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节 自然灾害与生态保护 教学设计
课题 自然环境与生态保护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即自然灾害的概念与常见种类、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及主要灾害的分布与成因、防灾减灾知识。其知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其中,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种类是后续学习的基础,而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分布及成因则是重点内容。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从而形成 “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基本地理国情之一” 的认知。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灾害与环境破坏之间的关系,进而树立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教材编写紧密围绕课程标准要求,重点突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在学生认知程度上把握 “了解”,避免涉及过深的原因分析;其二,在认知内容上立足 “中国”,以中国的自然灾害为案例阐述自然灾害的一般知识;其三,在认知方法上从 “身边” 入手,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相结合 。 在知识衔接方面,学生此前已学习了我国的地形地势、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知识,对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有了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学生较易接受,同时也能将之前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与深化。
2022新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我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环境问题的表现及成因,理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举例说明我国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举措与成就。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常见种类及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掌握主要灾害的分布与成因,知晓基本防灾减灾知识。 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提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增强环保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分析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差异,理解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对灾害形成的影响,形成对我国自然灾害空间分布的清晰认知。2.综合思维:结合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综合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认识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培养综合看待地理问题的能力。3.地理实践力:认识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理解生态保护对防灾减灾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4.人地协调观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模拟应对灾害的场景,提高在实际生活中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然灾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且学习过我国地形、气候、板块构造等知识,为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分布奠定了基础。但对自然灾害的系统性认识不足,缺乏从地理角度深入分析的能力。 认知特点: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对直观、生动的案例和现象兴趣较高,对于复杂的地理原理和综合分析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 学习兴趣:学生对自然灾害这一与生活密切相关且具有一定震撼性的话题充满好奇,有较强探究欲望,利于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其学习兴趣。
重点 我国常见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地震等)的分布特点及成因;生态保护与防灾减灾的关联;基本防灾减灾措施的具体内容。
难点 自然灾害成因的综合分析;生态保护对防灾减灾作用的深层理解;将防灾知识转化为实际应对能力。
材料准备 教材、教材解析、教辅资料、互联网材料、地图、文字材料、视频、多媒体、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中考评价体系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汶川大地震 学生观看后讨论并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自然灾害学习
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台湾省滑坡灾害与防治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1.结合《地理图册》,说说台湾省多地质灾害的原因。2.阅读图文材料,概述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任务一:自然灾害与防治1.什么是自然灾害?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2.说出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3.我国主要气象灾害集中分布在哪里?4.我国北方地区寒潮灾害多发的原因是什么?5.我国主要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在哪里?6.我国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原因是什么?7.读图,找出地震灾害主要分布区,并分析其成因?8.如何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探究活动:认识台风“苏拉”对香港的影响及防灾措施2023年第9号台风“苏拉”于9月2日凌晨从香港南侧移过。受其影响,香港多地遭遇狂风和暴雨天气。为防御“苏拉”带来的危害,9月1日至2日,香港所有中小学及幼儿园停课,多个班次的轮渡、高铁和航班取消,多个公共服务部门暂停全部或部分业务,多家商场、写字楼、居民住宅的玻璃门和窗户被贴上加固胶带,市民也有条不紊地提前采购生活物资。(1)简述台风“苏拉”对香港造成的影响。 (2)提出防御台风的措施。任务二:保护生态环境1.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2.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具体表现什么方面?案例学习:长汀县的水土流失治理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位于武夷山脉南麓,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曾经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长汀人民采用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和林、果、草、畜、牧合理配置的模式,实现了从荒山到绿洲再到生态家园的转变。 2021年,“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请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家乡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与家长分享你的收获。 学生自主学习后回答:1.从《地理图册》可知,台湾省多地质灾害因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板块挤压频繁,多地震。地震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且其地形多山地,降水丰富,加剧了地质灾害发生。2.滑坡等灾害防治措施:工程上加固坡体、修建排水系统;生物方面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布信息。加强防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自救能力。我国多地还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从源头减少灾害发生。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自然环境异常变化引起的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事件或现象称为自然灾害。让学生指出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并描述出来。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雨涝主要集中东部季风区,尤其是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干旱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以北、西南地区。台风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寒潮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等地区。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1)我国北方地区寒潮多发,因纬度较高,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大。(2)北方地形以平原为主,冷空气南下时阻挡少,易长驱直入。(3)冬季气温低,冷空气势力强,降温幅度大,故寒潮灾害频发。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主要分布于台湾岛及其附近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西南地区多山,陡坡,相对高差大;降水多暴雨且集中。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分布:西南地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活跃,地震频繁。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1)制定了一系列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建立各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提高灾害应急处理、救援与求助、自救与互救、灾后恢复能力;(2)采取工程性防御措施,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和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1)台风 “苏拉” 致香港狂风暴雨,天文台发十号飓风信号。多地水浸、塌树、山泥倾泻,86 人受伤。海陆空交通受阻,学校停课,公共服务暂停。市民提前备物资,设施贴加固胶带,城市运转受显著影响。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2)防御台风需多方面协同:提前关注预警,转移低洼处居民至庇护所;加固门窗、广告牌等,清理排水口防内涝;暂停户外作业、停课停业,关闭交通枢纽;储备食物、水及应急物品;电力、通讯等部门待命抢修,确保灾后快速恢复。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包含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等,再加上 生态破坏,如森林毁坏、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 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我国坚持节约资源和 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通过法律、工程技术、行政管理、宣传教育等方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 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到家乡在生态保护上成效显著:荒山植满绿树,河流清澈见底,生物种类增多。昔日荒地变果园,村民收入提高。这让我明白,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家园,绿水青山真能变成金山银山,要和家人一起守护这份美好。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带着问题进入讨论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让学生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寒潮灾害多发的原因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地质灾害集中分布让学生了解我国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原因让学生找出地震灾害主要分布区,并分析其成因让学生了解减轻自然灾害让学生认识台风“苏拉”对香港的影响及防灾措施让学生能说生态环境问题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具体表现。让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家乡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与家长分享你的收获。
课堂练习 1.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下列现象属于地质灾害的有( )①洪涝 ②地震 ③寒潮 ④泥石流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2.框图所示是某气象灾害的成因,A所示的气象灾害是( )A.沙尘暴 B.台风 C.地震 D.干旱3.在A气象灾害的高发地区( )①气象部门加强气象灾害监测 ②农业部门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 ③水利部门完善水利设施建设 ④政府引进高收益、高耗水工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课堂小结
板书
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保护环境,改善民生,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的两大攻坚战,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进一步阐明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模式,从思想上、认识上、实践上为我们做好生态环保扶贫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特色资源有自然灾害分布图、生态破坏前后对比图、防灾减灾纪录片、本地生态保护案例。技术上用多媒体展示灾害模拟动画,借助 VR 体验灾害场景,让学生用地图标注灾害多发区,增强直观感受与保护意识。
教学反思 教学中,通过灾害视频和讨论,学生对灾害成因认知较清晰。但生态保护措施的实践意义讲解不足,学生参与设计保护方案的积极性不高。下次可结合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组制定保护计划,增强应用能力和主动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四节 自然灾害与生态保护 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价 指标 权重 评 价 因 素 评价等级 简要评价
优 良 中 一般
教学 目标 (1) 10 1、根据课标、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合理具体的教学目标。 2、整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教学结构 (2) 15 1、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能力特征,结合教材内容,灵活安排教学环节,具有自己的特色。 2、过程设计科学合理,抓住重点关键,突破难点。 3、过程层次清晰,布局合理,信息反馈及时。 4、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扎实,体现学法指导。 5、注重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体现出对学生智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学 方法 (3) 20 1、注重优化教学过程,讲究教学实效。 2、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学语言精当,富有诱导性。 3、依据教材、学生实际改进教法,指导学法。 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5、注意教与学的调节,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教学 手段 (4) 10 1、根据教学实际,教学手段运用合理,如电教,提高教学效率。 2、精心设计常规教具和学具的操作。
教学时间 (5) 10 1、根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节。 2、各环节耗时合理,讲练时间协调. 3、作业适度,负担合理。准时下课,不拖堂。
教学氛围 (6) 20 重视教学情况的创设,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师生感情融洽。
教学 效果 (7) 20 1、教学措施落实,学生各方面表现出色。 2、教得实、学得活,即时效果好。 3、教学任务完成,课业负担减轻,教学效率提高。
注:优95%,良85%,好75% 一般60%
评教人:知识性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通过地图和材料分析,了解自然灾害与防治。
2 通过地图和材料分析,了解保护生态环境。
探究能力 1.认识台风“苏拉”对香港的影响及防灾措施。
2.通过案例学习,了解长汀县的水土流失治理。
科学态度 培养合作精神、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