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能源的利用方式》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五章第二节,是“能量与可持续发展”主题下的核心内容之一。教材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视角切入,系统介绍了化石能源、核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等主要能源形式的利用方式及其转化过程,强调能量转换效率与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通过实例分析不同能源技术的应用场景与局限性,引导学生理解能源结构转型的必要性。本节内容承前启后,既是对热力学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实际应用延伸,也为后续学习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能量观念和热学基础知识,能够理解能量转化的基本原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电能、汽油、太阳能热水器等有直观体验,但对能源分类、利用效率、环境代价等深层问题缺乏系统认知。部分学生存在“电很清洁”的片面认识,忽视发电背后的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此外,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面对多因素交织的能源议题易产生认知混乱。因此,教学中需借助真实情境、数据对比与可视化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能源观,并通过合作探究提升其综合分析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能识别并分类常见能源形式(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理解其能量来源及转化路径;
2. 掌握能量利用过程中效率的概念,能结合实例计算简单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
科学思维
1. 能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分析不同能源利用方式的技术特点与适用条件;
2. 能基于数据和事实进行推理,评估各类能源的优缺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综合影响。
科学探究
1. 能设计简单的调查方案,收集本地能源使用现状的相关信息;
2. 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能源利用案例的分析报告,提出优化建议。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形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认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2. 关注国家能源战略,理解科技发展在推动能源转型中的关键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常见能源的分类及其利用方式;
2. 能量转化效率的含义及实际意义。
难点
1. 理解不同能源利用方式背后的能量转化链条;
2. 综合评价能源选择中的经济、环境与社会因素。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能源类型卡片、能流图示模型、本地电力结构数据图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5分钟】 一、情境创设:城市一夜停电之后 (一)、播放短视频片段:
画面呈现一座现代化城市突然陷入黑暗:地铁停运、电梯困人、医院启动备用电源、家庭蜡烛照明、手机无法充电……背景音为新闻播报:“因主输电线路故障,全市大面积停电持续8小时。”
提问引导:如果这座城市连续停电三天,我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哪些活动将被迫停止?你最担心什么?请用三个关键词描述你的感受。
预设回答可能包括“恐慌”“不便”“依赖”等。教师顺势追问:我们如此依赖电力,那电是从哪里来的?它的背后又消耗了哪些资源?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能源的利用方式》,揭开光明背后的能量密码。
(二)、引出课题并板书:
在黑板中央书写课题——“5.2 能源的利用方式”,并在下方画出一个灯泡简笔画,连接一条虚线指向“煤”“风”“光”“水”等图标,形成初步的能量来源联想图。强调:“每一束光的背后,都是一场跨越千里的能量旅行。” 1.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2. 分享停电后的想象与担忧
3. 讨论电力来源的多样性
4. 建立能源与生活的联系
评价任务 表达清晰:☆☆☆
联系生活:☆☆☆
引发兴趣:☆☆☆
设计意图 通过极端情境激发认知冲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现代社会对能源的高度依赖,唤醒其内在探究动机。以“停电”这一具体事件为锚点,自然引出能源来源问题,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过渡,为后续知识建构提供情感支撑。
新知讲授
【12分钟】 一、能源家族全景图 (一)、展示能源分类树状图:
教师在PPT上动态呈现一棵“能源之树”:根部为“一次能源”,分为“不可再生”(化石燃料、核燃料)与“可再生”(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两大分支;枝干为“二次能源”(电能、氢能、汽油等)。逐一讲解每类能源的定义、典型代表及能量来源。
例如讲解煤炭时补充:“一吨标准煤完全燃烧可释放约2.9×10 J的能量,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不吃不喝工作近十年所做的功。”用人体做参照,增强感知力。
(二)、聚焦能量转化路径:
以火力发电为例,详细拆解能量流动全过程:化学能(煤)→ 内能(锅炉加热水蒸气)→ 机械能(汽轮机转动)→ 电能(发电机切割磁感线)。强调每个环节都有能量损失,尤其指出“冷却塔排出的白烟其实是大量余热散失的表现”。
同步展示彩色能流图,用不同宽度的箭头表示能量大小变化,直观体现“输入能量远大于输出有用功”的事实。
(三)、引入效率概念:
给出公式 η = (有用能量输出 / 总能量输入) × 100%,并举例说明:某电厂每燃烧100份煤,仅能转化为40份电能,其余60份以废热等形式耗散,故其效率为40%。提问:“为什么不能达到100%?”引导学生回忆热力学第二定律相关内容。 1. 识记能源分类体系
2. 理解能量转化链条
3. 掌握效率计算方法
4. 反思能量损耗原因
评价任务 分类准确:☆☆☆
路径清晰:☆☆☆
理解深刻:☆☆☆
设计意图 通过可视化图表构建系统性知识框架,避免碎片化记忆。以火力发电为典型案例深挖能量转化全过程,强化“能量守恒但品质下降”的核心观念。引入真实效率数据,打破“高效万能”的误解,为后续讨论环保与节能埋下伏笔。
合作探究
【15分钟】 一、“能源擂台赛”小组辩论 (一)、分组与任务分配:
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分别代表六种主流能源:煤炭组、石油组、天然气组、太阳能组、风能组、核电组。每组发放一张“能源身份卡”,包含该能源的基本参数(储量、热值、碳排放系数、建设成本、地理限制等)和一句宣传口号,如太阳能组:“我是阳光,取之不尽!”
任务要求:各组需结合资料卡和已有知识,准备3分钟陈述,内容包括:① 我的优势(经济性、稳定性、清洁度等);② 我的应用场景(适合建在哪里?用于哪些领域?);③ 面对质疑如何回应(如“你怎么解决雾霾问题?”“阴天怎么办?”)。
(二)、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关注学生是否混淆“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提醒核电组区分核裂变与核聚变,提示太阳能组考虑光伏板制造过程中的能耗与污染。鼓励使用数据说话,如“我国西北地区年均日照超过3000小时,是全球最佳光伏发电区之一”。
(三)、组织擂台展示:
邀请两组上台进行“PK”,其他组可举牌提问或补充。教师适时介入澄清误区,如解释“天然气虽较清洁但仍属化石燃料”“风电间歇性可通过智能电网调节”。最后汇总各能源特性,形成对比表格投影展示。 1. 分组研读资料卡
2. 合作准备陈述内容
3. 上台展示与答辩
4. 倾听他人观点并记录
评价任务 论据充分:☆☆☆
表达流畅:☆☆☆
互动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角色扮演赋予抽象能源人格化特征,提升参与感与趣味性。设置对抗性任务驱动深度思考,在辩护与反驳中暴露认知盲区,促进知识内化。教师介入确保科学准确性,避免情绪化争论取代理性分析,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拓展升华
【8分钟】 一、中国能源地图上的抉择 (一)、呈现真实数据图:
展示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图》:2023年煤炭占比仍达56.2%,清洁能源合计约26.4%,且东部用电负荷中心与西部能源基地存在空间错配。
提问:“如果我们希望十年后将煤炭比例降至30%以下,应优先发展哪种能源?需要克服哪些挑战?”
引导学生从资源禀赋、技术成熟度、电网配套、公众接受度等维度展开讨论。
(二)、讲述“张北奇迹”:
介绍河北张北县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年发电量超百亿千瓦时,通过特高压输电直送北京冬奥会场馆,“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成为现实。强调这是政策引导、科技创新与基础设施协同发力的结果。
引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总结能源伦理:
指出每一次能源选择都是对未来世界的投票。“我们今日所用的每一度电,都在书写着地球明天的模样。真正的进步不是消耗更多,而是用更智慧的方式照亮人间。” 1. 分析能源结构现状
2. 提出转型路径设想
3. 理解国家战略意义
4.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评价任务 数据解读:☆☆☆
视野开阔:☆☆☆
价值认同:☆☆☆
设计意图 立足国情数据,引导学生跳出个体视角,从国家层面审视能源安全与绿色发展平衡难题。以成功案例增强信心,说明理想并非遥不可及。最终上升至生态文明高度,唤起青年一代的历史责任感,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
课堂小结
【5分钟】 一、知识重构与情感共鸣 (一)、回顾主线故事:
“今天我们从一场虚拟停电出发,穿越了能源的丛林,见证了火光与清风的较量,最终站在了时代十字路口。我们发现,没有完美的能源,只有不断优化的选择。”
带领学生快速回顾板书脉络:能源分类 → 转化效率 → 多维比较 → 国家战略。
(二)、升华总结:
“能源不仅是物理课本里的公式,更是文明延续的命脉。当我们打开开关,不只是接通电路,更是在连接过去的努力与未来的承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而人类累积的智慧与良知,终将让这颗蓝色星球上的光芒,既明亮又温柔。”
最后布置行动倡议:“请在今晚关掉不必要的灯,用心感受那一片宁静中的觉醒。” 1. 梳理知识逻辑链
2. 回忆关键概念
3. 感悟能源人文内涵
4. 接受节能行动号召
评价任务 结构完整:☆☆☆
感悟真挚:☆☆☆
行动自觉:☆☆☆
设计意图 采用情景化+激励性+升华式三重总结策略,既巩固知识体系,又激发情感共鸣。引用名人名言提升语言美感,结尾行动建议将课堂影响延伸至日常生活,真正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作业设计
一、家庭能源审计师
请你化身“家庭能源审计师”,完成以下任务:
1. 统计家中一周内使用的能源类型(电、燃气、汽油等),估算每日总能耗(可参考电器铭牌功率×使用时间);
2. 列出三项可以立即实施的节能措施(如更换LED灯、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减少待机耗电等),并预测每月可节省的电费金额;
3. 撰写一份200字左右的《我家低碳生活倡议书》,张贴在冰箱门上。
二、未来城市能源规划
假设你是某沿海新兴城市的能源顾问,请设计一份《2035年城市能源蓝图》。要求:
1. 明确该城市的主要能源构成比例(至少包含三种能源);
2. 说明选择理由(结合地理位置、产业特点、气候条件等因素);
3. 提出一项创新性的能源管理方案(如潮汐发电站、海上风电+制氢一体化项目等);
4. 字数不少于300字,可附手绘示意图。
【答案解析】
一、家庭能源审计师
1. 示例:空调(1.5kW×4h=6kWh)、冰箱(0.1kW×24h=2.4kWh)、照明(0.06kW×5h=0.3kWh)……
2. 措施示例:关闭未使用电器电源,预计月省30元;夏季空调调高1℃,省电约8%;
3. 倡议书应体现责任意识与具体行动,语言亲切有力。
二、未来城市能源规划
评分要点:能源组合合理(如风电40%、光伏20%、天然气调峰20%、储能20%);
理由充分(靠海风力资源丰富、日照充足、作为调峰备用);
方案具有前瞻性(如“风光储氢一体化园区”);
文字表达清晰,逻辑严密。
板书设计
能源的利用方式
──────────────────────
一、能源分类
┌─ 不可再生:煤、石油、天然气、核能
一次能源 ┤
└─ 可再生:太阳、风、水、生物质、地热
↓ 转化
二次能源:电能、氢能、汽油……
二、能量转化链(火电为例)
化学能 → 内能 → 机械能 → 电能
↑ ↑ ↑
锅炉 汽轮机 发电机
效率η = 有用输出 / 总输入 ×100% ≈ 40%
三、多维比较矩阵
能源优点 缺点 适用场景 煤炭储量大、稳定污染重、低效基荷电源 光伏清洁、分布式间歇性、占地屋顶电站...
四、中国抉择
“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
→ 政策 + 科技 + 基建 = 绿色未来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停电”情境贯穿始终,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实现了知识学习与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
2. “能源擂台赛”活动设计新颖,学生参与热情高,在辩论中深化了对复杂议题的理解;
3. 引入张北案例与国家政策,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感与使命感,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不足之处
1. 部分小组准备时间略显紧张,陈述内容深度不够,下次可提前一天布置预习任务;
2. 对“氢能”“储能”等前沿话题涉及较少,未能满足部分学有余力学生的求知欲;
3. 板书布局稍显拥挤,重点不够突出,今后应优化空间分配,增加色彩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