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加速度》 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一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4节,是运动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学生已掌握位移、速度等基本物理量的基础上,引入加速度这一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为后续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牛顿第二定律等内容奠定基础。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强调其矢量性,并结合v-t图像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识。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接触高中物理,具备一定的初中物理基础,对“速度”已有初步认知,但容易将“速度大”与“速度快”混淆,更难理解“速度变化快慢”的抽象概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发展,对矢量方向的变化较为陌生。生活中虽有加速、减速的经验,但缺乏量化分析意识。因此教学中需借助大量生活情境、实验演示和图像工具,降低认知门槛,突破方向性和变化率的理解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掌握其定义式a=Δv/Δt,明确其单位为m/s 。
2. 认识加速度的矢量性,能根据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的关系判断物体做加速或减速运动。
科学思维
1. 通过比较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经历从具体现象到抽象概念的建构过程,提升归纳与概括能力。
2. 能利用v-t图像斜率分析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发展数形结合的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
1. 能设计简单方案比较两个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体验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2. 能通过打点计时器实验数据计算加速度,提升数据处理与实验验证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在探究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2. 认识加速度在交通工具设计、航天发射等领域的应用价值,增强物理学习的责任感与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定义式a=Δv/Δt的计算方法。
2. 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能判断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难点
1. 区分“速度大”、“速度变化大”与“速度变化快”三者的不同含义。
2. 理解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运动的本质。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素材、气垫导轨与滑块、打点计时器、小车、纸带、刻度尺、计算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谁的速度变化更快?
【5分钟】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一)、播放两段对比视频:
视频1:F1赛车从静止启动,在5秒内加速至100 km/h;
视频2:普通家用轿车从静止启动,在12秒内加速至100 km/h。
提问:“两辆车最终都达到了100 km/h,但哪一辆车速度变化得更快?你是如何判断的?”引导学生关注“变化的快慢”而非“变化的结果”。
预设学生回答:“F1赛车用的时间短,所以变快得更快。”教师顺势追问:“这里的‘更快’指的是什么?我们能否用一个物理量来精确描述这种‘变化的快慢’?”
(二)、展示日常交通场景图片:
图1:地铁进站时缓缓停下;图2:火箭发射瞬间腾空而起。
提问:“这两种情况中,物体的速度都在变化——一个减小,一个增大。它们的速度变化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种情形的‘变化率’更大?”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讨论,初步感知“速度变化有快有慢”的普遍性。
(三)、引入课题并板书标题
总结过渡语:“正如时代的一粒尘落在个人肩上就是一座山,微小的速度积累也可能带来巨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决定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剧烈程度的关键物理量——加速度。”板书课题:1.4 加速度。 1.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2. 参与讨论,表达观点。
3. 感知“变化快慢”的差异。
4. 明确学习主题。
评价任务 观察描述:☆☆☆
逻辑推理:☆☆☆
概念联想:☆☆☆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且具有冲击力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制造认知冲突,使学生意识到仅用速度无法描述运动状态变化的剧烈程度,从而自然引出“加速度”的必要性,为新概念的建构提供感性基础。
概念建构:什么是加速度?
【12分钟】 一、类比迁移,构建加速度定义 (一)、回顾旧知,搭建桥梁:
教师提问:“我们在前面学习了速度,它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公式是v=Δx/Δt。那么,如果我们要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应该怎样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呢?”引导学生模仿速度的定义方式,尝试提出猜想。
学生可能回答:“可以用速度的变化量除以时间。”教师肯定其思路,进一步引导:“很好!那‘速度的变化量’怎么表示?”介绍Δv = v - v ,并强调这是矢量差。
(二)、正式给出加速度定义:
板书:加速度(a)= 速度的变化量(Δv) / 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Δt),即 a = Δv / Δt。
详细解释每个符号的意义:Δv 是末速度与初速度的矢量差,Δt 是对应的时间间隔,a 的单位是 m/s 。举例说明:若某物体在2秒内速度由2 m/s增加到6 m/s,则Δv = 6 - 2 = 4 m/s,Δt = 2 s,故 a = 4 / 2 = 2 m/s ,表示每秒钟速度增加2 m/s。
二、辨析误区,澄清常见误解 (一)、组织小组讨论:
出示三个判断题供小组讨论:
① 物体速度很大,加速度一定很大吗?
② 物体速度变化很大,加速度就一定很大吗?
③ 加速度为零时,物体一定静止吗?
要求每组任选一题举例说明。教师巡视指导,收集典型答案。
(二)、集中反馈与纠正:
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补充反例:
对于①,举例匀速飞行的飞机,速度可达800 km/h,但加速度为零;
对于②,举例老式火车从0加速到30 m/s用了300秒,Δv=30 m/s很大,但a=0.1 m/s 很小;
对于③,再次强调匀速直线运动中a=0但物体仍在运动。
通过这些反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加速度反映的是“变化率”,而不是“大小”或“总量”。 1. 回忆速度定义,类比思考。
2. 理解Δv的含义及计算。
3. 分组讨论辨析题,举例说明。
4. 倾听反馈,修正错误观念。
评价任务 公式理解:☆☆☆
举例能力:☆☆☆
纠错意识:☆☆☆
设计意图 通过类比速度的定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加速度的概念,体现知识的迁移与生成。设置典型辨析题,直面学生易错点,通过反例强化对“变化率”本质的理解,避免将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混为一谈,夯实概念基础。
矢量探秘:加速度的方向之谜
【10分钟】 一、实验演示,揭示方向特性 (一)、气垫导轨实验演示:
装置:气垫导轨水平放置,滑块可近似无摩擦滑动,连接细线跨过滑轮悬挂砝码提供恒定拉力。
操作1:让滑块从静止开始向右做加速运动,记录其速度逐渐增大的过程;
操作2:给滑块一个向右的初速度,然后施加向左的拉力(如反向挂钩码),使其做减速运动直至停止甚至反向。
教师边操作边提问:“在这两个过程中,滑块的速度方向分别是怎样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你能推测加速度的方向吗?”
(二)、引导学生分析速度变化矢量Δv:
以向右为正方向,操作1中v =0,v >0,则Δv = v - v > 0,方向向右;
操作2中v >0(向右),v <0(向左),则Δv = v - v < 0,方向向左。
结合a = Δv / Δt,因Δt > 0,故a的方向与Δv相同。得出结论: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由速度变化量Δv的方向决定。
二、归纳规律,判断加速与减速 (一)、总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关系:
板书:当a与v同向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当a与v反向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强调:减速运动不是因为“没有加速度”,而是因为“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二)、生活实例再解析:
回到导入中的地铁进站例子:速度方向向前,加速度方向向后(刹车产生负加速度),两者反向,故减速;
火箭发射:速度向上,加速度也向上(推力远大于重力),两者同向,故加速上升。
让学生再次体会加速度方向的实际意义。 1.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2. 分析Δv的方向,理解矢量性。
3. 总结a与v方向关系。
4. 应用规律解释生活实例。
评价任务 实验观察能力:☆☆☆
矢量分析能力:☆☆☆
规律应用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可控实验直观展示加速度方向的存在及其作用,帮助学生突破“加速度只有大小”的片面认知。借助速度变化矢量Δv的分析,建立加速度方向的判断依据,并联系实际解释加速与减速的本质区别,深化对矢量性的理解。
图像解读:v-t图中的斜率密码
【10分钟】 一、绘制图像,发现斜率规律 (一)、提供实验数据,引导绘图:
给出一组小车沿斜面下滑的打点计时器纸带数据(简化版):
时间t(s):0, 1, 2, 3, 4
速度v(m/s):0, 2, 4, 6, 8
要求学生以时间为横轴、速度为纵轴,在坐标纸上描点并连线,得到一条倾斜的直线。
(二)、引导观察图像特征:
提问:“这条v-t图像是一条直线,说明了什么?”学生应回答“速度均匀增加”。
继续提问:“这条直线的倾斜程度能反映什么物理意义?谁能计算它的斜率?”
师生共同计算斜率k = (8-0)/(4-0) = 2 m/s ,恰好等于之前计算的加速度值。
二、建立联系,理解斜率即加速度 (一)、理论推导与推广:
讲解:v-t图像中任意两点间的斜率k = Δv / Δt,而这正是加速度的定义式。因此,v-t图像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加速度的大小。
进一步说明:若图像向上倾斜(斜率为正),加速度为正,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若向下倾斜(斜率为负),加速度为负,方向与正方向相反。
(二)、多图对比,加深理解:
展示三种典型v-t图像:
① 水平直线(匀速)→ 斜率为0 → a=0;
② 向上倾斜直线(匀加速)→ 正斜率 → a>0;
③ 向下倾斜直线(匀减速)→ 负斜率 → a<0。
让学生逐一分析每种情况下的运动性质和加速度特征。 1. 根据数据绘制v-t图像。
2. 计算图像斜率。
3. 发现斜率与加速度的关系。
4. 分析不同类型图像的物理意义。
评价任务 作图规范性:☆☆☆
斜率计算准确:☆☆☆
图像解读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动手绘图和计算,让学生亲身经历“斜率等于加速度”的发现过程,增强体验感。将抽象的加速度与直观的图像斜率建立联系,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为后续学习匀变速运动规律打下坚实基础。
巩固应用:挑战极限赛道
【6分钟】 一、情境任务:设计赛车性能报告 (一)、布置项目式任务:
“假设你是某赛车队的技术分析师,需要对两辆测试车A和B的启动性能进行评估。以下是它们在启动阶段的数据,请你撰写一份简要报告,比较哪辆车的加速能力更强,并说明理由。”
提供数据:
车A:0→30 m/s用时6秒;
车B:0→40 m/s用时10秒。
(二)、引导学生独立计算并分析:
巡视课堂,指导学生正确使用a = Δv / Δt进行计算:
车A:aA = (30 - 0)/6 = 5 m/s ;
车B:aB = (40 - 0)/10 = 4 m/s 。
得出结论:虽然车B达到的速度更高,但车A的加速度更大,启动更快。
二、拓展延伸:负加速度的魅力 (一)、提出新问题:
“一辆汽车以20 m/s的速度行驶,紧急刹车后在5秒内停下来。求其加速度。”
引导学生注意方向:取原速度方向为正,则末速度为0,Δv = 0 - 20 = -20 m/s,Δt = 5 s,a = -20 / 5 = -4 m/s 。
解释负号含义: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相反,属于减速运动,但加速度大小仍为4 m/s 。
强调:负号不代表“没有”或“弱”,而是表示方向。 1. 阅读任务,提取数据。
2. 独立计算加速度。
3. 撰写简要分析报告。
4. 理解负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评价任务 计算准确性:☆☆☆
结论合理性:☆☆☆
方向理解深度:☆☆☆
设计意图 通过模拟真实工程分析任务,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置对比案例强化“变化率”核心思想,避免只看结果忽略过程。引入负加速度计算,巩固矢量意识,全面掌握加速度的应用。
作业设计
基础巩固:概念辨析与计算
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错误的请改正:
(1)加速度越大,物体的速度就越大。( )
(2)加速度是增加的速度。( )
(3)物体有加速度,速度一定增大。( )
(4)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 )
2. 一架飞机在跑道上从静止开始匀加速滑行,50秒后达到起飞速度60 m/s。求飞机滑行的加速度。
二、能力提升:图像与实际应用
3. 下图为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像,请回答:
(1)0--6s内的加速度是多少?
(2)6--18s内物体处于什么运动状态?
(3)18--24s内的加速度是多少?方向如何?
(图像描述:0--6s为过原点斜线上升至v=6m/s;6--12s为水平线;18--24s为斜线下降至v=0)
三、实践探究:生活中的加速度
4. 观察一次电梯上下楼的过程,尝试描述你在启动、匀速、停止三个阶段的身体感受,并用加速度的知识解释原因。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
1. (1)× 改正: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大。
(2)× 改正: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不是增加的速度。
(3)× 改正: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时速度增大,反向时减小。
(4)√
2. 解:a = Δv / Δt = (60 - 0)/50 = 1.2 m/s ,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二、能力提升
3. (1)a = (6- 0)/6 = 1m/s ;
(2)匀速直线运动;
(3)a = (0 - 6)/6 = -1 m/s ,方向与正方向相反。
板书设计
1.4 加速度
定义:a = Δv / Δt 单位:m/s
矢量性:方向与Δv相同
判断加速/减速:
→ 当 a 与 v 同向 → 加速
→ 当 a 与 v 反向 → 减速
v-t图像:
斜率 = 加速度
↑ 斜率为正 → a > 0
→ 斜率为零 → a = 0
↓ 斜率为负 → a < 0
关键词:变化率、方向、斜率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F1赛车与家用车对比导入,极大激发了学生兴趣,有效引发了对“变化快慢”的深度思考。
2. 实验与图像相结合,多维度呈现加速度的矢量性和计算方法,学生理解更为立体。
3. 设置“赛车性能分析”项目任务,实现了知识的情境化应用,提升了综合素养。
不足之处
1. 对于部分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Δv的矢量运算仍存在困难,需加强个别辅导。
2. v-t图像绘制环节时间略紧,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完成,下次可提前发放坐标纸。
3. 负加速度的概念仍有个别学生理解偏差,应在练习中增加更多反向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