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学习目标
1
新课引入
2
新知学习
3
课堂小结
4
随堂练习
5
学习目标
1.识记秦统一六国的史实,了解其重要意义。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及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陕西西安临潼东边的骊山北麓,有一座巨大的陵冢,这就是秦始皇陵。据史书记载,骊山陵墓里面修建了恢宏的地下宫殿,藏有无数奇珍异宝。1974年,在陵墓东侧1500米处发现了巨大的陪葬坑,里面有众多的兵马俑。三座大型兵马俑葬坑里,埋葬着8000余件陶制武士俑,还有上万件兵器及100余辆木制战车。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是20世纪我国最重大的考古成就之一。
秦始皇是如何统一中国的?
他都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
新课引入
一、秦灭六国
【任务一】根据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秦能统一天下的原因?
1. 背景:
血缘分封,天下共主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变法图强,群雄兼并
公元前1046年(西周)
公元前770年(春秋)
公元前475年(战国)
材料一: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实行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力大增,逐步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
材料二:秦王嬴政聚才、用才有方,任用许多能臣悍将,如李斯、蒙恬、尉缭、王翦等,君臣之间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秦始皇嬴政》
材料三: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影响了社会稳定,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
商鞅变法
任用人才
民心所向
① 先灭弱韩:前230年
② 离间灭赵:前228年
③ 水灌灭魏:前225年
④ 王翦灭楚:前223年
⑤ 北灭燕国:前222年
⑥ 完胜灭齐:前221年
10
年
特点:先弱后强
先近后远
远交近攻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秦灭六国形势图
2.过程
总结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过程。
3.秦朝的建立与统一
(1)时间:
(2)都城:
公元前221年
咸阳
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公里
人口:2500万(前213年)
秦朝形势图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
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
二、为中国民族之形成。
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
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钱穆
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4. 意义:
一、秦灭六国
【探究学习】研读材料,概况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及其地位。
“大一统”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要素在内的实体,而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统一。
一、秦灭六国
【拓展学习】地理、政治上的统一,就意味着中国实现“大一统”了吗?
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更重要的是,“大一统” 观念由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国各民族产生融合智慧、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
——《秦汉史》
秦统一后会面临哪些难题?面对这些难题,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
某日,秦王在大殿观察大秦的地图和周朝的地图,内心郁闷:“哼!周如此小邦,竟能与寡人一般称‘王’”。
秦王日夜操劳国事,每天要看重达一百二十多斤的竹简奏折,他不断唉声叹气:“唉!统一之后,真是辛苦,寡人连休息时间都没有了,心好累。”
丞相建议,在离都城很远的地方封几个王,李斯却说周亡皆因诸侯祸起。秦王心想:“真纠结,到底该怎么办?”
称号不尊贵
国事繁重
疆域管理
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秦朝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思考探究:根据下面的史料,皇帝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史记·秦始皇本纪》
在秦统一之前,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莫过于三皇五帝;秦的统一,“自上古以来未尝有”,嬴政于三皇和五帝中各取一字,组成了“皇帝”。从此,“皇帝”成为君主专用的称号,在中国沿用了两千一百多年,直到清朝灭亡。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嬴政成为第一个采用“皇帝”这个名称的君主,他为何要自称是“始皇帝”呢?
嬴政希望秦朝能一直沿续下去,“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所以自称“始皇帝”。
1.中央政治结构
(1)皇帝制度
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
嬴政宣布自己为天下第一个皇帝,史称“秦始皇”。
秦始皇
(公元前259—前210)
行 政
大权独揽 任免官员
御史大夫
太尉
皇帝
丞相
军事
监察
宫廷警卫
宫门卫戍
宫廷车马
皇室事务
司法刑狱
农赋财政
工商税务皇室财务
民族外交
祭祀礼教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廷
尉
典
客
宗
正
治
粟
内
史
少
府
太
仆
中央官制
(2)三公九卿制度
分封制还是郡县制?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óu),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廷尉议是。
宰相王绾
廷尉李斯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王绾提议实行分封制,以安定边远地区
李斯提议实行郡县制
2.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郡守
县令或
县长
乡
亭
里
郡和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秦三十六郡分布图
从当时看,郡县制避免了西周分封制难以维系导致的长期战乱分裂,避免了地方的各自为政。地方服从中央,所有地区都处于中央的控制下。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根据所学知识,绘制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最高统治者
地方政府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行政
军事
监察
皇帝
总揽大权,皇权至上。
中央政府
郡(守)
县(令或长)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郡县制
归纳小结
【在原楚国时】御史大夫:我的车辆才进入原楚国境内就脱轨了。
【在原韩国时】御史大夫:我本来准备找个旅店休息一下,可是旅店老板却以不能识别身份凭证上的文字而拒绝我入住。
【在原魏国时】御史大夫:我的圆形方孔钱竟买不了那儿的东西!
【在原赵国时】御史大夫:我定做了一套长袖衣服,结果拿回来一看竟然是短袖;买回来一袋水果,结果发现水果缺斤少两。
【在返程途中】御史大夫:我一不小心被流窜的匈奴人洗劫一空。
车轨不统一
文字不统一
货币不统一
度量衡不统一
边境不安定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御史大夫微服私访,到被征服的六国境内去考察各地的风土民情。回到咸阳后,他向秦始皇反映了许多问题。
三、巩固统一措施
三、巩固统一措施
措施 作用
政治 1.皇帝制度 2.三公九卿制 3.郡县制 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影响深远。
文化
经济
交通
军事
【教材研读】阅读教材P53-56,秦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
1.观看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秦始皇统一文字的目的、举措和作用。
统一文字
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作用: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目的:消除文字上的差异。
文化:
三、巩固统一措施
2.结合货币图片和教材所学知识,说说秦始皇统一货币的举措和作用。
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钱
作用: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经济方面:统一货币
秦
赵
韩
楚
燕
齐
魏
圆形方孔半两钱
3.结合图片和教材所学知识,说说秦始皇是如何改变当时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的?有何作用?
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
作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是指尺寸的长短 ) 秦一尺约今23.1cm
(指升斗的容积 ) 秦一升约今202ml
(是指斤两的轻重) 秦一斤约为今250g
衡
度
量
铜权(衡)
铜量(量)
三、巩固统一措施
4.交通措施:
措施1:车同轨、修驰道
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
▲秦朝形势图
三、巩固统一措施
措施2:开凿灵渠
沟通了湘江和漓江
促进了水陆交通的发展。
在今广西桂林兴安境内,全长30 余千米,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至今仍具有运输和灌溉功能。
5.军事上:北筑长城,抵御匈奴
临洮
辽东
蒙恬,秦朝时期名将,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监修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大大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6.观察《秦朝疆域图》,并结合教材知识,说出秦朝疆域四至。
长城一带
南海
陇西
东海
秦朝的疆域四至
东至东海,
西到陇西,
北至长城一带,
南达南海,
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领域 措施 影响/作用
文化
经济
交通
民族关系
陆路: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水路: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
统一文字:将小篆作为通行文字
北方:统一岭南,设郡
南方:北击匈奴,修建万里长城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
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
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扩大国家管辖范围,维护国家安全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归纳小结
统一货币:以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全国统一货币
统一度量衡(量同具)
课堂小结
完成统一
前221年
巩固统一
秦朝疆域
创立大
一统的
中央集
权制度
统
一
文
字
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
统一车轨
统一道路
开凿灵渠
南征北越北击匈奴
修筑长城
东至东海
西到陇西
北至长城
南达南海
秦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统一中国
1.(2024·山东)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这样描述: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制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郡县,每一郡县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此外,他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新皇帝”是( )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宋太祖
随堂练习
基础练习
A
2.秦朝在地方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和考核。秦朝推行这一制度意在( )
A.强化经济管理
B.实行思想控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防止外戚专权
C
进阶练习
3.公元前4世纪,秦将冶铁业收归官营并设置官员管理。秦印中有“右冶铁官”印,睡虎地秦墓竹简中亦载有“左采铁”“右采铁”的官职。秦将冶铁业收归官营( )
A.有利于提高秦的国力
B.服务于统一全国货币
C.加强了对官员的管理
D.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A
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
4.(长沙中考)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的是( )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资治通鉴》的记载
C.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D.电视剧《大秦帝国》
5.(福建中考)秦始皇下令全国“车同轨”并修建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700千米,仅用两年半时间即修通。这主要得益于( )
A.人口数量的增长 B.铁制工具的出现
C.国家体制的作用 D.筑路技术的提高
6.(河池中考)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秦始皇
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文化上颁布了通用
全国的文字,如图所示,统一后的文字是( )
A.甲骨文 B.小篆 C.草书 D.楷书
A
B
C
7.(聊城中考)阅读以下有关秦始皇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陈寿《三国志》
材料三 三代至秦,浑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
——张居正《杂著》
(1)材料一是关于皇帝制度的描述。依据该材料概述这一制度的特点。
(2)材料二中“罢侯”置守”分别指的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创制立法”的影响。
(3)影响: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2)“罢侯”:废除分封制;“置守”:实行郡县制。
(1)特点:皇权至上(或皇帝独尊);皇位世袭。(共16张PPT)
基础达标
1.跨数学学科 (2025广州期末)如图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反映的趋势是(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分裂割据的延续
C.中央官制的完善
D.统一进程的加速
D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2.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的时间大致位于下面年代尺的哪一点
( )
A.① B.② C.③ D.④
B
3.(2025遂宁期末)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这里的“政治制度”是指( )
A.禅让制 B.中央集权制度
C.分封制 D.三公九卿制度
4.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秦铜权,上面刻有秦始皇的诏书铭文:“廿六年(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皆明壹之。”铭文使用的文字是( )
A.小篆 B.大篆
C.金文 D.甲骨文
B
A
5.(2025郑州期末)秦统一之前,各诸侯国路轨尺度不一,关卡林立;秦统一后,规定了车轨和道路的标准宽度,修建贯通全国的道路。这一改变
( )
A.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有利于政令在全国顺利地推行
C.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
6.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秦长城的起止点分别是( )
A.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B.西起临洮,东到鸭绿江
C.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D.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D
能力提升
7.学史方法 (2025遂宁期末)某同学收集了前人“评价秦始皇”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 )
B
汉魏之际经学家王朗 无德之君,不应见祀(祀,指受人供奉祭拜)
唐朝诗人李白《古风》组诗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近代历史学家翦伯赞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
A.都全面地、客观地评价了秦始皇
B.都受评价者所处时代和立场的影响
C.都充分肯定了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D.都坚持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8.(2025济南期末)史料是指有助于认识历史、复原历史真实情况的一切资源。对下列史料理解正确的是( )
B
图一 《史记》中关于秦始皇的记载
图二 秦龙纹空心砖
图三 秦朝刑具
图四 灵渠
A.都是研究秦朝的一手史料 B.可作为评价秦始皇的重要证据
C.均可实证秦始皇是暴君 D.反映了秦统一六国的历程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史重要事件(部分)
时期 事件
西周(前1046— 前771年) 实行分封制
春秋战国 (前770— 前221年) 诸侯争霸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商鞅变法
百家争鸣
秦朝(前221— 前207年)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实行郡县制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
实行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秦朝创立了什么制度。(2分)
答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中央集权制度)。(2分)
(2)阅读材料,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制度创新有利于社会发展”中任选一个观点,选择材料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晰)(10分)
答案:(示例)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1分)
事件:诸侯争霸;秦灭六国,统一全国。(1分)
论述:西周建立之后,周王朝为保证对地方的控制和扩大统治范围,实行分封制,建立诸侯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形成诸侯纷争的局面,整个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动荡之中。通过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秦国最终灭掉六国,统一了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6分)
结论: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出现了诸侯国争霸与兼并的局面。最终秦国结束了这一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2分)
10.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是秦朝地方行政机构示意图
——何成刚《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秦朝管理社会的部分法律一览表
法律名称 主要内容
《田律》 及时上报受雨、谷物生长情况,发生了旱灾、涝灾、风灾等要上报受灾情况和受灾范围
《厩苑律》 主要是加强对全国耕牛、马匹的管理,耕牛因过度劳累而腰围减瘦对主事者给予惩罚,官牧牛马有死亡者应及时上报
《工律》 官府有关机关每年要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
“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
——何成刚《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三 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
——[法]勒内·格鲁塞《东方的文明》
(1)材料一中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有何特点 (4分)
答案:制度:郡县制。(2分)特点:机构完备,结构严密;各司其职,分工明确。(2分)
(2)材料二中的秦律涉及政府对哪些经济领域的管理 体现了秦朝怎样的统治政策 (4分)
答案:领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答出两点即可,2分)统治政策:重视农业(重农政策),重视法律的作用,加强中央集权。(2分)
(3)材料三反映了法国学者对秦朝怎样的认识 (2分)
答案:秦朝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2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否认同法国学者的观点 请列举两项史实来说明你的观点。(6分)
答案:认同该学者的观点。(2分)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秦朝还制定一系列法律加强对国家的管理,并采取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任举两例即可,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