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度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三年级九月调研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19分)
1,C【解析】“可以通过加固夯土表面来进免遗址本体受到侵蚀,使之恢复原状”有误。
2.A【解析】B项“就在于年深月久西夏陵的防洪工程逐浙失效”有误。0项“据此来监测
冲沟的做法不值得推行”有误。D项“缓冲区的保护主要是针对区城内地理条件和自然气
候进行治理”有误。
3.①防止雨水冲刷/防止雨蚀破坏②木锚杆锚固和裂隙灌浆/错固加灌浆/错固/利用化
学试剂增强土壤黏合力/灌入增强黏合力的化学浆液③设立相关的保护管理机构/加强文
物保护队伍的建设(围绕“管理”表述皆可)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
给分。)
4.甲处。①诗句侧重介绍西夏陵区的整体风貌,说明王陵的属性及数量之多,对应甲处下
文酸区建筑数量与地理形势的整体介绍。②乙处后文侧重介绍西夏陵的地理形势和陵褒制
度,放在此处不妥。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
给分。)
5.①以考古研究为抓手,持续挖掘提炼西耍的价值内洒。②以保护为根基,守护遗址的真实
性与完整性。③以科技为手段,促进遗址保护与多元呈现。④以共享为目标,加强宣传,让文
化出海。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任意三点得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
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二)阅读II(16分)
6C【解析】“强调此时内心对乡邻的赞美”有误。
7.D【解析】“意在闲明写作者要全方位了解自己的家乡这一观点”有误。
8.①风贯穿全文,开篇以风引出主体部分的回忆,结尾以风强调自己留住了一个村庄。②
风营造出一种苍凉、萧悉的氛围,烘托出村庄的破败和荒芜。③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事
物无法阻挡的变化,暗含作者内心的无奈、伤感和留恋之情。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任意两,点得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
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9.①选择书写故乡题材,在文字中回忆村庄,回忆过去。②书写村庄的变迁,用“我”的坚守、
阻挡等行为,来传达对以往乡村生活的卷恋。③通过书写“我”的所见所感,探讨在当下传统
村庄生活之于个体生命的价值意义。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任意两点得6分。意思答对即可。知有其他答案,只要
宫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三)阅读III(22分)
10.BG【解析】“所见”是由“所”与动词组成的名词短语,作“持”的宾语,至此语意
完整,应该断开。“汉家法度”作“变易”的宾语,至此语意完整,应该断开。“一切”是
“之术”的定语,“一切之术”又作“更行”的宾语,至此语意完整,其后也应断开。
(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3处不给分。)
11.D【解析】材料三中加点的“益”是动词,指增益、补益,与《五代史伶官传序》“谦得
益”中的“益”意思不相同。2025~2026学年度
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三年级九月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2025.9.10
本试题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
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地时间7月11日,法国巴黎传来喜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
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甲)
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与层峦叠嶂的
贺兰山势共同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
西夏陵实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碑亭遗迹中发现的西夏文
与汉文碑石残块,显示出两种文化在西夏都具有重要地位;6号陵出土的绿釉鸱吻,深
受中原建筑文化影响,同时也融入了党项人独有的审美意趣;西夏陵区出土的鎏金铜
牛的铸造技术、文化内涵等均体现了当时的文化交流;西夏陵区出土的钱币、丝绸等随
葬品,揭示出西夏在贯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中跨区域交流活动的枢纽特征。
(乙)西夏陵的选址像是一场人与大自然的默契对话。西倚贺兰山,东眺黄河,西
夏陵呈背山面水之势,地势高敞,面向开阔。为顺应山势,帝陵的空间轴线与山峦呼应,
借山势衬托出陵墓建筑的恢宏之势。这一布局降低了山洪的威胁,既延续了中原王朝“风
高三九月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
水堪舆”的古老传统,又巧妙融入了党项人对自然神力的膜拜。西夏陵是西夏全面继承、
吸纳唐宋帝陵陵寝制度、传统木构建筑形制做法,并在儒学理念思想的基础上,融入党
项人的佛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所形成的陵寝制度的见证。比如,西夏陵首次将碑亭的使
用制度化,在月城南侧沿中轴线两侧建碑亭,成为其布局中的固定做法。
防洪工程遗址是西夏陵遗产构成要素之一。西夏陵的32处防洪工程遗迹,见证着
古人的生态智慧。防洪墙建造在地势较高、水流较为湍急的区域,阻挡和分流贺兰山山
洪的冲击力;排洪沟直接在地面开挖,发挥着疏导雨水和山洪的作用。历经沧桑的防
洪墙与排洪沟组成的防御体系,至今仍守护着陵区安全。
近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基本了解了西夏陵的结构布局、
廓清了其范围、探明了建筑特,点等。这为西夏陵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供了不可或缺
的支撑,也为申遗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和研究保障。
从2000年起,敦煌研究院开始参与西夏陵的土遗址保护。经过多年持续努力,西
夏陵遗产监测体系逐步完善,科技手段得到广泛应用。如今,西夏陵博物馆收藏各类
西夏文物近万件,成为世界范围内收藏西夏文物种类最为丰富、展出西夏文物数量最多
的遗址类博物馆。2024年,西夏陵博物馆接待中外游客70万人次。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在此驻足,透过玻璃展柜与历史对话,在光影交错间触摸西夏文化。未来,西夏陵将
会成为“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生动窗口”。
(摘编自张影《“西夏陵”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有删改)
材料二:
骤雨轰轰烈烈下了两个多钟头,终于停了下来。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
心主任杨善龙这几天正好在西夏陵出差,雨后他走进陵区,用肉眼为西夏陵“体检”。
“土遗址最怕的就是极端天气,尤其是强降雨。”站在3号陵陵塔下,杨善龙对《中
国新闻周刊》记者说。陵塔外部有几道显眼的冲沟,从顶部贯通直下,由雨水冲刷而成。
冲沟每扩大、加深一寸,陵塔本体便折损、消瘦一寸。
杨善龙说,实验室中已经试验了很多种土遗址保护方法,比如模拟苔藓、微生物等
在土壤表面形成的“自然结皮”,以加固夯土表面;利用化学试剂增强土壤黏合力,提
高表面抗风化能力;或者在顶部和冲沟里填补泥土沙石,作为“牺牲层”,避免遗址本
体受到侵蚀。这些方法有些已在西夏陵得到应用。“土遗址保护是世界性难题,每一座
陵搭、每一座夯土的情况都不相同,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办法,只能因地制宜。”他说。
6号陵紧贴贺兰山山脚,最远处的西北角台已经建到山脚缓坡上,将西夏陵与贺兰
山牢牢“钉”在一起。距离山体越近,受雨水、洪水的冲击越剧烈。杨善龙说,这座角
台原本已从中部裂开,保护团队横穿了一根木质锚杆,将断裂的两半固定在一起,再
填补沙土、碎石,灌入增强黏合力的化学浆液。这种锚固加灌浆的方法,已经在土遗址
保护中成熟运用,有“救命”之效。杨善龙与敦煌的同事长期参与西夏陵的保护工程。
西夏陵的遗存大多是土遗址,敦煌研究院是国内乃至全球土遗址保护技术最领先的机
构之一。最近20余年,敦煌研究院与西夏陵管理方合作,先后对全部9座帝陵和数十
高三九月语文试卷第2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