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检测(一)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人类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文化演进过程。考古学者观察其间的变化,主要运用哪类发掘到的数据作为分期的标准( )
A.人类使用的工具
B.发掘出的人类遗骸
C.遗址周边的环境
D.遗址中动植物残留
2.恩格斯说:“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家庭首长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各种公社范围内的共同耕作制。”据此可知( )
A.个体农耕得到长足发展
B.公社体制激化社会矛盾
C.社会分工带来深刻影响
D.阶级分化导致贫富分化
3.下图是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脉络,它反映了人类社会早期文明( )
A.由自然地理环境决定
B.相互交流中吸收融合
C.各地区发展速度一致
D.呈现多元共生的特征
4.下表所示为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统治时期统治者的行为和职责(部分)。据此可以推断古巴比伦( )
统治者 行为和职责
国王汉谟拉比 亲自处理用水纠纷,下令并严厉监督总督兴修水利
国王任命的总督 分管各城市和州的军事、行政、税收、司法和水利灌溉
基层公社的首领 管理公社的土地、分配水流,管理市场、税收和司法等
A.文明与河流休戚相关
B.中央集权体制严密
C.最早建立君主专制政体
D.国王事务比较繁忙
5.两河流域的亚述人按照苏美尔的模式建造神庙和塔庙,但他们的建筑重心转移到了帝国宫殿上。这些宫殿渐渐形成了史无前例的规模。亚述人的做法,意在( )
A.表现王室的影响和主宰地位
B.宣扬亚述人政教合一的政体
C.完整保存苏美尔的世俗文化
D.展现神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6.一位西方学者说道:“埃及人是在岩石上砍凿出他们的艺术的,他们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这体现了( )
A.古代埃及艺术功利目的性强
B.古埃及人具体的宗教思想
C.古埃及人选材上对石料的偏爱
D.以来世为中心的宗教影响深刻
7.据古印度诗集《梨俱吠陀》描述,不同种姓是由巨人普鲁沙身体不同部分转化而成。经学者研究,这可能是婆罗门教祭司后来补进去的。若这一推测成立,祭司的目的是( )
A.维护君主统治
B.树立婆罗门教的权威
C.强调职业世袭
D.证明种姓制度的合理性
8.古代希腊,雅典和斯巴达一个实行民主政治,一个是寡头政治的代表,但其政治又有明显的相同,这表现在两者都为( )
A.元首掌控城邦的权力
B.公民大会是实际最高权力机构
C.完全否定世袭的权利
D.本城邦公民参与了城邦的管理
9.从公元前8世纪初开始的200多年间,由于人口增多,希腊众多城邦组织本邦部分居民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另立家园,建立起140多座新的城邦,奠定了古代希腊的广阔疆域。对希腊殖民解读准确的是( )
A.源于农耕文明的优势与扩张潜能
B.与近代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目的一致
C.是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D.是亚历山大帝国推广希腊文化的延续
10.亚述帝国强制推行邮驿制度,驿站由官员直接管控,重要的驿站还会有军队驻扎。据考证,帝国全盛时期的两个驿站之间的平均距离是马车驱驰一天的里程。这些做法( )
A.强化了国家的治理能力
B.以服务百姓生活为宗旨
C.确保了帝国的长治久安
D.推动了帝国版图的扩大
11.波斯帝国统治时期,伊朗地区常使用埃兰语,巴比伦地区使用阿卡德语,民间和商业领域广泛使用阿拉米亚语。这反映出波斯帝国( )
A.多种文化之间相互竞争
B.给予各地区部分自治权
C.宣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适应多民族发展的需要
12.大流士一世在全国推广了行省制,由总督统管一方,总督权力规定如下表。由此可知,波斯帝国的总督制( )
·军事方面,紧急情况下总督可以不用汇报国王,而独自决定军队的派遣。 ·财政方面,总督有权制定统辖范围内城市的税收数额。 ·司法方面,总督就是统辖地域内最高的法官,拥有最高判决权。
A.依据国家法律进行设计
B.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
C.易造成地方的分裂割据
D.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13.有学者指出:“亚历山大和他的继承者们在征服的过程中对当地文化表现出相当大的尊重,东方人也愿意接纳征服者带来的部分外来习俗。”该学者意在强调,亚历山大东征( )
A.受到东方各国人民的欢迎
B.维护了帝国的长治久安
C.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交往
D.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14.共和国时期,罗马已经修筑了通向南方卡普亚的阿庇安大道。帝国建立后,罗马人筑路的步伐并未停止,如德鲁苏斯战役后,克劳迪亚大道“使得阿尔卑斯山脉可以通行”;1世纪末2世纪初,罗马道路修筑至中东地区等。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
A.对外扩张促进交通发展
B.交通进步保障边境安定
C.道路修筑维持帝国繁荣
D.边疆开发加快道路建设
15.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由22个字母组成。它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由阿拉马字母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它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材料主要反映了( )
A.世界文字的同源性 B.文字传播缺乏方向性
C.西亚文明起源最早 D.不同区域文明的交流
16.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写道:“东方有个神秘的赛里斯国,那里的人们能从树上采摘一种珍稀的‘羊毛’。”2世纪的希腊学者包撒尼雅斯在《希腊志》中提到:“赛里斯人用小笼来饲养一种小动物,这些小动物的足上会产生一种细丝。”据此可知( )
A.欧洲人对丝绸的描述具有想象成分
B.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
C.古希腊学者比古罗马学者知识丰富
D.丝绸已成为古罗马古希腊主要服饰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某历史研究小组以“四大文明古国说”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搜集到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初为据乱次小康,四土先达爰滥觞。支那印度邈以隔,埃及、安息(侯官严氏考定小亚细亚即汉之安息,今从之)邻相望。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
——摘编自梁启超《二十世纪太平洋歌》(1901年)
材料二 世界开化最早之国,曰巴比伦,曰埃及,曰印度,曰中国。比而观之,中国独寿。
——摘编自柳诒徵《中国文化史》(1919年)
材料三 蔡先生具三大文明古国中国、希腊、希伯来最好之精神;蔡先生的三大精神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学问来的。蔡先生具中国最好之精神——温良恭俭让。蔡先生具希腊最好之精神——重美感。蔡先生具希伯来最好之精神——平民生活。
——摘编自蒋梦麟评述蔡元培(1919年)
(1)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近代中国学者关于“文明古国”认识的异同,并作出合理的解释。(8分)
(2)随着考古学的进展和地区行政版图的变化,“四大文明古国说”在今天显得不够确切了。关于“文明古国”的提法,你有何改进的建议?并说明理由。(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9.倘藏匿此奴于其家而后来奴隶被破获,则此自由民应处死。
21.自由民侵犯他人之居者,应在此侵犯处处死并掩埋之。
22.自由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
——《汉谟拉比法典》(节选)
材料二 1901年12月底,一支法国考古队在古埃兰王国的首都苏萨城(今伊朗境内)发现了一根黑色玄武岩石柱(石碑),高225厘米,石柱的上半段是一幅精致的浮雕。有一位神端坐在宝座上,将一根象征帝王权力的标志——权标授予恭敬地站在他前面的一个帝王模样的人的手上。石柱的下半段刻满了楔形文字。经过全世界楔形文字专家的研究、解读,最后破解了石柱上的文字,知道这块石碑就是《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摘编自[美]约翰·H.威格摩尔《世界法系概览》
(1)根据材料一,概述《汉谟拉比法典》反映出古巴比伦王国哪些社会状况。(6分)
(2)假如你是见证这根石柱的楔形文字专家,从其发现地到图文,最有可能得到哪些认识?(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古希腊的地理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以地小山多为其地理环境特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古希腊人口的增长速度很快,“到公元前750年左右,希腊人口已经多到不能糊口的程度了”。希腊人需要到海外拓展生存空间。同时,在激烈的阶级分化和斗争中,破产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和政治斗争中失败的利益集团,被迫去海外谋生。
——摘编自王文峰《古风时代希腊海外殖民运动考察》
材料二 在公元前750—前550年,希腊城邦不断向外殖民,虽然在黑暗时代(公元前1200—前900年)希腊就开始向外移民,但这一轮移民潮是希腊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向外移民运动。他们从希腊本土出发,不仅移往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这些传统殖民地,而且远至黑海沿岸、亚平宁半岛南端、高卢南部和北非部分地区。希腊对外贸易发展对这次殖民浪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殖民地有它的商站的功能。
——摘编自[美]威尔 ·杜兰特《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公元前8世纪中期希腊海外殖民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公元前750—前550年希腊海外殖民的特点。(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早期的各帝国几乎完全被限制在各自所在的大河流域内,看起来就像尚处在汪洋大海般未开化状态中的几座小岛。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汉帝国一起,连成了一条从苏格兰高地到中国海、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从而使各帝国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影响。(帝国建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和政治也发生了同样重大的变化。军事贵族的显赫地位,由于商人、工匠和海员阶层的兴起而正在瓦解;旧的部落社会由于铸币的出现而正在被改变;个人的效劳尽忠也正随着市场需要的产生而消失。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早期帝国与文明交流”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单元质量检测(一)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1.A 人类使用的工具能够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可以作为社会进步的分期标准,故选A项;B、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C 恩格斯认为社会分工导致新的阶级划分,同时原来的共产制家庭公社也被炸毁,这说明社会分工带来深刻影响,故选C项;恩格斯描述的是原始社会被奴隶社会取代,而个体农耕是封建社会时期出现的,排除A项;社会分工激化了矛盾,而非公社体制,排除B项;“贫富分化”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3.D 据材料“人类社会早期历史发展脉络”并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在美洲、中国、印度、埃及以及西亚孕育出了早期文明,而且各个文明各具特色,呈现多元共生的特征,故选D项;自然条件对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影响较大,但不是一直依赖着自然条件,排除A项;人类文明之初,受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各个文明之间基本独立发展,排除B项;从图示中可以看出,人类社会早期文明并不是匀速发展的,发展速度并不一致,排除C项。
4.A 各统治者的职责都与水有关,体现了水的重要性,说明文明与河流休戚相关,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体制和君主专制,排除B、C两项;材料是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统治时期统治者的行为和职责,没有反映“国王事务比较繁忙”,排除D项。
5.A 据材料可知亚述人注重宫殿的修建,而宫殿是统治者地位的象征,说明意在表现王室的影响和主宰地位,故选A项;材料与宗教关系不大,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排除;帝国宫殿的规模与神权无关,排除D项。
6.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古埃及的代表性建筑是为专制集权服务的,功利目的性强,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艺术与宗教思想的关系,排除B、D两项;C项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
7.D 材料反映的是古印度时期的“种姓制度”,“不同种姓是由巨人普鲁沙身体不同部分转化而成”是婆罗门教祭司为了证明种姓制度的合理性而补充的内容,故选D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的中心词是“种姓制度”,而不是“婆罗门教”,排除B项;在“种姓制度”之下,人的职业本身就是世袭的,不需要论证,排除C项。
8.D 古代希腊推行的是公民政治,公民直接参与本邦的管理,故选D项;斯巴达由2个国王、28个长老和5个检察官掌握实权,排除A项;古希腊的公民大会是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构,排除B项;C项表述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9.C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古代希腊的殖民推动了城邦体制的扩散和希腊文明的传播,是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途径之一,故选C项;古希腊的商业和对外贸易发达,其殖民源于商业文明的优势与扩张潜能,排除A项;近代欧洲列强殖民扩张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性,是为了开拓市场,而古希腊是奴隶社会,二者目的有本质不同,排除B项;亚历山大帝国出现于公元前4世纪晚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0.A 驿站的设立有效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这些做法强化了国家的治理能力,故选A项;帝国设立驿站的目的是为中央政府强化统治服务的,排除B项;公元前605年亚述帝国灭亡,“确保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亚述帝国是通过对外军事扩张使版图不断扩大,排除D项。
11.D 波斯帝国是一个疆域广阔的大帝国,所以帝国境内采取多种语言是适应了多民族发展的需要,故选D项;同一个帝国内采用多种语言适应了多民族发展的需要,并不是多种文化竞争的需要,也不能体现给予各地区部分自治权,排除A、B两项;使用多种民族语言并不能体现宣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排除C项。
12.C 根据材料可知,在大流士改革之后,波斯帝国的地方财政、军事、司法等诸多大权,几乎完全掌握在地方总督手中,说明波斯帝国地方有较大的独立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故选C项;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地方治理问题,排除B项;波斯帝国统治时期地方势力强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
13.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在保有原来文化的基础上,尊重当地文化,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故选C项;A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在强调亚历山大东征对亚历山大帝国的作用,且表述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于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只是强调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排除D项。
14.A 罗马人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为加强对各地的管理,修建了通往各地的公路,故选A项;交通进步有利于加强对各地的管理,不能说是保障边境安定,排除B项;帝国强大和繁荣推动了道路的修建,排除C项;道路建设加快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排除D项。
15.D 材料反映了起源于西亚的字母文字,向东方、西方传播并演化为不同的字母文字的情况,体现了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D项正确;世界各地文字具有多样性,并不同源,排除A项;材料能够体现文字传播的方向性,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不等同于西亚文明起源最早,排除C项。
16.A 材料中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和希腊学者包撒尼雅斯对中国的丝绸的描述具有想象成分,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古罗马和希腊学者的对比情况,不能说明古希腊学者比古罗马学者知识丰富,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丝绸已成为古罗马古希腊主要服饰,排除D项。
17.(1)相同:都认为中国属于文明古国。近代以来,中国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传统文化遇到严峻的挑战,为守护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提出“文明古国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不同:梁启超和柳诒徵都认为中国、印度、埃及和西亚四个地区为文明古国;蒋梦麟则认为中国、希腊、希伯来为三大文明古国。梁启超和柳诒徵都是在强调时间上的“早”,而蒋梦麟则是强调对后世的影响,即看重古文明的传承性。
(2)建议:可以用“地区”或“流域”等强调地理特征的称呼,也可以用“摇篮”“发祥地”等泛称来取代“古国”。
理由:今天的行政版图与古代文明的地理范围不一定重合。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首先把三位学者对“文明古国”的认识找出,然后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关于相同方面,根据材料一“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材料二“世界开化最早之国,曰巴比伦,曰埃及,曰印度,曰中国”、材料三“蔡先生具三大文明古国中国、希腊、希伯来最好之精神”得出三者认为中国属于文明古国。第二小问,结合三位学者所处的时代,得出合理的解释是近代以来,中国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传统文化遇到严峻的挑战,为守护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提出“文明古国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关于不同点,根据材料一、二的信息得出梁启超和柳诒徵都认为中国、印度、埃及和西亚四个地区为文明古国;根据材料三得出蒋梦麟则认为中国、希腊、希伯来为三大文明古国。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的合理解释是梁启超和柳诒徵都是在强调时间上的“早”,而蒋梦麟则是强调对后世的影响,即看重古文明的传承性。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用“地区”或“流域”等强调地理特征的称呼,也可以用“摇篮”“发祥地”等泛称来取代“古国”。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今天的行政版图与古代文明的地理范围不一定重合。
18.(1)社会状况:古巴比伦已确立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古巴比伦运用国家权力维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阶级关系。法典一再强调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明显保护贵族利益。
(2)认识:从发现地看,《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发现地在古埃兰王国的首都,这表明古巴比伦王国曾遭古埃兰人入侵,此后古埃兰人将这一石柱搬到其首都;从石柱上半段的浮雕看,汉谟拉比宣扬君权神授,王权不可侵犯;从石柱下半段所呈现的字体看,古巴比伦王国使用楔形文字;从其内容看,汉谟拉比当政时制定成文法典,旨在维护财产私有制,全面调整自由民之间的关系,巩固现存秩序。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应从私有制及观念、社会阶级关系、生产和生活状况等角度来概述。可得出古巴比伦已确立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古巴比伦运用国家权力维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阶级关系。法典一再强调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明显保护贵族利益。第(2)问,从发现地看,应分析古埃兰王国与古巴比伦王国的关系;从石柱上的浮雕看,应分析法典宣扬的内容;从石柱下半段的文字看,应分析使用的字体及释读出的内容。
19.(1)可耕地不足;人口激增;城邦内部激烈的阶级分化和斗争的促进;黑暗时代向外移民的奠基;希腊对外贸易发展的推动。
(2)持续时间长;借助移民方式;规模大;范围广。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地小山多为其地理环境特征”可知希腊可耕地有限;根据材料一“到公元前750年左右,希腊人口已经多到不能糊口的程度了”可知8世纪中期希腊人口激增,人地矛盾突出,需要向海外拓展生存空间;根据材料一“……利益集团,被迫去海外谋生”可知,城邦内部激烈的阶级分化和斗争促进海外殖民;根据材料二可知黑暗时代希腊就开始向外移民;希腊对外贸易发展对这次殖民浪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2)问,根据材料二“公元前750—前550年,希腊城邦不断向外殖民”可知持续时间长;根据材料二“这一轮移民潮是希腊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向外移民运动”可知其规模很大,且借助于移民方式;根据材料二“不仅移往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这些传统殖民地,而且远至黑海沿岸、亚平宁半岛南端、高卢南部和北非部分地区”可知其殖民范围之广泛。
20.论题:汉代中国文明和古代罗马文明之间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
阐述:从先秦到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从分封制发展到郡县制,经济方面长期盛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古罗马时期,政治制度是从共和制度发展为帝国,经济方面商业较为发达。汉代中国文明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与古代罗马文明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由此可见,汉代中国文明与古代罗马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十分有限的。
解析:本题为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为公元1世纪左右。首先,拟定论题,根据材料“早期的各帝国几乎完全被限制在各自所在的大河流域内,看起来就像尚处在汪洋大海般未开化状态中的几座小岛”可以拟定论题为“汉代中国文明和古代罗马文明之间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然后结合所学汉朝政治、经济和罗马政治、经济相关知识加以阐述;最后得出结论。
5 / 5(共52张PPT)
单元质量检测(一)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人类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文化演进过程。考古
学者观察其间的变化,主要运用哪类发掘到的数据作为分期的标
准( )
A. 人类使用的工具 B. 发掘出的人类遗骸
C. 遗址周边的环境 D. 遗址中动植物残留
解析: 人类使用的工具能够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可以作
为社会进步的分期标准,故选A项;B、C、D三项不符合材料
主旨,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恩格斯说:“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家庭首
长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各
种公社范围内的共同耕作制。”据此可知( )
A. 个体农耕得到长足发展
B. 公社体制激化社会矛盾
C. 社会分工带来深刻影响
D. 阶级分化导致贫富分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恩格斯认为社会分工导致新的阶级划分,同时原来的共
产制家庭公社也被炸毁,这说明社会分工带来深刻影响,故选C
项;恩格斯描述的是原始社会被奴隶社会取代,而个体农耕是封建
社会时期出现的,排除A项;社会分工激化了矛盾,而非公社体
制,排除B项;“贫富分化”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 如图是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脉络,它反映了人类社会早期文明
( )
A. 由自然地理环境决定 B. 相互交流中吸收融合
C. 各地区发展速度一致 D. 呈现多元共生的特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人类社会早期历史发展脉络”并结合图示可以
看出在美洲、中国、印度、埃及以及西亚孕育出了早期文明,而且
各个文明各具特色,呈现多元共生的特征,故选D项;自然条件对
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影响较大,但不是一直依赖着自然条件,排
除A项;人类文明之初,受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各个文
明之间基本独立发展,排除B项;从图示中可以看出,人类社会早
期文明并不是匀速发展的,发展速度并不一致,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 下表所示为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统治时期统治者的行为和职责
(部分)。据此可以推断古巴比伦( )
统治者 行为和职责
国王汉谟拉比 亲自处理用水纠纷,下令并严厉监督总督兴修
水利
国王任命的总督 分管各城市和州的军事、行政、税收、司法和
水利灌溉
基层公社的首领 管理公社的土地、分配水流,管理市场、税收
和司法等
A. 文明与河流休戚相关 B. 中央集权体制严密
C. 最早建立君主专制政体 D. 国王事务比较繁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各统治者的职责都与水有关,体现了水的重要性,
说明文明与河流休戚相关,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
体制和君主专制,排除B、C两项;材料是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
比统治时期统治者的行为和职责,没有反映“国王事务比较繁
忙”,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 两河流域的亚述人按照苏美尔的模式建造神庙和塔庙,但他们的建
筑重心转移到了帝国宫殿上。这些宫殿渐渐形成了史无前例的规
模。亚述人的做法,意在( )
A. 表现王室的影响和主宰地位
B. 宣扬亚述人政教合一的政体
C. 完整保存苏美尔的世俗文化
D. 展现神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亚述人注重宫殿的修建,而宫殿是统治者地
位的象征,说明意在表现王室的影响和主宰地位,故选A项;材料
与宗教关系不大,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排除;帝国宫殿的规
模与神权无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 一位西方学者说道:“埃及人是在岩石上砍凿出他们的艺术的,他
们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这体现了( )
A. 古代埃及艺术功利目的性强
B. 古埃及人具体的宗教思想
C. 古埃及人选材上对石料的偏爱
D. 以来世为中心的宗教影响深刻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古埃及的代表性建筑是为专制
集权服务的,功利目的性强,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艺术与宗教思
想的关系,排除B、D两项;C项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 据古印度诗集《梨俱吠陀》描述,不同种姓是由巨人普鲁沙身体不
同部分转化而成。经学者研究,这可能是婆罗门教祭司后来补进去
的。若这一推测成立,祭司的目的是( )
A. 维护君主统治 B. 树立婆罗门教的权威
C. 强调职业世袭 D. 证明种姓制度的合理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古印度时期的“种姓制度”,“不同种姓
是由巨人普鲁沙身体不同部分转化而成”是婆罗门教祭司为了证明
种姓制度的合理性而补充的内容,故选D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
旨,排除;材料的中心词是“种姓制度”,而不是“婆罗门教”,
排除B项;在“种姓制度”之下,人的职业本身就是世袭的,不需
要论证,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 古代希腊,雅典和斯巴达一个实行民主政治,一个是寡头政治的代
表,但其政治又有明显的相同,这表现在两者都为( )
A. 元首掌控城邦的权力
B. 公民大会是实际最高权力机构
C. 完全否定世袭的权利
D. 本城邦公民参与了城邦的管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古代希腊推行的是公民政治,公民直接参与本邦的管
理,故选D项;斯巴达由2个国王、28个长老和5个检察官掌握实
权,排除A项;古希腊的公民大会是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构,排除
B项;C项表述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 从公元前8世纪初开始的200多年间,由于人口增多,希腊众多城邦
组织本邦部分居民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另立家园,建立
起140多座新的城邦,奠定了古代希腊的广阔疆域。对希腊殖民解
读准确的是( )
A. 源于农耕文明的优势与扩张潜能
B. 与近代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目的一致
C. 是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D. 是亚历山大帝国推广希腊文化的延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古代希腊的殖民推动了城邦体制的
扩散和希腊文明的传播,是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途径之一,故选C
项;古希腊的商业和对外贸易发达,其殖民源于商业文明的优势与
扩张潜能,排除A项;近代欧洲列强殖民扩张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的扩张性,是为了开拓市场,而古希腊是奴隶社会,二者目的有
本质不同,排除B项;亚历山大帝国出现于公元前4世纪晚期,与
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 亚述帝国强制推行邮驿制度,驿站由官员直接管控,重要的驿站
还会有军队驻扎。据考证,帝国全盛时期的两个驿站之间的平均
距离是马车驱驰一天的里程。这些做法( )
A. 强化了国家的治理能力
B. 以服务百姓生活为宗旨
C. 确保了帝国的长治久安
D. 推动了帝国版图的扩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驿站的设立有效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这些
做法强化了国家的治理能力,故选A项;帝国设立驿站的目的是
为中央政府强化统治服务的,排除B项;公元前605年亚述帝国灭
亡,“确保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亚述帝国是通过对外军事
扩张使版图不断扩大,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 波斯帝国统治时期,伊朗地区常使用埃兰语,巴比伦地区使用阿
卡德语,民间和商业领域广泛使用阿拉米亚语。这反映出波斯帝
国( )
A. 多种文化之间相互竞争
B. 给予各地区部分自治权
C. 宣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 适应多民族发展的需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波斯帝国是一个疆域广阔的大帝国,所以帝国境内采
取多种语言是适应了多民族发展的需要,故选D项;同一个帝国
内采用多种语言适应了多民族发展的需要,并不是多种文化竞争
的需要,也不能体现给予各地区部分自治权,排除A、B两项;使
用多种民族语言并不能体现宣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 大流士一世在全国推广了行省制,由总督统管一方,总督权力规
定如下表。由此可知,波斯帝国的总督制( )
·军事方面,紧急情况下总督可以不用汇报国王,而独自决定军队的派遣。
·财政方面,总督有权制定统辖范围内城市的税收数额。
·司法方面,总督就是统辖地域内最高的法官,拥有最高判决权。
A. 依据国家法律进行设计 B. 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
C. 易造成地方的分裂割据 D. 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大流士改革之后,波斯帝国的地方
财政、军事、司法等诸多大权,几乎完全掌握在地方总督手中,
说明波斯帝国地方有较大的独立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故
选C项;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地方治理问题,排
除B项;波斯帝国统治时期地方势力强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
权,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 有学者指出:“亚历山大和他的继承者们在征服的过程中对当地
文化表现出相当大的尊重,东方人也愿意接纳征服者带来的部分
外来习俗。”该学者意在强调,亚历山大东征( )
A. 受到东方各国人民的欢迎
B. 维护了帝国的长治久安
C. 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交往
D. 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在保有原来文
化的基础上,尊重当地文化,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促进作
用,故选C项;A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在强调亚历山
大东征对亚历山大帝国的作用,且表述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
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于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只是强调东西方
文化的交流,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 共和国时期,罗马已经修筑了通向南方卡普亚的阿庇安大道。帝
国建立后,罗马人筑路的步伐并未停止,如德鲁苏斯战役后,克
劳迪亚大道“使得阿尔卑斯山脉可以通行”;1世纪末2世纪初,
罗马道路修筑至中东地区等。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
A. 对外扩张促进交通发展
B. 交通进步保障边境安定
C. 道路修筑维持帝国繁荣
D. 边疆开发加快道路建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罗马人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为加强对各地的管理,
修建了通往各地的公路,故选A项;交通进步有利于加强对各地
的管理,不能说是保障边境安定,排除B项;帝国强大和繁荣推
动了道路的修建,排除C项;道路建设加快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 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由22个字母组成。它在东方
演化为阿拉马字母,由阿拉马字母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
度等地的多种字母;它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
拉丁字母。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世界文字的同源性 B. 文字传播缺乏方向性
C. 西亚文明起源最早 D. 不同区域文明的交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反映了起源于西亚的字母文字,向东方、西方传
播并演化为不同的字母文字的情况,体现了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
交流,D项正确;世界各地文字具有多样性,并不同源,排除A
项;材料能够体现文字传播的方向性,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
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不等同于西亚文明起源最早,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 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写道:“东方有个神秘的
赛里斯国,那里的人们能从树上采摘一种珍稀的‘羊毛’。”2
世纪的希腊学者包撒尼雅斯在《希腊志》中提到:“赛里斯人用
小笼来饲养一种小动物,这些小动物的足上会产生一种细丝。”
据此可知( )
A. 欧洲人对丝绸的描述具有想象成分
B. 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
C. 古希腊学者比古罗马学者知识丰富
D. 丝绸已成为古罗马古希腊主要服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中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和希腊学者包撒尼雅斯
对中国的丝绸的描述具有想象成分,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打破
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古罗
马和希腊学者的对比情况,不能说明古希腊学者比古罗马学者知
识丰富,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丝绸已成为古罗马古希腊主要服
饰,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某历史研究小组以“四大文明古国说”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
习,小组成员搜集到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初为据乱次小康,四土先达爰滥觞。支那印度邈以
隔,埃及、安息(侯官严氏考定小亚细亚即汉之安息,今从
之)邻相望。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
亚细亚是也。
——摘编自梁启超《二十世纪太平洋歌》(1901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世界开化最早之国,曰巴比伦,曰埃及,曰印度,曰中
国。比而观之,中国独寿。
——摘编自柳诒徵《中国文化史》(1919年)
材料三 蔡先生具三大文明古国中国、希腊、希伯来最好之精
神;蔡先生的三大精神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学问来的。蔡先生具
中国最好之精神——温良恭俭让。蔡先生具希腊最好之精神——
重美感。蔡先生具希伯来最好之精神——平民生活。
——摘编自蒋梦麟评述蔡元培(1919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近代中国学者关于“文明古
国”认识的异同,并作出合理的解释。(8分)
答案: 相同:都认为中国属于文明古国。近代以来,
中国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传统文化遇到严峻
的挑战,为守护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提出“文明古
国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不同:梁启超和柳诒徵都认为中国、印度、埃及和西亚四个
地区为文明古国;蒋梦麟则认为中国、希腊、希伯来为三大
文明古国。梁启超和柳诒徵都是在强调时间上的“早”,而
蒋梦麟则是强调对后世的影响,即看重古文明的传承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第一小问,首先把三位学者对“文明古国”的认识找出,然后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关于相同方面,根据材料一“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材料二“世界开化最早之国,曰巴比伦,曰埃及,曰印度,曰中国”、材料三“蔡先生具三大文明古国中国、希腊、希伯来最好之精神”得出三者认为中国属于文明古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二小问,结合三位学者所处的时代,得出合理的解释是近代以来,
中国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传统文化遇到严峻的挑战,为
守护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提出“文明古国说”;中华文明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关于不同点,根据材料一、二的信息得出梁启超
和柳诒徵都认为中国、印度、埃及和西亚四个地区为文明古国;根据
材料三得出蒋梦麟则认为中国、希腊、希伯来为三大文明古国。结合
所学知识得出的合理解释是梁启超和柳诒徵都是在强调时间上的
“早”,而蒋梦麟则是强调对后世的影响,即看重古文明的传承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随着考古学的进展和地区行政版图的变化,“四大文明古
国说”在今天显得不够确切了。关于“文明古国”的提法,
你有何改进的建议?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 建议:可以用“地区”或“流域”等强调地理
特征的称呼,也可以用“摇篮”“发祥地”等泛称来取代
“古国”。
理由:今天的行政版图与古代文明的地理范围不一定重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用“地区”
或“流域”等强调地理特征的称呼,也可以用“摇篮”“发
祥地”等泛称来取代“古国”。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今天的行政版图与古代文明的地理范围不一定重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9.倘藏匿此奴于其家而后来奴隶被破获,则此自由民应
处死。
21. 自由民侵犯他人之居者,应在此侵犯处处死并掩埋之。
22. 自由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
——《汉谟拉比法典》(节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1901年12月底,一支法国考古队在古埃兰王国的首都苏萨城
(今伊朗境内)发现了一根黑色玄武岩石柱(石碑),高225厘米,
石柱的上半段是一幅精致的浮雕。有一位神端坐在宝座上,将一根象
征帝王权力的标志——权标授予恭敬地站在他前面的一个帝王模样的
人的手上。石柱的下半段刻满了楔形文字。经过全世界楔形文字专家
的研究、解读,最后破解了石柱上的文字,知道这块石碑就是《汉谟
拉比法典》石柱。
——摘编自[美]约翰·H. 威格摩尔《世界法系概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概述《汉谟拉比法典》反映出古巴比伦王国哪些
社会状况。(6分)
答案: 社会状况:古巴比伦已确立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古
巴比伦运用国家权力维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古巴比伦王国
的社会阶级关系。法典一再强调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明显
保护贵族利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一,应从私有制及观念、社会阶级关系、
生产和生活状况等角度来概述。可得出古巴比伦已确立私有制
和私有观念。古巴比伦运用国家权力维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
产;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阶级关系。法典一再强调奴隶主对奴
隶的所有权,明显保护贵族利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假如你是见证这根石柱的楔形文字专家,从其发现地到图文,
最有可能得到哪些认识?(8分)
答案:认识:从发现地看,《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发现地在古埃兰王国的首都,这表明古巴比伦王国曾遭古埃兰人入侵,此后古埃兰人将这一石柱搬到其首都;从石柱上半段的浮雕看,汉谟拉比宣扬君权神授,王权不可侵犯;从石柱下半段所呈现的字体看,古巴比伦王国使用楔形文字;从其内容看,汉谟拉比当政时制定成文法典,旨在维护财产私有制,全面调整自由民之间的关系,巩固现存秩序。
解析:从发现地看,应分析古埃兰王国与古巴比伦王国的关系;从石柱上的浮雕看,应分析法典宣扬的内容;从石柱下半段的文字看,应分析使用的字体及释读出的内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古希腊的地理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以地小山多为其
地理环境特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古希腊人口的增长速度很
快,“到公元前750年左右,希腊人口已经多到不能糊口的程度
了”。希腊人需要到海外拓展生存空间。同时,在激烈的阶级分
化和斗争中,破产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和政治斗争中失败的利益集
团,被迫去海外谋生。
——摘编自王文峰《古风时代
希腊海外殖民运动考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在公元前750—前550年,希腊城邦不断向外殖民,虽然
在黑暗时代(公元前1200—前900年)希腊就开始向外移民,但这
一轮移民潮是希腊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向外移民运动。他们从希腊
本土出发,不仅移往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这些传统殖民地,而
且远至黑海沿岸、亚平宁半岛南端、高卢南部和北非部分地区。
希腊对外贸易发展对这次殖民浪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殖
民地有它的商站的功能。
——摘编自[美]威尔 ·杜兰特《世界文明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公元前8世纪中期希
腊海外殖民的原因。(8分)
答案: 可耕地不足;人口激增;城邦内部激烈的阶级分化和斗争的促进;黑暗时代向外移民的奠基;希腊对外贸易发展的推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一“地小山多为其地理环境特征”可
知希腊可耕地有限;根据材料一“到公元前750年左右,希
腊人口已经多到不能糊口的程度了”可知8世纪中期希腊人
口激增,人地矛盾突出,需要向海外拓展生存空间;根据材
料一“……利益集团,被迫去海外谋生”可知,城邦内部激
烈的阶级分化和斗争促进海外殖民;根据材料二可知黑暗时
代希腊就开始向外移民;希腊对外贸易发展对这次殖民浪潮
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公元前750—前550年希腊
海外殖民的特点。(4分)
答案:持续时间长;借助移民方式;规模大;范围广。
解析:根据材料二“公元前750—前550年,希腊城邦不断向外殖民”可知持续时间长;根据材料二“这一轮移民潮是希腊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向外移民运动”可知其规模很大,且借助于移民方式;根据材料二“不仅移往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这些传统殖民地,而且远至黑海沿岸、亚平宁半岛南端、高卢南部和北非部分地区”可知其殖民范围之广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早期的各帝国几乎完全被限制在各自所在的大河流域内,
看起来就像尚处在汪洋大海般未开化状态中的几座小岛。到公元1
世纪,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汉帝国一起,连成了一
条从苏格兰高地到中国海、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从而使各
帝国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影响。(帝国建立后)随着经济的发
展,社会和政治也发生了同样重大的变化。军事贵族的显赫地
位,由于商人、工匠和海员阶层的兴起而正在瓦解;旧的部落社
会由于铸币的出现而正在被改变;个人的效劳尽忠也正随着市场
需要的产生而消失。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早期帝国与文明交流”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答案:
论题:汉代中国文明和古代罗马文明之间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
阐述:从先秦到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从分封制发展到郡县制,经济方面长期盛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古罗马时期,政治制度是从共和制度发展为帝国,经济方面商业较为发达。汉代中国文明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与古代罗马文明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由此可见,汉代中国文明与古代罗马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十分有限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本题为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为公元1世纪左右。首先,拟
定论题,根据材料“早期的各帝国几乎完全被限制在各自所在的
大河流域内,看起来就像尚处在汪洋大海般未开化状态中的几座
小岛”可以拟定论题为“汉代中国文明和古代罗马文明之间的文
明交流十分有限”,然后结合所学汉朝政治、经济和罗马政治、
经济相关知识加以阐述;最后得出结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