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任务式】第二节 气候 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新教材粤教版八上第二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任务式】第二节 气候 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新教材粤教版八上第二单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10 18:13:55

文档简介

知识性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通过地图和材料分析,知道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 通过地图和材料分析,了解季风气候显著。
探究能力 1.通过学习知道我国气候特点,了解我国农作物的熟制。
2.学习徽州传统民居,认识气候条件与民居的联系。
科学态度 培养合作精神、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第二节 气候 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价 指标 权重 评 价 因 素 评价等级 简要评价
优 良 中 一般
教学 目标 (1) 10 1、根据课标、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合理具体的教学目标。 2、整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教学结构 (2) 15 1、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能力特征,结合教材内容,灵活安排教学环节,具有自己的特色。 2、过程设计科学合理,抓住重点关键,突破难点。 3、过程层次清晰,布局合理,信息反馈及时。 4、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扎实,体现学法指导。 5、注重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体现出对学生智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学 方法 (3) 20 1、注重优化教学过程,讲究教学实效。 2、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学语言精当,富有诱导性。 3、依据教材、学生实际改进教法,指导学法。 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5、注意教与学的调节,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教学 手段 (4) 10 1、根据教学实际,教学手段运用合理,如电教,提高教学效率。 2、精心设计常规教具和学具的操作。
教学时间 (5) 10 1、根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节。 2、各环节耗时合理,讲练时间协调. 3、作业适度,负担合理。准时下课,不拖堂。
教学氛围 (6) 20 重视教学情况的创设,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师生感情融洽。
教学 效果 (7) 20 1、教学措施落实,学生各方面表现出色。 2、教得实、学得活,即时效果好。 3、教学任务完成,课业负担减轻,教学效率提高。
注:优95%,良85%,好75% 一般60%
评教人: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节 气候 教学设计
课题 气候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粤教版初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二节 “气候”,是 “自然环境与生态保护” 单元的重要节点。教材在承接第一节地形知识的基础上,以我国气候分布图、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等为载体,系统呈现我国气温分布规律、降水时空差异及气候类型多样性等核心内容。通过分析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联系,深化学生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理解。教学重点在于掌握我国气候基本特征,难点则是剖析地形、纬度等因素对气候的综合影响机制。该节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自然地理知识体系,更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为后续生态保护相关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2022新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地形、气候、河湖等的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1.掌握我国气温、降水分布规律及气候类型特征; 2.学会判读气候图表,分析地形、纬度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树立人地协调观,理解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阅读气候分布图、气温降水数据图表,精准识别我国不同区域的气候类型及特征,建立气候空间分布概念。2.综合思维:分析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等要素对气候的影响,理解气候与农业、交通、聚落等人文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3.地理实践力:运用气候图表信息,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如解释区域气候现象、预测气候变化趋势。4.人地协调观通过案例分析,感悟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深刻影响,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理念。
学情分析 在学习 “气候” 前,学生已掌握地图判读、地形等基础知识,对自然地理现象有一定认知,也积累了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的初步经验,这为理解气候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奠定了基础。但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仍在发展中,在理解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等多要素对气候的综合影响时,容易出现思维断层,难以构建完整的因果关系链。同时,“气候” 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对气候现象充满好奇,乐于参与讨论气候对衣食住行的影响,但在分析气候与农业、交通等复杂人文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时,缺乏深度探究能力。此外,部分学生在整合气候知识与其他地理要素,形成系统的地理认知体系方面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和归纳。
重点 掌握我国气温、降水分布规律及气候类型特征,理解地形、纬度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难点 剖析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等要素对气候的交互影响,解读气候成因,理解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复杂关系。
材料准备 教材、教材解析、教辅资料、互联网材料、地图、文字材料、视频、多媒体、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中考评价体系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我国气候之最 学生观看后讨论并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我国的气候学习
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我国油菜花盛开时间的地区差异1.阅读图文材料,说出我国油菜开花时间的特点。2.结合《地理图册》,简述气候对我国油菜开花时间的影响。任务一:气候类型复杂多样1.我国冬季(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分别有什么特点?2.我国夏季(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分别有什么特点?3.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青藏高原7月气温较低的原因是什么?说说我国温度带是如何划分的?(1)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2)指图说出我国的几个温度带。秦岭-淮河线是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探究活动:了解我国农作物的熟制(1)说出我国农作物熟制的特点。(2)简述我国不同温度带主要农作物类型的差异。(3)分析影响我国农作物熟制的主要因素。5.200毫米、400毫米、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有什么特点?6.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7.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我国年降水量的时间分布有什么规律?9.说说我国干湿区划分依据?10.我国干湿区的分界线与哪些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大致吻合?11.我国干湿区的分布有什么特点?12.我国干湿区的分布特点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13.我国有哪些气候类型?14.说说我国气候特征?任务二: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形成原因你的家乡位于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气候特征是什么?3.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致沿哪些山脉分布?4.说说夏季风的特点?5.说说冬季风的特点?6.季风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案例学习:徽州传统民居安徽省黄山市(古称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当地气候的影响,徽州传统民居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室)、坐北朝南、一屋多进的四合屋。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天井的屋顶向着自家的院内倾斜,便于雨水从四面的房檐流入,汇集于院落中的明堂并流入水沟;各进之间有隔间墙,四周高筑防火的马头墙,墙体较薄,起到降温、防潮的作用。徽州传统民居亲近自然、适应环境的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代表。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请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家乡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完成考察报告。 学生自主学习后回答:1.(1)我国油菜开花时间自南向北逐渐推迟。南方纬度低,热量充足,开花时间早;北方纬度高,热量条件较差,开花时间晚。(2)同一地区,海拔较高处气温较低,油菜开花时间也会相对滞后 。2.我国南北跨纬度广,热量差异大,南方气温高,油菜开花早,北方气温低,开花晚。降水也有影响,在降水适宜的地区,油菜生长良好,花期稳定。此外,海拔高的地区气温低,开花时间会比同纬度平原地区晚,气候条件综合决定了油菜的开花时间。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我国冬季气温特点: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冬季南北温差大。原因:纬度因素(主导);北方距离冬季风的发源地近。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暖热,7月平均气温超过20℃,高于世界同纬度地区平均值;南北气温差别小,漠河与三沙7月平均气温相差不到11℃。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青藏高原 7 月气温低主要受地形因素影响。其平均海拔超 4000 米,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约下降 0.6℃,海拔高致使气温显著低于其他地区 。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1)根据气温的空间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积温为主要指标。(2)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面积广大的青藏高原是独特的高寒区。(3)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1)我国农作物熟制呈现由南向北减少的特点,南方多一年两熟至三熟,北方东北一年一熟,华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2)寒温带、中温带主要种植春小麦、大豆;暖温带是冬小麦、棉花主产区;亚热带盛产水稻、油菜;热带种植橡胶、椰子等热带作物。(3)影响我国农作物熟制的主要因素是热量(积温),它与纬度、地形相关;此外,降水、土壤肥力和农业技术也会对其产生作用 。学生在图上找出来,并进行描述。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我国降水空间分布不均,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我国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这使得南方水田广布,水运发达;北方旱地居多,以陆运为主。西北干旱区以畜牧业为主,人口、城市多依水源分布;东部湿润区农耕发达,人口密集,民居屋顶坡度也因降水不同存在差异。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也不均匀。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集中在4-10月。一般来说,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同时,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加剧了我国降水的不稳定性。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根据干湿程度的空间差异学生在图上找出来,并进行描述。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我国干湿区分布受降水与蒸发影响,呈现明显地域差异。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依次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分界线与降水量线相关,且山地、高原等地形会使局部干湿状况更复杂 。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我国干湿区分布影响深远。湿润区水源丰沛,以水田农业为主,水运发达,屋顶坡度大;半湿润区旱地耕作普遍;半干旱和干旱区则以畜牧业为主,人口、聚落多沿水源分布,民居注重防风沙 。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因降水和气温的特征,我国气候类型划分为:温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全年干旱 ;高原山地气候:全年低温,降水较少。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濒临世界最大的洋——太平洋。海陆之间热力差异大,导致我国季风气候特别显著。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以上海为例: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沿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一线分布 ,此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夏季风:来源:太平洋:东南风;印度洋:西南风。性质:温暖,湿润;风向:以偏南风为主。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冬季风:西北风、东北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性质:寒冷、干燥风向:以偏北风为主。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季风对生产生活影响显著。在农业上,季风带来降水利于农作物生长,但不稳定易引发旱涝灾害;交通方面,季风影响航海、航空线路;建筑领域,民居设计需考虑季风风向以利通风;在能源领域,季风是风能发电的重要资源。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例如:云南西双版纳傣家竹楼西双版纳气候湿热,多蚊虫野兽,傣家竹楼分上下两层,人住上层通风防潮、避免虫兽侵扰;屋顶坡度大,利于快速排雨;竹木结构取材方便,且竹子散热性好,能缓解高温,充分体现了当地居民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智慧 。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带着问题进入讨论让学生了解冬季气温特点让学生了解夏季气温特点让学生了解青藏地区7月气温特点让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作物的熟制让学生了解年等降水量的分布特点让学生了解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征让学生了解我国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我国降水空间分布规律让学生了解我国干湿区划分依据让学生了解我国干湿区分布让学生了解我国干湿区划分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干湿区的分布特点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气候类型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形成原因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气候特征让学生了解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让学生了解夏季风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冬季风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季风给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家乡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堂练习 1.下列选项不符合我国气候总特征的是( )A. 季风气候显 B.气候复杂多样 C.雨热同期 D.海洋性气候明显2.下列不属于季风区的地形区的是( ) A.四川盆地 B.黄土高原 C.塔里木盆地 D.三江平原3.我国季风气候分布典型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因素 B.海陆位置 C.地形因素 D.洋流因素
课堂小结
板书
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窑洞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汉族民居形式,具有十分浓厚的汉族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窑洞分为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汉族劳动人民的象征。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靠崖式是在天然土崖上横向挖洞,宽3~4m,深可达10多m。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特色资源有中国地形立体图、五种地形实景图、本地地形图片及岩石标本。技术上用多媒体放航拍视频,借 GIS 叠加地形数据,让学生在地图上标注地形区,还可通过 3D 打印制作模型,助学生直观理解地形特点。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通过多样形式讲解地形,学生兴趣较高。但部分学生对地形类型判断仍混淆,课堂互动深度不足。后续需增加典型地形对比练习,设计小组竞答环节,强化学生对地形特征的掌握,提升课堂参与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