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
八国联军侵华
八年级上
学习目标
1
新课引入
2
新知学习
3
课堂小结
4
随堂练习
5
学习目标
1.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概况,能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义和团运动;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等相关史事
2.历史解释:掌握《辛丑条约》签订的内容和影响,理解《辛丑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3.家国情怀:通过义和团和爱国官兵英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史事,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导入新课
山东河北一带民间歌谣:村村镇镇立了团,哪怕洋人闹得欢,百姓各个拿了刀,见了鬼子往上蹿。剁的剁,砍的砍,只要齐心就好办。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以上歌谣反映了中国近代哪次伟大的农民运动?它是个怎样的组织?它的活动产生了哪些影响?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1.兴起
时间:19世纪末
团体基础: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主要成员:农民
一、义和团运动
2.兴起的原因
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华北地区干旱严重。
材料:教会势力很大,新县官到任拜庙完后,就要去拜神南,神南出入都坐轿车。普通百姓不敢和教徒发生争执,教徒常常威胁说:“奶奶的,逮你去见神甫去!”百姓不能和教徒打官司,不论什么官司,无论谁有理,总是教徒打赢,连县令也怕教会路力。
——《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3.性质
性质: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4.阅读材料,思考: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态度是怎样的?
迩来山东、直隶两省,拳民殆遍,将及近畿,其势几不可遏。大吏非出示严禁,即派兵弹压,数月以来,仍复固结如初。一旦激成变故,将有桀黠者主持其间,假公济私,行其犷恶,荼毒生灵,其祸曷可忍言。……筹思至再,莫如用因字诀,因其私团而官练之,消患于无形耳。……尤需择公正有为之绅士为团总,方能得力。联数村为一小团,合一县为一大团。宽其既往,责其将来,不易其名,悉仍其旧。申明专备大敌之用,不得相率寻衅,或蹈私斗之嫌。遇有教堂,共相捍卫,不宜与之为难,转致外人有所借口。所有总办委员及查阅团练一切供支,不费民间分文,备极牢笼之术,隐寓钳制之方。
——《御史郑炳麟折》
皇太后昨晚在宫内召集各大臣,密议团匪乱事,为时极久。旋即议定,决计不将义和团匪剿除。因该团实皆忠心于国之人,如与以上等军械,好为操演,即可成为有用劲旅,以之抵御洋人,颇为有用。当定议时,只荣相、礼王不以为然,又因势力不及他人,故不能为功,余如庆王、端王、刚相、启、赵二尚书等,俱同声附和,谓断不可剿办团匪,王中堂则默然无语。皇太后胸中业已早有成竹,故即照其本意办事。
——[日]佐原笃介《拳乱纪闻》
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八日奉上谕:现在中外已开战衅,直隶天津地方义和团,会同官军助剿获胜,业经降旨嘉奖。此等义民所在皆有,各省督抚,如能招集成团,筹御外侮,必能得力。其如何办法,迅速复奏,沿江沿海各省,尤宜急办。
——《命各省招集团民谕旨》
随着义和团运动的蓬勃发展,外国趁机派兵进入中国,慈禧太后决定不再剿灭义和团,而是招抚并利用他们抵抗洋人。
(1)态度变化:清政府对义和团时“剿”时“抚”。
(2)变化原因:利用义和团(抵抗洋人)。
态度
到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深入京津地区,产生很大影响。
表现:
一、义和团运动
5.识读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高潮的表现是什么?
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
(杀洋人毁洋物)
清政府
招抚义和团
引发帝国主义不满,联合侵华
捣毁教堂
毁坏车站和铁轨
砍断电线
1900年6月20日 ,
义和团杀死了德国公使克林德
一、义和团运动
6.【问题思考】如何评价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①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②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意志,但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③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一、义和团运动
7. 评价
材料一: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山东义和团民谣
材料二:男练义和拳,女练红灯照。砍到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帽子楼,灭了耶稣教。
——义和团揭帖
材料三: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圣灵四分之一也…… 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1)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2)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没有先进的阶级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1.八国联军侵华原因
(3)原因:
根本原因:维护和扩大侵略权益
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绘画)
(1)时间:1900年6月
(2)参与国家: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联军
二、抗击八国联军
根据地图,梳理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过程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
2.战争过程
6月
6月中旬
7月
7月中旬
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破坏沿线铁路,并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
各国联合舰队攻占大沽炮台,慈禧太后发布“宣战诏书”,义和团围攻教堂和使馆
天津的义和团联合清军,与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烈争夺战,炮轰紫竹林租界
天津保卫战中,直隶提督聂士成殉国;7月中旬,天津失陷。
8月
八国联军近2万人攻陷北京
在八国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之际,义和团破坏沿线铁路,并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联军死伤多人,被迫撤回天津。
廊坊大捷
与此同时,各国联合舰队攻占大沽炮台,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大沽炮台陷落
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
在北京,清政府利用义和团和清军对侵略者的义愤,默许他们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这成为列强进一步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借口。
西什库教堂
由外国军人把守的东交民巷的东口
吃面不搁酱,
炮打交民巷;
吃面不搁醋,
炮打西什库。
——义和团顺口溜
天津保卫战
天津的义和团联合清军,与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烈争夺战,炮轰紫竹林租界。在天津保卫战中,直隶提督聂士成殉国。7月中旬,天津失陷。
聂士成
清军与义和团在天津老龙头火车站包围侵略军
聂士成就义100周年像
聂公当年激扬处,
多少青松配雨寒。
二、抗击八国联军
3. 战争结果
结果1:义和团运动失败;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
吾人对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瓦德西《瓦德西拳乱笔记》
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②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1)失败原因:
(2)意义:
二、抗击八国联军
3. 战争结果
结果2: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实施暴行;
炮火下燃烧的北京城
联军杀害义和团团民
美军抢劫的白银
八国联军坐龙椅
“联军占领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所有中国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充分暴露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1.识读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和列强名称。
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西、荷、比11国签订。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条约内容 危害
政治
经济
军事
外交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2. 内容、危害
①惩:惩办“首祸诸臣”,在华北等地区停止科举考试5年
②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④拆: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⑤划: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加重人民负担,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经济
丧失军事自主权,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⑥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便于列强侵略中国;同时是中国外交体制的近代化
③赔:赔款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3.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辛丑条约》的特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902年,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此前两天慈禧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说进攻使馆区是一个错误,这是一个沉痛教训,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
清政府已然成为
“洋人的朝廷”
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耻辱。
(1)特点:
(2)影响: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840年
1842年
鸦片
战争
《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
1856年
1860年
第二次
鸦片战争
《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
进一步加深
1894年
1895年
甲午中日
战争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
1900年
1901年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完全陷入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4.识读图示,概述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1)鸦片战争中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中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课堂小结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背景:
目的:
抗击八国联军:
结果:
义和团运动
原因:
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
性质:
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
口号:
“扶清灭洋”:积极局限
清政府态度的转变:
时“剿”时“抚”
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外国侵略者感到在华权益受到威胁
抗击:廊坊→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天津保卫战
义和团: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辛丑条约》的签订
内容:
影响:
文化、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
清朝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华北地区干旱严重
侵略:1900年6月,英、美、法等八国组织联军入侵
随堂练习
1.1900年6月2日夜间,俄国记者扬契维茨基目睹了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场景:月亮照耀着这些丧失理智的葬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一场景描绘的是( )
A.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军 B.清军抗击英法联军
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基础练习
C
天津保卫战
2.(2024·陕西)下图描绘了慈禧太后仓皇逃出北京城的场景。当时慈禧出逃是由于( )
A.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
B.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
C.义和团发动反清起义
D.八国联军进逼北京城
D
3.(2024·江苏)从两次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土地和开放通商口岸是重要内容,但由于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下列哪一条约没有此类条款(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D
4.这场战争中,日本派遣战舰20艘、海军陆战队540人、陆军2万多人,占了联军的一半兵力。攻占北京后,日军抢到了第一笔战争财——晚清内务府的三百万两白银。这场战争应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2024·山东烟台中考)条约规定,“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而且为保证该通道“无断绝之虞”,确定北京、天津、山海关沿线12处由各国“留兵驻守”。这些规定与使馆区驻军特权结合在一起,将中国的心脏部位直接置于列强集体军事控制之下,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6.1902年伦敦《泰晤士报》报道说。慈禧太后在接见驻华公使和公使夫人时“抽泣哽咽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的错误,她后悔莫及。”慈禧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因此,时人激愤地指斥清廷已成为了“洋人的朝廷”。下列能说明清廷已成为“洋人朝廷”的主要依据是( )
A.开放沿海通商口岸 B.纵容列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允许列强开设工厂 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
D
D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材料二 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叙用。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文武各等考试5年。
(1)写出材料一图1中所示旗帜代表的民间组织。从旗帜上可以看出他们的斗争对象是谁
(2)材料一图2反映的是哪一战争 图中的洋人代表的是哪八个国家
(3)材料二出自哪一条约 材料一中图1、图2与材料二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1)义和团。帝国主义或西方列强。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英、俄、德、美、日、法、意、奥匈。
(3)《辛丑条约》。镇压义和团运动是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辛丑条约》的签订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共13张PPT)
基础过关
1.项目式学习 为了探究中国近代史的变迁,某历史老师设置了“列强侵略”“人民抗争”“救国探索”三个篇章。下列可以入选“人民抗争”环节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南京条约》原件
B.轮船招商局遗址
C.《扯线木偶》漫画
D.义和团运动照片
D
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2.小切口 下图是义和团团规,这是清政府为利用、约束、控制义和团,于1900年农历七月颁发给山东曹州府义和团的十条团规。这一时期,义和团的口号应该是( )
A.反清灭洋 B.“扶清灭洋”
C.均田免赋 D.同享太平
B
3.教材改编 下图可有助于我们了解( )
A.甲午海战战场地点
B.八国联军侵华概况
C.戊戌变法发展详情
D.洋务企业分布区域
B
4.晚清时期,习武之风极一时之盛,许多农民、城镇贫民、工商业者、小商小贩等皆有参与习武,并参加反帝爱国斗争。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民族危机逐渐缓和
B.时局影响社会风气
C.清朝统治秩序崩溃
D.新式学堂得到发展
B
5.“这一条约还不同于以往的不平等条约。一方面,条约没有规定割让领土、开放口岸的条款;另一方面,却进一步设立军事据点和占领区。”这一条约( )
A.成为中国近史的开端
B.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开启列强资本输出的先例
D.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
6.跨数学 下图中Y轴表示( )
A.近代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历程
B.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探索历程
C.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D.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程度
C
能力提升
7.教学设计 某历史老师在教学时对“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先后作了如下设计。此教学内容设计的调整旨在( )
A.更凸显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B.突出历史事件的时序性
C.揭示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
D.关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A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瓜分豆剖中奋起】
材料一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怨不申。”“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
——义和团揭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义和团的主要斗争对象。“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反映了义和团怎样的局限性 (2分)
答案:对象:英、美、德、俄等侵略者。(1分)局限性:盲目排外。(1分)
【实力悬殊的相搏】
材料二
八国联军在北京杀害义和团团民
美军在天津抢劫的白银
(2)结合材料二图片及所学知识回答,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犯下了哪些罪行 你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分)
答案:罪行: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大肆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2分)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中国的贫穷落后。(2分)
【危局到残局沉沦】
材料三 有一道民谣唱道:“八国联军侵略清,北京二度被占领。赔巨款,派驻兵,辛丑年里泪盈盈。严禁人民反列强,清朝变成洋人廷。”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清朝变成洋人廷” (2分)
答案:《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说明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2分)
(4)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说你对“辛丑年里泪盈盈”的理解。(2分)
答案:1901年(旧历辛丑年),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