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桃花心木》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背诵、抄写自己喜欢的部分。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体会借物育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1.给加点字注音。
秧苗 枯萎 三番五次 锻炼
优雅 勃勃生机
2.结合语言环境解释下列词语。
⑴莫名其妙:
⑵基业:
⑶语重心长:
⑷幸而:
⑸优雅:
3.熟悉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整体感知课文)。
⑴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
⑵种树人为什么这样做?
⑶桃花心木给了作者什么启示?
★★阅读链接
林清玄,当代作家,台湾高雄人,1953年生,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等。
(一)自主或合作学习,试着完成下列问题。
1.文章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奇怪——越来越奇怪——更奇怪——非常感动。可以依此为线索梳理文章结构,熟悉文章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第一部分( — ):介绍桃花芯木。
第二部分( — ):写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我”感到非常奇怪。
第三部分( — ):写“我”从种树人的话里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第四部分( — ):桃花心木茁壮成长。
2.读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想到哪些“不确定”?)
(2)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3.结合语言环境,理解下面的句子。
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⑵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⑶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二)重点段落赏析。
1.读课文12—14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1)种树人讲的一番话有哪三层意思?从第14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2)“不确定中生活”指什么?
(3)种树人的解释,让我明白了什么?(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我”悟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阅读链接: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一种写作方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描述事物的特点时,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读者读了文章就能清楚的认识到,本文借物要说明什么,借物要赞誉怎样的人。在课文《桃花心木》中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1.给加点字注音。(3分)
秧苗 枯萎 三番五次 锻炼
优雅 勃勃生机
2.读拼音写汉字。(5分)
chā yānɡ kū wěi duàn liàn yōu yǎ lún fān ( )( ) ( ) ( ) ( )
3.结合语言环境解释下列词语。(5分)
⑴莫名其妙:
⑵基业:
⑶语重心长:
⑷幸而:
⑸优雅:
4.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2分)
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
5.填空。(9分)
⑴林清玄, 代作家, 人。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 》《 》等。(4分)
⑵借物喻人就是借 ,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在课文《桃花心木》中作者借 ,来比喻 ,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客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3分)
⑶“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里的“不确定”是指
(2分)
6.修改病句。(6分)
⑴种树的人不再来,也不枯萎了。
⑵桃花心木树苗大概一定不会枯萎的。
⑶我们要及时改正并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
课件12张PPT。桃花心木
(林清玄)东平县大羊镇中学 李 鹤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背诵、抄写自己喜欢的部分。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体会借物育人的道理。学习目标作者简况:
林清玄,著名作家、散文家,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高雄人。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等。
一.初读课文:
1.给画线字注音:
秧苗 枯 萎 三 番五次 锻炼 优 雅
勃勃 生机
二.再读课文,品味重点句子:
1.读课文第一、二三段,回答:作者以前见到的桃花心木和此时眼前的桃花心木有何区别?对眼前的桃花心木的描写,作者采用了侧面描写,具体表现为哪些语言?
2.读课文第4——11段,回答:
⑴从上文中找出两处排比的使用。
⑵“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如何理解?
yāng wěi fān duàn yǎ
bó“总会”表明种树人不用看就知道桃花芯木的的枯萎。表明种树人了解桃花心木的生长规律。⑶(重点)文中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
4.读课文12——14段,回答:
种树人的解释,让我明白了什么?(作者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悟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5.读课文最后两段,回答:
从何处可以看出:种树人的经验、方法是成功的?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
三.重点课文(13——14)赏析:
(1)种树人讲的一番话有哪三层意思?从第14段中你读懂了什么?A.种树人来给桃花心木浇水的时间没有规律。
B.种树人能知道桃花心木有几棵会枯萎。这句话说明种树人已经成功地种活了桃花心木。也说明了人和树一样,经过磨难后变得更坚强。 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接受的考验和磨练更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之心,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2)“不确定”指什么?
四.阅读链接。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一种写作方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描述事物的特点时,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读者读了文章就能清楚的认识到,本文借物要说明什么,借物要赞誉怎样的人。在课文《桃花心木》中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总结提升:
写作特点:
1.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
2.借物喻人,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生长。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中心思想:本文通过记叙种树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没有规律的事,说明了人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桃花心木
(借物喻人) 种树 育人无规律 不确定
勃勃生机 独立自主 自立自主当堂达标
1.给画线字注音。(3分)
秧 苗 枯 萎 三 番 五次 锻 炼 优 雅
2.读拼音写汉字。(5分)
chā yānɡ kū wěi duàn liàn yōu yǎ lún fān ( )( ) ( ) ( ) ( )
3.结合语言环境解释下列词语。(5分)
⑴莫名其妙 ⑵基业 ⑶ 语重心长 ⑷ 幸而 ⑸优雅
4.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2分)
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
5.填空。(9分)⑴林清玄, 代作家, 人。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 》《 》等。(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