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上分卷】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对点上分
1. “他提出三民主义,领导中国人民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跃进,他消灭帝制、缔造共和后仍为建设一个独立强盛、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不息。”材料评价的人物( )
A.领导了公车上书 B.建立了中国同盟会
C.领导了北伐战争 D.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B
【知识点】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解析】【分析】据题干“提出三民主义”“消灭帝制、缔造共和”可知,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先后创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并发展了三民主义,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选B项。
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排除A项。
蒋介石领导了北伐战争,而孙中山在北伐战争前已经逝世,排除C项。
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宣传马克思主义,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
2.(2023八上·榕城期中)20世纪初期,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纷纷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思想主张。他们三人革命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A.宣传民族民主革命 B.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D.介绍辛亥革命成果
【答案】A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据题干“20世纪初期,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纷纷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故选A项。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排除B项;
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微信变法思想,排除C项;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是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不可能介绍辛亥革命成果,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3. 1911年黄花岗起义前,黄兴绝笔书“本日驰赴阵地,督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这反映了革命党人( )
A.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B.宣扬民主与共和理念
C.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D.团结奋进的拼搏精神
【答案】A
【知识点】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据题干“本日驰赴阵地,督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可知,黄兴的绝笔书显示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敢为人先、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故选A项。
革命党人主张推翻专制统治,宣扬民主与共和,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未体现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排除C项 。
材料反映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没有体现出团结奋进的拼搏精神,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黄花岗起义,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4. “辛亥革命的武力瓦解了飘摇欲坠的晚清王朝以及背后数千年的封建政治,随之而来的民主、自由清新之风,扑向在旧王朝废墟之上重建的中华民国。”材料强调辛亥革命( )
A.挽救了民族危机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运动
C.推动了思想解放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
【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据题干“……随之而来的民主、自由清新之风,扑向在旧王朝废墟之上重建的中华民国”,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一次,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故选C项。
材料强调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创建共和,推动了思想解放,未体现挽救民族危机的信息,排除A项。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运动,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排除B项。
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材料中亦没有涉及相关的内容与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翻开鸦片战争后的历史,人们发现混合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必须彻底理养旧制度。于是革命党人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和制政府。然而,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清王朝的统治结束后,不平等条约并没有废除;从农村到城市,很多人家还是把君主当作神来供参。
(1)材料中的“革命”指什么历史事件?指出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
(2)据材料和所学,谈谈这场“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3)结合材料中的“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谈谈这次革命为什么没有成功。
【答案】(1)事件:辛亥革命。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2)影响: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生活发生变化。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知识点】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1)事件:据材料“革命党人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和制政府”,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创了共和时代。
指导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创立了三民主义思想,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阐门,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生活发生变化。
(3)据材料“……清王朝的统治结束后,不平等条约并没有废除;从农村到城市,很多人家还是把君主当作神来供参”,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由于时代了阶级的局限,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根除封建思想,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故答案为:(1)事件:辛亥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2)影响: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生活发生变化。(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2023·汕尾二模)借助时间轴来归纳史实、梳理线索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下图时间轴可用于研究( )
A.中华民国的创建历程 B.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C.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D.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答案】A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根据时间轴的具体内容可知,研究的应该是中华民国的创建历程,A符合题意;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只是时间轴一部分内容,排除B;
CD都发生在时间轴之外,排除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考查了中华民国建立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7. 1905年,有一群中国人喊出了如下宣言:“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对这一宣言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出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应该是同盟会政治纲领
C.体现了民族独立的愿望 D.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
【答案】A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据题干“ 1905年”“……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解读不正确的”,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确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是1912年,二者时间不符。故选A项。
材料反映了是同盟会政治纲领,解读正确,排除B项。
“中国人之中国”体现了民族独立的愿望,解读正确,排除C项。
同盟会成立,有了统一的政党领导和政纲,有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同盟会的成立,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8. 下面两幅图反映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
A.从屈辱走向独立 B.从封闭走向开放
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落后走向富强
【答案】C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据题干“清帝退位诏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可知,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由此得知图片材料反映了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趋势,故选C项。
辛亥革命革命没有完成反帝任务,中国并未现实独立,排除A项。
材料体现了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趋势,未体现从封闭走向开放,排除B项。
材料体现了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趋势,无法得出中国从落后走向富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辛亥革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9. 孙中山在广州发表演说:“我国上海时,见得宋教仁之被杀,完全出于袁世凯之主使,人证物证皆已完备 因为袁世凯是总统,总统指使暗杀,则断非法律所能解决,所能解决者只有武力。”为此,孙中山( )
A.发动二次革命 B.进行护国战争
C.发表讨逆宣言 D.发起护法运动
【答案】A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据题干“宋教仁之被杀”“袁世凯是总统”“只有武力”,结合所学可知,1913年春,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杀了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孙中山等号召南方备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故选A项。
护国战争是1915-11916年,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排除B项。
1917年,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反对张勋复辟,排除C项。
1917年,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破坏共和,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二次革命,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0. 观察下图,下图所示的是( )
A.武昌起义爆发 B.中华民国创建
C.袁世凯复辟帝制 D.军阀割据混战
【答案】D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提取题干地图文字信息“奉系军阀”“直系军阀”“南北军阀争夺地区”,结合所学可知,1916年,袁世凯败亡,北洋军阀分裂成奉系、皖系、直系等军阀势力,各派军阀为了争夺地盘,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中,故选D项。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
1912年,中华民国创建,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排除B项。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军阀割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军阀割据的相关史实。
11. 梁启超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这揭示了新文化运动的( )
A.背景 B.过程 C.内容 D.影响
【答案】A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据题干“……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可知,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现状没有根本性转变,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提出民主与科学,从思想上唤醒中国人的觉悟,由此得出,梁启超的说法揭示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故选A项。
新文化运动的过程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
新文化运动宣传的内容是民主与科学,发起文学革命,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
新文化运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推动了思想解放,不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文化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2.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说:“我们不满意旧道德,是因为孝悌的范围太狭了。说什么爱有等差,施及亲始,未免太滑头了。就是达到他们人人亲其亲、长其长的理想世界,那时社会的纷争恐怕更加厉害;所以现代道德的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提倡( )
A.民权 B.民主 C.科学 D.马克思主义
【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据题干“我们不满意日道德,是因为孝悌的范围太狭了”“所以现代道德的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可知,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旧道德,提倡提倡民主和新道德,故选B项。
民权是指人民在政治上的民主权利,而材料批判了旧道德,提倡新道德,排除A项。
科学是指近代自然科学与科学精神,而材料批判了旧道德,提倡新道德,排除C项。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而材料批判了旧道德,提倡新道德,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
13. 胡适曾写道,“今日之文言乃是一种半死的文字 今日之白话是一种活的语言”“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胡适意在( )
A.否定传统文化 B.推动文学革命
C.提升平民地位 D.批判封建伦理
【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据题干“今日之文言乃是一种半死的文字 今日之白话是一种活的语言”“……工具僵化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倡导文学革命,故选B项。
材料表明胡适主张文学革命,并未体现否定传统文化的内容,排除A项。
材料表明胡适主张文学革命,并未涉及提升平民地位的信息,排除C项。
材料表明胡适主张文学革命,并未提及批判封建伦理的内容,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学革命。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
14. 《每周评论》报道:“民国八年……北京学生几千人,因山东问题失败,在政府高压的底下,居然列队示威,作正当民意的表示。”此报道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据题干,“民国八年”“北京学生”“因山东问题失败”,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英法美等国操纵了会议,将德国在中国买卖人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长期积压在中国人民心头的怒火爆发,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并举行流行示威,五四运动兴起,故选C项。
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排除A项。
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民主与科学,排除B项。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誓师北伐,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五四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5. 毛泽东说:“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以下对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同之处的讨论,正确的是( )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
C.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准备 D.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答案】A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据题干“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同之处”可知,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者都具有反帝反对封建的性质,故选A项。
辛亥革命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与五四运动无关,排除B项。
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准备,与辛亥革命无关,排除C项。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五四运动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 下列示意图中★所代表的历史事件( )
A.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取得了完全胜利
D.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答案】A
【知识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据题干“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由此得出★所代表的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故选A项。
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排除B项。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排除C项。
中共二大,共产党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五四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上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我们的外交火失败了!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举了!
材料二 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性质的口号是什么?据此指出,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当时部分学生领袖“出发往民间去”的原因:以及这一举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核心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2)原因: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影响:这一举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或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导火线:据材料一“……我们的外交火失败了!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点燃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据口号:材料一“……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青年学生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性质。
(2)原因:据材料二“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可知,五四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和部分学生领袖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出发往民间去”。
影响:据材料二“……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可知,部分学生领袖“出发往民间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核心精神:爱国主义精神。(2)原因: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影响:这一举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或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以五四运动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 1918年,他接连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他盛赞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热烈欢呼“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他是( )
A.胡适 B.鲁迅 C.李大钊 D.蔡元培
【答案】C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据题干“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希望,1918年,李大钊接连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故选C项。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文学革命,排除A项。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发表《狂人日记》,抨击封建礼教,排除B项。
蔡元培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推动北大成新文化运动中心,排除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9. 对联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时代气息。以下对联:玉斧银镰开世界,红心赤手缔神州。纪念的是( )
A.新文化运动兴起 B.五四运动的爆发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北伐战争的胜利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据题干“玉斧银镰开世界,红心赤手缔神州”,结合所学可知,“玉斧银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党旗“镰刀斧头”,所以“玉斧银镰开世界”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故选C项。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推动了思想解放,排除A项。
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排除B项。
北伐战争的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20. 下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任务是( )
时间 运动名称
1922年1月 香港海员大厦工
1922年9月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1923年2月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A.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领导工人运动
C.打倒北洋军阀 D.创建人民军队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据题干“香港海员大厦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一大确立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材料描述的是中共成立后,集中领导全国工人运动,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故选B项。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说不准确,排除A项。
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开展北伐战争,主要任务是打倒北洋军阀,排除C项。
1927年,南昌起义,共产党开始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 / 1【初中上分卷】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对点上分
1. “他提出三民主义,领导中国人民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跃进,他消灭帝制、缔造共和后仍为建设一个独立强盛、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不息。”材料评价的人物( )
A.领导了公车上书 B.建立了中国同盟会
C.领导了北伐战争 D.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2.(2023八上·榕城期中)20世纪初期,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纷纷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思想主张。他们三人革命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A.宣传民族民主革命 B.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D.介绍辛亥革命成果
3. 1911年黄花岗起义前,黄兴绝笔书“本日驰赴阵地,督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这反映了革命党人( )
A.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B.宣扬民主与共和理念
C.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D.团结奋进的拼搏精神
4. “辛亥革命的武力瓦解了飘摇欲坠的晚清王朝以及背后数千年的封建政治,随之而来的民主、自由清新之风,扑向在旧王朝废墟之上重建的中华民国。”材料强调辛亥革命( )
A.挽救了民族危机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运动
C.推动了思想解放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翻开鸦片战争后的历史,人们发现混合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必须彻底理养旧制度。于是革命党人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和制政府。然而,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清王朝的统治结束后,不平等条约并没有废除;从农村到城市,很多人家还是把君主当作神来供参。
(1)材料中的“革命”指什么历史事件?指出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
(2)据材料和所学,谈谈这场“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3)结合材料中的“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谈谈这次革命为什么没有成功。
6.(2023·汕尾二模)借助时间轴来归纳史实、梳理线索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下图时间轴可用于研究( )
A.中华民国的创建历程 B.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C.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D.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7. 1905年,有一群中国人喊出了如下宣言:“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对这一宣言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出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应该是同盟会政治纲领
C.体现了民族独立的愿望 D.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
8. 下面两幅图反映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
A.从屈辱走向独立 B.从封闭走向开放
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落后走向富强
9. 孙中山在广州发表演说:“我国上海时,见得宋教仁之被杀,完全出于袁世凯之主使,人证物证皆已完备 因为袁世凯是总统,总统指使暗杀,则断非法律所能解决,所能解决者只有武力。”为此,孙中山( )
A.发动二次革命 B.进行护国战争
C.发表讨逆宣言 D.发起护法运动
10. 观察下图,下图所示的是( )
A.武昌起义爆发 B.中华民国创建
C.袁世凯复辟帝制 D.军阀割据混战
11. 梁启超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这揭示了新文化运动的( )
A.背景 B.过程 C.内容 D.影响
12.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说:“我们不满意旧道德,是因为孝悌的范围太狭了。说什么爱有等差,施及亲始,未免太滑头了。就是达到他们人人亲其亲、长其长的理想世界,那时社会的纷争恐怕更加厉害;所以现代道德的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提倡( )
A.民权 B.民主 C.科学 D.马克思主义
13. 胡适曾写道,“今日之文言乃是一种半死的文字 今日之白话是一种活的语言”“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胡适意在( )
A.否定传统文化 B.推动文学革命
C.提升平民地位 D.批判封建伦理
14. 《每周评论》报道:“民国八年……北京学生几千人,因山东问题失败,在政府高压的底下,居然列队示威,作正当民意的表示。”此报道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15. 毛泽东说:“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以下对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同之处的讨论,正确的是( )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
C.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准备 D.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6. 下列示意图中★所代表的历史事件( )
A.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取得了完全胜利
D.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上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我们的外交火失败了!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举了!
材料二 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性质的口号是什么?据此指出,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当时部分学生领袖“出发往民间去”的原因:以及这一举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8. 1918年,他接连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他盛赞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热烈欢呼“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他是( )
A.胡适 B.鲁迅 C.李大钊 D.蔡元培
19. 对联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时代气息。以下对联:玉斧银镰开世界,红心赤手缔神州。纪念的是( )
A.新文化运动兴起 B.五四运动的爆发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北伐战争的胜利
20. 下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任务是( )
时间 运动名称
1922年1月 香港海员大厦工
1922年9月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1923年2月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A.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领导工人运动
C.打倒北洋军阀 D.创建人民军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解析】【分析】据题干“提出三民主义”“消灭帝制、缔造共和”可知,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先后创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并发展了三民主义,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选B项。
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排除A项。
蒋介石领导了北伐战争,而孙中山在北伐战争前已经逝世,排除C项。
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宣传马克思主义,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
2.【答案】A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据题干“20世纪初期,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纷纷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故选A项。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排除B项;
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微信变法思想,排除C项;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是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不可能介绍辛亥革命成果,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3.【答案】A
【知识点】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据题干“本日驰赴阵地,督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可知,黄兴的绝笔书显示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敢为人先、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故选A项。
革命党人主张推翻专制统治,宣扬民主与共和,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未体现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排除C项 。
材料反映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没有体现出团结奋进的拼搏精神,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黄花岗起义,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4.【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据题干“……随之而来的民主、自由清新之风,扑向在旧王朝废墟之上重建的中华民国”,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一次,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故选C项。
材料强调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创建共和,推动了思想解放,未体现挽救民族危机的信息,排除A项。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运动,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排除B项。
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材料中亦没有涉及相关的内容与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1)事件:辛亥革命。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2)影响: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生活发生变化。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知识点】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1)事件:据材料“革命党人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和制政府”,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创了共和时代。
指导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创立了三民主义思想,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阐门,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生活发生变化。
(3)据材料“……清王朝的统治结束后,不平等条约并没有废除;从农村到城市,很多人家还是把君主当作神来供参”,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由于时代了阶级的局限,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根除封建思想,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故答案为:(1)事件:辛亥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2)影响: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生活发生变化。(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A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根据时间轴的具体内容可知,研究的应该是中华民国的创建历程,A符合题意;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只是时间轴一部分内容,排除B;
CD都发生在时间轴之外,排除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考查了中华民国建立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7.【答案】A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据题干“ 1905年”“……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解读不正确的”,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确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是1912年,二者时间不符。故选A项。
材料反映了是同盟会政治纲领,解读正确,排除B项。
“中国人之中国”体现了民族独立的愿望,解读正确,排除C项。
同盟会成立,有了统一的政党领导和政纲,有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同盟会的成立,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8.【答案】C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据题干“清帝退位诏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可知,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由此得知图片材料反映了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趋势,故选C项。
辛亥革命革命没有完成反帝任务,中国并未现实独立,排除A项。
材料体现了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趋势,未体现从封闭走向开放,排除B项。
材料体现了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趋势,无法得出中国从落后走向富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辛亥革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9.【答案】A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据题干“宋教仁之被杀”“袁世凯是总统”“只有武力”,结合所学可知,1913年春,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杀了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孙中山等号召南方备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故选A项。
护国战争是1915-11916年,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排除B项。
1917年,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反对张勋复辟,排除C项。
1917年,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破坏共和,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二次革命,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0.【答案】D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提取题干地图文字信息“奉系军阀”“直系军阀”“南北军阀争夺地区”,结合所学可知,1916年,袁世凯败亡,北洋军阀分裂成奉系、皖系、直系等军阀势力,各派军阀为了争夺地盘,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中,故选D项。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
1912年,中华民国创建,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排除B项。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军阀割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军阀割据的相关史实。
11.【答案】A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据题干“……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可知,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现状没有根本性转变,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提出民主与科学,从思想上唤醒中国人的觉悟,由此得出,梁启超的说法揭示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故选A项。
新文化运动的过程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
新文化运动宣传的内容是民主与科学,发起文学革命,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
新文化运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推动了思想解放,不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文化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2.【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据题干“我们不满意日道德,是因为孝悌的范围太狭了”“所以现代道德的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可知,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旧道德,提倡提倡民主和新道德,故选B项。
民权是指人民在政治上的民主权利,而材料批判了旧道德,提倡新道德,排除A项。
科学是指近代自然科学与科学精神,而材料批判了旧道德,提倡新道德,排除C项。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而材料批判了旧道德,提倡新道德,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
13.【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据题干“今日之文言乃是一种半死的文字 今日之白话是一种活的语言”“……工具僵化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倡导文学革命,故选B项。
材料表明胡适主张文学革命,并未体现否定传统文化的内容,排除A项。
材料表明胡适主张文学革命,并未涉及提升平民地位的信息,排除C项。
材料表明胡适主张文学革命,并未提及批判封建伦理的内容,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学革命。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
14.【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据题干,“民国八年”“北京学生”“因山东问题失败”,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英法美等国操纵了会议,将德国在中国买卖人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长期积压在中国人民心头的怒火爆发,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并举行流行示威,五四运动兴起,故选C项。
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排除A项。
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民主与科学,排除B项。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誓师北伐,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五四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5.【答案】A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据题干“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同之处”可知,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者都具有反帝反对封建的性质,故选A项。
辛亥革命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与五四运动无关,排除B项。
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准备,与辛亥革命无关,排除C项。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五四运动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A
【知识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据题干“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由此得出★所代表的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故选A项。
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排除B项。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排除C项。
中共二大,共产党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五四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
17.【答案】(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核心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2)原因: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影响:这一举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或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导火线:据材料一“……我们的外交火失败了!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点燃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据口号:材料一“……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青年学生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性质。
(2)原因:据材料二“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可知,五四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和部分学生领袖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出发往民间去”。
影响:据材料二“……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可知,部分学生领袖“出发往民间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核心精神:爱国主义精神。(2)原因: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影响:这一举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或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以五四运动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C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据题干“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希望,1918年,李大钊接连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故选C项。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文学革命,排除A项。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发表《狂人日记》,抨击封建礼教,排除B项。
蔡元培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推动北大成新文化运动中心,排除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9.【答案】C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据题干“玉斧银镰开世界,红心赤手缔神州”,结合所学可知,“玉斧银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党旗“镰刀斧头”,所以“玉斧银镰开世界”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故选C项。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推动了思想解放,排除A项。
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排除B项。
北伐战争的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20.【答案】B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据题干“香港海员大厦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一大确立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材料描述的是中共成立后,集中领导全国工人运动,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故选B项。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说不准确,排除A项。
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开展北伐战争,主要任务是打倒北洋军阀,排除C项。
1927年,南昌起义,共产党开始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