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千姿百态-----社会史观
【考点定位】高考回眸 明确考向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例1】 (2016?上海单科?34)1912年12月某报载“女士大骂参议员”一文,写道:“当民军起义时代……女子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何以革命成功,竟弃女子于不顾?女子亦组织中华民国之重要分子,二万万女同胞,当然与男子立于平等之地位。……即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这则新闻说明( )21cnjy.com
A.女性的平等意识日益增强 B.女性在辛亥革命中作出了贡献
C.部分女性反对袁世凯上台 D.女性争取参政权的道路艰难曲折
【解析】材料中女性“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平等意识日益增强,但没有反映出最终没有获得参政权的结局,故A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女性“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为辛亥革命中作出了贡献,但没有反映出最终没有获得参政权的结局,故B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部分女性反对的是袁世凯剥夺其参政权,故C项错误;女性的努力和最终结局的反差,说明女性争取参政权的道路艰难曲折,故D项是最佳选项。2·1·c·n·j·y
【答案】D项3分,A、B项1分,C项0分
【例2】(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解析】族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题干材料谈到的只是清代很多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与族谱编修无关,故A项错误;族谱是同宗共族的血缘家族,用来记载本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按照中国人认祖归宗的传统,清代乾隆年间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现象增多,恰恰说明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只是提及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并不能说明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福建不能代表所有的内地宗族,故C项错误;材料中提到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说明两岸居民正常往来没有受到阻碍,故D项错误。
【答案】B
【例3】(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40)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25分)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www.21-cn-jy.com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
【解析】(1)第一小问目的,从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等方面概括,根据材料一“收孤苦无靠者”、“收养流浪贫民”和材料二“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送入教养院”得出救济弱势群体;根据“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可知救济弱势群体,尤其是流浪者,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还能促进政权认同。第二小问异同,相同之处,从救济主体、方式、内容、保障等方面分析,根据材料一“依赖于政府财政”和材料二“英国颁布济贫法”得出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一“明初设养济院”、“设栖流所”和材料二“教养院”、“ 贫民习艺所”得出设置救济机构,根据材料一“明律规定”、“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和材料二“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得出立法保障,根据材料一“主要有灾荒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和材料二“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得出因类而异;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得出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根据材料二“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得出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结合“福利国家”相关知识,从救济性质、保障、种类、受惠主体等方面来分析。从性质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从保障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从种类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福利种类众多;从受惠主体上看,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等等。
【答案】(1)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6分)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8分)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4分)
(2)发展: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7分)
【考点细化】细嚼慢咽 用心消化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内涵解读】(1)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2)主要内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即“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
①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如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粮食危机、水资源危机以及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等。
②历史上重要社会问题主要包括:严重自然灾害时期社会问题,如历史上水灾、旱灾等引发的社会问题,动乱或战乱时期社会问题,日占区殖民地化或“奴化”等带来的社会问题,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如工业革命时期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
③解决社会问题主要措施及其影响:中国古代统治者制定实施一系列减免田租、救济穷困、治理自然灾害等政策;资本主义国家解决社会问题措施,如罗斯福的社会保障政策;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保障问题等。
【规律认识】(1)社会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一般问题的观点和理论体系,是人类对本身相互交往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的反思。以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
(2)在历史上社会历史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各个时代、各个阶级的整个哲学世界观的倾向和实质。虽然社会历史观并不直接以考查整个世界一般问题为对象,但它对物质运动最高形式的根本问题的回答,也就是对哲学世界观的最尖锐问题的回答。因此,社会历史观是哲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3)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实现了根本的变革,确立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4)关注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民众生存状态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关注社会的进步。
【技巧点拨】抛砖引玉 画龙点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一:用社会史观梳理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1.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1)自耕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使农民勉强自给。(2)宋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欢迎。明清时期,市民阶层扩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3)明代后期,棉布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隋唐时期,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鸦片战争后,西装、西餐、欧式建筑以及轮船、汽车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电报、电话、报刊、电影也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使中国的民俗风情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后,人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发生着变化。3.西方的社会生活(1)工业革命后,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做工,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气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2)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推行社会福利政策。(3)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在家里完成很多工作,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着改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高考复习复习策略:
1.明确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关于我国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突出的是“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
2.梳理和掌握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严重自然灾害时期的社会问题。
人类生活在不断变化着的自然环境中,自然界的特异性变化,如长久的干旱、过量的降水以及地震、台风和虫灾等,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灾难,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人员伤亡、瘟疫流行等。在中国古代史上,这样的社会问题多发期不止一两次,如元末的黄河水灾、明末陕北的旱灾等都引发过集群性的社会问题。
(2)动乱或战乱时期的社会问题。
不仅天灾,人祸也会带来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形成社会问题的多发期。在中国古代史上“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等无不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其突出一点就是大批北方人口流离失所迁往南方。后人常从江南开发的角度,说这种人口流动把大批劳动力以及先进技术等带到了南方,客观上也确实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但在当时却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在中国近代史上,鸦片战争前后发生的“鸦片烟毒”、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中期日占区的殖民地化或“奴化”、20世纪40年代末期国统区的社会崩溃等,都是典型的“社会病态和失调现象”,亦即严重的社会问题。在中国现代史上,“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问题也是相当严重的。
(3)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
以英国工业革命为例,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深刻最重要的一次转型;另一方面,在其准备时期的圈地运动中,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进入城市,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与完成,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暴增)、环境污染问题(如美丽的泰晤士河变成排污沟等)出来了,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摆在所有英国人面前。
3.分析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
(1)中国古代史上统治者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减免田租、救济贫困、治理自然灾害等社会问题的政策及其影响。
如为解决严重的社会问题,西汉统治者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政策,汉高祖安置退伍士兵,使部分奴婢重新获得庶人(平民)身份等;汉文帝和汉景帝多次减免田租、救济穷困等。随着社会问题的缓解,西汉经济逐渐恢复起来,社会走向稳定。
(2)资本主义国家解决社会问题的措施及其影响。
如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为解决严重的社会问题,推行了一系列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这一重大调整对之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从此,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21教育网
(3)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问题及经验教训。
1921年春,苏俄出现经济政治危机,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列宁和苏俄政府调整政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的社会问题得以解决。1959—1961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失误,使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遭受严重困难。党中央提出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领导全国人民战胜了困难,解决了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陷入严重的经济困难,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领导人错误地以“民主社会主义”来应对和解决,其结果是,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而且导致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和吸取。
4.重视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的内在联系。
研究历史上的社会问题要突出如何借鉴或吸取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现实社会问题是政治学科关注的热点,因此,关注社会问题应加强政治学科和历史学科的联系。
【考点练兵】小试牛刀 学以致用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1.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来源:21cnj*y.co*m】
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
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2.明代小说中的主人公,已不再局限于那种千篇一律的才子佳人,而变成了发迹的商人、市井的女儿……种种过去最普通的人开始成为文学中的典型形象。这一现象反映出( )21·cn·jy·com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文学创作日益平民化 ③市民阶层的扩大 ④反封建思想开始兴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清末有人说:“吾之乘电车也,非节费也,实以腕车(人力车)之以人代马,心有不忍,不欲同人道于牛马耳。且光阴宝贵,取其捷也。”依据材料分析,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有( )21·世纪*教育网
①近代工业的发展 ②人权与平等思想的影响 ③节省时间的考虑 ④晚清政府提倡移风易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2015?四川文综?6)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6.下列各项推动了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
①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②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并废止缠足 ③民国临时政府大力推行剪辫与不缠足 ④新中国成立及改革开放www-2-1-cnjy-com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项目
年代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6
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30.5
23.5
15.5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
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
C.婚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
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
8.上海妇女服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相对低调时期,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妇女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上海的妇女服饰成为全国流行的模板,左右着外地城市妇女服饰变化。上海能够左右外地城市妇女服饰的主要原因是( )【出处:21教育名师】
A.是中国主要经济政治中心
B.改革开放后上海经济地位增强
C.上海人开放意识领先全国
D.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
9.消费文化决定于经济发展,也影响经济的发展方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
年代
历史
时代
消费实态和消费观念
5世纪至15世纪
中世纪
消费实态:轻世俗消费,追求来世。消费观念:非理性节俭为主流。
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
现代
前期
消费实态:肯定消费地位,注重生活质量,进行有节制的消费。消费观念:理性节俭为主流。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
现代
时期
消费实态:大众消费主义兴起,追求物质享受,注重休闲娱乐,奢侈品进入普通家庭。消费观念:非理性奢侈为主流。
——据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居民生活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食”消费,20世纪末,“食”消费开始让位于“衣住行”,并且“衣食住行”的档次和质量也在提高。【版权所有:21教育】
——中华网新闻中心
材料三 高盛集团的报告显示,去年中国消费奢侈品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且,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平均比欧洲奢侈品消费者年轻15岁,比美国的年轻25岁。经历了多年的消费压抑后,近十几年来,中国人的消费热情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但从一开始,我们的消费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就夹杂异化的“基因”即炫耀性消费——通过购买一些商品以显示自己的财富,从别人的赞扬和嫉妒中,得到虚荣的满足。21*cnjy*com
在发达国家,人们用于奢侈品消费的一般占个人收入的4%左右。而在中国,一些人敢把40%的收入花在购买奢侈品上。很多人的自身财富甚至不足以支撑奢侈品的消费。
——2011年4月8日经济观察报
(1)据材料一从“中世纪”到“现代前期”,西方消费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2)简要分析“现代时期”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形成的原因。
(3)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中国人的消费观念有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出什么认识?
参考答案
1.D 解析:材料讲宫女给士兵写情书,皇帝成全士兵和宫女,思想风气比较开放和自由,故选D项。佛教因缘观念不是故事的主题,排除A项。材料所表达并非爱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的兴衰,排除C项。
2.B 解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的文学艺术便应运而生,选B项。2-1-c-n-j-y
3.D 解析:“乘电车”说明近代工业的发展,①正确;“心有不忍”说明人权与平等思想的影响,②正确;“光阴宝贵”说明③正确;④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④。故D项正确。 21*cnjy*com
4.D 解析:歌谣反映了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破戏台,烂秀才”说明传统习俗受到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故①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教育文化日渐衰落,故②错误;当时的人们可以抽洋烟,打电话,有了火车站,说明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故③正确;材料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接受了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思想观念有了很大变化,故④正确。
5.B 解析:题干中提到“《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说明该撰稿人在婚姻观念上依然保有传统思想,但其个人思想并不能代表整个新潮社团的思想观点,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说明该撰稿人在婚姻观念上依然保有传统思想,表现出了当时的有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的现象,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国家对社会婚俗的态度,故C项错误;题干只能体现部分人依然通过八字、命书决定婚姻,但不能代表当时所有人都接受,故D项错误。
6.B 解析:民主思潮的影响、社会运动的开展、政府的政策措施等都能推动社会习俗的变化。结合教材知识,①②③④均符合要求。
7.D 解析:本从表格信息看不出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
8.B 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A项不能作为原因,排除;C项只是现象,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且表述绝对,排除。故选B项。
9. (1)变化:由非理性节俭转变为理性节俭。原因: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进行资本积累;思想上,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在冲击禁欲主义的同时,宣传了理性主义(启蒙运动)思想。
(2)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消费品日益丰富,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大众传媒进一步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资产阶级追求自由、享受的思想对世界的影响等。
(3)现象:中国成为奢侈品消费大国;奢侈品消费者日趋年轻化;消费行为体现非理性。变化:消费观念也由吃饱穿暖向享受型转变。
(4)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消费观念;要树立理性的消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