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烽火岁月中的木刻》教学设计
课题 烽火岁月中的木刻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是浙美版七年级上册"以刀代笔"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承接前课对鲁迅新兴木刻艺术革新的认知,聚焦1930年代抗战木刻的社会功能。通过分析温涛《她的觉醒》等经典作品,引导学生理解木刻如何以"视觉传单"形式服务于抗日救亡运动,实现从"艺术为人生"到"艺术为革命"的思想升华。单元地位上,前承新兴木刻的技法基础,后启当代版画的社会责任教育,形成"艺术与时代"的完整认知链。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特点:历史知识方面已学“抗日战争”单元,但对木刻艺术了解有限;动手能力上适合撕纸、拓印等安全操作,但分镜叙事逻辑需引导。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文化理解:阐释抗战木刻在民族危亡中的宣传动员作用,理解美术与社会、历史的关系。美术表现:运用撕纸阳刻/阴刻技法完成主题创作,掌握美术表现的基本方法。审美判断:分析黑白对比、分镜叙事的艺术效果,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创意实践:设计"抗战小英雄"主题分镜草图,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美术创。
重点 抗战木刻的"现实题材—视觉张力—社会传播"三位一体特征
难点 分镜画面的叙事逻辑连贯性(如用视觉语言表现"情报传递"的紧张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她的觉醒》分镜动画(节选1-5幅),提问:“画面中少女的命运会如何变化?” 观察画面细节,小组预测后续情节并说明理由 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分镜叙事
讲授新课 任务一: 1. 展示1933年上海街头木刻展览照片,讲解“作品义卖支援抗战”史实;2. 示范分析《怒吼吧!中国》的象征手法任务二: 1. 发放分层任务卡:- 基础组:临摹“抗战必胜”标语(阳刻练习)- 进阶组:设计“送鸡毛信”分镜(2幅)2. 巡回指导撕纸力度控制组织“抗战木刻故事会”,要求作者说明:①主题选择 ②技法运用 ③象征意义 讨论“木刻为何比油画更适合街头宣传?”
2. 用红笔标注作品中的“视觉炸弹”(如绳索、拳头)1. 选择任务卡创作,标注技法类型
2. 组内互助解决拓印晕染问题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并阐述创作思路 理解艺术的社会功能,培养图像分析能力差异化教学,落实技能目标培养艺术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
课堂练习 “抗战小英雄”单幅创作任务1. 主题范围:从“送鸡毛信”“站岗放哨”“救护伤员”中任选一个情节2. 技法要求:明确标注阳刻/阴刻技法(如“阳刻人物轮廓+阴刻背景”)3. 成果呈现:5cm×5cm撕纸作品+50字创作说明(示例:“用阴刻表现黑夜背景,阳刻突出小英雄举灯的手,象征光明终将战胜黑暗”)
课堂小结 1. 知识梳理:师生共同完成“抗战木刻三问” 为何而作?(抗日宣传) 如何表现?(黑白对比、分镜叙事) 有何影响?(动员民众、记录历史)2. 情感升华:齐读鲁迅名言“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联系当代抗疫主题版画创作
板书 左侧:【历史与艺术】 右侧:【实践步骤】背景:1930s抗战 1. 选题构思
功能:宣传动员 (草图示例)
特点:
- 黑白对比 2. 撕纸刻制
- 分镜叙事 (阳刻示意图)
3. 拓印完成
(工具摆放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