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1 08:11:47

文档简介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1.农耕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巨大的变革,是一次伟大的经济革命,欧美学者称其为农业革命。这次变革(  )
A.出现于公元前1万年前
B.主要起源于非洲地区
C.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D.使人类成为食物生产者
2.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  )
A.社会出现阶级分化 B.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C.政治和文化的认同 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3.如图为《汉谟拉比法典》的浮雕(部分),展示的是太阳神沙玛什把象征权力的权标授予了国王汉谟拉比。该浮雕展现了古巴比伦王国(  )
A.权力的来源
B.法律的公正
C.信仰的复杂
D.艺术的进步
4.《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是至今保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之一。它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形式是(  )
5.为控制尼罗河河水泛滥,古代埃及人修堤筑坝、挖沟开渠。他们利用河谷的自然坡度修建一系列渠道,引水灌溉。这套体系的修建主要是为了(  )
A.保障农业生产 B.维护王室统治
C.实现精耕细作 D.便利各地交流
6.“从来没有不事火的婆罗门,没有婆罗门不祭祀布施好善,在阿逾陀这一座城市里面,从没有因通婚而种姓混乱。”(选自《罗摩衍那》)以上内容可作为原始史料用来(  )
A.了解古代埃及的文学创作
B.考察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
C.知道古巴比伦的阶级关系
D.研究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7.希腊半岛上的水、土地和其他资源与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相比几乎不值一提,即使古代希腊人将当地的资源利用到极致,也不足以创造出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文明。由此推知,古希腊文明的发展(  )
A.吸收了文明古国的成果
B.未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
C.受益于海外贸易的开拓
D.改变了世界文明的走向
8.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伟大成果,它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文化的,等等。下列属于古代希腊文明成果的是(  )
A.《汉谟拉比法典》的颁布 B.种姓制度的形成
C.希罗多德首创“历史” D.金字塔的建造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谟拉比法典》片段
  马都克(古巴比伦的“众神之王”)命我统治万民并使国家获得福祉之时,使我公道与正义流传国境,并为人民造福。自今而后:
  1.倘自由民宣誓揭发自由民之罪,控其杀人,而不能证实,揭人之罪者应处死。
  22.自由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
  25.若一自由民的房屋失火,另一前去灭火的自由民瞅见房屋主人的财产,并将它占为己有,这个人应被扔进火中。
  61.如果一个园丁没能完成这个田地的播种栽种,则其将负全责。
  143.若女子犯罪,毁家弃夫,则投之水中。
  196.挖去别人眼睛的人也要被挖出眼睛。
  199.若他(自由民)毁坏另一自由民的奴隶的眼睛,或打断另一自由民的奴隶的骨头,应折半赔偿。
(1)根据材料,概括《汉谟拉比法典》内容的特点。
(2)你如何看待《汉谟拉比法典》宣扬的“公道与正义流传国境,并为人民造福”。
10.古巴比伦的人口从早期开始便是由不同种族组成,通过制定《汉谟拉比法典》,过去所有的部落习俗差不多都消失了,法典成了国家的法律。由此可见,这部法典(  )
A.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B.建立起完善的官僚体系
C.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与稳定
D.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法典
11.在埃及人的观念里,社会是有强弱之分的。法老在社会中帮扶弱者,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保持社会稳定。古埃及很少发生反对法老政权的起义,正是这一信念存在的最有力证据。“这一信念”是指(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君权神授观念
C.法老是秩序的象征 D.法老权力至上
12.成书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古代印度典籍《梨俱吠陀》记载:我领受了六十个千并阿由他的马,二十个百的水牛,十个百棕色的,十个百带三星花纹的,以及十个千的乳牛。这说明古代印度(  )
A.畜牧业占据主导地位
B.引入西亚的60进制
C.已有明确的计数方法
D.种姓制度的影响深远
13.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开始给予陪审员、议事会议员以及其他官员津贴。后来,出席公民大会也获得了津贴。这使得经济条件一般的社会阶层也能暂时放下工作,出席公民大会或者担任官职。津贴制的实行(  )
A.促成了政治参与度的提高
B.凸显了雅典政体的寡头特征
C.提高了社会下层政治地位
D.缩小了不同阶层的贫富差距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斑驳陆离、多彩缤纷的,所以,代表人类物质和精神成果之总和的文化也呈多样化的特点。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表现在地域差别上: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环境养育了不同的文化;其次,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时间的差别上: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时期有自己不同的文化特点;再次,文化的多样性还表现在其不同的内涵中:从广义上看文化,则文化包罗万象;从狭义上看文化,则文化仅仅是精神产品;上层文化反映的是统治阶级和社会精英的活动,下层文化反映的是平民百姓的生活……所有这些都说明文化是多样性的。
——摘自董小川主编《世界文化史》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古代史的具体史实,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1.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革命使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从而成为食物的生产者,故选D项;农业革命出现于距今约1万年前,而非公元前1万年前,排除A项;农业革命首先起源于西亚地区,排除B项;农业革命的出现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
2.D 人类文明早期能够出现专门从事管理和文化创造的人,主要得益于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故选D项;专业管理者和知识分子的产生是社会阶级分化的表现,不是其产生的原因,排除A项;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表现,不是相关专业人才产生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政治和文化的认同是相关人员工作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C项。
3.A 太阳神将权力授予国王汉谟拉比,展现了古巴比伦王国的权力来源,故选A项;材料体现不出法律公正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信仰复杂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与艺术的进步无关,排除D项。
4.B 《吉尔伽美什》史诗是两河流域的早期人类留下的文学珍宝,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板文书完整地保存下来,故选B项;A项是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不是楔形文字,排除;C项是古代中国的甲骨文,排除;D项是古代中国的青铜铭文,排除。
5.A 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古代埃及属于典型的大河文明,因此对水利工程的修建是为了保障农业生产,故选A项;B、C、D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6.B 该史料涉及种姓制度,可作为考察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的原始史料,故选B项;A、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7.C 材料认为希腊半岛在水、土地和其他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竟然创造出来了文明,这得益于其海外贸易的开拓,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文明之间的吸收交流,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希腊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排除D项。
8.C 希罗多德首创“历史”属于古希腊文明成果,故选C项;《汉谟拉比法典》属于两河流域文明成果,排除A项;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文明成果,排除B项;金字塔属于古代埃及文明成果,排除D项。
9.(1)特点:君权神授;原始野蛮(同态复仇);维护奴隶制度;等级分明;保护私有财产;重视证据;契约意识;内容丰富具体等。
(2)看待:《汉谟拉比法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道正义和造福人民;以成文法的形式颁行,有利于“公道与正义”的流传。但是,《汉谟拉比法典》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局限性,体现的法律公平有限;实质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工具。
解析:第(1)问,据材料逐句分析,可得出特点:君权神授;原始野蛮(同态复仇);维护奴隶制度,等级分明;保护私有财产;重视证据;契约意识;据材料总体而言,内容丰富具体等。第(2)问,评价主要从积极和局限两个方面回答。
10.C 由材料可知,《汉谟拉比法典》不仅起到了维护统治的作用,而且加快了不同种族的交融,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故选C项;《汉谟拉比法典》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古巴比伦王国官僚体系的建立情况,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排除D项。
11.C 古埃及人将法老当作维护社会秩序的拥护者,所以极少会反对法老,故选C项;古埃及属于奴隶主专制社会,不可能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A项;材料未说明法老权力的来源,排除B项;材料未对法老权力的大小进行描述,排除D项。
12.C 据材料可知,古代印度已使用多层级的十进制的计数法,因此说明古代印度已有明确的计数方法,故选C项;据材料不能判断古印度畜牧业的地位,排除A项;虽然这里的数词出现了“二十”或“六十”等数字,但其基本的计数单位“十”“百”“千”均为10的乘幂,排除B项;D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
13.A 据材料可知,雅典开始给予陪审员、议事会议员以及其他官员津贴,后来出席公民大会的公民也获得了津贴,这种津贴制有利于提高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积极性,促成了政治参与度的提高,故选A项;雅典实行民主政治,而非寡头政治,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在雅典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都能获得津贴,并不能缩小不同阶层的贫富差距,排除D项。
14.示例
论题:文化因地理环境不同而具有多样性。
阐述:古希腊中心地区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众多小国寡民的城邦发展起来,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民主政治形成,孕育了古希腊光辉灿烂的文化,例如古希腊的神话、悲剧、喜剧、史学、哲学成就。
埃及位于非洲的东北部,南为尼罗河谷地,北为地中海,东为红海,西为撒哈拉沙漠。因此古代埃及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较少受到外来入侵。同时,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古埃及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和尼罗河提供的优越生活条件,使得古代埃及成为最早的古文明发源地之一。埃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出现了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诞生了象形文字、第一部太阳历,建造了金字塔、神庙等。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古文明的产生和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表现在地域差别上: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环境养育了不同的文化”得出文化因地理环境不同而具有多样性。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文明形成的影响、古代埃及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等内容展开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3 / 3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1.唯物史观:认识农耕畜牧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 2.史料实证:知道文明诞生的标志。 3.家国情怀:理解古代文明的多元发展特点。 4.时空观念:理解形成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特点的条件
知识点一 人类文明的产生(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条件
(1)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①      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在这些地区,人类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
②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2)社会分工的出现
①手工业:随着农业的发展,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②商业: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    。
③管理者: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④早期城市:一些较大的    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2.标志
(1)阶级的产生:部落首领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    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2)奴隶制的出现: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    成为人类第一种剥削制度。
(3)国家的出现: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    开始形成。
(4)文字的产生: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    产生。
【教材开发】
 阅读教材P2“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思考从中可以得出什么信息?
我的思考:                                            
构图解史
人类文明的产生
知识点二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影响因素: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生产方式、宗教思想等)
1.地区: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    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海洋文明)。
2.特征
(1)相同点: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把持国家权力,剥削奴隶和平民。
(2)不同点: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    特征。
3.概况
文明 出现 时间 国家形成时间 政治统治 文化成就
古代西亚文明 公元 前 3500 年左 右 约公元前2900年,两河下游的   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 ①国家统一:约公元前18世纪,    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   制度。 ②《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①文字:   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②文学:《       》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③神话:洪水和方舟传说。 ④科技:苏美尔人发明了    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续表
文明 出现 时间 国家形 成时间 政治统治 文化成就
古代埃及文明 公元前 3500年左 右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 ①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②法老(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 ③法老之下,设有官员分别处理政务和地方事务 ①文学: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 ②文字:    文字。 ③科技: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    ;建造了金字塔,证明了埃及人在建筑和    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是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古代印度文明 公元 前3 千纪 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种姓制度 ①特点: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 ②等级划分:    主掌宗教祭祀;    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    的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    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四个种姓之外的“    ”处在社会最底层。 ③影响:这种制度的延续,对印度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①宗教:    的说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佛教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强调众生平等)。 ②文学:《      》和《     》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 ③科技: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文明 出现 时间 国家形 成时间 政治统治 文化成就
古代希腊文明 公元前2千纪,   文明和  文明诞生 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 ①典型特征:      ,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②主要城邦:斯巴达和雅典最为著名。斯巴达是少数人掌握政权的      的代表,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      的典型 ①文学:古希腊的神话、悲剧和喜剧等,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②史学:      首创“历史”一词,被西方称为“史学之父”,    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③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      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教材开发】
阅读教材P4“苏美尔人的战车(绘画作品)”和教材P5“历史纵横”《洪水传说》,谈谈它们的历史价值。
我的思考:                                            
                                             
                                             
误区警示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而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同属于上古文明时期创造的文字还有楔形文字、甲骨文等。
概念阐释
城邦
  城邦或称城市国家,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主题一 风月同天——早期大河文明的产生
视角1 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
史料一 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主要。
——摘编自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
探究 根据史料一,指出衡量文明诞生的标志。教材对古代世界文明诞生的叙述是否符合上述观点?请举例说明。
我的思考:                                            
                                            
视角2 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史料二 埃及是一个长时间处于同一王朝统治下的统一的大河流域国家……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不同,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命运,不受外界的干涉……而且,尼罗河就像一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尼罗河平缓的水流使北上航行极为容易,而盛行的北风、西北风又使返航毫不费力。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探究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然地理环境(河流)对两地文明有何影响。
我的思考:                                            
 大河文明的诞生与特征
自然环境 对大河文 明的影响 大河文明诞生于大江大河流域,这些区域灌溉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有利于农作物的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大河文明以农耕经济为基本形态,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
社会组织 大河文明下,村社里的居民很少与外界交往。他们共同祭神拜物,由年长者管理。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社会组织
民族心理 农耕经济是一种和平自守的经济,由此派生出的民族心理也是防守型的。稳定持重,但不思变革;注重防卫手段,但缺乏出击精神;推崇道德,但轻视效率;安贫乐道,但不具冒险精神
1.在古代,大河流域因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而成为上古文明的摇篮,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文明,无一不是由大江大河滋养孕育而成。下列属于大河文明的共同点的是(  )
A.岛屿众多并且星罗棋布 B.商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C.建立中央集权奴隶制国家 D.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文明
2.美国史学家芬利在《古代经济》中写道,古代世界的绝大部分人以土地为生,而且他们已经认识到土地是所有善的源头,无论是物质的善还是道德的善。该学者强调了古代世界(  )
A.农耕文明的基本特性 B.社会财富的来源单一
C.重视品德的价值导向 D.文明发展的趋势相同
主题二 多元共存——古代东西方奴隶制文明之差异
视角1 古代东方文明的特点
史料一 东周社会……人的思想现在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希伯来的先知时代及古印度的佛陀及其他早期宗教领袖的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探究 史料一所涉及的“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当时在社会成员关系方面各有哪些显著特征?
我的思考:                                            
                                            
视角2 古代西方文明的特点
史料二 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通常由5 000到6 000个成员组成,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除外)。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的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限制,决定任何内部问题。
——《什么是民主》
探究 根据史料二,说明雅典的民主制度有什么特点,并指出对参加公民大会者的限制。同时,这种限制说明了什么?
我的思考:                                            
                                             
 古代东西方奴隶制文明的比较
文明区域 古代亚非文明 古代西方文明
典型代表 古代埃及、古巴比伦王国、古代印度、古代中国 古代希腊
发源地区 大河流域 地中海沿岸
文明基础 发达的农业 繁荣的工商业、航海业
文明类型 大河文明 海洋文明
对外交往 很少 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
基本特征 经济上:农业文明; 政治上:中央集权  经济上:商品经济、海外贸易发达; 政治上:民主政治
发展特点 封闭型 开放型
1.下图是西亚著名城邦尼普尔(今伊拉克南部)的城市规划图泥板,绘于公元前1500年。据图可知,当时的尼普尔(  )
A.农业灌溉系统发达 B.神权影响不断弱化
C.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2.雅典人认为,“雅典的力量,不在于军事训练与军事计谋,而在于对于公共事业具有公民的热忱与爱国者的兴奋”。这表明雅典人(  )
A.不重视军队和军事训练
B.热衷于参加文化活动
C.鼓励公民关心国家政治
D.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
四大文明古国
材料 古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国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四个诞生地,人们将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如今世界上众多的文化和文明,比如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建筑等都是源于这四大文明古国。四大文明古国可以说是世界历史发展长河的源头,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肖刚《漫谈开启人类早期文明的四大文明古国》
【思维升华】
1.核心价值:文化自信
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重要的精神支撑,文化自信是我们的“根”和“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历史的角度和现实维度,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兴衰成败这一视角审视中国进入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打造文化强国,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承载的深远的战略意义。
2.命题价值: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
(1)中国、印度、西亚和埃及等古代文明都是本地区居民创造的。古代文明起源是多元的;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
(2)人类古代文明有共同的发展趋向。各古代文明大致都是从分散的早期国家开始,再从地区性国家走向统一帝国。
(3)古代文明建立发展的基础是农业。这四个古代文明的发祥地都有着适合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都在大江大河流域,如中国古代文明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
1.人类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东西方文明交相辉映。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是(  )
A.私有制和剥削产生 B.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C.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D.社会分工初步形成
2.恩格斯指出:“财产的差别,通过世袭显贵和王权的最初萌芽的形成,对社会制度发生反作用。”恩格斯意在说明(  )
A.原始社会的瓦解 B.私有制的产生和影响
C.早期国家的出现 D.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3.“它是世界上最辉煌的文明,由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众多文明组成,世界最早的城市、文字、金属冶炼技术、法典、60进制都出现于这里”。它是(  )
A.古代西亚文明    B.古代埃及文明
C.古代印度文明 D.古代希腊文明
4.在古代埃及,维持农业的基础是薄弱的,为保证水利系统的安全可靠,必须保证全埃及的土地、人口乃至其他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生产资料得到最有效的分配。这使得古埃及(  )
A.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B.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C.推广种植玉米等作物 D.摆脱了尼罗河的影响
5.古代印度时期,进行城市建设需要用大量数字来计算,而石子计数和结绳计数这两种方式因效率过于低下而不适用。公元前3世纪,古代印度婆罗门发明计数符号并逐渐被广泛使用。这可用于说明(  )
A.古代印度艺术与宗教有关
B.古代印度文明世界领先
C.社会需求助推科学发展
D.种姓制度具有优越性
6. 在古代希腊城邦制中,个人要融会于城邦,为城邦服务终身,甚至为了城邦的利益不惜牺牲生命。据此推知,古代希腊城邦制(  )
A.注重个体意识 B.尊崇思想自由
C.倡导民主政治 D.强调集体主义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基础知识·准落实】
知识点一
1.(1)①西亚地区 (2)②贸易 ④居住点
2.(1)私有制 (2)奴隶制 (3)国家 (4)文字
教材开发
 提示: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人类向文明迈进。
知识点二
1.尼罗河 
2.(2)多元 
3.古代西亚文明:苏美尔 古巴比伦 君主专制 楔形 吉尔伽美什 60
古代埃及文明:象形 太阳历 数学 莎草纸 
古代印度文明: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贱民 婆罗门教 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 
古代希腊文明:克里特 迈锡尼 小国寡民 寡头政治 民主政治 希罗多德 修昔底德 亚里士多德 
教材开发
 提示:绘画作品和洪水传说分别属于图片和文献史料,史料价值高;对研究古代西亚的灌溉农业发展、战争、文字、神话传说以及文明交流具有重要价值。
【核心要点·快突破】
主题一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
标志:国家、城市、文字、冶炼金属。
符合。例如古巴比伦,文明成果有君主专制制度、《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60进制;古埃及,文明成果有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象形文字、太阳历、金字塔等。
视角2 提示:
同:大河文明。国家统一,君主专制,君权神授。农业发达,重视天文历法、数学等。
异:两河流域频遭外族入侵,重视法律;洪水与方舟传说,恐惧、悲观色彩的人生观。古埃及政权比较稳固,长期统一,法老至上;自信而乐观等。
活学活用
1.C 亚非文明古国兴起于大河流域,以农业为主,尼罗河流域的古代埃及、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黄河流域的中国都是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故选C项。
2.A 芬利认为农耕文明中“善”的价值观来源于人们对于土地的认识,这是芬利对于古代农耕文明基本特征的认识,A项正确;芬利强调的是价值观念,而非财富的来源,排除B项;芬利分析了农耕文明中“善”这一观念的来源,而非强调“善”这一价值观念的导向,排除C项;芬利只分析了农耕文明,排除D项。
主题二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
南亚文明:实行种姓制度,四大种姓职业世袭、内部联姻、排斥外人,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东亚文明:分封等级秩序走向解体,自耕农及新兴地主产生。
视角2 提示:
特点:人民主权。
限制:参加者是成年男性公民,广大妇女、外邦人和奴隶被剥夺了公民权。
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实质是少数人的、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活学活用
1.D 图示描述了古巴比伦王国统治时期修建了尼普尔城邦及一些利用幼发拉底河的水利设施,这需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由此可知,古巴比伦的国家组织能力强大,故选D项;由材料无法得出尼普尔的农业灌溉系统发达的结论,排除A项;B、C两项材料未涉及,均排除。
2.C 材料体现的是雅典的力量来源于公民的热忱与爱国者的兴奋,强调公民是国家政治的中坚力量,鼓励公民关心国家政治,故选C项。
【学科素养·稳提升】
精练提能
1.B 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进步,催生出了众多璀璨的文明,故选B项;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是国家出现的重要前提,而不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排除A项;以采集和狩猎为生说明生产力低下,不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排除C项;社会分工初步形成是在我国原始社会晚期,这不属于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排除D项。
2.B 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还导致了父权制确立和氏族制度瓦解,加速了阶级的形成, 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而不是原始社会的瓦解、早期国家的出现, 排除A、C两项;虽然私有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D项不能完全概括材料主旨, 排除。
3.A 材料“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众多文明”都是出现在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即古代西亚文明,故选A项;B、C、D三项不符合材料,排除。
4.A 根据材料可知,古代埃及的社会经济结构依赖于尼罗河定期泛滥的洪水冲积平原,以及与之相关的灌溉系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系统需要高度的组织和协调,以确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且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来管理与分配资源,故选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古代埃及的主要农作物是大麦和小麦,而不是玉米,排除C项;古代埃及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深受尼罗河的影响,尼罗河定期泛滥的洪水冲积平原是他们农业生产的基础,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可知,城市建设的需要催生了计数符号,说明社会需求助推科学发展,故选C项;计数符号发明属于科技而非艺术的范畴,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古代印度发明计数符号,且没有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不能得出古代印度文明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B项;种姓制度是阶级差别和阶级压迫的一种形式,种姓制度在印度长期存在,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仅凭婆罗门发明计数符号不能说明种姓制度具有优越性,排除D项。
6.D 根据材料“个人要融会于城邦,为城邦服务终身,甚至为了城邦的利益不惜牺牲生命”可知,个人必须为城邦承担责任,有集体主义思想,故选D项,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尊崇思想自由,排除B项;在希腊城邦制中,不是所有城邦都倡导民主政治,排除C项。
1 / 7(共81张PPT)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1.唯物史观:认识农耕畜牧是人类文
明产生的前提。
2.史料实证:知道文明诞生的标志。
3.家国情怀:理解古代文明的多元发
展特点。
4.时空观念:理解形成古代文明呈现
出多元发展特点的条件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01
核心要点·快突破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04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人类文明的产生(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 条件
(1)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① 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
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在这些
地区,人类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
②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
产者。
西亚地区 
(2)社会分工的出现
①手工业:随着农业的发展,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
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②商业: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

③管理者: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
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④早期城市:一些较大的 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易 
居住点 
2. 标志
(1)阶级的产生:部落首领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
有, 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
大阶级。
(2)奴隶制的出现: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
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 成为人类
第一种剥削制度。
(3)国家的出现: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
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 开始形成。
(4)文字的产生: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 产生。
私有制 
奴隶制 
国家 
文字 
【教材开发】
 阅读教材P2“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思考从中可
以得出什么信息?
提示: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人类向文明迈进。
构图解史
人类文明的产生
知识点二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影响因素:地理环境、自然资
源、生产方式、宗教思想等)
1. 地区: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 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
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
爱琴海地区(海洋文明)。
尼罗河 
(1)相同点: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把持国家权力,剥削奴隶和
平民。
(2)不同点: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
特征。

元 
2. 特征
3. 概况

明 出现
时间 国家形
成时间 政治统治 文化成就


西


明 公元 前 3500 年
左右 约公元前2900年,两河下游

地区出现了一系列
城市国家 ①国家统一:约公元前18
世纪, 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 制度。 ②《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宣扬君权神授,
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①文字: 文字是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②文学:《 》是目前所知最早
的史诗。
③神话:洪水和方舟传说。
④科技:苏美尔人发明
了 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苏美
尔 
古巴比伦 
君主专制 
楔形 
吉尔伽美

60 

明 出现 时间 国家形成时间 政治统治 文化成就





明 公元前
3500年左右 公元前
3100年左右,
埃及初步实现
统一 ①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②法老(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 ③法老之下,设有官员分别处理政务和地方事务 ①文学:丰富多彩的神话
和文学故事。
②文字: 文字。
③科技:制定了世界上第
一部 ;建造了金字
塔,证明了埃及人在建筑
和 方面都达到了较高
的水平; 是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象形 
太阳历 
数 
莎草纸 

明 出现 时间 国家形成时间 政治统治 文化成就





明 公元
前3 千纪 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
一系列国家 种姓制度 ①特点: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 ②等级划分: 主掌宗教祭祀; 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 的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 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四个种姓之外的“ ”处在社会最底层。 ③影响:这种制度的延续,对印度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①宗教: 的说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佛教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强调众生平等)。
②文学:《 》和 》
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
③科技: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贱民 
婆罗门教 
摩诃婆罗
多 
罗摩衍那 

明 出现 时间 国家形成时间 政治统治 文化成就





明 公元前2千纪,
文明和
文明诞生 公元前8—前6世纪,
城邦
逐渐
发展
起来 ①典型特征:
,公民直接参
与国家管理。 ②主要城邦:斯巴达和雅典最为著名。斯巴达是少数人掌握政权的 的代表,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 的典型 ①文学:古希腊的神话、悲
剧和喜剧等,是世界文学的
瑰宝。
②史学: 首创“历史”一词,被西方称为“史
学之父”, 成为政
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③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
和 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克里
特 

锡尼 
小国
寡民 
寡头
政治 
民主政治 
希罗多德 
修昔底德 
亚里士多德 
【教材开发】
阅读教材P4“苏美尔人的战车(绘画作品)”和教材P5“历史纵横”
《洪水传说》,谈谈它们的历史价值。
提示:绘画作品和洪水传说分别属于图片和文献史料,史料价值高;
对研究古代西亚的灌溉农业发展、战争、文字、神话传说以及文明交
流具有重要价值。
误区警示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而是世界上最早的文
字之一。同属于上古文明时期创造的文字还有楔形文字、甲骨文等。
概念阐释
城邦
  城邦或称城市国家,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
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02
核心要点·快突破
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
主题一 风月同天——早期大河文明的产生
视角1 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
史料一 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
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这种社会中,除了政
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活动的
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知
道冶炼金属。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主要。
——摘编自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
探究 根据史料一,指出衡量文明诞生的标志。教材对古代世界文明
诞生的叙述是否符合上述观点?请举例说明。
提示:
标志:国家、城市、文字、冶炼金属。
符合。例如古巴比伦,文明成果有君主专制制度、《汉谟拉比法
典》、楔形文字、60进制;古埃及,文明成果有比较完善的官僚系
统、象形文字、太阳历、金字塔等。
视角2 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史料二 埃及是一个长时间处于同一王朝统治下的统一的大河流域国
家……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不同,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命运,
不受外界的干涉……而且,尼罗河就像一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
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尼罗河平缓的水流使北上航行极
为容易,而盛行的北风、西北风又使返航毫不费力。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探究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然地理环境(河流)对两
地文明有何影响。
提示:
同:大河文明。国家统一,君主专制,君权神授。农业发达,重视天
文历法、数学等。
异:两河流域频遭外族入侵,重视法律;洪水与方舟传说,恐惧、悲
观色彩的人生观。古埃及政权比较稳固,长期统一,法老至上;自信
而乐观等。
 大河文明的诞生与特征
自然环境 对大河文 明的影响 大河文明诞生于大江大河流域,这些区域灌溉水源充足,
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有
利于农作物的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
要。大河文明以农耕经济为基本形态,对自然环境的依赖
性较强
社会组织 大河文明下,村社里的居民很少与外界交往。他们共同祭
神拜物,由年长者管理。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
的社会组织
民族心理 农耕经济是一种和平自守的经济,由此派生出的民族心理
也是防守型的。稳定持重,但不思变革;注重防卫手段,
但缺乏出击精神;推崇道德,但轻视效率;安贫乐道,但
不具冒险精神
1. 在古代,大河流域因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而成为上古文明的摇篮,
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文明,无一不是由大江大河
滋养孕育而成。下列属于大河文明的共同点的是(  )
A. 岛屿众多并且星罗棋布
B. 商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C. 建立中央集权奴隶制国家
D. 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文明
解析: 亚非文明古国兴起于大河流域,以农业为主,尼罗河流
域的古代埃及、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黄河流域的中国都是
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故选C项。
2. 美国史学家芬利在《古代经济》中写道,古代世界的绝大部分人以
土地为生,而且他们已经认识到土地
是所有善的源头,无论是物质的善还是道德的善。该学者强调了古
代世界(  )
A. 农耕文明的基本特性 B. 社会财富的来源单一
C. 重视品德的价值导向 D. 文明发展的趋势相同
解析: 芬利认为农耕文明中“善”的价值观来源于人们对于土
地的认识,这是芬利对于古代农耕文明基本特征的认识,A项正
确;芬利强调的是价值观念,而非财富的来源,排除B项;芬利分
析了农耕文明中“善”这一观念的来源,而非强调“善”这一价值
观念的导向,排除C项;芬利只分析了农耕文明,排除D项。
主题二 多元共存——古代东西方奴隶制文明之差异
视角1 古代东方文明的特点
史料一 东周社会……人的思想现在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
思想繁荣的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希伯来的先知时代及古印度的
佛陀及其他早期宗教领袖的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
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
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探究 史料一所涉及的“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当时在社会成员关系
方面各有哪些显著特征?
提示:
南亚文明:实行种姓制度,四大种姓职业世袭、内部联姻、排斥外
人,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东亚文明:分封等级秩序走向解体,自耕农及新兴地主产生。
视角2 古代西方文明的特点
史料二 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这个公
民大会通常由5 000到6 000个成员组成,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
加(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除外)。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的多数票,
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限制,决定任何内部问题。
——《什么是民主》
探究 根据史料二,说明雅典的民主制度有什么特点,并指出对参加
公民大会者的限制。同时,这种限制说明了什么?
特点:人民主权。
限制:参加者是成年男性公民,广大妇女、外邦人和奴隶被剥夺了公
民权。
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实质是少数人的、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提示:
 古代东西方奴隶制文明的比较
文明区域 古代亚非文明 古代西方文明
典型代表 古代埃及、古巴比伦王国、古代印度、古代中国 古代希腊
发源地区 大河流域 地中海沿岸
文明基础 发达的农业 繁荣的工商业、航海业
文明类型 大河文明 海洋文明
对外交往 很少 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
基本特征 经济上:农业文明; 政治上:中央集权  经济上:商品经济、海外贸易发达;
政治上:民主政治
发展特点 封闭型 开放型
1. 如图是西亚著名城邦尼普尔(今伊拉克南部)的城市规划图泥板,
绘于公元前1500年。据图可知,当时的尼普尔(  )
A. 农业灌溉系统发达
B. 神权影响不断弱化
C. 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解析: 图示描述了古巴比伦王国统治时期修建了尼普尔城邦及
一些利用幼发拉底河的水利设施,这需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和
财力,由此可知,古巴比伦的国家组织能力强大,故选D项;由材
料无法得出尼普尔的农业灌溉系统发达的结论,排除A项;B、C
两项材料未涉及,均排除。
2. 雅典人认为,“雅典的力量,不在于军事训练与军事计谋,而在于
对于公共事业具有公民的热忱与爱国者的兴奋”。这表明雅典人
(  )
A. 不重视军队和军事训练 B. 热衷于参加文化活动
C. 鼓励公民关心国家政治 D. 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雅典的力量来源于公民的热忱与爱国者的
兴奋,强调公民是国家政治的中坚力量,鼓励公民关心国家政治,
故选C项。
03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四大文明古国
材料 古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国是人类早期文明的
四个诞生地,人们将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如今世界上众多的文
化和文明,比如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建筑等都是源于这四大文
明古国。四大文明古国可以说是世界历史发展长河的源头,对世界文
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肖刚《漫谈开启人类早期文明的四大文明古国》
【思维升华】
1. 核心价值:文化自信
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重要的精神支撑,文化自信是我们的“根”和“魂”。没有高度
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历史的角度和现实维
度,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兴衰成败这一视角审视中国进入新时
代坚定文化自信,打造文化强国,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
承载的深远的战略意义。
2. 命题价值: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
(1)中国、印度、西亚和埃及等古代文明都是本地区居民创造
的。古代文明起源是多元的;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具有相对
独立性。
(2)人类古代文明有共同的发展趋向。各古代文明大致都是从分
散的早期国家开始,再从地区性国家走向统一帝国。
(3)古代文明建立发展的基础是农业。这四个古代文明的发祥地
都有着适合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都在大江大河流域,如中
国古代文明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
1. 人类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东西方文明交相辉映。人类文明产
生的重要前提是(  )
A. 私有制和剥削产生 B. 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C. 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D. 社会分工初步形成
解析: 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
物生产者,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进步,催生出了众多璀璨的
文明,故选B项;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是国家出现的重要前
提,而不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排除A项;以采集和狩
猎为生说明生产力低下,不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排除
C项;社会分工初步形成是在我国原始社会晚期,这不属于人
类文明产生的前提,排除D项。
2. 恩格斯指出:“财产的差别,通过世袭显贵和王权的最初萌芽的形
成,对社会制度发生反作用。”恩格斯意在说明(  )
A. 原始社会的瓦解 B. 私有制的产生和影响
C. 早期国家的出现 D. 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解析: 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
的发展,还导致了父权制确立和氏族制度瓦解,加速了阶级的形
成, 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而不是原始社
会的瓦解、早期国家的出现, 排除A、C两项;虽然私有制推动了
人类文明的发展,但D项不能完全概括材料主旨, 排除。
3. “它是世界上最辉煌的文明,由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
众多文明组成,世界最早的城市、文字、金属冶炼技术、法典、60
进制都出现于这里”。它是(  )
A. 古代西亚文明 B. 古代埃及文明
C. 古代印度文明 D. 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 材料“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众多文明”都
是出现在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即古代西亚文明,故选A项;B、
C、D三项不符合材料,排除。
4. 在古代埃及,维持农业的基础是薄弱的,为保证水利系统的安全可
靠,必须保证全埃及的土地、人口乃至其他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生
产资料得到最有效的分配。这使得古埃及(  )
A. 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B.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C. 推广种植玉米等作物
D. 摆脱了尼罗河的影响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古代埃及的社会经济结构依赖于尼罗河
定期泛滥的洪水冲积平原,以及与之相关的灌溉系统,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这个系统需要高度的组织和协调,以确保水资源的有效利
用,并且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来管理与分配资源,故选A项;
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古代埃及的主要农作物是大麦和小
麦,而不是玉米,排除C项;古代埃及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深受尼罗
河的影响,尼罗河定期泛滥的洪水冲积平原是他们农业生产的基
础,排除D项。
5. 古代印度时期,进行城市建设需要用大量数字来计算,而石子计数
和结绳计数这两种方式因效率过于低下而不适用。公元前3世纪,
古代印度婆罗门发明计数符号并逐渐被广泛使用。这可用于说明
(  )
A. 古代印度艺术与宗教有关
B. 古代印度文明世界领先
C. 社会需求助推科学发展
D. 种姓制度具有优越性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城市建设的需要催生了计数符号,说明
社会需求助推科学发展,故选C项;计数符号发明属于科技而非艺
术的范畴,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古代印度发明计数符号,且没
有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不能得出古代印度文明领先世界的结论,排
除B项;种姓制度是阶级差别和阶级压迫的一种形式,种姓制度在
印度长期存在,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仅凭婆罗门发
明计数符号不能说明种姓制度具有优越性,排除D项。
6. 在古代希腊城邦制中,个人要融会于城邦,为城邦服务终身,甚至
为了城邦的利益不惜牺牲生命。据此推知,古代希腊城邦制(  )
A. 注重个体意识 B. 尊崇思想自由
C. 倡导民主政治 D. 强调集体主义
解析: 根据材料“个人要融会于城邦,为城邦服务终身,甚至
为了城邦的利益不惜牺牲生命”可知,个人必须为城邦承担责任,
有集体主义思想,故选D项,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尊崇思想自
由,排除B项;在希腊城邦制中,不是所有城邦都倡导民主政治,
排除C项。
04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1. 农耕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巨大的变革,是一次伟大的经济革
命,欧美学者称其为农业革命。这次变革(  )
A. 出现于公元前1万年前
B. 主要起源于非洲地区
C. 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D. 使人类成为食物生产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革命使人类开始种植农作
物,从而成为食物的生产者,故选D项;农业革命出现于距今
约1万年前,而非公元前1万年前,排除A项;农业革命首先起
源于西亚地区,排除B项;农业革命的出现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无关,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
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  )
A. 社会出现阶级分化
B. 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C. 政治和文化的认同
D. 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人类文明早期能够出现专门从事管理和文化创造的人,
主要得益于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故选D项;专业管理者和知识
分子的产生是社会阶级分化的表现,不是其产生的原因,排除A
项;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表现,不是相关专业人
才产生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政治和文化的认同是相关人员工作
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如图为《汉谟拉比法典》的浮雕(部分),展示的是太阳神沙玛什
把象征权力的权标授予了国王汉谟拉比。该浮雕展现了古巴比伦王
国(  )
A. 权力的来源
B. 法律的公正
C. 信仰的复杂
D. 艺术的进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太阳神将权力授予国王汉谟拉比,展现了古巴比伦王国
的权力来源,故选A项;材料体现不出法律公正的信息,排除B
项;材料未涉及信仰复杂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与艺术的进
步无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是至今保存的为数不
多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之一。它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形式是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吉尔伽美什》史诗是两河流域的早期人类留下的文学
珍宝,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板文书完整地保存下来,故选B
项;A项是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不是楔形文字,排除;C项是古
代中国的甲骨文,排除;D项是古代中国的青铜铭文,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为控制尼罗河河水泛滥,古代埃及人修堤筑坝、挖沟开渠。他们利
用河谷的自然坡度修建一系列渠道,引水灌溉。这套体系的修建主
要是为了(  )
A. 保障农业生产 B. 维护王室统治
C. 实现精耕细作 D. 便利各地交流
解析: 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古代埃及属于典型的大河文
明,因此对水利工程的修建是为了保障农业生产,故选A项;B、
C、D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从来没有不事火的婆罗门,没有婆罗门不祭祀布施好善,在阿逾
陀这一座城市里面,从没有因通婚而种姓混乱。”(选自《罗摩衍
那》)以上内容可作为原始史料用来(  )
A. 了解古代埃及的文学创作
B. 考察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
C. 知道古巴比伦的阶级关系
D. 研究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解析: 该史料涉及种姓制度,可作为考察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
的原始史料,故选B项;A、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希腊半岛上的水、土地和其他资源与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相比几乎
不值一提,即使古代希腊人将当地的资源利用到极致,也不足以创
造出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文明。由此推知,古希腊文明的发展
(  )
A. 吸收了文明古国的成果 B. 未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
C. 受益于海外贸易的开拓 D. 改变了世界文明的走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材料认为希腊半岛在水、土地和其他资源不足的情况
下,竟然创造出来了文明,这得益于其海外贸易的开拓,C项正
确;材料未体现文明之间的吸收交流,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
符,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希腊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伟大成果,它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
政治的,也有经济的、文化的,等等。下列属于古代希腊文明成果
的是(  )
A. 《汉谟拉比法典》的颁布 B. 种姓制度的形成
C. 希罗多德首创“历史” D. 金字塔的建造
解析: 希罗多德首创“历史”属于古希腊文明成果,故选C
项;《汉谟拉比法典》属于两河流域文明成果,排除A项;种姓制
度是古代印度的文明成果,排除B项;金字塔属于古代埃及文明成
果,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谟拉比法典》片段
  马都克(古巴比伦的“众神之王”)命我统治万民并使国
家获得福祉之时,使我公道与正义流传国境,并为人民造福。
自今而后:
  1. 倘自由民宣誓揭发自由民之罪,控其杀人,而不能证实,揭人之罪者应处死。
  22. 自由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5.若一自由民的房屋失火,另一前去灭火的自由民瞅见房屋主
人的财产,并将它占为己有,这个人应被扔进火中。
  61. 果一个园丁没能完成这个田地的播种栽种,则其将负全责。
  143. 若女子犯罪,毁家弃夫,则投之水中。
  196. 挖去别人眼睛的人也要被挖出眼睛。
  199. 若他(自由民)毁坏另一自由民的奴隶的眼睛,或打断另一
自由民的奴隶的骨头,应折半赔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根据材料,概括《汉谟拉比法典》内容的特点。
答案: 特点:君权神授;原始野蛮(同态复仇);维护奴
隶制度;等级分明;保护私有财产;重视证据;契约意识;内
容丰富具体等。
解析: 据材料逐句分析,可得出特点:君权神授;原始野
蛮(同态复仇);维护奴隶制度,等级分明;保护私有财产;
重视证据;契约意识;据材料总体而言,内容丰富具体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你如何看待《汉谟拉比法典》宣扬的“公道与正义流传国境,
并为人民造福”。
答案: 看待:《汉谟拉比法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公道正义和造福人民;以成文法的形式颁行,有利于“公道
与正义”的流传。但是,《汉谟拉比法典》具有鲜明的时代
性和阶级局限性,体现的法律公平有限;实质是维护奴隶主
统治的工具。
解析:评价主要从积极和局限两个方面回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古巴比伦的人口从早期开始便是由不同种族组成,通过制定《汉
谟拉比法典》,过去所有的部落习俗差不多都消失了,法典成了
国家的法律。由此可见,这部法典(  )
A. 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B. 建立起完善的官僚体系
C. 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与稳定
D. 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法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由材料可知,《汉谟拉比法典》不仅起到了维护统治
的作用,而且加快了不同种族的交融,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与稳
定,故选C项;《汉谟拉比法典》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古巴比伦王国官僚
体系的建立情况,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汉谟拉比法典》的历
史地位,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在埃及人的观念里,社会是有强弱之分的。法老在社会中帮扶弱
者,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保持社会稳定。古埃及很少发生反
对法老政权的起义,正是这一信念存在的最有力证据。“这一信
念”是指(  )
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君权神授观念
C. 法老是秩序的象征 D. 法老权力至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古埃及人将法老当作维护社会秩序的拥护者,所以极
少会反对法老,故选C项;古埃及属于奴隶主专制社会,不可能
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A项;材料未说明法老权力的来
源,排除B项;材料未对法老权力的大小进行描述,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成书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古代印度典籍《梨俱吠陀》记载:我
领受了六十个千并阿由他的马,二十个百的水牛,十个百棕色
的,十个百带三星花纹的,以及十个千的乳牛。这说明古代印度
(  )
A. 畜牧业占据主导地位 B. 引入西亚的60进制
C. 已有明确的计数方法 D. 种姓制度的影响深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可知,古代印度已使用多层级的十进制的计数
法,因此说明古代印度已有明确的计数方法,故选C项;据材料
不能判断古印度畜牧业的地位,排除A项;虽然这里的数词出现
了“二十”或“六十”等数字,但其基本的计数单位“十”“百”
“千”均为10的乘幂,排除B项;D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开始给予陪审员、议事会议员以及其他官
员津贴。后来,出席公民大会也获得了津贴。这使得经济条件一
般的社会阶层也能暂时放下工作,出席公民大会或者担任官职。
津贴制的实行(  )
A. 促成了政治参与度的提高
B. 凸显了雅典政体的寡头特征
C. 提高了社会下层政治地位
D. 缩小了不同阶层的贫富差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可知,雅典开始给予陪审员、议事会议员以及
其他官员津贴,后来出席公民大会的公民也获得了津贴,这种津
贴制有利于提高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积极性,促成了政治参与度
的提高,故选A项;雅典实行民主政治,而非寡头政治,排除B
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在雅典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都
能获得津贴,并不能缩小不同阶层的贫富差距,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斑驳陆离、多彩缤纷的,所以,代
表人类物质和精神成果之总和的文化也呈多样化的特点。文化的
多样性首先表现在地域差别上: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
化,不同的生活环境养育了不同的文化;其次,文化的多样性表
现在时间的差别上: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
时期有自己不同的文化特点;再次,文化的多样性还表现在其不
同的内涵中:从广义上看文化,则文化包罗万象;从狭义上看文
化,则文化仅仅是精神产品;上层文化反映的是统治阶级和社会
精英的活动,下层文化反映的是平民百姓的生活……所有这些都
说明文化是多样性的。
——摘自董小川主编《世界文化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古代史的具体史实,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
晰。)
答案:示例
论题:文化因地理环境不同而具有多样性。
阐述:古希腊中心地区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
性大国的兴起,众多小国寡民的城邦发展起来,公民直接参与国
家管理的民主政治形成,孕育了古希腊光辉灿烂的文化,例如古
希腊的神话、悲剧、喜剧、史学、哲学成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埃及位于非洲的东北部,南为尼罗河谷地,北为地中海,东为红
海,西为撒哈拉沙漠。因此古代埃及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较
少受到外来入侵。同时,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
发展。古埃及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和尼罗河提供的优越生活条
件,使得古代埃及成为最早的古文明发源地之一。埃及建立起比
较完善的官僚系统,出现了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诞生了
象形文字、第一部太阳历,建造了金字塔、神庙等。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古文明的产生和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根据材料“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表现在地域差别上:不同的
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环境养育了不同的文
化”得出文化因地理环境不同而具有多样性。结合自然地理环境
对古代希腊文明形成的影响、古代埃及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等内容
展开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感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