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扬州慢》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2《扬州慢》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0 17:1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点击添加副标题
姜夔
扬州慢
了解姜夔的生平及其作品,把握本词的写作背景。
体味诗歌“清空”的意境,体会作者在词中传达出的“黍离之悲”。
品味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对比、化用等写作手法的妙处。
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
学习目标
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少年时期流寓鄂间,后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多为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与情场失意之作,也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他深谙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家简介
文学常识
江湖词派
江湖词派是南宋形成的流派,其风格清空骚雅,此风格源于姜夔。而姜夔的清空、骚雅分别源于苏轼、辛弃疾。苏、辛都是无意为词的,他们的清空骚雅都是通过诗歌化的途径实现的。姜夔在引诗济词方面和苏、辛是相同的,但他有意为词,将词的音律、创作风格和审美理想纳入一定的法度之中,将原来并无必然联系的清空、骚雅联成一体,形成一种新的词风。南宋江湖词派的理论和创作就是阐释和普及这种清空骚雅词风的。
写作背景
南宋时期,宋金对峙,战争频繁。扬州曾是历史上著名的繁华都市,但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兵大举南侵,扬州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昔日的繁华景象荡然无存。二十多年后,词人姜夔路过扬州,目睹了扬州城的荒凉破败,内心充满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现实残破的感慨,于是写下了《扬州慢》这首词,以寄托自己的黍离之悲,表达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解题
“扬州慢”是词牌名,是南宋词人、音乐家姜的自作调,“白石因游扬州而作,创为新调,即以词意名题,其所言即扬州之事”“扬州慢”也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扬州慢”只被用作词牌名,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扬州慢”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篇幅都比较长。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其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诵读感知
扬 州 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 夔
研读文本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jì)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冬至
即扬州
雪止天晴
满眼
悲伤的样子
谱写
认为
驻防部队的号角
干支纪年
由于时值冬至,又赶上“夜雨初霁”,天寒地冻,进入这样一座萧条破败的城市,夜幕降临,又有悲壮的戍角响起,诸多能够引发人悲凉情绪的因素叠加在一起,促成了这首作品的诞生。
黍离之悲:家国残破之痛、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
研读文本
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写作动因、他人评价及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
小序奠定了悲苦哀伤的感情基调,点明了亡国之痛的主旨,为正文描写扬州昔盛今衰和抒发山河破碎之感做了铺垫。
赏析上片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著名的都会
竹西亭,扬州名胜之一
稍作停留初段行程
开头两句总括扬州的地位:是“名都”,有“佳处”。
“淮左名都”说明扬州是人们向往的大都会,自古繁华无比。
“竹西佳处”化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这是词人的追忆,也勾起了人们对昔日名都繁盛的追忆,这八字又是下文“解鞍少驻初程”的原因。
词人开篇写扬州昔日的繁华,与后文扬州的萧条冷落形成鲜明对比。
前两句突出对名都的仰慕、神往,在笔法上是虚写反衬。昔之繁华令人神往,反衬下文今日扬州的破败荒凉。
赏析上片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指原本十分繁华的扬州长街。杜牧诗《赠别》(其一)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之语。
用典、对比。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词人进行化用并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
虚实结合。“春风十里”是作者想象中的虚景,“荠麦青青”是作者眼前的实景,实写今日的萧条冷落。上下两句,对照鲜明,突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景象, 进一步表现诗人的黍离之悲。
赏析上片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胡马窥江:指代金兵南侵至长江。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和绍兴三十一年(1161),两次南侵,扬州两次遭到焚掠。点明了扬州衰败的原因。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拟人手法。赋予无生命的景物以人的情感,仿佛那废弃的池塘和残存的古木也在控诉着对战争的厌倦。
描绘了战乱的凄惨景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敌人的痛恨,以及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
赏析上片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渐:伫立时间之久→黄昏→惆怅
清:修饰“角”,渲染了凄清的氛围,跟“寒”“空”用在一起,表明了扬州的荒凉冷落。
寒:号角声在寒气中飘荡,心寒
空:表现城池的萧条,呼应“废池”。而用一“都”字总括,更显得凄凉。
用听觉写触觉-通感
以声衬悲,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情虽含蓄,却更触痛人心。【寓情于景】
赏析上片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由视觉描写转入听觉描写,以黄昏清角吹寒打破了空城的死寂,进一步渲染了凄清沉寂、悲凉的氛围,再用“空城”极写扬州惨遭破坏的现状,作者巧妙地寓情于景,在交融的情与景中饱含着对外敌入侵的控诉,对南宋偏安的不满,也展示出对国运多艰的沉痛悲凉之感。
上片小结
破败
荒凉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繁华
热闹
对比
昔盛今衰的感伤
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化用诗句,情景交融。
(虚写)
昔日
今日
“空城”
(实写)
“淮左名都”
赏析下片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杜郎俊赏:指杜牧曾快意游赏扬州
作者通过想象,设想百年前穷极一生眷恋扬州的才子杜牧如果亲临当下,眼见如今扬州的景象,会是什么反应。
“重到须惊”是杜牧的真实心理活动;“难赋深情”是杜牧最无力的举止反应。作者借此来衬托扬州的荒凉深化了扬州衰败所带来的哀伤之感,形成古今同悲的意境。
赏析下片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内容上:由上片尾句的“空”引出“惊”,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富有才情的杜牧也“难赋深情”,反衬现实的扬州是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结构上:连缀全词,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
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赏析下片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纵使杜牧能极为工巧地描绘扬州的妙龄少女和青楼之梦,也难以表达对扬州遭劫的悲痛之情。
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好姿态 (成语:豆蔻年华)
豆蔻词工:借代杜牧高超的诗才和丰富的情感。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青楼梦好: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 。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名。”——杜牧《遣怀》
以杜牧之难赋深情,侧面写扬州城如今的荒凉破败。
赏析下片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①用典,化用杜牧“豆蔻”“青楼”等诗句,强调此时的扬州已面目全非,即使有杜牧的才华也难以描摹。
②反衬,用杜牧笔下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的萧条残破。
③表达了对扬州遭金兵洗劫后繁华不再的悲怆及哀恸之情。
赏析下片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桥还是那二十四桥,明月化为冷月,玉人不知何处,强烈的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
借用典故,化用了杜牧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对比(反衬):今昔对比,以昔日热闹场景,来反衬如今“桥”“月”仍在,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从而倍增今日之凄清。
通感: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之月,移情于物,描绘了一个疏淡清冷、凄寂萧条的意境。
赏析下片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双关:“冷月”不止身体寒冷,心里也凄凉悲哀。
动静结合:波心荡,冷月无声。
移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不直接写内心凄苦悲凉之感,而是细致描摹夜色下旧物仍在却面目全非的扬州空城景象。
赏析下片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以景结情,尾句写桥边的红药还是一年一度,盛开着鲜艳的花朵,这样美丽的景象却无人欣赏。花开依旧,人事已非,含蓄地抒发词人的今昔之慨。
以乐景衬哀情,这里用昔日繁华的痕迹,来增强物是人非,山河变异的悲伤感情。
运用反问的语调,蕴含着词人内心无比的悲怆与无奈。
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战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亡国之痛、兴亡之悲的情感。
芍药寂寞开放,是这座都市繁华不再,凄清冷落的表征,以此作结,宛如一声哀叹,传达出回味不尽的伤感。
"红药"意象
红药,也称芍药。芍药作为一种意象最早见于《诗经》,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
魏晋南北朝时,文人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美人,以至后人用"芍药笼烟"来形容美人的娇媚。
又因为芍药开于暮春时节,当它开始绽放时,百花已开始凋谢,有寂寞之情。因此芍药往往又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代表,令人感慨昔日美好时光不再。
荠麦青青
昔日
名都、佳处
春风十里


“黍离”之悲
正面渲染
侧面烘托
今日
黄昏、清角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杜郎重到须惊
冷月无声
红药为谁生
名都
空城
小结
探究主旨
对战争的厌恶、痛恨
对国势衰微的痛惜、不满、愤恨
对遭遇战乱的人民的同情
对昔日繁华的追怀
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作者通过今昔对比、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词人家国盛衰、沦亡之痛,正如序文所言:“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探究手法
如何表现“黍离之悲”?
1、 移情入景,乐景写哀
2、 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3、 今昔对比,虚实结合
未到扬州时的期待和到达扬州后的震惊、失落作对比
扬州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衰败对比
杜牧曾经可赋“青楼梦好”“豆蔻词工”和如今“难赋深情”对比
自然的生机勃勃和人的死亡破败作对比
两座城市特点
《望海潮》:繁华安乐 《扬州慢》:悲凉凄怆
东南形胜 , 三吴都会 , 钱塘自古繁华 。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 十万人家 。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 春风十里扬州路——繁华街道 尽荠麦青青——荒凉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自胡马窥江去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难赋深情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名都、佳处 空城
意象特点
城市 景物 意境 情感
杭州 钱塘江 云树、沙堤、怒涛、天堑 雄浑、壮阔 惊叹
西湖 重湖、叠巘、桂子、荷花 清嘉 赞美
都市生活 柳桥、帘幕、人家、珠玑、罗绮、羌管、菱歌、钓叟、莲娃 太平、富庶、安定、祥和 艳羡
扬州 昔日扬州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 繁华热闹 昔盛今衰
感时伤世
家国残破
今日扬州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波心荡、无声冷月、红药 凄清荒凉
艺术手法对比
《望海潮》:繁华 《扬州慢》:萧条
铺 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 十万人家 。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 春风十里扬州路——繁华街道 尽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难赋深情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杜诗昔盛 姜词今衰
1. 《扬州慢》中,点明历史上的扬州是人们向往的佳地的诗句是:
“ , ”。
2.《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 ”。
3.《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 , , ”。
4.在《扬州慢》中,“ , ”,以乐景写哀情,花开依旧,人事已非,曲折表现伤今怀古之情。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随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