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粤教版)八年级
上
第二章
主题学习二
制作简易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模型
活动目标
激趣导入
活动制作过程
活动评价
作业布置
新课标要求
活动成果
1.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利用模拟、虚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验。
2.设计简单的调查方案,利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社会调查。
3.设计简单的考察方案,利用工具进行观察、观测等野外考察。
新课标要求
新课标解读
依据课标,此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深化对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特点的理解,掌握地势相关地理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材料进行模型构建的实践能力,提升空间想象与团队协作素养,渗透地理实践力与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树立对祖国地理环境的探究意识和热爱之情。
活动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简易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模型,掌握中国地势特征,培养国家版图意识和地理实践力。
激趣导入
我国地势三大阶梯
活动过程与方法
1.材料准备。
选取硬纸板一块(A4纸大小),标准的中国地图一张(A4纸大小),绿色、黄色和紫色超轻黏土,铅笔,签字笔,橡皮擦,美工刀,剪刀,勾线笔。
活动过程与方法
2.制作方法。
第一步,画底稿。以小组为单位,参照标准的中国地图,在硬纸板上进行临摹绘制。
活动过程与方法
2.制作方法。
第二步,铺黏土。首先将绿色超轻黏土铺在绘制完成的中国地图上,厚度为5毫米;然后在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一线以西的区域铺上黄色超轻黏土,厚度为10毫米;最后在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包围的区域铺上紫色超轻黏土,厚度为15毫米。
活动过程与方法
2.制作方法。
第三步,做标注。在适当区域标注“第一级阶梯”“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字样,并在阶梯分界线处标注主要山脉的名称。
活动过程与方法
3.各小组在班级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分享心得体会。
例子:
模型制作过程:我们选用泡沫板、黏土和颜料分层制作。第一阶梯(青藏高原)用棕色黏土塑形,并标注珠穆朗玛峰;第二阶梯(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用黄色泡沫板切割,刻画沟壑地貌;第三阶梯(平原、丘陵)用绿色颜料涂刷,表现东部低平的地势。通过河流(如长江、黄河)的走向,直观呈现“水往东流”的特征。
展示与交流:班级展示时,各小组的创意令人印象深刻——有的用3D地图软件辅助讲解,有的用灯光演示阶梯分界线(如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在讨论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地形对气候、人口分布的影响,例如第一阶梯的高寒环境与第三阶梯的农业发达形成鲜明对比。
心得体会:动手实践比课本学习更生动,不仅巩固了知识,还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未来可以结合更多数据(如海拔对比图)让模型更科学。这次活动让我们真正“触摸”了中国地貌的壮阔与多样性!
活动成果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模型
活动评价
制作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模型规范、准确;地势三级阶梯色彩对比明显,阶梯的分界线完整、清晰,文字标注正确,整体效果好;小组成员能分工合作;对优秀作品进行表彰。
作业布置
撰写一篇500字的制作心得体会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主题活动二 制作简易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模型 教学设计
课题 制作简易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模型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粤人版初中地理教材的 “制作简易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模型” 主题活动,极具实践意义。其契合课程标准中对中国地理地势知识掌握及实践力培养的要求。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泡沫板、彩泥等常见材料,通过裁剪、塑形、拼接等步骤,直观呈现我国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征。教材以图文结合方式,给出模型制作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如不同阶梯高度、范围的确定,山脉、平原等地形的标注。这一活动能让学生将抽象地势知识具象化,深化对地势特点及影响的理解,像理解阶梯状地势对河流流向、水能分布的作用。还可融入跨学科知识,用数学方法计算阶梯相对高度,从物理角度分析地势对气流运动的影响。活动过程可分组开展,锻炼学生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
2022新课标要求 1.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利用模拟、虚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验。2.设计简单的调查方案,利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社会调查。3.设计简单的考察方案,利用工具进行观察、观测等野外考察。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活动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简易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模型,掌握中国地势特征,培养国家版图意识和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模型制作,精准识别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空间分布范围、界线山脉(如昆仑山 — 祁连山 — 横断山脉、大兴安岭 — 太行山 — 巫山 — 雪峰山)及主要地形区,理解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的区域地势特征,建立对中国地形空间格局的整体认知。2.综合思维:在标注阶梯内地形类型的过程中,分析地势阶梯与地形分布的关联性,思考阶梯状地势对河流流向(如长江、黄河自西向东入海)、水能资源分布(阶梯交界处落差大)及气候(东部沿海湿润气流深入内陆)的影响,培养要素关联的综合思维能力。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3.地理实践力:运用泡沫板、彩泥等材料,通过测量、裁剪、塑形等操作完成模型制作,掌握简易地理模型的构建方法,提升动手实践与空间建模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分工协作,提高问题解决与表达交流能力。4.人地协调观结合模型理解地势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东部平原区农业发展、阶梯交界处水电站建设),认识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制约与支撑作用,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的人地协调意识。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但对 “地势三级阶梯” 的抽象概念理解存在难度。此前学习过中国地形的基本类型,能识别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等,但对地形与地势的关联、阶梯空间分布的认知较模糊,易混淆阶梯界线与地形区范围。学生动手实践经验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缺乏模型制作的精细操作能力,在比例缩放、空间拼接等环节可能遇到困难。小组合作中,易出现分工不均或过度依赖他人的情况。兴趣层面,学生对具象化的手工活动参与热情较高,可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其主动探究。需通过直观演示降低空间建模难度,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楼梯台阶的层级感)类比地势阶梯,帮助突破认知难点。
重点 用材料呈现三级阶梯高低差异,掌握比例缩放,明确阶梯划分界限,提升团队协作制作模型的能力。
难点 准确用材料表现阶梯海拔差异与比例,清晰呈现分界山脉位置,协调团队分工以高效完成模型制作。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
材料准备 教材、教材解析、教辅资料、互联网材料、地图、文字材料、视频、多媒体、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中考评价体系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我国地势三大阶梯 学生观看后了解我国地形特点,并着手开始制作。 让学生看视频并了解我国地形特点
讲授新课 一、活动过程与方法1.材料准备。2.制作方法。第一步,画底稿。以小组为单位,参照标准的中国地图,在硬纸板上进行临摹绘制。第二步,铺黏土。首先将绿色超轻黏土铺在绘制完成的中国地图上,厚度为5毫米;然后在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一线以西的区域铺上黄色超轻黏土,厚度为10毫米;最后在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包围的区域铺上紫色超轻黏土,厚度为15毫米。第三步,做标注。在适当区域标注“第一级阶梯”“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字样,并在阶梯分界线处标注主要山脉的名称。3.各小组在班级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分享心得体会。二、活动成果中国地势三级阶梯模型三、活动评价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制作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模型规范、准确;地势三级阶梯色彩对比明显,阶梯的分界线完整、清晰,文字标注正确,整体效果好;小组成员能分工合作;对优秀作品进行表彰。 学生按要求准备材料:选取硬纸板一块(A4纸大小),标准的中国地图一张(A4纸大小),绿色、黄色和紫色超轻黏土,铅笔,签字笔,橡皮擦,美工刀,剪刀,勾线笔。学生按要求进行制作: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学生按第一步骤完成任务学生按第二步骤完成任务学生按第三步骤完成任务学生按要求进行展示:例子:模型制作过程:我们选用泡沫板、黏土和颜料分层制作。第一阶梯(青藏高原)用棕色黏土塑形,并标注珠穆朗玛峰;第二阶梯(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用黄色泡沫板切割,刻画沟壑地貌;第三阶梯(平原、丘陵)用绿色颜料涂刷,表现东部低平的地势。通过河流(如长江、黄河)的走向,直观呈现“水往东流”的特征。展示与交流:班级展示时,各小组的创意令人印象深刻——有的用3D地图软件辅助讲解,有的用灯光演示阶梯分界线(如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在讨论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地形对气候、人口分布的影响,例如第一阶梯的高寒环境与第三阶梯的农业发达形成鲜明对比。心得体会:动手实践比课本学习更生动,不仅巩固了知识,还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未来可以结合更多数据(如海拔对比图)让模型更科学。这次活动让我们真正“触摸”了中国地貌的壮阔与多样性!学生展示活动成果:中国地势三级阶梯模型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并打分: 让学生自主准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跟着制作方法和步骤进行操作让学生在班上展示自己的制作方法,分享心得体会让学生展示活动的成果让老师及学生对活动成果进行评价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特色资源上,可利用中国地形图(突出三级阶梯界线山脉)、彩色卡纸(区分三级阶梯)、泡沫板(做基底)等。技术手段方面,先依据地形图确定三级阶梯范围与海拔差异,用不同高度的泡沫板切割出阶梯雏形,再粘贴彩色卡纸标注,最后用马克笔绘制界线山脉,直观呈现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的特点。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模型,对三级阶梯特征的理解更深刻。但存在材料切割耗时、部分学生对界线山脉位置标注不准确的问题。下次可提前准备预切割泡沫板,并增加阶梯界线山脉的预习任务,提升活动效率与准确性,强化学生对地形分布的认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