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鲁迅与新兴木刻》教学设计
课题 鲁迅与新兴木刻 单元 学科 年级
教材分析 《鲁迅与新兴木刻》是浙美版七年级美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属于美术鉴赏与美术知识结合的课程。本课时聚焦鲁迅在新兴木刻运动中的引领作用,以及新兴木刻的艺术特点、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是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脉络、感受美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关键一课。从教材编排来看,此前学生已接触过基础的美术鉴赏方法,如观察作品的造型、色彩、构图等,本课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层面赏析美术作品,实现从 “看作品” 到 “懂作品” 的过渡。教材中呈现了鲁迅对新兴木刻的倡导言论、代表性新兴木刻作品(如古元的《减租会》、李桦的《怒吼吧,中国》)等素材,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本课时也为后续学习其他近现代美术流派奠定了基础,在整个美术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从小学向初中过渡的关键阶段,具备以下特点:认知特点: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如对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有初步了解),能够理解美术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关联,但对 “新兴木刻” 这类特定美术流派的专业知识了解较少,需要教师逐步引导。美术基础:学生在之前的美术学习中,掌握了简单的美术鉴赏方法,能够对作品的视觉效果进行描述,但从文化、历史角度深入分析作品的能力较弱,缺乏对美术作品社会功能的认知。学习难点:由于新兴木刻诞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部分历史背景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可能会影响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同时,学生对 “木刻” 这一版画形式的制作过程缺乏了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对其艺术特点的认知。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鲁迅与新兴木刻运动的关联,掌握新兴木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如造型简洁、线条有力、主题鲜明);能够识别典型的新兴木刻作品,并从造型、线条、主题等方面进行简单赏析。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作品对比、视频观看等方式,逐步深入了解新兴木刻的相关知识;在赏析作品的过程中,学会结合历史背景分析美术作品的社会意义,提升美术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新兴木刻作品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理解美术在社会变革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对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兴趣,培养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二)核心素养图像识读:能够准确识别新兴木刻作品的视觉特征,如线条、造型、构图等,区分新兴木刻与其他美术形式(如国画、油画)的差异。美术表现:虽然本节课以鉴赏为主,但通过了解木刻的制作过程,为后续的版画创作积累知识,间接提升美术表现能力。审美判断:能够结合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对新兴木刻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做出合理判断,形成初步的审美认知。创意实践:在赏析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对作品的看法,尝试从新兴木刻中汲取灵感,为后续的创意创作打下基础。文化理解:通过学习新兴木刻,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与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紧密联系,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重点 了解鲁迅在新兴木刻运动中的引领作用,明确新兴木刻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能够结合历史背景,从造型、线条、主题等方面赏析新兴木刻作品,理解其社会意义。
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结合陌生的历史背景(如民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抗日战争等),深入理解新兴木刻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新兴木刻 “以刀代笔、直面现实” 的艺术特色,区分其与传统木刻(如年画木刻)的差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播放一段简短的民国时期社会生活视频,提问:“视频中展现的民国时期社会状况是怎样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你觉得艺术家会用怎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2. 引出课题:“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种名为‘新兴木刻’的美术形式应运而生,而鲁迅先生则是这一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与新兴木刻》。” 1. 观看视频,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回答教师提问,初步感知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2. 倾听教师讲解,对 “新兴木刻” 和 “鲁迅与新兴木刻的关联” 产生好奇心,进入学习状态。 通过视频导入,直观呈现历史背景,拉近学生与陌生时代的距离;同时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 任务一:鲁迅与新兴木刻运动(10 分钟)1. 讲解新兴木刻的历史背景:结合 PPT 展示民国时期的社会资料(如战争、贫困、民众的抗争等),说明新兴木刻诞生于 20 世纪 30 年代,是在国家危难、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艺术家为唤醒民众、推动社会变革而创作的美术形式。2. 介绍鲁迅的引领作用:展示鲁迅关于新兴木刻的言论(如 “木刻是正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讲解鲁迅如何倡导新兴木刻、介绍国外木刻技法、扶持青年木刻家,强调鲁迅是新兴木刻运动的 “旗手”。3. 提问:“结合历史背景和鲁迅的倡导,你觉得新兴木刻的创作目的可能是什么?”任务二:作品赏析:新兴木刻的艺术特点与社会意义(15 分钟)1. 展示典型作品 —— 古元的《减租会》:(1)引导学生观察作品:“这幅作品描绘了什么场景?画面中的人物造型、线条有什么特点?”(2)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讲解《减租会》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反映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减租斗争,说明作品如何通过简洁的造型、有力的线条展现农民的抗争精神。2. 展示对比作品 —— 李桦的《怒吼吧,中国》与传统木刻年画《门神》:(1)提问:“对比这两幅作品,它们在造型、线条、主题上有什么不同?”(2)总结新兴木刻的艺术特点:造型简洁概括、线条刚劲有力、主题直面现实,与传统木刻年画的装饰性、娱乐性形成对比。3. 组织小组讨论:“这些新兴木刻作品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教师巡视指导,最后邀请小组代表发言。拓展延伸:木刻的制作过程(5 分钟)1. 播放木刻制作过程的短视频(包括选材、画稿、刻制、印刷等步骤),讲解:“新兴木刻以刀代笔,艺术家通过在木板上刻制线条来表现形象,再经过印刷形成作品,这种制作方式让木刻作品具有独特的质感和力量感。”2. 提问:“了解了木刻的制作过程后,你对新兴木刻的‘线条有力’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认真倾听教师讲解,观看 PPT 中的历史资料和鲁迅言论,做好笔记。2.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 “唤醒民众的爱国意识”“反映社会现实” 等)。1. 观察《减租会》,从场景、造型、线条等方面描述作品,积极回答教师提问。2. 对比《怒吼吧,中国》与《门神》,找出两者的差异,在教师引导下总结新兴木刻的艺术特点。3.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结合作品内容和历史背景分析新兴木刻的社会影响,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1. 观看短视频,了解木刻的制作步骤,感受木刻创作的难度和特点。2. 思考教师的问题,结合制作过程回答(如 “刻制时需要用力,所以线条更有力量”)。 通过 PPT 展示和教师讲解,帮助学生梳理新兴木刻的历史背景和鲁迅的作用,为后续赏析作品奠定基础;提问环节则能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具体作品赏析,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新兴木刻的艺术特点;对比传统木刻则能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新兴木刻的独特性;小组讨论环节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深入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通过视频直观展示木刻制作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新兴木刻艺术特点的成因,解决之前可能存在的认知困惑,进一步加深对新兴木刻的认识。
课堂练习 1. 布置练习任务:“从 PPT 展示的多幅新兴木刻作品中,选择一幅你最喜欢的,写一段简短的赏析文字,内容包括作品的主题、造型或线条特点,以及你对作品的感受。”2. 教师巡视,对学生的练习进行个别指导(如帮助学生梳理赏析思路、纠正对作品主题的误解)。 1. 认真阅读 PPT 中的作品,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按照要求撰写赏析文字。2. 遇到困难时向教师请教,完成练习后自行检查。 课堂练习能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的赏析方法和知识;个别指导则能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精准辅导,帮助学生提升赏析能力。
课堂小结 1. 邀请 2-3 名学生分享自己的赏析作业,教师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2.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鲁迅对新兴木刻运动的贡献、新兴木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社会意义,引导学生感悟美术与社会、历史的紧密联系,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关注中国近现代美术。 1. 主动分享自己的赏析作业,倾听同学的作业和教师的点评,反思自己的不足。2. 倾听教师总结,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学生分享和教师点评能让学生相互学习,发现自身问题;教师总结则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板书 鲁迅与新兴木刻一、历史背景20 世纪 30 年代→社会动荡、国家危难→唤醒民众、推动变革二、鲁迅的作用倡导新兴木刻、介绍国外技法、扶持青年木刻家→“旗手”三、艺术特点造型:简洁概括线条:刚劲有力主题:直面现实(反映社会、传递精神)四、代表作品古元《减租会》、李桦《怒吼吧,中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