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光的色散
【知识点1】颜料的三原色 1
【知识点2】光带的七种颜色 2
【知识点3】白色光是多种色光混合成的复色光 2
【知识点4】物体的颜色 4
【题型1】光的色散原理 4
【题型2】紫外线 6
【题型3】红外线 7
【题型4】光的色散现象 9
【题型5】透明及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11
【题型6】综合 13
【题型7】色光的三原色 16
【知识点1】颜料的三原色
颜料的三原色是红、 黄、蓝。与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不同,颜料的三原色在混合时可以产生各种颜色,包括黑色。当红、黄、蓝三种颜料以不同的比例混合时,可以产生所有可能的颜色。
考查颜料的三原色,牢记即可。
例:人们把红、______、______三种颜色叫做颜料的三原色,如图所示,三种颜料按一定比例混合(阴影部分),可以形成______。
分析: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解析:解: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故图中阴影部分应标黑色。
故答案为:黄;蓝;黑色。
点评:此题综合考查物体的颜色、光三原色和光的色散等知识点,是一道基础题目。
注意与光的三原色的区分。
【知识点2】光带的七种颜色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屏上形成彩色光带,颜色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1)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2)不同的色光通过三棱镜的偏折程度不同,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
考查色散现象的理解以及彩色光带的颜色顺序,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等基础概念题出现。
例: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光的色散实验:将一束太阳光从三棱镜的上边界射入,用一张白纸在下边承接到一条彩色的光带,对此,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从左到右的排列顺序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B.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
C.温度计放在红光偏右位置示数会明显变大
D.温度计放在紫光偏左位置示数会变大
分析:白光是复色光,当经过三棱镜时,不同的光偏折程度不一样,就会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可见光光谱,在光谱中,紫光最易偏折,红光以外是红外线,红外线具有热效应;
紫光以外是紫外线,红外线和紫外线都具有能量,依据这些知识点即可判断。
解析:解:AB选项,白光是复色光,当经过三棱镜时,不同的光偏折程度不一样,就会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可见光光谱,证明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
在光谱中,紫光最易偏折,所以由图可知,从右至左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故A错误,B正确;
CD选项,红光偏右的位置是红外线,温度计放在这里示数会明显变大;紫光偏左是紫外线,紫外线具有能量,温度计的示数也会变大,故CD正确;
故选:A。
点评:熟练掌握光的色散的基础知识即可解答,基础题。
记忆性知识,牢记即可。
【知识点3】白色光是多种色光混合成的复色光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屏上形成彩色光带,颜色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1)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2)不同的色光通过三棱镜的偏折程度不同,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
考查色散现象的理解,白色光的概念,常以概念辨析题出现。
例: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各种单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太阳光的色散,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个实验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
B.我们看到光屏上的最下面是红光
C.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色散的原因是因为光经过三棱镜时发生了光的折射
分析:太阳光是复色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为七种色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在红光的外侧有红外线,在紫光的外侧有紫外线。
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解析:解:AB.光色散时,色光依次按照红、橙、黄、绿、蓝、靛、紫排布,红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最大,所以白屏上最上方的光是红光,最下面是紫光,而且光的色散说明太阳光包含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色光,故A正确,符合题意,B错误,不符合题意;
C.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所以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
D.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发生折射,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程度不同,于是分解成了各种单色光,故D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A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对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分析物理现象中所包含的细节。
记忆性知识,牢记即可。
【知识点4】物体的颜色
(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如红色塑料片呈红色就是因为它能透过红光,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如绿叶就只反射绿光,不反射其他颜色的光
(2)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而不吸收任何色光,黑色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而不反射任何色光。
考查不同物体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
例:北京香山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黄栌树叶红得像火焰一般。树叶呈现红色是因为,在阳光下树叶( )
A.仅反射了红光
B.吸收了红光
C.反射了红、绿、蓝光
D.吸收了红、绿、蓝光
分析: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或透过的色光决定的,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的物体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解析:解:树叶呈现红色是因为树叶反射红色光。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体的颜色,属于基础题目。
白色和无色的意义不同,白色物体是不透明物体,无色物体是透明物体,白色物体能反射各种色光,无色物体能透过各种色光。
【题型1】光的色散原理
【典型例题】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与彩虹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A.树下光斑
B.屏上的皮影
C.萌娃照镜
D.光的色散
【举一反三1】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一种复色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图中能正确表示白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的是( )
A. B. C. D.
【举一反三2】光的世界变幻莫测,奥秘无穷。雨后天空出现七色彩虹,这是光的_________现象,其中红、 _________、蓝三种颜色的光被称为光的“三基色”。
【举一反三3】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光带,如图所示,这个现象叫 _________,如果使用的是一块蓝色透明的三棱镜,我们在光屏上将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七彩光带。
【举一反三4】(2022·河北唐山期中)(1)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玄贞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宽之状”,这是光的 现象,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将红、 、蓝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它颜色的光。
(2)如图所示是一根直树枝斜插在湖水中的一张照片,OB是树枝经过 形成的像,OC是树枝 形成的像。(选填“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或“光的折射”)
【题型2】紫外线
【典型例题】关于不可见光和不可听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能够听到次声波
B.红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C.超声波具有能量,医学上可用来粉碎结石
D.电视机的遥控器靠紫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
【举一反三1】(2023·江苏南通期中)下列生活、生产中的器具,其工作原理主要利用了紫外线特性的是( )
A.验钞机 B.浴霸 C.电焊用面罩 D.感应式水龙头
【举一反三2】下列关于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验钞机利用紫外线来显示钞票上隐藏的标记,因为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C.小孔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
D.“一石击破水中天”,这里的“天”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举一反三3】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医院的手术房、病房常用红外线灯灭菌
B.红光和绿光可以混合成黄色光,所以用红光照绿色衣服时看到的衣服是黄色的
C.雨后彩虹现象说明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
D.高楼大厦采用玻璃幕墙作为外墙装饰,容易发生漫反射,造成“光污染”
【举一反三4】(2022·山西晋中二模)资料表明:将皮肤晒黑的罪魁祸首是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每逢夏季,人们会采购各式防晒服来防止晒黑。“牛顿实验小组”的同学们想探究衣服的防晒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于是,同学们收集大量衣服,借助光纤探头和计算机来测量紫外线的透过率,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以下是同学们记录的实验数据: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1)该实验是通过比较 来分析衣服的防晒效果的;
(2)比较实验1、2得到的结论是: ;
(3)请你根据实验数据,为夏季户外活动担心晒黑的朋友提出一条合理的着装建议: 。
【题型3】红外线
【典型例题】如图所示,感应水龙头无需人体直接接触,当手伸进感应窗前的感应区域时,机器自动出水;当手离开感应窗前的感应区域时,机器自动关水,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细菌交叉感染。感应水龙头能实现自动控制主要是利用感应窗接收的( )
A.红外线 B.次声波 C.超声波 D.紫外线
【举一反三1】绝大多数鱼类的体温与周围水温相同,然而,生活在海水中的月鱼,其体温比周围水温高。为证实这一点,可对水中月鱼进行拍照,应选用的器材是( )
A.红外照相机 B.可见光照相机 C.紫外光成像仪 D.超声波成像仪
【举一反三2】如下图,一般小区电梯内壁是抛光的不锈钢板。电梯门打开时,小红看到“自己”,这是由于光发生反射而形成的_____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走进电梯,“像”会_____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她。门上的传感器通过_____________(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感知乘客,确定是否关门。
【举一反三3】(2023·江苏盐城期中)疫情防控期间,小明是班级的卫生员,负责使用红外测温仪测量同学们的体温,在测量过程中发现同学们之间的体温相差较大,同一位同学连续三次体温测量值不相同。为了能够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小明提出猜想:体温的测量值可能与测温的部位、测量的距离有关。并进行了下面的探究活动:
(1)探究与测温部位的关系时,保持测温仪与人体的 相同。对四位同学的额头与手腕分别进行了测量,数据记录如表:
实验数据表明,小明的猜想是正确的。小明建议要考虑不同部位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2)探究与测温距离的关系时,保持 相同,实验数据如表:
由数据可知,在有效测温距离内,所测体温值与测温距离 (选填“有关”或“无关” ,小明建议这种型号测温仪的有效测温距离在 cm以内;
(3)小明进行深入探究,找来了如图所示红外测温仪的结构简图。当近距离正对测量时,人体辐射的红外线通过 会聚于图中红外探测器中心位置,再经过放大器、处理器,最终将温度显示在显示器上。
【题型4】光的色散现象
【典型例题】2024年4月10日上午,广州上空出现日晕景观,如图所示,该现象中阳光被分解成了红、橙、黄、绿等多种颜色后,在太阳周围就出现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日晕形成的主要原理与下列光学现象相同的是( )
A.雨后彩虹
B.小猫照镜子
C.树下圆光斑
D.照虾画画
【举一反三1】如图所示的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
A.日环食
B.钢勺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
C.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
D.雨后天空中出现彩虹
【举一反三2】2024年5月21日昆明出现日晕现象(如图所示),该现象是由太阳照射在由冰晶构成的卷层云后,阳光被分解成了红、黄、绿、紫等多种颜色,这样太阳周围就出现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据此推测“日晕”现象的原理与下列光学现象相同的是( )
A.
B.
C.
D.
【举一反三3】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_________利用三棱镜揭开了光的颜色之谜;我国早在唐朝时期就记载了著名的“人工彩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出自唐朝张志和《玄真子》),这是_________现象。
【举一反三4】小明按如图所示的方法探究“光的色散现象”。
(1)小明在测量不同色光区域的温度时,惊奇地发现:将温度计放在红光的外侧时,温度计的示数会________;说明红光的外侧有一种不可见光,这种光叫做__________。
(2)若在紫光的外侧放置涂有荧光物质的纸条,则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在紫光的外侧也存在着一种不可见光,这种光叫做________。
【题型5】透明及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典型例题】少年合唱团统一戴黄帽子,系红领巾,着白上衣、蓝裤子彩排时,舞台灯光师为他们做配光试验,当用某种舞台追光灯照射时,结果台下的人看了直摇头:红领巾鲜红,白上衣浅红,黄帽子灰暗,而蓝裤子则变成了黑色。你知道当时追光灯射出的是什么色光吗 ( )
A.红光 B.蓝光 C.黄光 D.绿光
【举一反三1】黑白照片进行暗室加工时,所用温度计的液注是蓝色的,而不是红色的,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蓝色液柱在红光下看得更清楚.
B.温度计的蓝色液柱在红光照射下是黑的
C.暗室安全灯是红灯,因而一切物体看来都是红的.温度计的红色液柱在这种环境中不易看清
D.红色液柱在红灯照射下反射白光.
【举一反三2】(2022·江苏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校考期中)我国目前已经掌握了舰载机夜间起降技术,其中的一种方法是在航母舰尾装上如图所示的装置,打开光源,照射到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的透明玻璃板上,对着即将降落的舰载机。当飞行员看到的玻璃颜色为红色时,说明飞机高于正确降落路线,当看到的玻璃颜色为蓝色时,说明低于降落路线;当看到的玻璃颜色为绿色时,说明路线正确。则该装置的光源必须是( )
A.红光 B.绿光 C.蓝光 D.白光
【举一反三3】国庆假期,在溱湖风景区内,小明用装有滤色镜的照相机给一株绿叶白花的睡莲拍照,在洗出来的照片上看到的却是黑叶红花,那么滤色镜玻璃的颜色可能是( )
A.黑色 B. 红色 C. 绿色 D. 白色
【举一反三4】日桃花盛开,花呈红色是因为桃花 (选填“吸收”或“反射”)了红色光。公园内,清澈的湖水中鱼翔浅底,看到水中的“鱼”是光的 (选填“折射”或“反射”)形成的。
【举一反三5】如图所示为航天员吹奏葫芦丝的情景,葫芦丝是靠空气柱 发声的;小明同学看到实验舱内贴着“国泰民安”的红色对联,这是因为红色纸张 (填“反射”或“吸收”)了红光。
【举一反三6】(2022·广东惠州期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光照到不透明物体上时,一部分光被物体反射,一部分光被物体吸收。不同物体对光的反射和吸收情况不同,它反射与自己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与自己颜色不同的色光,物体反射所有的色光,就显示白色。物体吸收所有的色光,就显示黑色。如红色的物体只反射红色光,因此看到的是红色;若只有蓝色光照在红色不透明物体身上,唯一的蓝色光又被吸收,所以看到的是黑色。
(1)一个物体呈现白色,则该物体能 所有的色光,呈现黑色,则该物体能 (均选填“吸收”或“反射”)所有的色光;
(2)红、 、蓝是色光的三原色。白光照到红色的颜料上,颜料呈现 色,用该颜料在一张白纸上写上字,把它拿到暗室,用绿光照射,看到 色的字写在 色的纸上;
(3)放映彩色电影的荧幕用 色的幕布更合适。
【举一反三7】下雨天小明拍摄的一张图片如图所示,地面上出现的伞的倒影,属于光的_________现象,我们看到掉落的树叶是“黄色的”,是因为这些树叶能够_________(选填“反射”或“吸收”)黄光。
【题型6】综合
【典型例题】下列设备中,利用紫外线工作的是( )
A.感应水龙头
B.非接触温度计
C.电视遥控器
D.验钞机
【举一反三1】(2022·乌鲁木齐市第70中校考期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彩虹是光的色散形成的
B.高温物体会向外辐射较强的紫外线
C.电视机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
D.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举一反三2】(2023·河南周口淮阳第一高级中学三模)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中有一群被称为“银发知播”的特殊群体,春蚕不老,夕阳正红,他们用直播开设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大学,用白发人创造的流量,传播知识与文化。关于他们在直播中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直播使用的手机屏幕的彩色画面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组成的
B.直播画面可以通过超声波传递给看直播的人群
C.直播中有观众反映黑板反光看不清,这是因为黑板发生了镜面反射
D.银发老师讲课时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举一反三3】(2022·乌鲁木齐市第70中校考期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彩虹是光的色散形成的
B.高温物体会向外辐射较强的紫外线
C.电视机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
D.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举一反三4】我们做实验的时候通常需要通过一些方法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1)在做鼓面振动的实验中,为了显示鼓面的振动,我们可以在鼓面上__________________。
(2)在做光的直线传播实验中,为了显示光路,我们需要在空气中_________。
(3)利用光的色散实验器材,将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红光的外侧,过一会儿,发现温度计的示数升高,为使温度计示数上升更加明显可以_________(玻璃泡靠近三棱镜)。
(4)在用点燃的蜡烛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为了能够更加清晰看到像,可以选择在较_________的环境下完成实验。
【举一反三5】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红外测温仪
红外测温仪是一种非接触式辐射能量探测仪。如图1甲为某手持红外测温仪。红外测温仪工作时,会探测物体辐射的红外能量,并将红外能量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最后将电信号转变为被测物体的温度值。红外测温仪具有测温范围大、测量精度高、响应时间短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
任何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能量。物体辐射红外能量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和辐射的红外波长有关,其关系如图1乙所示。红外测温仪测量物体温度时,测温仪除了会接受到物体辐射的红外能量,还会接受到物体表面反射的红外能量,从而影响测量的准确度。测量物体温度时,红外测温仪通常会探测物体辐射的最佳红外波长,以便接受到更多的红外能量,提高测量的精度。
(1)物体的温度越高,其辐射的红外能量越 ________(选填“大”或“小”);
(2)红外线测温仪是通过探测________(选填“测温枪”或“人体”)发出红外线来测体温的;
(3)物体的温度一定时,物体辐射能量的大小与波长的关系是________;
A.波长越长,辐射的能量越大
B.波长越长,辐射的能量越小
C.随着波长的增加,辐射能量先减小后增大
D.随着波长的增加,辐射能量先增大后减小
(4)测量高温物体的温度时,红外测温仪应探测波长________(选填“较长”或“较短”)的红外波;
(5)物体红外辐射的峰值波长与物体温度的关系图象可能是图2中的________。
【举一反三6】为了做好冬季传染病防控工作,学校工作人员每天喷洒消毒液,并对进入校园的人员测量体温。安装在校门口的自动测温系统是利用人体发出的_________(选填“红外线”“紫外线”或“超声波”)来测量体温的。每天喷洒到地面的消毒液不久之后会消失,这是因为消毒液_________热,发生了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举一反三7】在本次商贸集市上,某同学发现了如图所示的一个“3D”打印作品——火灾报警器,当这位同学打开报警器的开关后就立刻听到了刺耳的报警声,经研究才发现是因为当天下午太阳光太强烈,报警器检测到了太阳辐射的强烈的_________(填“红外线”或“紫外线”),且报警声通过_________传入同学的耳朵。
【题型7】色光的三原色
【典型例题】校园艺术节上,一群穿红色裙子的演员正在舞台上表演,背景是明亮的LED大屏播放着精美的画面,将演出场景烘托得异彩纷呈。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观众能从各个角度看到演员,是由于光发生了漫反射
B.LED大屏上的彩色画面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C.遥控器是通过红外线控制遥控大屏的
D.发光的LED大屏不属于光源
【举一反三1】2023年10月28日,杭州亚残运会的全部比赛结束。闭幕式时,会场上方响起了璀璨夺目的烟花,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璀璨夺目的烟花不是光源
B.在远处看烟花时,总是先看到烟花,后听到烟花的爆炸声
C.烟花呈现多种颜色,是由红、黄和绿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
D.观众在空旷的地方能从不同的地方看到烟花,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
【举一反三2】(2023·云南德宏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视机多彩的画面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B.镜面反射遵循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反射定律
C.近视眼同学所戴的眼镜是凹透镜,其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D.利用红外线能制成夜视仪,所以红外线也能让人民币上的荧光物质发光
【举一反三3】光的世界精彩纷呈,绚丽多彩,下列有关光学知识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光总是沿直线传播
B.在《玄真子》中记载“背日喷乎水,成虹宽之水”是光的色散
C.彩色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光组成
D.昆明湖瀑布公园岸边的美景在湖水中的倒影是实像
【举一反三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智能手机
在信息量猛增的今天,智能手机是信息交流的必备工具,智能手机除了具备手机的通话功能外,还具备了PDA的大部分功能,特别是个人信息管理以及基于无线数据通信的浏览器,GPS和电子邮件功能。可以下载应用程序、音乐、图片、视频等。
移动互联时代,智能手机的使用,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也有研究人员认为,频繁使用智能手机可能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手机在使用过程中,蕴含着许多的物理知识,小华同学学了物理知识后,对手机的一些功能进行了科学探究。
(1)有些人用手机看视频时,喜欢倍速播放,当手机倍速播放视频时,声音的音调 ________(选填“变高”“变低”或“不变”)。
(2)玩手机时,可以看到屏幕上出现各种艳丽色彩,这些色彩是由红、________、蓝三种颜色的光通过适当比例混合得到的。
(3)熄屏时,有人会把屏幕当成镜子使用,其成像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举一反三5】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玄真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这是光的________现象,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将红、________、蓝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他颜色的光。
【举一反三6】彩色电视机画面上丰富的色彩是由红、________、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电视机遥控器可以发出________(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实现对电视的遥控。4.5光的色散
【知识点1】颜料的三原色 1
【知识点2】光带的七种颜色 2
【知识点3】白色光是多种色光混合成的复色光 2
【知识点4】物体的颜色 4
【题型1】光的色散原理 4
【题型2】紫外线 7
【题型3】红外线 9
【题型4】光的色散现象 11
【题型5】透明及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15
【题型6】综合 18
【题型7】色光的三原色 22
【知识点1】颜料的三原色
颜料的三原色是红、 黄、蓝。与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不同,颜料的三原色在混合时可以产生各种颜色,包括黑色。当红、黄、蓝三种颜料以不同的比例混合时,可以产生所有可能的颜色。
考查颜料的三原色,牢记即可。
例:人们把红、______、______三种颜色叫做颜料的三原色,如图所示,三种颜料按一定比例混合(阴影部分),可以形成______。
分析: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解析:解: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故图中阴影部分应标黑色。
故答案为:黄;蓝;黑色。
点评:此题综合考查物体的颜色、光三原色和光的色散等知识点,是一道基础题目。
注意与光的三原色的区分。
【知识点2】光带的七种颜色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屏上形成彩色光带,颜色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1)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2)不同的色光通过三棱镜的偏折程度不同,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
考查色散现象的理解以及彩色光带的颜色顺序,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等基础概念题出现。
例: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光的色散实验:将一束太阳光从三棱镜的上边界射入,用一张白纸在下边承接到一条彩色的光带,对此,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从左到右的排列顺序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B.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
C.温度计放在红光偏右位置示数会明显变大
D.温度计放在紫光偏左位置示数会变大
分析:白光是复色光,当经过三棱镜时,不同的光偏折程度不一样,就会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可见光光谱,在光谱中,紫光最易偏折,红光以外是红外线,红外线具有热效应;
紫光以外是紫外线,红外线和紫外线都具有能量,依据这些知识点即可判断。
解析:解:AB选项,白光是复色光,当经过三棱镜时,不同的光偏折程度不一样,就会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可见光光谱,证明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
在光谱中,紫光最易偏折,所以由图可知,从右至左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故A错误,B正确;
CD选项,红光偏右的位置是红外线,温度计放在这里示数会明显变大;紫光偏左是紫外线,紫外线具有能量,温度计的示数也会变大,故CD正确;
故选:A。
点评:熟练掌握光的色散的基础知识即可解答,基础题。
记忆性知识,牢记即可。
【知识点3】白色光是多种色光混合成的复色光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屏上形成彩色光带,颜色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1)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2)不同的色光通过三棱镜的偏折程度不同,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
考查色散现象的理解,白色光的概念,常以概念辨析题出现。
例: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各种单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太阳光的色散,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个实验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
B.我们看到光屏上的最下面是红光
C.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色散的原因是因为光经过三棱镜时发生了光的折射
分析:太阳光是复色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为七种色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在红光的外侧有红外线,在紫光的外侧有紫外线。
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解析:解:AB.光色散时,色光依次按照红、橙、黄、绿、蓝、靛、紫排布,红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最大,所以白屏上最上方的光是红光,最下面是紫光,而且光的色散说明太阳光包含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色光,故A正确,符合题意,B错误,不符合题意;
C.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所以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
D.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发生折射,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程度不同,于是分解成了各种单色光,故D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A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对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分析物理现象中所包含的细节。
记忆性知识,牢记即可。
【知识点4】物体的颜色
(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如红色塑料片呈红色就是因为它能透过红光,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如绿叶就只反射绿光,不反射其他颜色的光
(2)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而不吸收任何色光,黑色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而不反射任何色光。
考查不同物体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
例:北京香山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黄栌树叶红得像火焰一般。树叶呈现红色是因为,在阳光下树叶( )
A.仅反射了红光
B.吸收了红光
C.反射了红、绿、蓝光
D.吸收了红、绿、蓝光
分析: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或透过的色光决定的,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的物体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解析:解:树叶呈现红色是因为树叶反射红色光。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体的颜色,属于基础题目。
白色和无色的意义不同,白色物体是不透明物体,无色物体是透明物体,白色物体能反射各种色光,无色物体能透过各种色光。
【题型1】光的色散原理
【典型例题】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与彩虹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A.树下光斑
B.屏上的皮影
C.萌娃照镜
D.光的色散
【答案】D
【解析】彩虹形成原理是光经过不均匀大气时发生的折射现象;
树下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A错误;
屏上的皮影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B错误;
萌娃照镜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
光的色散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正确。
【举一反三1】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一种复色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图中能正确表示白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所以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红光在最上面,紫光在最下方.
【举一反三2】光的世界变幻莫测,奥秘无穷。雨后天空出现七色彩虹,这是光的_________现象,其中红、 _________、蓝三种颜色的光被称为光的“三基色”。
【答案】色散 绿
【举一反三3】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光带,如图所示,这个现象叫 _________,如果使用的是一块蓝色透明的三棱镜,我们在光屏上将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七彩光带。
【答案】光的色散 不能
【解析】(1)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这个现象叫光的色散;
(2)如果使用的是一块蓝色透明的三棱镜,蓝色透明的三棱镜只允许蓝光通过,光屏上只能呈现蓝色,则我们将不能看到七彩光带。
【举一反三4】(2022·河北唐山期中)(1)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玄贞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宽之状”,这是光的 现象,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将红、 、蓝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它颜色的光。
(2)如图所示是一根直树枝斜插在湖水中的一张照片,OB是树枝经过 形成的像,OC是树枝 形成的像。(选填“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或“光的折射”)
【答案】(1)折射或色散 绿 (2)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
【解析】(1)“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描写的是“人工虹”,这是喷出水后,空中有大量的小水滴,太阳光照在这些小水滴上,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也就是光的色散。将红、绿、蓝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其它色光,这三种色光就是光的三原色。(2)树枝斜插在湖水中,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树枝在平面镜中成像,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OB是树枝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像。斜插看在湖水中的树枝,由于光从水中进入空气时发生偏折,树枝看起来会向上偏折,故OC是树枝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题型2】紫外线
【典型例题】关于不可见光和不可听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能够听到次声波
B.红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C.超声波具有能量,医学上可用来粉碎结石
D.电视机的遥控器靠紫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
【答案】C
【举一反三1】(2023·江苏南通期中)下列生活、生产中的器具,其工作原理主要利用了紫外线特性的是( )
A.验钞机 B.浴霸 C.电焊用面罩 D.感应式水龙头
【答案】A
【解析】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的原理制成的,故A符合题意;浴霸会发出红外线,利用了红外线的热效应显著的特点,故B不符合题意;电焊用面罩会过滤掉对眼睛有害的红外线与紫外线,故C不符合题意;感应式水龙头靠红外线控制出水,故D不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2】下列关于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验钞机利用紫外线来显示钞票上隐藏的标记,因为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C.小孔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
D.“一石击破水中天”,这里的“天”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答案】AB
【解析】根据紫外线的应用可知,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所以在验钞机上应用,故A正确;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0×108m/s,故B正确;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故C错误;
“一石击破水中天”,这里的“天”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D错误。
【举一反三3】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医院的手术房、病房常用红外线灯灭菌
B.红光和绿光可以混合成黄色光,所以用红光照绿色衣服时看到的衣服是黄色的
C.雨后彩虹现象说明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
D.高楼大厦采用玻璃幕墙作为外墙装饰,容易发生漫反射,造成“光污染”
【答案】C
【解析】医院的手术房、病房常用紫外线灯灭菌,故A错误。
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和物体相同颜色的光,红光照绿色衣服时,绿色衣服吸收红光的光,看到的衣服是黑色,故B错误。
雨后彩虹现象是光的折射现象,将太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色光,说明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故C正确。
楼大厦采用玻璃幕墙作为外墙装饰,容易发生镜面反射,造成“光污染”,故D错误。
故选:C。
【举一反三4】(2022·山西晋中二模)资料表明:将皮肤晒黑的罪魁祸首是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每逢夏季,人们会采购各式防晒服来防止晒黑。“牛顿实验小组”的同学们想探究衣服的防晒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于是,同学们收集大量衣服,借助光纤探头和计算机来测量紫外线的透过率,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以下是同学们记录的实验数据: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1)该实验是通过比较 来分析衣服的防晒效果的;
(2)比较实验1、2得到的结论是: ;
(3)请你根据实验数据,为夏季户外活动担心晒黑的朋友提出一条合理的着装建议: 。
【答案】(1)紫外线的透过率 (2)材质相同、层数相同的黑色衣服比白色衣服防晒效果好 (3)最好穿全棉材质的衣服,且黑色衣服最佳
【解析】(1)由题和表格可知,可通过比较紫外线透过率来分析衣服的防晒效果,透过率越低,衣服的防晒效果越好。(2)比较实验1、2,在衣服材质和衣服布料层数相同时,黑色衣服的紫外线透过率较低,可得到结论:材质相同、层数相同的黑色衣服比白色衣服防晒效果好。(3)比较所有数据可以发现全棉材质的黑色衣服紫外线透过率最低,故夏季户外活动担心晒黑的朋友最好穿全棉材质的衣服,且黑色衣服最佳。
【题型3】红外线
【典型例题】如图所示,感应水龙头无需人体直接接触,当手伸进感应窗前的感应区域时,机器自动出水;当手离开感应窗前的感应区域时,机器自动关水,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细菌交叉感染。感应水龙头能实现自动控制主要是利用感应窗接收的( )
A.红外线 B.次声波 C.超声波 D.紫外线
【答案】A
【解析】感应水龙头能实现自动控制主要是利用感应窗接收的红外线来工作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1】绝大多数鱼类的体温与周围水温相同,然而,生活在海水中的月鱼,其体温比周围水温高。为证实这一点,可对水中月鱼进行拍照,应选用的器材是( )
A.红外照相机 B.可见光照相机 C.紫外光成像仪 D.超声波成像仪
【答案】A
【解析】红外线的主要特征是热作用强。生活在海水中的月鱼,其体温比周围水温高。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所以对水中月鱼进行拍照,应选用红外照相机。故选A。
【举一反三2】如下图,一般小区电梯内壁是抛光的不锈钢板。电梯门打开时,小红看到“自己”,这是由于光发生反射而形成的_____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走进电梯,“像”会_____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她。门上的传感器通过_____________(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感知乘客,确定是否关门。
【答案】虚 靠近 红外线
【解析】电梯门打开时,小红看到“自己”,这是由于光发生反射而形成的虚像;走进电梯,“像”会靠近她。门上的传感器通过红外线感知乘客,确定是否关门。
【举一反三3】(2023·江苏盐城期中)疫情防控期间,小明是班级的卫生员,负责使用红外测温仪测量同学们的体温,在测量过程中发现同学们之间的体温相差较大,同一位同学连续三次体温测量值不相同。为了能够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小明提出猜想:体温的测量值可能与测温的部位、测量的距离有关。并进行了下面的探究活动:
(1)探究与测温部位的关系时,保持测温仪与人体的 相同。对四位同学的额头与手腕分别进行了测量,数据记录如表:
实验数据表明,小明的猜想是正确的。小明建议要考虑不同部位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2)探究与测温距离的关系时,保持 相同,实验数据如表:
由数据可知,在有效测温距离内,所测体温值与测温距离 (选填“有关”或“无关” ,小明建议这种型号测温仪的有效测温距离在 cm以内;
(3)小明进行深入探究,找来了如图所示红外测温仪的结构简图。当近距离正对测量时,人体辐射的红外线通过 会聚于图中红外探测器中心位置,再经过放大器、处理器,最终将温度显示在显示器上。
【答案】(1)测量的距离 (2)测温的部位 无关 3
(3)凸透镜
【解析】(1)体温的测量值可能与测温的部位、测量的距离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探究与人体的测温部位的关系时,要保持测温仪与人体的测量的距离相同。
(2)由控制变量法探究与测温距离的关系时,要保持测温的部位相同。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有效测温距离在3cm以内,测温的温度都为36.5℃,超过3cm距离越远,测量的温度越低,所以在有效测温距离内测得的体温值与测温距离无关,这种信号测温仪的有效测温距离在3cm以内。
(3)上图中透镜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当近距离正对测量时,人体辐射的红外线通过凸透镜会聚于图中红外探测器中心位置。
【题型4】光的色散现象
【典型例题】2024年4月10日上午,广州上空出现日晕景观,如图所示,该现象中阳光被分解成了红、橙、黄、绿等多种颜色后,在太阳周围就出现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日晕形成的主要原理与下列光学现象相同的是( )
A.雨后彩虹
B.小猫照镜子
C.树下圆光斑
D.照虾画画
【答案】A
【解析】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正确;小猫照镜子是光的反射,属于平面镜成像,故B错误;树下圆光斑是小孔成像,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故C错误;照虾画画利用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故D错误。
【举一反三1】如图所示的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
A.日环食
B.钢勺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
C.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
D.雨后天空中出现彩虹
【答案】D
【解析】日环食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不合题意;
钢勺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是光的折射现象,不合题意;
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不合题意;
雨后天空中出现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2】2024年5月21日昆明出现日晕现象(如图所示),该现象是由太阳照射在由冰晶构成的卷层云后,阳光被分解成了红、黄、绿、紫等多种颜色,这样太阳周围就出现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据此推测“日晕”现象的原理与下列光学现象相同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拱桥的倒影,其形成原理是光的反射,故A不合题意;海市蜃楼是光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后发生折射,不是光的色散现象,故B符合题意;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C不合题意;日食,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D不合题意。
【举一反三3】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_________利用三棱镜揭开了光的颜色之谜;我国早在唐朝时期就记载了著名的“人工彩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出自唐朝张志和《玄真子》),这是_________现象。
【答案】牛顿 光的色散
【解析】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利用三棱镜揭开了光的颜色之谜;
“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这是彩虹现象,彩虹是由于阳光射到空气的小水滴里,小水滴起到了三棱镜作用,太阳光发生了色散现象。
【举一反三4】小明按如图所示的方法探究“光的色散现象”。
(1)小明在测量不同色光区域的温度时,惊奇地发现:将温度计放在红光的外侧时,温度计的示数会________;说明红光的外侧有一种不可见光,这种光叫做__________。
(2)若在紫光的外侧放置涂有荧光物质的纸条,则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在紫光的外侧也存在着一种不可见光,这种光叫做________。
【答案】(1)升高 红外线 (2)纸条上的荧光物质发光 紫外线
【解析】(1)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它位于红色光的外面,所以把温度计应放在红光的外侧,温度计的示数会升高。
(2)在紫光之外有看不见的紫外线,紫外线最显著的效应是荧光效应,它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
【题型5】透明及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典型例题】少年合唱团统一戴黄帽子,系红领巾,着白上衣、蓝裤子彩排时,舞台灯光师为他们做配光试验,当用某种舞台追光灯照射时,结果台下的人看了直摇头:红领巾鲜红,白上衣浅红,黄帽子灰暗,而蓝裤子则变成了黑色。你知道当时追光灯射出的是什么色光吗 ( )
A.红光 B.蓝光 C.黄光 D.绿光
【答案】A
【解析】色光照在白色的物体上和照在和色光相同的颜色的物体上时,物体的颜色和色光的颜色相同;照在其他颜色的物体上时都是黑色。
【举一反三1】黑白照片进行暗室加工时,所用温度计的液注是蓝色的,而不是红色的,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蓝色液柱在红光下看得更清楚.
B.温度计的蓝色液柱在红光照射下是黑的
C.暗室安全灯是红灯,因而一切物体看来都是红的.温度计的红色液柱在这种环境中不易看清
D.红色液柱在红灯照射下反射白光.
【答案】D
【解析】暗室里的灯是红灯,发出红光,暗室内的有些物体能够反射红光,暗室看起来红色的,温度计的红色液柱在这种环境中不易看清.而温度计的蓝色液柱在红光照射下不能够反射红光,所以看到的是黑色,这样看得更清楚.
【举一反三2】(2022·江苏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校考期中)我国目前已经掌握了舰载机夜间起降技术,其中的一种方法是在航母舰尾装上如图所示的装置,打开光源,照射到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的透明玻璃板上,对着即将降落的舰载机。当飞行员看到的玻璃颜色为红色时,说明飞机高于正确降落路线,当看到的玻璃颜色为蓝色时,说明低于降落路线;当看到的玻璃颜色为绿色时,说明路线正确。则该装置的光源必须是( )
A.红光 B.绿光 C.蓝光 D.白光
【答案】D
【解析】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光源照射到红玻璃上,红玻璃只能透过红光,光源照射到绿玻璃上,绿玻璃只能透过绿光,光源照射到蓝玻璃上,蓝玻璃只能透过蓝光,飞行员可以看到三种颜色的光,白光是一种复色光,说明光源发出的是白光。
【举一反三3】国庆假期,在溱湖风景区内,小明用装有滤色镜的照相机给一株绿叶白花的睡莲拍照,在洗出来的照片上看到的却是黑叶红花,那么滤色镜玻璃的颜色可能是( )
A.黑色 B. 红色 C. 绿色 D. 白色
【答案】B
【解析】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光色决定.照片上的花为红花,说明只有红色光能通过,因此滤色镜玻璃的颜色是红色的。
【举一反三4】日桃花盛开,花呈红色是因为桃花 (选填“吸收”或“反射”)了红色光。公园内,清澈的湖水中鱼翔浅底,看到水中的“鱼”是光的 (选填“折射”或“反射”)形成的。
【答案】反射;折射
【解析】桃花呈红色是因为桃花只能反射红光,吸收其它色光;清澈的湖水中鱼翔浅底,看到水中的“鱼”是由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形成的虚像。
【举一反三5】如图所示为航天员吹奏葫芦丝的情景,葫芦丝是靠空气柱 发声的;小明同学看到实验舱内贴着“国泰民安”的红色对联,这是因为红色纸张 (填“反射”或“吸收”)了红光。
【答案】振动;反射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葫芦丝是靠空气柱振动发生的;对联成红色,这是因为红色纸张反射红光。
【举一反三6】(2022·广东惠州期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光照到不透明物体上时,一部分光被物体反射,一部分光被物体吸收。不同物体对光的反射和吸收情况不同,它反射与自己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与自己颜色不同的色光,物体反射所有的色光,就显示白色。物体吸收所有的色光,就显示黑色。如红色的物体只反射红色光,因此看到的是红色;若只有蓝色光照在红色不透明物体身上,唯一的蓝色光又被吸收,所以看到的是黑色。
(1)一个物体呈现白色,则该物体能 所有的色光,呈现黑色,则该物体能 (均选填“吸收”或“反射”)所有的色光;
(2)红、 、蓝是色光的三原色。白光照到红色的颜料上,颜料呈现 色,用该颜料在一张白纸上写上字,把它拿到暗室,用绿光照射,看到 色的字写在 色的纸上;
(3)放映彩色电影的荧幕用 色的幕布更合适。
【答案】(1)反射 吸收 (2)绿 红 黑 绿 (3)白
【解析】(1)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各种色光混合后呈白色光,白光是复色光;黑色物体能吸收所有的色光。(2)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的比例可以混合成除白光以外的所有色光,因此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红色的颜料反射红色的光,其他颜色的光被吸收了,颜料呈现红色,绿光被红色的字迹吸收;但是白色的纸反射所有的色光,所以看到的是黑色的字写在绿色纸上;
(3)放映彩色电影的荧幕需要反射所有的色光,所以应该用白色的幕布更合适。
【举一反三7】下雨天小明拍摄的一张图片如图所示,地面上出现的伞的倒影,属于光的_________现象,我们看到掉落的树叶是“黄色的”,是因为这些树叶能够_________(选填“反射”或“吸收”)黄光。
【答案】反射 反射
【解析】地面上有水时相当于一面镜子,倒影是伞经过平面镜反射形成的虚像,属于光的反射。
太阳光照在黄色的花朵上,其他颜色的光都被花朵吸收了,只有黄光被反射,故呈现黄色。
【题型6】综合
【典型例题】下列设备中,利用紫外线工作的是( )
A.感应水龙头
B.非接触温度计
C.电视遥控器
D.验钞机
【答案】D
【举一反三1】(2022·乌鲁木齐市第70中校考期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彩虹是光的色散形成的
B.高温物体会向外辐射较强的紫外线
C.电视机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
D.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答案】B
【解析】雨过天晴,天空出现了美丽的彩虹,这是由于空气中有大量的水,将太阳光进行折射。它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高温物体会向外辐射较强的红外线,故B错误,符合题意;遥控器通过前面的二极管可以发出红外线,电视机接收红外线,实现无线遥控,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红、绿、蓝三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2】(2023·河南周口淮阳第一高级中学三模)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中有一群被称为“银发知播”的特殊群体,春蚕不老,夕阳正红,他们用直播开设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大学,用白发人创造的流量,传播知识与文化。关于他们在直播中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直播使用的手机屏幕的彩色画面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组成的
B.直播画面可以通过超声波传递给看直播的人群
C.直播中有观众反映黑板反光看不清,这是因为黑板发生了镜面反射
D.银发老师讲课时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答案】C
【解析】直播使用的手机屏幕的彩色画面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组成的,故A错误;直播画面是通过电磁波传递给看直播的人群,故B错误;光发生漫反射时,光向四面八方发射,所以在那个角度都可以看见,而直播中有观众反映黑板反光看不清,这是因为黑板发生了镜面反射,故C正确;银发老师讲课时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D错误。
【举一反三3】(2022·乌鲁木齐市第70中校考期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彩虹是光的色散形成的
B.高温物体会向外辐射较强的紫外线
C.电视机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
D.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答案】B
【解析】雨过天晴,天空出现了美丽的彩虹,这是由于空气中有大量的水,将太阳光进行折射。它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高温物体会向外辐射较强的红外线,故B错误,符合题意;遥控器通过前面的二极管可以发出红外线,电视机接收红外线,实现无线遥控,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红、绿、蓝三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4】我们做实验的时候通常需要通过一些方法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1)在做鼓面振动的实验中,为了显示鼓面的振动,我们可以在鼓面上__________________。
(2)在做光的直线传播实验中,为了显示光路,我们需要在空气中_________。
(3)利用光的色散实验器材,将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红光的外侧,过一会儿,发现温度计的示数升高,为使温度计示数上升更加明显可以_________(玻璃泡靠近三棱镜)。
(4)在用点燃的蜡烛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为了能够更加清晰看到像,可以选择在较_________的环境下完成实验。
【答案】(1)放纸屑、小沙粒、小米粒等 (2)喷洒烟雾、水雾 (3)将温度计玻璃泡涂成黑色 (4)暗
【举一反三5】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红外测温仪
红外测温仪是一种非接触式辐射能量探测仪。如图1甲为某手持红外测温仪。红外测温仪工作时,会探测物体辐射的红外能量,并将红外能量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最后将电信号转变为被测物体的温度值。红外测温仪具有测温范围大、测量精度高、响应时间短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
任何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能量。物体辐射红外能量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和辐射的红外波长有关,其关系如图1乙所示。红外测温仪测量物体温度时,测温仪除了会接受到物体辐射的红外能量,还会接受到物体表面反射的红外能量,从而影响测量的准确度。测量物体温度时,红外测温仪通常会探测物体辐射的最佳红外波长,以便接受到更多的红外能量,提高测量的精度。
(1)物体的温度越高,其辐射的红外能量越 ________(选填“大”或“小”);
(2)红外线测温仪是通过探测________(选填“测温枪”或“人体”)发出红外线来测体温的;
(3)物体的温度一定时,物体辐射能量的大小与波长的关系是________;
A.波长越长,辐射的能量越大
B.波长越长,辐射的能量越小
C.随着波长的增加,辐射能量先减小后增大
D.随着波长的增加,辐射能量先增大后减小
(4)测量高温物体的温度时,红外测温仪应探测波长________(选填“较长”或“较短”)的红外波;
(5)物体红外辐射的峰值波长与物体温度的关系图象可能是图2中的________。
【答案】(1)大 (2)人体 (3)D (4)较短 (5)C
【解析】(1)由图乙可知,波长相同时,温度越高,所对应的纵坐标越大,即红外能量越大;
(2)红外线测温仪是通过对物体自身辐射的红外能量的测量,准确地测定物体表面温度的仪器,而不是通过测温枪发出红外线来测体温;
(3)根据图乙的图像可知,随着波长的增加,辐射能量先增加后减少,故D正确;
(4)由图乙可知,测量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波长越短,所以,测量高温物体的温度时,红外测温仪应探测波长较短的红外波;
(5)由图乙可知,测量物体的温度越高,物体红外辐射的峰值波长越短,故C正确。
【举一反三6】为了做好冬季传染病防控工作,学校工作人员每天喷洒消毒液,并对进入校园的人员测量体温。安装在校门口的自动测温系统是利用人体发出的_________(选填“红外线”“紫外线”或“超声波”)来测量体温的。每天喷洒到地面的消毒液不久之后会消失,这是因为消毒液_________热,发生了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答案】红外线 吸 汽化
【解析】测温枪是利用人体发出的红外线来测量体温的;
喷洒到地面的消毒液不久之后消失,这是因为消毒液由液态变为了气态,发生了汽化现象,汽化吸热。
【举一反三7】在本次商贸集市上,某同学发现了如图所示的一个“3D”打印作品——火灾报警器,当这位同学打开报警器的开关后就立刻听到了刺耳的报警声,经研究才发现是因为当天下午太阳光太强烈,报警器检测到了太阳辐射的强烈的_________(填“红外线”或“紫外线”),且报警声通过_________传入同学的耳朵。
【答案】红外线 空气
【解析】当这位同学打开报警器的开关后就立刻听到了刺耳的报警声,经研究才发现是因为当天下午太阳光太强烈,报警器检测到了太阳辐射的强烈的红外线,且报警声通过空气传入同学的耳朵。
【题型7】色光的三原色
【典型例题】校园艺术节上,一群穿红色裙子的演员正在舞台上表演,背景是明亮的LED大屏播放着精美的画面,将演出场景烘托得异彩纷呈。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观众能从各个角度看到演员,是由于光发生了漫反射
B.LED大屏上的彩色画面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C.遥控器是通过红外线控制遥控大屏的
D.发光的LED大屏不属于光源
【答案】AC
【解析】观众能从各个角度看到演员,是由于光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故A正确;
LED大屏上的彩色画面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故B错误;遥控器是通过红外线控制遥控大屏的,故C正确;发光的LED大屏属于光源,故D错误。
【举一反三1】2023年10月28日,杭州亚残运会的全部比赛结束。闭幕式时,会场上方响起了璀璨夺目的烟花,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璀璨夺目的烟花不是光源
B.在远处看烟花时,总是先看到烟花,后听到烟花的爆炸声
C.烟花呈现多种颜色,是由红、黄和绿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
D.观众在空旷的地方能从不同的地方看到烟花,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
【答案】B
【解析】璀璨夺目的烟花属于光源,光源是自身能发光的物体,故A错误;烟花和声音是同时产生的,由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所以先看到烟花后听到声音,故B正确;烟花呈现多种颜色,红、绿、蓝三种色光是基本的单色光,是由红、绿、蓝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故C错误;观众在空旷的地方能从不同的地方看到烟花,是因为光直线传播的特点,故D错误。
【举一反三2】(2023·云南德宏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视机多彩的画面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B.镜面反射遵循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反射定律
C.近视眼同学所戴的眼镜是凹透镜,其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D.利用红外线能制成夜视仪,所以红外线也能让人民币上的荧光物质发光
【答案】C
【解析】电视机上多彩的画面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故A错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故B错误;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的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造成的,此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了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故C正确;利用红外线能制成夜视仪,紫外线能够使荧光物质发光,故D错误。
【举一反三3】光的世界精彩纷呈,绚丽多彩,下列有关光学知识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光总是沿直线传播
B.在《玄真子》中记载“背日喷乎水,成虹宽之水”是光的色散
C.彩色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光组成
D.昆明湖瀑布公园岸边的美景在湖水中的倒影是实像
【答案】B
【解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A错误;喷出水后,空中有大量的小水滴,太阳光照在这些小水滴上,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故B正确;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故C错误;在湖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D错误。
【举一反三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智能手机
在信息量猛增的今天,智能手机是信息交流的必备工具,智能手机除了具备手机的通话功能外,还具备了PDA的大部分功能,特别是个人信息管理以及基于无线数据通信的浏览器,GPS和电子邮件功能。可以下载应用程序、音乐、图片、视频等。
移动互联时代,智能手机的使用,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也有研究人员认为,频繁使用智能手机可能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手机在使用过程中,蕴含着许多的物理知识,小华同学学了物理知识后,对手机的一些功能进行了科学探究。
(1)有些人用手机看视频时,喜欢倍速播放,当手机倍速播放视频时,声音的音调 ________(选填“变高”“变低”或“不变”)。
(2)玩手机时,可以看到屏幕上出现各种艳丽色彩,这些色彩是由红、________、蓝三种颜色的光通过适当比例混合得到的。
(3)熄屏时,有人会把屏幕当成镜子使用,其成像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变高 (2)绿 (3)光的反射
【解析】(1)当手机倍速播放视频时,声波的频率比正常播放时的快,则此时声音的音调变高;
(2)手机屏幕上出现各种艳丽色彩,这些色彩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通过适当比例混合得到的;
(3)自身能发光的物体是光源,关机时,手机屏幕不发光,所以不是光源,此时有人会把屏幕当成镜子使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属于光的反射。
【举一反三5】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玄真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这是光的________现象,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将红、________、蓝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他颜色的光。
【答案】色散 绿
【解析】“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描写的是“人工虹”,这是喷出水后,空中有大量的小水滴,太阳光照在这些小水滴上,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也就是光的色散;
三种色光适当混合能产生其他色光,这三种色光就是光的三原色,它们分别是红光、绿光、蓝光。
【举一反三6】彩色电视机画面上丰富的色彩是由红、________、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电视机遥控器可以发出________(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实现对电视的遥控。
【答案】绿 红外线
【解析】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颜色是由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来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