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蜀相》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2《蜀相》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0 17:1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掌握近体诗的特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掌握诗中借景抒情和借古伤今的艺术手法,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目标
温故知新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曾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1400多首。其诗多涉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百姓疾苦,被誉为“诗史”。
温故知新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誉为“诗圣”。作品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
沉郁:指诗歌内容的广阔深刻,思想情感的深沉蕴藉。
顿挫:指诗歌韵律的抑扬跌宕,表现手法的含蓄曲折。
写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此时的杜甫暂住于城西的浣花溪畔。
在此之前的五年,他颠沛流离,一度身陷安史叛军中目睹了安史之乱中兵火连天、百姓涂炭、田园荒芜的景况加之唐肃宗昏庸,宠信宦官,排斥功臣,这使得早年间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他倍感失落,对时局的忧虑也始终徘徊在心头。
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杜甫游览了成都城外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蜀相》一诗。
文化常识
古体诗: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乐府诗

律诗(8句):五言、七言
近体诗:
绝句(4句):五言、七言
排律(8句以上)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兴起于南朝成熟于盛唐。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领联、颈联、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平仄相间,上下句平仄相对,每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文化常识
律诗的章法讲究起、承、转、合。
首联——起,即起事。或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时间、地点等,引出下文。
颔联——承,是起句的延伸。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句自然衔接。
颈联——转,是诗意的转折变换。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尾联——合,是合笔,是结句。是前面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朗读课文
思考:
诵读课文,思考作者所见为何?所闻为何?所思为何
体裁:近体诗——律诗
题材:咏古怀史诗——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描其景)—抒己情
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
内容:古人——对比失落,同病相怜,个人失意,前人启示。
名地——昔盛今衰,世事变迁。
国家——叹惋国运衰微,总结历史教训。
统治者——荒淫误国,引以为戒。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咏史抒怀;即事议论、夹叙夹议。
咏史怀古诗
对古人:仰慕先贤,痛惜先贤失意
对自己:建功立业,壮志未酬,怀才不遇,
对国家对时代:(忧国伤时)感慨昔盛今衰,担忧国运衰微,
同情人民疾苦
对自然:物是人非之惆怅,沧海桑田之感慨,自然永恒之慨叹。
对其它:一些哲理思考
咏史怀古诗常见的主题情感
内容把握
蜀 相(七律)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尾联
颈联
颔联
首联
临古迹



思古人
怀古事

抒己志
思考:作者明明在寻找诸葛亮的祠堂,却为何不将诗歌标题定为“武侯祠”或“诸葛祠”?在标题中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情感?
首联(起)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内容把握
设问开篇,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寻”说明是有意识的寻访。“何处寻”则表现出作者的钦慕和迫切之感。
“锦官城”点名了地点。
“柏森森”:(1)写实,展现了武侯祠周围的环境;
(2)渲染气氛,表现祠堂附近的庄严肃穆,也表达了诗人参拜时内心的崇敬之感;
(3)象征,柏树象征坚贞、挺拔、坚韧,以它的高大茂密的来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颔联(承)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内容把握
思考: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此诗的境界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炼字题:
(1)释字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述句意/绘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明手法: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
(4)悟感情/点作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颔联(承)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内容把握
思考: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此诗的境界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本句写祠堂内的景物,更深刻地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怀念和惋惜之情。
①“自”“空”二字 。“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
②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却无人欣赏;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
③作者寓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表现出诗人对美好春景的漠视和对武侯诸葛亮的敬仰。以外界的美景反衬诗人内心的重重思考。通过缅怀诸葛亮,表达了诗人自己功业未就的落寞与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颈联(转)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内容把握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
频烦——即频繁,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通过分析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鼎足三分,联吴抗曹,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帮助刘备开创基业
济——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一片忠心。
颈联(转)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内容把握
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
“天下计”是诸葛亮“才”的体现,诸葛亮未出茅庐已三分天下,具有高超的政治才能,他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老臣心”是诸葛亮“德”的体现,为完成先帝遗愿,南征北战,六出祁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言刘备之求贤若渴,从侧面反映诸葛亮的才干出众。
用典,言诸葛亮雄才大略,亦暗含事业艰难之意。
同时这两句郑重地道出诗人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颈联(转)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内容把握
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
“天下计”是诸葛亮“才”的体现,诸葛亮未出茅庐已三分天下,具有高超的政治才能,他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老臣心”是诸葛亮“德”的体现,为完成先帝遗愿,南征北战,六出祁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言刘备之求贤若渴,从侧面反映诸葛亮的才干出众。
用典,言诸葛亮雄才大略,亦暗含事业艰难之意。
同时这两句郑重地道出诗人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尾联(合)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内容把握
尾联是对诸葛亮的人生评价。
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在叙事中抒情,写得情真意挚,感人肺腑。
“长”字,一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另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深沉叹惋和感伤。
诗人自己
英雄
诸葛亮
千百年来未达到理想抱憾而终的仁人志士(功业未成者)
对诸葛亮事业未竟的惋惜
泪满襟
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赞叹
战争平定无期,百姓受苦受难的忧虑
自己济世理想未能实现的遗憾苦痛
文本探究
以“蜀相”为题,强调诸葛亮的丞相身份——辅助治理国家。从而强调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而这也是本诗的主旨所在:杜甫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唱出了普天之下壮志难酬者的心声。
思考:作者明明在寻找诸葛亮的祠堂,却为何不将诗歌标题定为“武侯祠”或“诸葛祠”?在标题中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情感?
文本探究
沉郁:《蜀相》一诗情感沉痛而悲壮,包含的情感比较复杂,有敬仰与羡慕(三顾频烦天下计),也有感伤叹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顿挫:诗歌属于律诗,起承转合自然流畅,且韵律感强,读来朗朗上口。中间两联对仗工整。“映阶碧草”对“隔叶黄鹂”,“自”对“空”,“三顾频烦”对“两朝开济”,“天下计”对“老臣心”。
思考:世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请尝试分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对比探究
蜀道 武侯祠
特点 雄奇险峻 静谧肃穆
如 何 描 写 的  ①借劝阻友人不要西游,写尽蜀道之高。开篇之语,“噫吁嚱”三个感叹词连用,使人在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不与秦塞通人烟”概括叙述了古蜀国长期与外地隔绝的状况。接着诗人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说明了蜀道在历史上就是不可逾越的险阻。蜀地山势高峻,甚至连太阳神的车子都被迫回转,天梯石栈下又是急湍险流。振翅高飞的黄鹤、善于攀缘的猿猱也同样无法通过。接着诗人又通过摹写攀登者的神情和动作,如触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等,来进一步烘托山路险曲,艰险难行。 ②借惜别之情,写透蜀道之险。古木悲鸟,夜月子规,空谷响绝,不但路途艰难险阻,而且环境荒凉,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渲染了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气氛。接着诗人运用夸张手法,借飞湍、瀑流、悬崖、转石与万壑雷鸣等自然景物写蜀道的山势高危,道险流急。最后诗人用“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一句,从侧面描写了蜀道的惊奇雄险。 “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诗人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具有象征意义。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
对比探究
作家作品 风格特点
李白 《蜀道难》 李白在《蜀道难》这首诗中运用多样的手法,以极度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再加上直接而强烈的情感表达来体现他浪漫主义的诗风。浪漫主义的体现:①运用夸张的手法。如“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等诗句。②运用想象的手法。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③环境的烘托与渲染,或者运用多样的意象营造意境。如“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④强烈而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抓住全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咏三叹的句子。
杜甫 《蜀相》 现实主义的体现:杜甫是借历史中的真人、真事、真迹来抒发自己的真情。运用用典的手法,借诸葛亮的相关事迹等抒发情感。
对比探究
探究下面题目 我的探究 共同的情感和志向
探究一:李白慨叹“蜀道难”,难在哪里? 开辟之难;攀登之难;安居之难。分析时局形势,品出国事艰难 济苍生、怀家国的情怀
探究二:杜甫“泪满襟”,为何而泣? 借诸葛亮抒惋惜之情,叹壮志未酬,从而引发了对国事的担忧,因此而泣
对比探究
《蜀道难》 《蜀相》
诗体 古体诗 近体诗
句式韵律 句式灵活、跳跃性强 格律严格、对仗工整
表现手法 善用反复、大胆夸张、想象奇特 (直接抒情为主,情感强烈) 借景(事)抒情
(间接抒情为主,含蓄深沉)
语言风格 飘逸豪放 沉郁顿挫
诗歌风格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1.杜甫《蜀相》中“ , ”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也流露出诗人的一丝委屈和对肃宗的失望。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杜甫《蜀相》中“ , ”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是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
5.《蜀相》中,“ , ”两句诗,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
4.《蜀相》中,“ ? ”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来衬托诸葛亮的形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理解性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