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美国苏联 当时担任美国驻苏参赞的凯南却对身边的记者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1945年5月8日这里的两个“战争”分别指的是什么?结束:二战的欧洲战争开始:“冷战”第七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十四课
冷战中的对峙VS课程标准:知道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冷战中的对峙什么是冷战政策?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美国为何发起“冷战”?二战中的盟友敌对的双方战后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恺撒、成吉思汗、路易十四、拿破仑或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拟。 ——杜鲁门(1945年)苏军总数达1140万 年产作战飞机40,000架
扩展了60万平方公里疆土
驻军欧亚许多地区,解放了大片东欧领土 强大起来的苏联,成为美国称霸的障碍。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斯大林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
美苏国家利益之间冲突;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之间矛盾 冷战中的对峙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冷战的信号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演说 冷战中的对峙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年1946年“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的实质:
干涉别国内政、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开始。 冷战中的对峙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年1946年“铁幕演说”1947年马歇尔计划推行冷战开始 从1948年到1952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我们每接受一笔贷款,我们的独立便减少一分 。
—法国总理皮拉尔迪目的:
扶植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 冷战中的对峙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年第一次柏林危机1946年“铁幕演说”1948年马歇尔计划推行冷战开始 1948年,西方国家将在德国占领区合并,实行货币改革。苏联切断西方占领区同柏林间的水陆交通和货运,并发行了新货币,这就是“柏林危机”。1949年9月20日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首都:波恩1949年10月7日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首都:柏林(东柏林) 冷战中的对峙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47年1949年第一次柏林危机1946年“铁幕演说”1948年推行马歇尔计划冷战开始NATO 总部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对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进攻。”集体防御 冷战中的对峙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47年1949年第一次柏林危机1946年“铁幕演说”1947年马歇尔计划推行冷战开始政治表现经济表现军事表现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1947年情报局成立 1947年,针对杜鲁门主义,由苏联、波兰等九个共产党和工人党组成的情报局成立,任务是加强联系、交流学习必要时协同行动. 1949年经济合作互助委员会成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这样共产党世界和西方世界就被区分开来了 … …一方采取行动,另一方就会采取反行动… …欧洲也像德国一样被冷战切成了两半。
--《全球通史》下两极格局形成 冷战中的对峙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47年1949年1947年第一次柏林危机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1949年经济合作互助委员会成立1946年“铁幕演说”1948年马歇尔计划推行情报局成立两极格局
最终形成冷战开始 冷战中的对峙 朝鲜战争 1953年7月,朝鲜停战签字仪式在板门店举行 冷战中的对峙 美苏争霸赫鲁晓夫 “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 赫鲁晓夫争取与美国取得平等地位,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实质上也是一种霸权政策。 冷战中的对峙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47年1949年1947年第一次柏林危机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1949年经济合作互助委员会成立1946年“铁幕演说”1947年马歇尔计划推行情报局成立苏联解体两极格局
最终形成冷战开始柏林墙的修建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五六十年代70年代80年代以后1991年底 冷战结束
两极格局结束
美苏争霸结束苏联撤出阿富汗美苏争霸越南战争1961年柏林墙事件古巴导弹危机五六十年代美苏争霸 冷战中的对峙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漫画)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1961年柏林墙事件古巴导弹危机五六十年代美苏争霸 既有缓和也有紧张, 美国占优势 美国退出越南战争苏军入侵阿富汗70年代美苏争霸尼克松访华美国:战略收缩
苏联:积极进攻高潮苏军撤出阿富汗80年代美苏争霸苏联:全球缓和
美国:强硬态度 有限缓和【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美苏争霸;对奥和约;赫鲁晓夫访美;“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苏联出兵阿富汗;尼克松调整美国对外战略;80年代的美苏争霸;里根提出“战略防御计划”;戈尔巴乔夫裁减军备。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形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美苏争霸的后果和影响,形成全面、正确地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知识点拨】
(一)知识引导
1.美苏争霸过程的图示
2.不同阶段美苏争霸的重大事件、特点分析(二)重点、难点
1.美苏争霸三个阶段不同特点形成的原因
(1)第一阶段:美苏争霸局面形成的原因。
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
(2)第二阶段:美守苏攻局面形成的原因。
苏联方面:a.加紧发展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b.保持巨额的军事开支。c.建成一支能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远洋海军,洲际导弹的数量多于美国。d.勃列日涅夫推行和美国争夺霸权的进攻战略。
美国方面:经济增长趋缓,经济危机的打击,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
(3)第三阶段:美攻苏守局面形成的原因。
苏联方面:a.经济下降和陷于停顿。b.侵略阿富汗,成为沉重负担。c.戈尔巴乔夫放弃争夺策略。
美国方面:a.经济复苏。b.里根政府政策转变,采取强硬态度。
2.战后苏联对外战略的变化3.美苏争霸中对华政策的变化
参考答案
【知识掌握】
1.C 2.B 3.C 4.D 5.B
【能力提高】
1.B 2.A 3.C 4.B 5.D
【延伸拓展】
1.A 2.B 3.B 4.C 5.A
【真题演练】
1.C 2.B 3.A 4.D
繁荣发展赫鲁晓夫改革不彻底经济下滑勃列日涅夫大力发展重工业恢复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冷战中的对峙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47年1949年1947年第一次柏林危机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1949年经济合作互助委员会成立1946年“铁幕演说”1948年马歇尔计划推行情报局成立两极格局
最终形成冷战开始柏林墙的修建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五六十年代70年代80年代以后苏联撤出阿富汗美苏争霸 冷战中的对峙深度探究:美苏两极格局的对世界发展造成什么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两强相争,造成世界长期动荡不安,地区冲突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