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 教学背景分析:
由于影视作品电视剧连续剧《人间四月天》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作者徐志摩为原型的,学生对徐志摩也许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仅停留表面的,因此,学生在学习《再别康桥》这首诗歌时,极容易简单地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而无法揣摩到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的复杂情怀。再说,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能力也还仅停留在较低层面的鉴赏水平,所以适当地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是必要的。
★ 教材分析:
①《再别康桥》属于中国新诗,是徐志摩写给母
( http: / / www.21cnjy.com )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教学中可通过简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桥的生活,了解这种情感的“原发点”;②诗歌在传达这种情感时语言是含蓄的,学生也不容易充分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对诗歌内涵做深度的挖掘,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韵味;③此外,《再别康桥》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比较独特,教学中可通过与其他著名的离别诗的比较,感悟《再别康桥》独特韵味。。
★
教学目标:
1、朗读感知诗歌的“三美”
,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
2、通过解读意象把握诗歌主旨,领悟作者对母校的深厚情感。
3、引领学生探讨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 教学重点:
1、把握《再别康桥》是如何体现新月诗派之“三美”
主张的。
2、理解《再别康桥》意象的独特之处,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能力。
★ 教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设想:
诗歌不可抗拒地体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三美”主张,因此以诵读鉴赏为主,以课件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是我本课的教学设想。
★ 课前准备:搜集徐志摩的资料。
★ 教学设计:
一、歌曲导入;
“悄悄滴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
( http: / / www.21cnjy.com )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就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走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传世的美文《再别康桥》留给了诗坛,也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人们。好,请同学们先来聆听一首歌曲。(音乐播放)
师引:一首好诗,胜似一首好
( http: / / www.21cnjy.com )歌,这就是根据徐志摩诗作《再别康桥》谱成的一首歌曲。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离开康桥?他对康桥怀有怎样的情愫呢?让我们走进徐志摩,走进他的《再别康桥》。
(注:这一设计,旨在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感受徐诗音乐的美,达到初步感知。)
二、背景切入,走进作者。
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新月派”是资产阶级文艺思潮中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派。代表人物:@梁实秋(被被称为“台湾国宝”)→说过“不爱新娘爱红娘)”;已经71岁了,却说:“我才17岁呢。”@胡适:→曾创作了一首“新三从四得诗”: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胡适应邀到某大学演讲。他引用孔子、孟子、孙中山的话,在黑板上写:“孔说”、“孟说”、“孙说”,最后,他发表自己意见时,引得哄堂大笑。为什么呢?→原来他写的是“胡说”。
@徐志摩:感情丰富而细腻。敢恨敢爱,《人间四月天》记载着他的三段爱情故事。正因为他们的思想独特,创立的“新月派”曾受到传统诗派的攻击,但他们的作品却不因为经过斗争而褪色走样。
主要作品有诗集:《猛虎集》、《志摩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再别康桥》选自《猛虎集》,“康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也是英国学术文化中心。作者的康桥情结:
1、“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2、“你是我难得的知己,你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源泉?”
师注:可见,康桥已成了他的“精神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园”
,他与康桥有着解不开的情结。那为什么呢?→(1918年,遵父命赴美留学。)①1920年,他仰慕英国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②在这里,他邂逅了中国一代才女林徽因,并且和林徽因演绎了一段“才子佳人”的美丽爱情故事,③这里浓郁的文化氛围也熏陶了他。可以说,康桥,见证了他一生最幸福的留学时光,因此他与康桥有着解不开的情结。
(注:由背景切入,旨在让学生感受诗歌创作的人文氛围,更好地解读诗文内容)
三、走进康桥,听朗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品“三美”
师引: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新月派”所追
( http: / / www.21cnjy.com )求的是一种自由、一种美,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感慨道:怎一个“美”字了得?请同学们“用情来触摸、用心来倾听”一下这首诗文的朗读,然后说说它的“美”体现在哪里?(播放朗诵)讨论后板书:
建筑美(结构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参差中给人整齐划一的美感。
绘画美(意象美)→诗中形象丰富,色彩明朗
,意境鲜明,给人视觉上一种流动的画面美。
音乐美(韵律美)→鲜明的韵脚,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优美的音乐节奏感。
师注:徐志摩诗作,以不可抗拒的魅力地实践了闻一多的“三美”主张。
(注:这一设计,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理解诗作之“美”,提高审美的能力。→突出教学重点1)
四、漫步康桥,朗读品赏,(听朗读→齐读→选择朗读→师生互动→讨论归纳)
师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 http: / / www.21cnjy.com )里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文中的“三美”,都是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体现的,请同学们再听一回朗读,然后用情去触摸、用心去齐读,感受一下诗文的“语言美”和“韵律美”,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再听朗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齐读(探究“语言美”、“韵律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点评:节奏?→轻缓。(轻轻地、悄悄地)
旋律?→柔和,有起伏。(⑤—⑥节)
感情基调?→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二)有选择地朗读(探究“意象美”)
师注:要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蕴,了解它所要抒发的感情,就必须着眼诗歌的意象。
问:每一节都有一个意象,都是一幅画,从你喜欢的意象中,解读作者的情感?
一节(云彩):连用三个“轻轻地”,突出诗人只身悄悄的来到,而又只身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奠定感伤和无奈的基调。
二节(金柳):夕阳下,金柳的倒影像一位新娘,具有了新娘的魅力,这些美景在我的心头荡漾。→浸透着诗人由衷的欢喜。
三节(青荇、柔波):剑河中青油油的水草在水底招摇,似乎在欢迎“我”的到来,让“我”做出甘心做一条水草的决定。→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四节(清潭):“榆荫下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潭”,曾经是作者乘凉过的地方,一潭清泉,在诗人眼里犹如天上的彩虹,被揉碎后和浮藻相杂在一起,沉淀在潭水深处,如同彩虹似的梦,虽被揉碎,但没有消失、沉淀,在这里,如同彩虹般美丽。→陶然忘情地沉醉其间。(问:这个“梦”应包含作者什么生活内容?为什么说“沉淀”?→对生活的追忆、对文学的追求、对自由理想的向往;这些都只能藏在记忆里,所以说是“沉淀”了。)
五节(青草、星辉):诗人想象自己驾着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叶小舟向“青草更深处漫溯”,星光下,诗人边行边歌,完全陶醉在母校美丽而清幽的夜色中,感情达到了高潮,简直是快乐至极。
六节(笙箫):但诗人毕竟是要来“寻梦”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毕竟要离开这块寄寓理想的圣地,“但我不能放歌”,诗境依旧复于寂寥,而此时诗人的离情别绪不可遏制,“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于是作者不仅悲从中来,惆怅无比。(首尾呼应,余音缭绕)
七节(云彩):呼应开头,“云彩”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的手法,表露了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至此,诗人把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出来,意味深长。(附:板书)
云彩:感伤
笙箫:悲伤
爱 恋 愁
柳影:欢喜
首尾呼应
星辉:陶醉 余音缭绕 青荇、柳波:眷恋
清潭:忘情
问:全诗浸透着作者怎样的感情?(归纳板书)
深深的爱
情 依依的恋
淡淡的愁
师析:每一节中的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浸
( http: / / www.21cnjy.com )透了作者对康河“多情郎之于恋人般” 深深的爱:爱得含情脉脉,爱得如痴如醉;饱蘸作者对康河“慈母之于婴儿”般依依的恋:恋得深情款款,恋得难舍难分;可是,作者毕竟是来“寻梦”的,不久又将离开,于是作者心中又涌上了淡淡的愁。是爱是恋、是忧是愁,都让我们感受到语言的美。
(注:这一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诗中的优美的语言,进而鉴赏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突出教学重点2)
讨论:1、把河畔的金柳→喻夕阳中的新娘,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这个意象的比喻,可以引发你怎样的想象?
——想象为: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看上去就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还有,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注: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
( http: / / www.21cnjy.com )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已把“康桥世界”作为自己的心灵家园,在诗中,他与大自然已达成了一种和谐。如: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作者追求个性自由的体现。
2、那榆荫下的一潭,沉淀着作者怎样的梦?
——对生活的追忆、对文学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
五、比较鉴赏
1、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离别而已!”你熟悉的古代送别诗有哪些呢?从这些送别诗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读出豪迈。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读出苦涩。
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读出洒脱。
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níng
yē)”
→读出牵挂。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读出劝勉。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读出不舍。
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读出深情。
2、比较徐志摩《再别康桥》与古人的送别诗有什么异同?感受徐志摩笔下独特的别离之情!
相同点:感伤、眷恋.
独特点: (1)告别对象不同:“人”→
“西天的云彩”→
跳出了离别时或“寒喧叮咛”、或
“执手相看泪汪汪”的俗套,给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
(2)意象选择独具一格:告别康桥时,作者避开了送行之人、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借“云彩”“金柳”“水草”“青潭”以寄情。
(注: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提高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六、课后作业(任选一题)
一、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附、教学设计思想:
①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体的
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在充分阅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
②诗歌的欣赏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不应仅仅
拘泥于一些概念化的经验化的解读,在鉴赏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求让
学生从更深刻更新颖的层面去阅读文本。
③“以读带讲”一直是诗歌教学奉行的教学准则,而《再别康桥》本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作,学生对这首诗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学生不一定真的能够理解其中的丰富
内涵,“以讲带读”或许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这首诗的真意。
④不为教一首诗而教一首诗,应力争通过对一首诗的解读,让学生走近诗人,从而更深入
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乃至内心世界。
( http: / / www.21cnjy.com )
基于以上的考虑,在教学中我辅以多媒体,以提供更为全面更为广泛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作品,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一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