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三单元
课外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 参
重阳节简介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然而,有一位诗人,在重阳节这天,却身处行军途中,远离家乡。他在战火纷飞中,脑海里浮现的是故乡长安那在硝烟中顽强绽放的菊花。这位诗人就是岑参,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诗作《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去感受在特殊背景下,诗人那复杂深沉的情感世界 。
1.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诗歌的大意,背诵诗歌。
2.学会鉴赏诗歌,把握诗歌的写作手法。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走近作者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著名的唐代边塞诗人,曾任嘉州刺史。岑参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因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因做过嘉州都督,故后人称“岑嘉州”。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
知
识
链
接
边塞诗
思想内容:
(1)描写边塞的奇特风景、反映戍边将士生活。
(2)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壮志难酬的愤懑。
(3)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
(4)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
从汉代开始,到南北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人,至隋朝时期,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以及陈子昂等诗人进一步推动了边塞诗的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四大边塞诗人,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四位善子边塞诗创作,作品较为出名,因此被合称为“四大边塞诗人”
知
识
链
接
边塞诗
边塞诗派: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主要意象:
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羌笛、胡雁、鹰、夕阳、大漠、长河、长城、孤城、边城、胡天等
背景简介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757年二月,唐肃宗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时未收长安”,因史书载时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故此诗可能是他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听朗读示例,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朗读诗歌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lián
bàng
qiǎng
朗读要领
1.掌握节奏
2.控制语调
3.运用停顿
4.确定重音
感知诗意
读懂诗的大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故乡
行营、军营。
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题意: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在行军路途中,思念故乡长安。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的风俗。
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诗意:(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给我送酒来。
怜爱,喜爱。
靠近。
诗意:我心情沉重的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在靠近这战场旁边开放了。
内容探究
“强”,勉强。“强”字既体现诗人因行军而无法真正享受重阳登高的无奈,又暗含对故园的深切思念,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苦境况,为全诗奠定沉郁基调。
1、诗人为什么“强”欲登高?“强”字包含了什么情感?
内容探究
第一句中“登高”二字紧扣题中“九日”。一个“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苦境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重阳无酒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反衬诗人孤独凄凉的处境,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2、赏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内容探究
3、“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简单谈谈你的理解。
“遥”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怜”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
内容探究
4、赏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两句是想象之景,展示了一副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残垣断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故园菊”具有象征意义,代指故园长安,寄托着诗人惜花思乡之情,更寄托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归纳主旨
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写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和凄凉,饱含思乡之情,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板书设计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一二句
三四句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用典
联想
思念家乡
渴望和平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含蓄蕴藉的语言特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3、体会诗歌的意境,探寻诗歌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走近作者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
李益擅长绝句,尤工七绝,以边塞诗作名世。他的边塞诗以悲壮婉转、凝练含蓄见长,尤其善于以含蕴深厚、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戍边将士复杂的心理活动。代表作有《江南词》《从军有苦乐行》 《登长城》等。
写作背景
李益出生在陇西,十岁时家乡被吐蕃占领,成为难民,后随全家迁往洛阳。青少年时期亲历战争带来的苦难,这激发了他成年后投身战场的热情。他曾在燕、赵一带游历,并在幽州节度使幕中任职,有着丰富的边塞生活经历。
建中元年(780年)深秋或初冬,李益再次到灵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期间写下了《夜上受降城闻笛》《祝殇辞》等著名诗歌。
这首诗是一次月夜,李益登上受降城楼,面对如霜的月光和似雪的沙漠,耳闻不知从何处传来的芦笛声,深切体验到了将士们久戍边地的思乡之情,于是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内。有另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受降城
听朗读示例,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朗读诗歌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朗读要领
1.掌握节奏
2.控制语调
3.运用停顿
4.确定重音
感知诗意
读懂诗的大意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烽:旧说在灵州回乐县。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
感知诗意
读懂诗的大意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
征人:戍边的将士。
尽:全。
译文: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人都眺望故乡。
内容探究
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描绘了一幅空旷、凄清、荒寒的边塞夜景图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大漠月夜图)
比喻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比喻,形象地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寓情于景,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渲染了自己愁惨凄凉的心境,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
环境描写
仰观
俯视
2、“不知何处吹芦管”这一句诗有什么写得好的地方?
“不知何处”,
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吹芦管
在这个寂静的夜里,不知什么地方传来一阵悠远的笛声,回响着家乡的调子。征人闻此,更动乡愁。然而直言乡愁,则流于抽象。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巧运回旋跌宕之笔,写“吹芦管”而以“不知何处”领起,自然引出结句:“一夜征人尽望乡。”
3、“一夜征人尽望乡”中“尽”字有何深意?能否替换为“皆”?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尽
“尽”字笼括所有征人,
不能替换,“尽”是“全、都”的意思,是指征人无人不在望乡,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有着不尽的乡愁,全句抒写了戍边将士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若替换为“皆”,虽语义相近,但“尽”更强调无一遗漏的绝对性,情感表达更为强烈。
4 、本诗中的写景和抒情是如何融汇在一起的?
前两句写景(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后两句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归纳主旨
诗歌通过描写如雪的沙地、如霜的月光、凄凉幽怨的芦笛声等,抒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板书设计
夜上受降城闻笛
征人乡思
视觉
视觉
听觉
抒情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