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
一、语文学科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品味通讯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与抒情性,掌握人物通讯的文体特点
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
分析文章结构与选材逻辑,培养归纳整合与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袁隆平科研历程,体会科学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文本中蕴含的劳动之美、奉献之美与科学之美
鉴赏文章将叙事、描写、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艺术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袁隆平科学探索背后的民族责任感与人类关怀
感悟科学家精神,思考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梳理袁隆平的主要事迹与品质特点
分析人物通讯的选材组材与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探索中的艰难与喜悦的辩证关系
把握“稻浪”意象的象征意义与情感内涵
导入
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餐桌上一碗碗清香的白米饭背后,蕴藏着一位老人毕生的梦想与汗水。他是一位真正的“稻田守望者”,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千百年来困扰人类的饥饿难题得以缓解。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一起追寻袁老的足迹,感受他那颗为了“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而永远跳动的心。
作者简介
沈英甲,吉林辉南人。1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期间曾担任多年机动记者(任务不固定,往往是为了完成某一项任务,直接受编辑部派遣和调动的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代表作品有《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等。
无双国士袁隆平
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020年11月2日,袁隆平团队第三代杂交水稻测得晚稻平均亩产911.7公斤,加上7月测得的早稻平均亩产619.06公斤,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稻亩产3061.52斤,再一次刷新杂交水稻亩产纪录。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袁隆平非常激动, 他说:“3000斤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可以多养活5个人,也意味着离我的‘禾下乘凉梦’更近了一步。”
写作背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通讯的三个显著特点:
①新闻性,同消息一样具有真实性、及时性、新鲜性。
②文学性,可以借用文学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形象,使作品更富感染力,但这种文学性首先要确保其真实性,可以使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③评论性,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报道立场和情感倾向。
人物通讯
定义:是以报道各方面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以表现人物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物的事迹和思想,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
特点: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
类别:传记式、特写式、群像式
标题
正标题引用毛泽东《七律·到韶山》的诗句,意思为“高兴地看到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表达了对袁隆平的赞美之情,突出了其在研究、培育杂交水稻方面的卓越成就;形象生动,富有诗意,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副标题交代了本文的主人公及其身份,并表明文章的新闻体裁为人物通讯。
问:文章标题“喜看稻菽千重浪”原标题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改后有何深意?
参考答案:
化用了毛泽东《七律·到韶山》中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改动后的标题更富有诗意和画面感,“喜”字既表现了丰收的喜悦,也暗含对袁隆平巨大贡献的欣喜与赞美;“千重浪”则形象地展现了杂交水稻推广生产的壮观景象,象征着袁隆平科研成果的巨大影响。
比较不同版本的小标题,你认为那一个好
参考答案:部编版的好。部编版的好。
小标题一引用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诗句写出袁老心怀目标、勇于挑战、不畏失败、全力实践的品质;
小标题二科学家与袁老相比,扩大了所指范围,强调了真理的普适性,深化文章主旨。
小标题三比喻,空气生动形象的突出事实对于科学研究的不可或缺性。
小标题四引用外国专家的评价,中外兼备,更显大气与诗意。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概括主要事迹及精神品质
小标题 主要事迹 精神品质
(一)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二)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三)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坚持事实,实事求是
(四)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教师引导:这些事件犹如一颗颗珍珠,串联起袁隆平的科研人生)
深度研读:品味人物形象
文中哪些细节让你印象深刻?这些细节表现了袁隆平怎样的品质?
知识链接:细节描写
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使人物形象真实,内容丰富充实,主旨鲜明突出。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人物细节描写:外貌、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环境细节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① “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跨”“迈”“蹲”“翻”等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袁隆平在试验田工作的情形,表现了他工作时的认真严谨、一丝不苟。
②“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敏锐”“屏气静神”“欣喜”三个极富感染力的词语,准确无误地描绘出袁隆平在发现雄性不育植株时的心情。“停留”“伸出”“抚摸”三个动词更是详尽地突出了他工作认真专注、观察严谨细致、科研一丝不苟的个性。
③“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从“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这样的细节描写我们能够看出袁隆平对待植物科学、农业技术研究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对稻田如数家珍般的熟悉与热爱。
(教师点拨:细节描写是人物通讯的灵魂,这些细微之处最动人)
袁老形象小结
袁隆平是一位扎根农田,挥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的实践者;
袁隆平是一位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研究者;
袁隆平是一位勇于担当,坚持实事求是 ,不计个人风险的捍卫者;
袁隆平是一位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寻梦者。
文中既写了袁隆平的成功,也写了他遇到的困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丰满。文章如实描写了寻找雄性不育株的艰难、文革期间的挫折、国际上的质疑等困难,让读者明白:科学探索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真正的科学家正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展现其可贵品质。成功与挫折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袁隆平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取得的成就之伟大。
(三)技法探究:学习通讯写作
问题:作为人物通讯,本文在选材和组织材料方面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选材典型: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典型事例,如寻找不育株、保护秧苗等
详略得当:对关键事件详细描写,如寻找不育株的过程;一般情况简略交代
时序交错:以时间顺序为主,穿插倒叙和补叙,如开头从领奖现场写起
点面结合:既有个体事件的详细描写,也有总体成就的概括介绍
问题:找出文中抒情和议论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
如:“这就是袁隆平,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这些抒情议论句:
画龙点睛,直接揭示人物品质,表达作者敬佩之情,增强感染力,引导读者理解人物价值,深化主题,调节叙事节奏,使文章张弛有度。
(四)拓展延伸:感悟时代价值
问题:为什么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这个称号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因为他开创了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并取得突破性成就,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位居世界领先地位,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父亲”的比喻既表明他是这一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也包含着人们像敬爱父亲般对他的尊敬、爱戴和感激之情,体现了他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问题:结合现实,谈谈袁隆平精神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理想追求:将个人梦想与国家需要相结合
科学精神:培养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品质
坚持不懈:面对困难不放弃,持之以恒努力
责任担当:关心人类命运,具有博大胸怀
朴实作风:保持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奋斗
(教师总结:袁隆平播下的不仅是种子,更是一种精神。愿这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
课后作业
以“我眼中的袁隆平”为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事:寻稻→护稻→研稻→成稻→梦稻
人:执着·担当·求实·淡泊·情怀
情:敬佩·感激·颂扬·传承
神:科学精神·奉献精神·梦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