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会写“早晨、穿戴”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教学重难点】
1.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资源包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暑假过后,即将开学时,你是否对学校,对同学有所想念呢?谁来分享一下?出示:校园区域图和活动照片。
2.教师相机点评,独特的环境给你不一样的感受;有趣的活动让人恋恋不忘。
二、课题设疑,初品新鲜的词语
1.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别之处,我们来看看那这两所学校。根据题目,你觉得哪所学校更特别?
出示: 大青树下的小学 民族小学
预设一:大青树下的小学
①了解大青树。学生:在大青树下的小学一定很特别,那棵树得多大呀,能盖住一所小学。(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理解青树的大,房屋的小。)
你可真会想象,配合课文插图,我们感受到学校所处的环境很特别。板贴:环境不一样。
想看看这棵高大的大青树吗?一起来看看。出示高山榕的图片及资料,请学生看完说感受。
②寻找新鲜的事物。像大青树这样特别的事物总能给人带来新鲜感。课文中还藏着很多很多新鲜感的词,你能找出来吗?请用铅笔做上记号。
预设二:民族小学
①感受少数民族特点。学生:民族小学,一定有许多少数民族,很特别。
师:想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吗?快打开你的资料包,边读边划出具有新鲜感的词,待会我们来分享你的发现。
(设计一个小环节:通过小组合作,辨析“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图片。课前分好四人小组,给每小组准备一个资源包,包内是四个民族的介绍。组长分发给每位组员一个少数民族的资料,请组员根据资料描述判断图片上的民族属于哪个民族。并且小组内讨论后确定答案,全班反馈)
板贴:鲜艳的服装 打扮得绚丽多彩
②指导“服装”的书写。
课文中又是如何描写少数民族小朋友上学的场景呢?请大家一起读读。
出示“大家穿戴不同,都成了好朋友……”句子。
多么绚丽多彩的校园,这是特别的服装,特别的人,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出示“服”“装”。这两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服装的“服”右半部分第二笔是竖,而且这笔数要写在竖中线上。服装的“装”右上角是壮士的士,笔顺是横竖横,写的时候要注意上横略长,下横要短。
感谢这位同学细心的提示,那就让我们翻开作业本第一页,把服装这个词语规范、端正、整洁地写在第一题的田字格里。
③总结:在这所特别的学校,有着不一样的同学。(板贴:同学不一样)像这样特殊的人能给我们带来新鲜感,很多新鲜的事物聚在一起,就能让人身处特别的环境。不信,请到课文中找出特别的事物。
三、精读课文,细品新鲜的词
1.发现新鲜,品味特别。我看到同学们收获了很多很多特别的事物,把自己的发现和组内同学分享一下,说不定还会有特别的发现。开始!
2.交流发现,促新发现。同学们,在分享过程中,你发现同学们给你带来新的收获的请举手。这就是互相交流的新的收获,以后我们要经常这样交流。接下里我们全班同学一起交流你的发现。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坪坝 边疆 凤尾竹 绒球花 松鼠 太阳花 铜钟 傣族 景颇族 阿昌族 德昂族 跳孔雀舞 摔跤
3.随机归类:环境不一样 同学不一样 活动不一样
4.多方法理解词义。
①借助字典,理解词语。同学们,我们已经进入三年级了,在学习每一课的生字新词时,如果遇到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用查字典、查词典,结合生活积累等方法去了解词的意思。本课的这些词语当中有没有哪个词的词义你不太清楚呢?学生:坪坝
你能使用手中的字典或词典查一查吗?(学生发言)
在《新华字典》中“坪”的意思是平坦的场地。“坝”的意思有三种,你觉得是第几个意思?第三个“平地”,那么“坪坝”意思是什么呢?(平坦的场地)我们发现“坪坝”这个词是由一组近义词组成的词。词典中的解释也说明了“坪坝”的意思,就是平坦的场地。
师:原来使用词典能帮助我们准确地还原这个词语的意思。坪坝是什么意思……
②生活经验和插图识字。
学生相机说:铜钟、凤尾竹等的意思。
真好,结合生活积累,同时还关注教材上的插图,这些方法都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这些陌生的词语。
指导书写“绒”
同学们,在本课要求我们会写的这些生字当中,哪一个的笔画你觉得需要我们格外关注呢?(绒)我想提示大家注意绒这个字,我还是按照一看结构、二看占格、三看关键笔画的步骤来学这个字。“绒”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绞丝旁不能超过竖中线,右半部分“戎”字左下方的一横一撇要写清楚。绒是一个形声字,它的左半部分绞丝旁在古文字当中就像一束丝线。“绒”这个字的意思就是细毛或者带有绒毛的纺织物。好了,同学们,我们接下来一起来看一看“绒”这个字的正确笔顺,请同学们一边看一边伸出手跟着写一写。
同学们,请在作业本第一页把“绒”字写一遍,同时在下面的方格子中写上“绒球花”这个词语。注意要规范、端正、整洁地写在田字格里。
四、读新鲜的句子,品味反复句式
1.出示新鲜的句子。这篇课文不仅词语很新鲜,句子还很新鲜。大家读读这个长长的句子。这个句子虽然很长,但藏着两支很整齐的队伍,每支队伍都藏着两个带头人,谁能发现呢?(教师可适当提示)
出示: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这样的句子新鲜吗?生:新鲜。
2.发现反复句式。因为里面藏着整齐的队伍。这句话是“从…从…从…… ”“有…有…还有……”。这段话还有一句也藏着个整齐的队伍,你找到了吗?
出示第一自然段,找到“向…向…向……”句式。
3.发挥想象,品读特别。这个句子新鲜吗?你读出了什么?“向小鸟打招呼”表示心情很欢快,“向老师问好”说明什么?尊敬老师。“向国旗敬礼”表示对国家的热爱。
五、总结方法、迁移运用
1.总结回顾。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回顾这些特别之处,看到这些特别的事物,你想去这所学校参观吗?为什么?
2.梳理方法。教师总结:新鲜词包括新鲜的事物、陌生的事物、用的好的词。
3.感知“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这一阅读方法的作用:能帮我们“抓住事物的特点”“营造一定的氛围”“表达一种情感”。板书“特点、氛围、情感”。
4.观察实践、迁移运用。借这一阅读方法,既能让我们感受文字背后的魅力,还能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现在我们试试吧。出示校园场景和特色活动图片,请同学用上新鲜的词或新鲜的句式来说一说。(借助读写支架,梳理新鲜感词语和句子的特点以及作用。)
六、趣解课题之谜,做好铺垫
你们还记得上课初的问题吗?“大青树下的小学”和“民族小学”谁是这篇课文的课题呢?其实他们俩都是这篇课文的题目,这篇课文还有第三个题目“我们的民族小学”,最早的题目是哪一个呢?为什么题目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改变?要想揭开谜底,我们试着去了解作者“吴然”,了解这位文风朴素自然,始终葆有童心的“白发少年”的作品,我们还可以在第二节课再去探究他眼中的边疆小学是什么样的?或许我们能解决刚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