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why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看图背诗
这是陆游的绝笔诗。临终之际还不忘期盼国家统一。这是一位爱国诗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知作者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主要代表作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
知背景
此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60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这两首诗。本诗是第二首。
解诗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天刚亮的时候
时间
地点
缘由
题意:秋夜天刚将要亮的时候,走出门,一阵凉风吹来,有感而发。
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会认生字
壁立千仞
万仞
岳父
岳阳楼
学写生字
点不能丢,右边没有点
品诗句,解诗意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诗人出门看到了哪些景?
黄河
华山
三万里
五千仞
这是真的是指黄河有三万里那么长吗?
这是真的是指华山有五千仞那么高吗?
夸张
读了这句诗,你眼前浮现了怎么的画面,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对偶
虚指
感受到黄河、华山不仅气势雄伟,而且富有生气。
诗意:黄河奔流入海,华山高耸入云。
北宋
南宋
黄河
华山
诗人为什么要写黄河和华山呢?
对比两幅图中黄河与华山的所属可知,原本属于北宋的区域,被金人所占!所以——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品诗句,解诗意
注释: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
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读这句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
遗民
遥想遗民垂泣处,大梁城阙又秋砧。——《秋思》
泪尽
“泪尽”一词中,企盼南宋朝廷收复失地却一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呼之欲出,读来令人心生酸楚。
南望
“望”字是本诗的诗眼。此时的陆游,已经罢归山阴故里,他是身在南方北望中原的,但在诗中却反过来,以遗民的视角写他们南望,实际上是借遗民之口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
谁在“南望”?“望”的是什么?从这个字中你感受到什么?
“又一年”是多少年?
陆游写下这首诗时,宋朝已被侵占65年了。这里的“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表达出诗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悲愤。
这句诗如何翻译?
诗意:
遗民百姓的在金朝的统治下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
第一年,遗民们盼着,王师没有来……
第五年,遗民们还在盼着,王师还没有来……
第十年,遗民们仍在盼着,王师依然没有来……
第六十五年,遗民们始终盼着还没有绝望,但王师始终没有来……
遗民们还在期盼王师的到来,而南宋朝廷此时此刻在干什么呢?
纸醉金迷
饮酒作乐
苟且偷安
醉生梦死
这一刻,你想说些什么呢?
诗的前两句写景,借景抒情,写出大好河山被金朝侵占。后两句由北方的景物联想到那些在金统治地区的遗民百姓们,在一次次的期盼王师北定,一次次希望落空时的失望之情。
后两句诗人以遗民的视角来写,以遗民的口吻来表达自己失望而未绝望的心情,体现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
小结:
配乐诵读,带入情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山河壮美
陷于敌手
盼收失地
悲痛失望
(忧国)
(忧民)
悲怆 爱国
诗眼
拓展积累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释义:
早年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记得在瓜洲渡为防备金兵,雪夜里操练着楼船战舰,秋风中骑战马纵横驰骋,在大散关与金兵交战。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北伐盼收复失地都成空谈。诸葛亮《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千百年来,有谁能够与他相提并论!
创作背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拓展积累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释义: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创作背景: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