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0 22:3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新课导入
张謇,江苏南通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改革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开拓者, “江苏五才子”之首。
1894年,因为慈禧六十寿辰特设了恩科会试。张謇因父命难违,第五次进京应试,这次在礼部会试,张謇被取中第六十名贡士。三月礼部复试时中了一等第十名。四月殿试时终于得中一甲第一名状元,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
状元
实业家?
2025秋部编版八上历史第二单元第五课@历史道法教学漫谈
状元的选择与时代的答案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国殇·状元之痛
2025秋部编版八上历史第二单元第五课@历史道法教学漫谈
国殇·状元之痛
每进一言,辄思痛哭;尝自语曰:‘此岂非中国之世界耶?(自此事发生后,每晚都会失眠,心中充满悲伤与愤慨,常常会痛苦地自言自语:‘这难道还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界吗?)
——《齑翁自订年谱》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张謇在书中说到的“此事”指的是?
中日甲午战争
材料一 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明治天皇
材料二 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日)田中义一
材料三 1894年3月,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1)根本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壮大,蓄谋侵略中国,制定“大陆政策”。
必然性
国殇·状元之痛
日本……岁添巨舰。中国自十四年(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
——李鸿章
◎《光绪帝大婚典礼》(局部)
为迎接慈禧六十大寿(1894年),修建颐和园,挪用海军经费,耗资三千万两白银。光绪大婚庆典(1889年),耗费银子500多万两。
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次战争呢?
(2)战前中国:国库空虚,军备废弛,国力衰败
可能性
国殇·状元之痛
◎朝鲜东学道起义形势图
19世纪末,朝鲜因社会矛盾激化、吏治腐败及日本等外国势力经济渗透,导致民不聊生。1894年,东学道教徒全琫准在全罗道古阜郡发动起义,提出“惩办贪官”、“斥倭斥洋”等口号,起义迅速蔓延至南部各道,一度攻占全州,进逼汉城(今首尔)。朝鲜政府无力镇压,遂请求清朝出兵。日本借机派兵干预,挑起甲午战争。起义军虽顽强抵抗,但因组织松散、装备落后,最终于1895年在朝日联军镇压下失败,全琫准被俘就义。
(3)朝鲜东学党起义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导火线
导火线
国殇·状元之痛
1894年9月
同时
1894年7月
1895年初
丰岛海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平壤战役平壤失陷
黄海海战
北洋舰队主力尚存,失去制海权
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之后
辽东半岛战役日本制造旅顺大屠杀
1895年3月
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根据书本内容完成甲午战争时间轴。
国殇·状元之痛
日军于11月21日进入旅顺,残酷地屠杀了几乎全部居民。无自卫能力和赤手空拳的居民在其家中被屠杀,他们的躯体被残害之状无法形容。……这是日本文明的最大污点,日本人在这一事件中重回到了野蛮。
——[美]克里尔曼《日军大屠杀》,纽约《世界报》1894年12月12日
据英国人艾伦记载:“日本兵追逐逃难的百姓,用枪杆和刺刀对付所有的人;在街上行走,脚下到处可踩着死尸。”“日军用刺刀穿透妇女的胸膛,将不满两岁的幼儿串起来,故意地举向高空,让人观看。”
这一暴行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本质的直接体现,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是人类文明史上黑暗的一页。
国殇·状元之痛
黄海大战后,清军主力尚存。1895年,日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丁汝昌主动请求歼敌,李鸿章下令:“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为什么李鸿章命令舰队不许出海迎敌?
李鸿章深知北洋水师的弱点: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老化,行动迟缓,火力差。为保存实力,保持他的政治地位,力主“避战求和”,不肯轻于一战,乞求各国“调停”,迫使日本和平解决事端。
国殇·状元之痛
甲午战争中出现了哪些英雄人物?
丰岛海战
黄海海战
辽东战役
平壤战役
威海卫战役
“吾服朝服,欲士卒知我先,庶竟为之死也。敌人注目,吾何惧乎?”
——左宝贵
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邓世昌
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
——光绪皇帝
予绝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臣职。
——丁汝昌
精神:
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抗争精神;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们的话语体现了哪些精神?
国殇·状元之痛
为什么英雄们拼死抵抗依旧还是输了呢?
材料一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对比表 项目 军舰 平均航速 总吨位 总兵力 火炮/速射炮
中 10艘 15.5海里 31366吨 2000余人 173/0
日 12艘 16.4海里 40849吨 3500余人 268/97
材料二: 北洋大臣李鸿章奏,拟豫防东患添练海军。……朝廷不省,当轴昧于大局,且请以兴造海军之款,移修颐和园,因循坐误在战事前者,七载有奇。日本乃崛起图强,趁机挑寻,练兵备舰,不遗余力,以窥中国。
——池仲祐《海军纪实 述战篇》
材料三 明治天皇于1887年谕令:“朕以为在建国事务中,加强海防是一日也不可放松的事情……兹决定从国库中提取30万日元,聊以资助,望诸大臣深明朕意。”
——外山三郎《日本海军史》
(1)清朝:封建制度的腐败落后;清军武器落后,备战不足。
(2)日本:蓄谋已久,实力强大
(3)根本: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制度不能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国殇·状元之痛
伊藤博文
李鸿章
项目 主要内容
割三地
赔两亿
开四口
允设厂
项目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为通商口岸
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破坏中国主权,失去更多领土
加重人民负担
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最严重
国殇·状元之痛
台湾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
1895年清政府割让台湾后,台湾人民和部分留台清军不甘做亡国奴,在内乏饷械、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对日本的侵占进行了顽强抵抗。从1895年5月日军登陆基隆到10月台南陷落,台湾军民与日军进行了大小100余次战斗,抗击日本三个近代化师团和一支海军舰队,先后打死打伤日军3.2万多人。日本近卫师团有一半被消灭。台湾抵抗力量,包括吴汤兴、徐骧等在内的广大义勇军和杨载云等在内的留台清军将士,大部分战死。这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史上的壮烈篇章,值得后人永远纪念。此后,台湾人民继续坚持抗日游击活动。
反割台运动
国殇·状元之痛
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
(《马关条约》的十项条款,几乎耗尽中国的财富,至于国家尊严的丧失,就更不必说了。)
——《齑翁自订年谱》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根据张謇对条约的描述简述《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此外,他更是将矛头直指主持和议的李鸿章。 1895年冬,张謇专门上书弹劾李鸿章,在 《呈劾大学士李鸿章疏》 中激烈地指责道:“非特败战,并且败和。(李鸿章不仅仅是打仗失败了,连求和都办得如此失败)”

瓜分·救国之间
2025秋部编版八上历史第二单元第五课@历史道法教学漫谈
瓜分·救国之间
“所有国家均同情中国,但没有一个国家帮助它……日本战胜中国,都可以分一杯羹。
——(英)赫德
◎漫画《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签定的当天,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向德国、法国两国驻俄使节声明:“俄国政府决定,立即以友谊方式,直接向日本政府提出不要永久占领中国本土的请求。”并正式邀请德、法两国参加共同对日干涉的行动。如果不接受,三国将对日本在海上采取共同的军事行动,切断它在中国大陆与日本岛之间的联系,让他孤立无援。
——《甲午战争图志》
俄国是出于好心帮中国吗?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与根本目的是什么?
俄国:企图在满洲与朝鲜建立势力范围,夺取极具战略价值的不冻港。
德国:干预中日议和,换取俄国支持其在东亚的扩张。
法国:1892年与俄国结成联盟。法国觊觎台湾,支持俄国、德国干涉条约签订。
辽东半岛被割让,损害了俄国利益
实质: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之争
根本目的:维持远东地区的势力均势
瓜分·救国之间
● 日本政府迫于压力最终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向清政府索要了3千万两“赎辽费”。以“还辽”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抢夺路矿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
沙俄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租借地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租借地、 威海卫租借地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熊:俄国
鹰:美国
蛙:法国
犬:英国
太阳:日本
香肠:德国
我要一个公平参与的机会
瓜分·救国之间
美国在华虽无势力范围,但凭借这一政策,得到了整个中国市场。
——康广仁《与易一书》
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5%征收关税;.......
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门户开放”政策
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
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影响:
列强不但划分了“势力范围”,而且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瓜分·救国之间
中国之弱,由于贫。外国之强,由于富。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
张謇认为中国被瓜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张謇认为,‘贫’与‘富’才是国家‘弱’与‘强’的根本。列强之所以要来瓜分中国,就是为了把我们变成他们永久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要榨干中国的‘富’,让我们永世不得翻身的‘贫’。他看到的是‘经济命脉’被瓜分的危险。
你认为张謇会选择什么方式救国呢?
实业救国

兴业·实干之路
2025秋部编版八上历史第二单元第五课@历史道法教学漫谈
兴业·实干之路
相关史事
甲午战败后,张謇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在江苏南通创办大生纱厂,获利颇丰。他还创办垦牧公司、轮船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铁厂等产业。他热心文化和公益事业,创立学校、图书馆、博物苑等机构。其中,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大生纱厂是张謇于清末创办的一所私营棉纺织企业。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开始筹办。次年开始购地建厂。拟招商股60万两,一年之久只招得三四万两。
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
状元实业家张謇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兴业·实干之路
正是在洋务派主持下,中国拥有了第一批机器生产的兵工厂、造船厂、纺织厂、钢铁……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企业里,一些地主、官僚、商人逐渐向资产阶级转化。
——《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
发昌机器厂(上海)
继昌隆缫丝厂(广东)
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创办于上海
1873年陈启沅创办于广东
1.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张謇的贡献:
①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 ;
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③重视教育,提出“父实业,母教育”;
④创办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兴业·实干之路
结合图表分析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
为何经济有所发展却依旧没有挽救中国呢?
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由于资本主义的落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力量也十分弱小,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都难以取得支配地位,改变不了社会性质。
课堂小结
背景
过程:
结果:
影响:
日本:大陆政策:征服朝鲜、侵略中国。【根本原因】
清政府:国库空虚,军备废弛,国力衰败。
欧美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朝鲜:东学道起义【导火线】
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1895年春清政府战败,中日双方签订《马关条约》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产生: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刺激下产生
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放宽投资设厂限制;张謇实业救国
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产业分布不均、地区分布不平衡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国干涉还辽:实质·列强瓜分中国矛盾的激化
列强瓜分中国: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
美国“门户开放”:共同奴役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