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发展的高速路---近现代化史观
【考点定位】高考回眸 明确考向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例1】(2016?上海单科?17)晚清设立的一个机构,不仅办理外交事务,还扶植一些现代化项目,如新式学堂、近代企业等。它经常遭到守旧派抨击,外国人也批评它办事不力。该机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总理衙门 B.同文馆 C.军机处 D.外务部
【解析】总理衙门是办理外交事务的机构,同时也是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扶植一些现代化项目”,故A项正确;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不是外交机构,故B项错误;军机处中央行政机构,不是外交机构,故C项错误;外务部是1901年《辛丑条约》后设立的,没有参与洋务运动,故D项错误。
【答案】A
【例2】(2015·广东文综·39)(27分)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1·cn·jy·com
材料 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
(1)概述18—19世纪西欧经济、政治发展的主要状况。(8分)
(2)结合材料和当时的国际背景,分析二战后美国政府为何重视现代化理论?(10分)
(3)为什么现代化理论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历史研究时要注意什么?(9分)
【解析】(1)关键是抓住时间“18—19世纪”、地点“西欧”,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发展的主要状况概述即可,比如,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工人运动兴起,经济上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实现工业化,对外通过殖民扩张、战争、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建立了以西欧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等。
(2)结合所学知识从二战后美苏冷战的国际环境,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称霸世界的野心以及20世纪现代化理论的内容发展等角度回答。
(3)第一小问原因,结合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和国际史实概括背景即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西方“现代化研究”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借鉴;思想解放、“双百方针”为史学研究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中国对西方现代化历程研究的深入等。第二小问注意,综合三则材料进行归纳,比如材料中“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可以看出要结合本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持借鉴态度等。
【答案】(1)状况:经济上,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实现工业化;建立了以西欧为主导的世界市场。(4分)
政治上,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工人运动兴起。(4分)
(2)原因: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美苏冷战;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兴起。(6分)现代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西方化”,鼓吹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适应了美国称霸世界的需要。(4分)
(3)原因:中美正式建交;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思想解放。(6分)
注意:持借鉴态度,不能照搬,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坚持唯物史观。(3分)
【考点细化】细嚼慢咽 用心消化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近现代化史观的含义及其内容
1.概念:通常情况下,现代化也称近代化。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包括: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
③文化现代化主是要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此外,还包括: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教育普及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现代化的两个主要内容,重点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2、现代化模式: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和外源型现代化模式。
A、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B、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开始的。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主要分为市场经济模式、计划经济模式。
A、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
B、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二、在认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
(一)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因为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
(二)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三)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一般来说,近代化就是现代化,二者只是在时间上的差别而已。
【技巧点拨】抛砖引玉 画龙点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用近现代化史观构建中国近现代史学科体系
2.用近现代化史观解读中国近现代史知识
中国的近代化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争取民族独立,二是争取国家富强。
(1)第一阶段----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1840—1870年)
①背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是在外部因素即西方工业文明的刺激下开始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对中国进行渗透侵略。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②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变化与回应
A、经济:占主体地位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B、政治: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
C、思想:由固步自封到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D、阶级结构变化:产生了新的阶级,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先后产生。
(2)第二阶段----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
A、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B、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C、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3)第三阶段----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南京国民政府主持下曲折发展,并几乎陷入绝境。但另一方面,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胜利,又使现代化有了新的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对现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
A、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人绝境。
B、政治上,坚持独裁,一再发起内战,对日本侵略一度妥协退让,对外投靠美帝国主义,到后期日益腐败,违背了民主化潮流。
结论: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曾起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更多的是破坏作用,成为现代化的阻力,从而体现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当性、合理性。
-----中共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A、通过革命的方式为中国未来的现代化扫清障碍,创造条件。(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方向新模式奠定了基础。
B、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了一些尝试:20世纪30年代,依靠工农群众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抗日民主联合政权;联合民主党派和各方力量,筹备新中国成立事宜。
(4)第四阶段----腾飞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担任现代化任务的主角是无产阶级
A、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B、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后来不断对宪法进行修订和完善;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
C、思想上: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期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
D、外交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5、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现代化
(1)求生存,为民族独立:1921-1949年
中国人民历经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长期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为真正意义的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2)谋发展,图国家富强: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后
第一阶段:1949-1965年,重点发展工业化;
第二阶段:1966-1976年,特点是文化大革命及其破坏;
第三阶段:1978-现在,特点是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
历史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80年的奋斗历程主要是围绕推进中国现代化而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革命斗争主要为了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建国后的国家建设则主要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向现代化目标迅速前进。
6、中国近(现)代化的启示
①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②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
③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④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⑤科教兴国是现代化的关健。
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决策。
⑦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⑧邓小平理论正确解决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道路问题。
⑨中国共产党承担着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
【考点练兵】小试牛刀 学以致用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1.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21cnjy.com
A.革命史观 B.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D.近代化史观
2. 表1 1912年、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状况
行 业
1912年
1920年
平均年增长率(%)
棉纺织业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509564
1598074(1922年)
12.1
机器面粉业
华商厂产量(万包)
1966(1913年)
8316(1921年)
19.8
卷烟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138
1680
36.7
电力业
华商厂发电容量(千瓦)
12013
29602
11.9
机械采煤业
华商矿产量(吨)
416558
3279757
29.4
表中信息反映出这一时期( )
①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 ②重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③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④民族工业体系比较完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下列诗词中,能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风尚的是( )
A.簷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 B.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
C.雪亮玻璃窗洞圆,香花爆竹霸王鞭 D.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
4.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2·1·c·n·j·y
A.依法治国的方略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5.乌尔比安的《论告示》中记载:“如果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而老鼠将衣服咬坏了。那么,洗衣人要对此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这一案例体现的罗马法原则是21·世纪*教育网
A.重视证据 B.公平公正 C.契约至上 D.注重程序
6.《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一个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父亲下山进城,路遇一群漂亮姑娘。青年问父亲这是什么东西,虔诚信教的父亲答道:‘她们全都是祸水,叫绿鹅。’他嘱咐儿子别去看她们。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家吧。”薄伽丘用这则故事想要说明的是: 2-1-c-n-j-y
A.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 B.将女人比作祸水很愚蠢
C.青年人从来不盲从盲信 D.人的自然天性无法阻挡
7.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下表中关于三部宪法的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
名 称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颁布时间
1787年颁布
1870年颁布
1954年颁布
制定机构
国会制定
国民议会制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特 点
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体现议会至上的原则
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评 价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A.颁布时间 B.制定机构
C.特 点 D.评 价
8.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德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出处:21教育名师】
A.1870年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获胜——普鲁士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法国高
B.1871年德意志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1948年柏林危机爆发——德国成为冷战在欧洲的前沿阵地
D.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联邦德国的社会制度更先进
9.下列对以蒸汽机和电力为代表的两次工业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B.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进入“铁路时代”
C.机械化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D.互联网等通讯方式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
10.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剥夺年代”是指( )www.21-cn-jy.com
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
11.现代化史观的内容包括①经济的工业化②政治的民主化③军事的理性化④社会的城市化⑤文化的多元化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12.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曾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要理解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我们应了解的重大历史事件是www-2-1-cnjy-com
A.文艺复兴 B.法国大革命 C.宗教改革 D.工业革命
13. (24分)
材料一: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谈到: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现代化。对此,学术界形成两种观点:一种是外因论,“侵略与反侵略”是其分析的基本框架;另一种是内因论,“传统和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析的分析框架。
(1)结合所学分析外因论认为中国现代化受阻的主因是什么?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列举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
?材料二: “从政治方面说,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很多人也许认为,这个民主不是什么太稀罕的事情,但不妨算一下,在1912年,全世界实行民主制度的只有美国和法国,英国有君主制……。孙中山认为,我们就应该要民主,既然我们革命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我们就应该把世界上最好的共和制度拿过来。” 21*cnjy*com
——金冲及《时光不能冲淡孙中山的光辉》
(2)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冲破了内因论认为的阻碍中国现代化的传统因素是什么?孙中山建立共和国的核心追求是什么?为此,有何举措?
?
(3)文化大革命后,中国为实现现代化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做了哪些工作?
?
14.(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来源:21cnj*y.co*m】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版权所有:21教育】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6分)
?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的认识。(4分)
?
?
?
?
?
?
?
?
?
?
?
参考答案
1—5 DABCC 6-----10 DCCCD 11—12 BD
13.(1)主因:西方列强的侵略。(2分)
说明:政治方面,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经济方面,经济侵略(协定关税、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8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传统因素:君主专制制度。核心追求:法制。举措: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6分)
(3)文化大革命后,中国为实现现代化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做了哪些工作?
(3)政治:健全法制,重建与完善民主制度;经济: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等。(8分)21*cnjy*com
?14.解析:本题从中外联系的角度考查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以材料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比较中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第三问则是以恩格斯的历史前提为中心,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三问对能力的考查层层深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6分)
阶段:“原工业化”;工业革命(工业化)(4分)
阶段性特征:“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发展迅速;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12分) 21教育网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的认识。(4分)
答案: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贴近题意即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