媒体运用恰当,有利于教学的实施、目标的实现,能开发教学资源。 10 8 6 4
单元教学设计形成性评价 单元教学课堂小结完整、精炼。作业量适当。课堂时间分配合理。 10 8 6 4
文档规范(10分) 内容 内容完整,语言清晰、简洁,图表运用得当。 5 4 3 2
排版 格式整齐、美观,布局合理。 5 4 3 2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与生态保护 单元课时规划和活动实施表(4课时)
章节 课时 内容 活动
第一节
地形
第1课时 1.地形类型多样
2.地形呈三级阶梯
讨论:
如何归纳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
第二节
气候 第2课时 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季风气候显著
讨论:
如何归纳我国的气候特征、分析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 第3课时 1.水系与水文
2.长江与黄河
讨论:
如何描述我长江、黄河的特点,举例说明长江、黄河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第四节
自然灾害与生态保护 第4课时 1.自然灾害与防治
2.保护生态环境
讨论:
1.如何描述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防治建议?
2.如何掌握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