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1 08:15:38

文档简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1.7世纪的一位阿拉伯诗人写道:“你抛弃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由此可见,阿拉伯帝国向外扩张的主要原因是(  )
A.解决粮食问题 B.扩大文化影响
C.传播伊斯兰教 D.商业活动需要
2.公元8—9世纪,阿拉伯人大规模地将其他文明的古代文献翻译成阿拉伯语。到了14世纪,其中的一些文献已陆续传到欧洲。这(  )
A.强化了西欧国家的王权
B.推动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C.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D.冲击了基督教会的统治地位
3.“15、16世纪之间,该帝国相继征服了巴格达、匈牙利、埃及和北部非洲的大部分土地。它的舰队称霸于地中海之上,维也纳也险些被攻陷”。“该帝国”(  )
A.实行过“种姓制度”
B.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控制过东西方商路
D.接受了被征服地区的宗教信仰
4.公元5世纪,笈多王朝达到鼎盛时期,但在印度中南部扩张有限,南部德干高原诸国大都只是名义上的臣属性质。这说明笈多王朝(  )
A.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B.地方割据,政令不畅
C.多年扩张,北乱南稳 D.政局动荡,内忧外患
5.公元11世纪,突厥人远征北印度,在极短的时间内消灭了大部分北印度国家或使其臣服,建立了德里苏丹国。下列有关德里苏丹国的历史解释正确的是(  )
A.地方上推行行省制
B.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
C.以婆罗门教为国教
D.国王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
6.如图为韩国大邱市2021年4月出土的8块新罗王朝时期的汉字木简之一,这些木简据考证在公元7世纪初制成,距今约1 400年。据此可知,这些木简可用于说明(  )
A.隋唐汉字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B.新罗文化在东亚的突出地位
C.新罗王朝与高丽王朝的关系
D.朝鲜历史上王朝的更替情况
7.645年日本宫廷政变后,君主的权力逐渐由原来的对宗教的领导权扩增至对全部公职官员拥有任命权,所有地方长官由君主任命,所有税收均向君主缴纳,举国之下莫非王田。这些举措(  )
A.一定程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标志着君主专制的正式确立
C.缓解了日本国内经济危机
D.为幕府统治的强化提供契机
8.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体制的建立(  )
A.与封建庄园的形成有密切联系
B.仿效了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
C.标志日本初步建立中央集权制
D.结束将军与武士的主从关系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此后,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阿拉伯的统治者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7世纪时,日本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此时中国的隋朝和唐朝兴起,朝鲜的新罗崛起,对日本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日本对朝鲜的几次入侵都失败,这使日本的大和政权的威信一落千丈,统治阶级加强了对部民的剥削和奴役,激起了人民的强烈愤慨,各地起义此起彼伏。争夺部民和土地的斗争不断,从而加深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开始了探索改革之路,646年日本孝德天皇即位,他仿造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废除王室和贵族对部民和领地的控制,把全国的土地和部民都作为天皇的土地和部民;实行班田制和租庸调制;改革中央体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并学习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孝德天皇的年号叫大化,因此这次改革被称为大化改新。
——摘编自贾建梅《唐朝文化对日本大化
改新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并说明其影响。
10.9世纪时,阿拉伯帝国的一些金银兑换钱庄开始经营放款、汇兑业务。帝国商人设计出完善的支票和信息用票,支票持有者可以在帝国的遥远城市兑换现金。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时阿拉伯帝国(  )
A.商品经济较为活跃 B.国际贸易特别兴盛
C.工商业是主导产业 D.纸币受到民众欢迎
11.7世纪之后的几百年间,阿拉伯人面对波斯的律令,印度的神学、数学,希腊的逻辑与哲学,有所选择地将异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融会贯通,从而发展了理性思维和逻辑分析。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  )
A.文化重心开始转移到东方
B.奠定了人文精神的复苏基础
C.具有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
D.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12.奥斯曼帝国手工业者由国家管理,产品的种类、数量与分配由国家控制;商业同样也受国家的监督,商品的质量和价格都由法令规定,盐、肥皂、蜡的贸易由国家垄断。从材料可以看出奥斯曼帝国(  )
A.工商业由国家垄断 B.苏丹是帝国最高主宰
C.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对过境商品征收重税
13.公元976年,高丽王朝将一部分土地和山林按等级分给文武官吏和府兵,按品授田。国家把土地的收税权授予受田者,只限当代,不得世袭。这一制度(  )
A.效仿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B.奠定了国家治理的基础
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促进了土地私有的发展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类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从而产生了独特而灿烂的各种文化——苏美尔文化、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化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等。这说明,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封闭自守,一种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如果一定要讲究文化的“纯正性”,那么反而会因世世代代近亲交配而有退化淘汰之虞。今日世界在急剧地缩小,人类各文明之间的不断交往,已势必将汇合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
——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
文明之交流》
请你提取材料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鲜明,论述合理,做到有理有据。)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1.A 据材料“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可知,强调粮食问题是推动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的主要原因,故选A项;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C 14世纪,阿拉伯人保存的典籍传到欧洲,其中包括指南针技术、人文主义(冒险精神)的典籍、古希腊地理学家的地圆学说等,这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故选C项;文献典籍传入欧洲未对西欧国家的王权产生较大的影响,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从根本上促进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B项;人文主义思潮的复兴使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地位受到冲击,排除D项。
3.C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帝国”是奥斯曼帝国,15、16世纪时奥斯曼帝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它控制过东西方的传统商路,这也是导致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直接原因,故选C项;古代印度实行过“种姓制度”,排除A项;“大化改新”时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古罗马帝国接受了被征服地区的宗教信仰,以基督教为国教,排除D项。
4.B 题干强调的是“南部德干高原诸国大都只是名义上的臣属性质”,说明笈多王朝存在地方割据、政令不够统一的现象,故选B项。
5.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德里苏丹国地方上推行行省制,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故选A项;德里苏丹国不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排除B项;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排除C项;德里苏丹国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拥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排除D项。
6.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字体为汉字,新罗王朝与隋唐联系密切,深受隋唐汉字文化的影响,故选A项;仅凭木简无法得出B、C、D三项,排除。
7.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君主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掌握官员任免权、财税权等,这一定程度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后,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排除B项;当时日本国内并未出现经济危机,排除C项;日本幕府统治始于1185年,排除D项。
8.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幕府是古时日本一种权力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机构,其经济基础是封建庄园,故选A项;B项是对大化改新的描述,排除;C项是大化改新的结果,排除;幕府体制强化了将军与武士的主从关系,排除D项。
9.(1)原因: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统治者的重视;重视人才;开放进取的文化政策;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对外贸易发达;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伊斯兰教实行宗教宽容。
(2)背景: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亚的政治形势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政权发生动摇;国内各阶级矛盾加剧;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人民的反抗斗争。
影响: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促使封建生产方式的初步形成;加强了国力,促使日本开始从各个方面学习唐朝文化,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
解析:第(1)问,结合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可知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据材料一“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可知统治者的重视;据材料一“阿拉伯的统治者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可知重视人才;开放进取的文化政策;结合阿拉伯的经济基础可知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对外贸易发达;据材料一“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合起来”可知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伊斯兰教实行宗教宽容。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可知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亚的政治形势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政权发生动摇,国内各阶级矛盾加剧;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并学习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可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可知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据材料二“实行班田制和租庸调制”可知促使封建生产方式的初步形成;综合分析大化改新可知加强了国力,促使日本开始从各个方面学习唐朝文化,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
10.A 材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银行业的发展,业务范围不断拓展,这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说明当时阿拉伯帝国商品经济较为活跃,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国银行业发展,没有涉及国际贸易,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各产业对比的情况,不能得出工商业是主导产业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民众对纸币的态度,排除D项。
11.C 据材料可知,在7世纪之后的几百年间,阿拉伯帝国经历了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这段时间被称为伊斯兰黄金时代或阿拉伯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阿拉伯帝国确实展现了对不同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包括波斯的律令、印度的神学和数学、希腊的逻辑与哲学等。这种对异族文化的接纳和整合,表明了阿拉伯社会具有开放包容的特质,使得阿拉伯帝国能够成为不同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中心,C项正确;阿拉伯帝国文化重心开始转移到东方体现于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中,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奠定了人文精神的复苏基础是意大利地区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2.A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奥斯曼帝国的工商业由国家垄断,故选A项;B、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抑商”,排除C项。
13.B 材料所述制度为高丽王朝颁行的“田柴科”。材料“国家把土地的收税权授予受田者,只限当代”凸显了国家对土地所有权的控制,这种固有土地制成为巩固高丽王朝集权国家体制的物质基础,故选B项;材料所述制度与分封制无关,排除A项;这一制度奠定了国家治理的基础,未体现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这一制度凸显了国家对土地所有权的控制,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4.示例
观点:人类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
论述:随着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区的文化遗产,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公元前4世纪,佛教开始向中亚、东亚、东南亚等地传播,深刻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生活文化各个方面。朝鲜、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自古以来交往频繁。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日本,朝鲜、日本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
总之,人类各文明之间的不断交往,已势必将汇合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
解析:首先通过准确获取、解读概括材料信息得出相应的观点,如人类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然后再结合人类文化的交流传播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即可,史实可采用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佛教向中亚、东亚、东南亚等地传播;朝鲜、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等。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3 / 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亚洲文明的特点 1.时空观念:认识文明的多样性。 2.唯物史观:认识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3.史料实证:了解中古时期南亚文明的发展成就。 4.历史解释:了解古代日本、朝鲜的政治制度,理解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知识点一 阿拉伯帝国
1.建立
建立政权 622年,伊斯兰教创立者穆罕默德在      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半岛统一 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帝国形成 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到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统治
政治 最高统治者    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       的部门最为重要
经济 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陆上和海上贸易繁荣;都城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文化 ①阿拉伯人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②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阿拉伯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思维点拨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1)重视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2)注重保护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化。
(3)将中国的造纸术、印度发明的数字等传入欧洲,有力地推动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知识点二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兴起
(1)帝国兴起:13世纪,奥斯曼人在       发展起来。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2)疆域扩大:到    世纪后期,先后征服西亚和    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统治
(1)政治(继承了阿拉伯帝国的政治体制)
①最高统治者    是宗教领袖、国家和军队的主宰和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②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2)经济
①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②帝国控制了连接    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概念阐释
政教合一
  政教合一是指政权和教权合二为一的政治制度。在政教合一的国家中,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为同一人,政权和教权由一人执掌;国家法律以宗教教义为依据,宗教教义是处理一切民间事务的准则。
知识点三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南亚(宗教色彩浓厚)
国家 兴起时间 统治措施
笈多 帝国 4世纪初 ①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②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    ,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③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   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德里苏 丹国 13世纪初 ①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②最高统治者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 ③地方划分为    ,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2.东亚
国家 概况
日本 大 化 改 新 ①原因: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②结果:从646年开始,孝德天皇进行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幕 府 统 治 ①建立:12世纪末,    建立镰仓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②特征: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    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将军与武士(职业军人,效忠于其主公而非国家)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③危机: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意图以    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续表
国家 概况
朝鲜 新罗 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了      国家 ①10世纪初,新罗人    建立高丽王朝。 ②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      ,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      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高丽 王朝
朝鲜 ①14世纪末,高丽大将    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②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派20万大军侵略朝鲜,明朝派军队赴朝鲜作战,明朝大将    、朝鲜大将李舜臣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概念阐释
印度教
  印度教是随着印度封建社会形成,种姓制度发生新变化而出现的。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或先知)创立的思想体系,而是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是广泛吸收婆罗门教、佛教等教义以及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哲学思想等的综合产物。
知识拓展
大化改新的内容及意义
(1)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2)意义: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它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使日本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但也存有一定的局限。
主题一 帝国崛起——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视角1 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史料一 《一千零一夜》从公元8、9世纪之交开始流传,直至16世纪初定型成书,经历了七八个世纪的漫长过程,在传述过程中又吸收了波斯、印度、希腊、中国等民族的故事,最终形成一部具有阿拉伯民族统一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精神的民间故事集。全书共25卷,题材广泛,包括历史、政治、社会、伦理、文学、医学乃至音乐等各方面的内容;辑录有诗歌、演讲辞、谚语以及贤者学者的格言警句和各种趣闻轶事等。它被认为是文学、语言学、诗韵格律学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书,是阿拉伯古代珍贵的文史资料,对后世的一些学者颇有影响。
——摘编自陆培勇《从<一千零一夜>
看中世纪阿拉伯社会主流价值观》
探究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千零一夜》能够成书的原因。
我的思考:                                            
                                                 
视角2 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史料二 奥斯曼帝国臻于鼎盛时,确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帝国。它地跨三大洲,拥有人口5 000万,而那时英国只有人口500万。无怪当时的基督教徒对这一不断扩张的奥斯曼帝国都很敬畏,把它形容成是“一团日益增长的火焰,不管遇上什么,都紧紧抓住,并进一步燃烧下去”。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探究 史料二探讨的问题是什么?该问题对欧洲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我的思考:                                            
                                             
 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比较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兴起区域 阿拉伯半岛 小亚细亚
侵略扩张 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逐步征服小亚细亚、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定都 先以麦地那为都城,后都城为巴格达 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
建立帝国 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统治措施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官僚机构辅助 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政治体制 政教合一 政教合一
对外来文 化的态度 交流、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具有沟通东西、承上启下的作用 控制亚欧商路,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破坏地中海地区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1.公元8—9世纪,许多哈里发派遣使者到希腊去搜集各种书籍,特别是数学和医学方面的书籍。10世纪时,阿拉伯统治者曾派人到埃及和两河流域购买古籍或其手抄本。这些做法(  )
A.体现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
B.意在搭建起东西文明交流的桥梁
C.推动了阿拉伯帝国文化的勃兴
D.旨在传播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
2.奥斯曼帝国的苏丹被认为是贵族生命和财产的保护者,而贵族是苏丹的奴仆;苏丹是农民的“牧羊人”,农民则是苏丹圈养的“羊群”;苏丹还是宗教领袖。这说明(  )
A.苏丹成为凝聚社会的重要力量
B.苏丹的地位高于宗教领袖
C.苏丹是各界共同推举产生的
D.苏丹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主题二 社会飞跃——日本大化改新
视角1 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
史料一 六七世纪之交,中国重新实现统一,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唐朝……建立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东亚政治形势的变化给日本带来巨大压力……统治阶级在国内的争夺加剧起来,他们“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田池,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万顷田,或者全无容身之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探究 根据史料一,概括说明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
我的思考:                                            
                                             
视角2 日本大化改新的特点
史料二 
唐朝制度 日本制度
内容 ①凡天下丁男,给田一顷……所授之田,十分之二分为世业(又称永业),余以为口分。 ②凡授田,先课后不课,先贫后富,先无后少。凡州县界内,所部受田悉足者为宽乡,不足者为狭乡。 ③凡官人受永业田,亲王一百顷,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郡王及职事官从一品五十顷……职事官从五品五顷 ①凡给口分田者,男二段(段、町是日本的面积计量单位。长30步、宽20步为段,十段为町)。 ②凡国郡界内,所部受田悉足者为宽乡,不足者为狭乡。凡给田,先课役后不课役,先无后少,先贫后富。 ③凡职分田,太政大臣四十町,左右大臣三十町,大纳言二十町
出处 《唐会要·租税》《大唐六典·尚书户部》 《大宝律令·田令》
探究 史料二反映了日本怎样的特点?这一特点对当时日本历史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我的思考:                                            
                                            
 日本大化改新取得成功的原因和评价
(1)取得成功的原因:①改革适应了社会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②积极引进了中国先进文化,加以继承与创新。③改革派建立了新政权,推行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2)评价:①积极方面: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发展;为日本历史开创了不发动大规模流血事件而进行改革的先例;维护了主权,防止了社会的分裂;使日本从东亚的后发展国家,迅速成为东亚强国。②局限性:大化改新未从根本上彻底摧毁氏姓贵族势力,仍然让他们参与国家的决策,这就使得国家统治仍然存在隐患。
1.唐朝初年,日本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646年日本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B.引进中国先进的政治制度
C.幕府掌握国家实权
D.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大化五年(649年),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并建立“置八省百官”的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材料中这项改革措施的作用是(  )
A.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 B.促使武士集团的形成
C.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文化的深远影响
材料 隋唐文化在日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促进了古代日本的社会发展。有学者指出:如果“离开中国文化,明治以前的日本,将没有文化可言”。日本学者对此也毫无讳言,如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就指出:“日本人到目前为止,并未做出什么巨大的系统的超越世界文明的成就,而常常是模仿先进的文明。由于当时的日本人贪婪地学到了朝鲜、中国以及后来的欧洲的先进文明,就使得日本历史的发展异常迅速。”
——孙顺华《隋唐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及影响》
【思维升华】
1.核心价值:文化魅力
唐朝是中国封建历史最辉煌最繁盛的时期,在当时的世界背景下,它的文化繁荣程度可以说是遥遥领先,对周边各国形成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唐王朝时期, 通过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包括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在内的“儒家文化圈”得到确立和基本巩固,“儒家文化圈”因为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具有对和谐的传统追求,在当代现实中仍然有较强的适应性。
2.命题价值:古代中国的唐文化对亚洲周边国家的影响
途径 各国派学者或使者来华学习
内容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习俗等方面
关系 宽容、开放的唐文化正是在广泛吸收、融汇外域文化的基础上更显其博大恢宏,同时,唐文化又以强大的力度向外辐射,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独特魅力
1.巴格达城的市场上充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一千零一夜》中的几百个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这体现出阿拉伯帝国(  )
A.促进各大洲商贸的发展 B.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C.建立了稳定的统治秩序 D.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2.如图所示的符号,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运用相当广泛,它的发明者和传播者分别是(  )
A.古代印度人、巴比伦人
B.古代阿拉伯人、罗马人
C.古代印度人、阿拉伯人
D.古代阿拉伯人、埃及人
3.“这个新的巨人,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新的巨人”是(  )
A.波斯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4.据统计,自646年“大化改新”颁行后到8世纪中叶,日本与唐朝律令相仿处达420余条之多。由此可知,这些律令(  )
A.保障了武士集团的地位
B.促进了日本体制的完善
C.推动了幕府统治的建立
D.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5. 公元7世纪日本革新派以唐制为榜样一步一步实施改革,把国家改造成为集权国家。由此说明这场改革使日本(  )
A.走上封建化道路 B.开启近代化道路
C.废除封建农奴制 D.建立起幕府统治
6. 8世纪中叶,新罗(今朝鲜)在中央设执事省,地方设州、郡、县、乡,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以《左传》《礼记》《孝经》为主考科目。这反映当时的朝鲜(  )
A.民族意识淡薄 B.仿效唐朝制度
C.重视制度创新 D.对外交往频繁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基础知识·准落实】
知识点一
1.麦地那 8世纪中期
2.哈里发 财政和税务 巴格达 
知识点二
1.(1)小亚细亚 (2)16 北非 
2.(1)①苏丹 (2)②亚欧 
知识点三
1.恒河中下游 印度教 行省 
2.源赖朝 将军 锁国 中央集权 王建 三省六部 科举考试 李成桂 邓子龙 
【核心要点·快突破】
主题一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过程漫长;吸收多国文化;题材广泛。
视角2 提示:
问题:奥斯曼帝国对欧洲的威胁。
影响:当欧洲对奥斯曼帝国的威胁无力解除时,就不得不将视线向西转移并谋求海外发展,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活学活用
1.C 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到东西方搜集文化典籍,这些做法有利于吸取外来文化,推动阿拉伯帝国文化的勃兴,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搜集其他地区的文化典籍,不能说明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排除A项;这些做法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但不是哈里发的根本目的,排除B项;哈里发的目的并不是传播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排除D项。
2.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奥斯曼帝国中苏丹是凝聚社会的重要力量,故选A项;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就是宗教领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苏丹的选任,排除C项;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是有实权的,排除D项。
主题二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隋唐先进的文化和强盛的国力产生了巨大影响;日本统治阶级争权夺利,政局动荡不安,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以上因素严重影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视角2 提示:
特点:日本是一个善于模仿、积极学习其他民族长处的民族。
作用:把中国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带回日本,促进了日本的变革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经过大化改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活学活用
1.D 646年,大化改新使日本进入封建社会,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故选D项;日本确立君主立宪制度的标志是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排除A项;引进中国先进的政治制度是日本大化改新的条件,不是其实质性变化,排除B项;直到12世纪末,幕府才掌握了日本国家实权,排除C项。
2.D 根据材料“建立‘置八省百官’的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可知,此时的日本建立起了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从而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日本中央集权的加强,并不是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排除A项;大化五年的日本还没有形成武士集团,排除B项;这项改革措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并不是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排除C项。
【学科素养·稳提升】
精练提能
1.D 材料体现的是阿拉伯帝国对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故选D项;当时各大洲基本上处于孤立隔绝的状态,排除A项;材料也有体现经济交流的一面,排除B项;材料与阿拉伯帝国的统治秩序无关,排除C项。
2.C 图中的符号是从“0”到“9”的阿拉伯数字,这是古代印度人发明的,后来经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被称为阿拉伯数字,故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D 奥斯曼人征服了君士坦丁堡,灭掉了拜占庭帝国,并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还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使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故选D项;公元前4世纪晚期波斯帝国已经灭亡,与“征服了君士坦丁堡”无关,排除A项;拜占庭帝国的首都是君士坦丁堡,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没有灭亡拜占庭帝国,与“征服了君士坦丁堡”无关,排除C项。
4.B 材料“日本与唐朝律令相仿处达420余条之多”说明日本对唐朝进行了大量的效仿,通过“大化改新”,日本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所以这些律令促进了日本体制的完善,故选B项;这些律令涉及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仅是保障武士集团的地位,排除A项;这些律令和幕府统治的建立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这些律令加强了日本中央政府的权力,而非削弱,排除D项。
5.A 公元7世纪日本革新派以唐制为榜样进行了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过渡到了封建社会,故选A项;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启了日本近代化道路,排除B项;中世纪并没有废除农奴制,排除C项;12 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排除D项。
6.B 据材料可知,朝鲜仿效唐朝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和科举制度,说明其仿效唐朝制度,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朝鲜学习唐朝先进制度,与民族意识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重视制度创新,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对外交往是否频繁,排除D项。
7 / 7(共85张PPT)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中
古时期亚洲地区
的国家、民族、
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亚洲文明的特点 1.时空观念:认识文明的多样性。
2.唯物史观:认识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
的扩张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3.史料实证:了解中古时期南亚文明的发展
成就。
4.历史解释:了解古代日本、朝鲜的政治制
度,理解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01
核心要点·快突破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04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阿拉伯帝国
1. 建立
建立政权 622年,伊斯兰教创立者穆罕默德在 建立政
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半岛统一 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帝国形成 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到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麦地那 
8世纪中
期 
2. 统治

治 最高统治者 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
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
管 的部门最为重要

济 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陆上和海上贸易繁荣;都城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哈里发 
财政和税务 
巴格
达 

化 ①阿拉伯人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
取得重要成就。
②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
术、印度的数字(阿拉伯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
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思维点拨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1)重视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2)注重保护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化。
(3)将中国的造纸术、印度发明的数字等传入欧洲,有力地推动了
西欧文化的发展。
知识点二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 兴起
(1)帝国兴起:13世纪,奥斯曼人在 发展起来。
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奥
斯曼帝国的首都。
(2)疆域扩大:到 世纪后期,先后征服西亚和 部
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小亚细亚 
16 
北非 
(1)政治(继承了阿拉伯帝国的政治体制)
①最高统治者 是宗教领袖、国家和军队的主宰和全
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②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
苛捐杂税。
苏丹 
2. 统治
(2)经济
①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
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②帝国控制了连接 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
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亚欧 
概念阐释
政教合一
  政教合一是指政权和教权合二为一的政治制度。在政教合一的国
家中,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为同一人,政权和教权由一人执掌;国家
法律以宗教教义为依据,宗教教义是处理一切民间事务的准则。
知识点三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 南亚(宗教色彩浓厚)
国家 兴起时间 统治措施
笈多
帝国 4世纪初 ①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②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 ,其
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③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 发展为印度的
主要宗教
恒河中下游 
印度教 
国家 兴起时间 统治措施
德里
苏丹
国 13世纪初 ①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②最高统治者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
事权力(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
③地方划分为 ,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
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行省 
2. 东亚
国家 概况 日
本 大化 改新 ①原因: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②结果:从646年开始,孝德天皇进行大化改新,经过约
半个世纪的改革,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幕府 统治 ①建立:12世纪末, 建立镰仓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②特征: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
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将军与武士(职业军人,效忠于其主公而非国家)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③危机: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意图以 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源赖朝 
将军 
锁国 
2. 东亚
国家 概况 朝
鲜 新
罗 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了
国家

丽 王
朝 ①10世纪初,新罗人 建立高丽王朝。
②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 ,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 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鲜 ①14世纪末,高丽大将 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②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派20万大军侵略朝鲜,明朝派军队赴朝鲜作战,明朝大将 、朝鲜大将李舜臣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中央集权 
王建 
三省六部 
科举考试 
李成桂 
邓子龙 
概念阐释
印度教
  印度教是随着印度封建社会形成,种姓制度发生新变化而出现
的。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或先知)创立的思想体系,而是在长期社
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是广泛吸收婆罗门教、佛教等教义以及民间
信仰、风俗习惯、哲学思想等的综合产物。
知识拓展
大化改新的内容及意义
(1)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
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
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2)意义: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它建立了以
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使日本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
展,但也存有一定的局限。
02
核心要点·快突破
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
主题一 帝国崛起——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视角1 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史料一 《一千零一夜》从公元8、9世纪之交开始流传,直至16世纪
初定型成书,经历了七八个世纪的漫长过程,在传述过程中又吸收了
波斯、印度、希腊、中国等民族的故事,最终形成一部具有阿拉伯民
族统一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精神的民间故事集。全书共25卷,题材广
泛,包括历史、政治、社会、伦理、文学、医学乃至音乐等各方面的
内容;辑录有诗歌、演讲词、谚语以及贤者学者的格言警句和各种趣
闻轶事等。它被认为是文学、语言学、诗韵格律学等方面的重要参考
书,是阿拉伯古代珍贵的文史资料,对后世的一些学者颇有影响。
——摘编自陆培勇《从<一千零一夜>
看中世纪阿拉伯社会主流价值观》
探究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千零一夜》能够成书的
原因。
提示:过程漫长;吸收多国文化;题材广泛。
视角2 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史料二 奥斯曼帝国臻于鼎盛时,确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帝国。它地跨
三大洲,拥有人口5 000万,而那时英国只有人口500万。无怪当时的
基督教徒对这一不断扩张的奥斯曼帝国都很敬畏,把它形容成是“一
团日益增长的火焰,不管遇上什么,都紧紧抓住,并进一步燃烧下
去”。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探究 史料二探讨的问题是什么?该问题对欧洲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问题:奥斯曼帝国对欧洲的威胁。
影响:当欧洲对奥斯曼帝国的威胁无力解除时,就不得不将视线向西
转移并谋求海外发展,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提示:
 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比较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兴起区域 阿拉伯半岛 小亚细亚
侵略扩张 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逐步征服小亚细亚、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定都 先以麦地那为都城,后都
城为巴格达 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建立
帝国 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
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
的大帝国
统治
措施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
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
设官僚机构辅助 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也
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
地的最高所有者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政治体制 政教合一 政教合一
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交流、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具有沟通东西、承上启下的作用 控制亚欧商路,对过往商旅强征苛
捐杂税,破坏地中海地区原来的商
业秩序和环境,阻碍了东西方文化
的传播与交流
1. 公元8—9世纪,许多哈里发派遣使者到希腊去搜集各种书籍,特别
是数学和医学方面的书籍。10世纪时,阿拉伯统治者曾派人到埃
及和两河流域购买古籍或其手抄本。这些做法(  )
A. 体现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
B. 意在搭建起东西文明交流的桥梁
C. 推动了阿拉伯帝国文化的勃兴
D. 旨在传播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
解析: 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到东西方搜集文化典籍,这些做法
有利于吸取外来文化,推动阿拉伯帝国文化的勃兴,故选C项;材
料强调的是搜集其他地区的文化典籍,不能说明阿拉伯帝国实行
政教合一,排除A项;这些做法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但
不是哈里发的根本目的,排除B项;哈里发的目的并不是传播希腊
的人文主义精神,排除D项。
2. 奥斯曼帝国的苏丹被认为是贵族生命和财产的保护者,而贵族是苏
丹的奴仆;苏丹是农民的“牧羊人”,农民则是苏丹圈养的“羊
群”;苏丹还是宗教领袖。这说明(  )
A. 苏丹成为凝聚社会的重要力量
B. 苏丹的地位高于宗教领袖
C. 苏丹是各界共同推举产生的
D. 苏丹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奥斯曼帝国中苏丹是凝聚社
会的重要力量,故选A项;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就是宗教领袖,排除
B项;材料未涉及苏丹的选任,排除C项;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是有
实权的,排除D项。
主题二 社会飞跃——日本大化改新
视角1 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
史料一 六七世纪之交,中国重新实现统一,隋、唐两朝相继崛起。
唐朝……建立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高度发达的中国
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东亚政治形势
的变化给日本带来巨大压力……统治阶级在国内的争夺加剧起来,他
们“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田池,以为己财,争战
不已。或者兼并万顷田,或者全无容身之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探究 根据史料一,概括说明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
提示:隋唐先进的文化和强盛的国力产生了巨大影响;日本统治阶级
争权夺利,政局动荡不安,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以上因素
严重影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视角2 日本大化改新的特点
史料二 
唐朝制度 日本制度
内容 ①凡天下丁男,给田一顷……所授之田,十分之二分为世业(又称永业),余以为口分。 ②凡授田,先课后不课,先贫后富,先无后少。凡州县界内,所部受田悉足者为宽乡,不足者为狭乡。 ③凡官人受永业田,亲王一百顷,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郡王及职事官从一品五十顷……职事官从五品五顷 ①凡给口分田者,男二段(段、町是日本的面积计量单位。长30步、宽20步为段,十段为町)。
②凡国郡界内,所部受田悉足者为宽乡,不足者为狭乡。凡给田,先课役后不课役,先无后少,先贫后富。
③凡职分田,太政大臣四十町,左右大臣三十町,大纳言二十町
出处 《唐会要·租税》《大唐六典·尚书户部》 《大宝律令·田令》
探究 史料二反映了日本怎样的特点?这一特点对当时日本历史发展
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
特点:日本是一个善于模仿、积极学习其他民族长处的民族。
作用:把中国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带回日本,促进了日本的变革和经济
文化的发展,日本经过大化改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实现了从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日本大化改新取得成功的原因和评价
(1)取得成功的原因:①改革适应了社会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
潮流。②积极引进了中国先进文化,加以继承与创新。③改革
派建立了新政权,推行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2)评价:①积极方面: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制生产关系
的发展;为日本历史开创了不发动大规模流血事件而进行改革
的先例;维护了主权,防止了社会的分裂;使日本从东亚的后
发展国家,迅速成为东亚强国。②局限性:大化改新未从根本
上彻底摧毁氏姓贵族势力,仍然让他们参与国家的决策,这就
使得国家统治仍然存在隐患。
1. 唐朝初年,日本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
646年日本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
质性变化是(  )
A. 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B. 引进中国先进的政治制度
C. 幕府掌握国家实权
D. 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解析: 646年,大化改新使日本进入封建社会,建立中央集权
的封建国家,故选D项;日本确立君主立宪制度的标志是1889年
《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排除A项;引进中国先进的政治制度
是日本大化改新的条件,不是其实质性变化,排除B项;直到12世
纪末,幕府才掌握了日本国家实权,排除C项。
2. 大化五年(649年),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
一”,并建立“置八省百官”的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国、
郡、里)。材料中这项改革措施的作用是(  )
A. 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
B. 促使武士集团的形成
C.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 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 根据材料“建立‘置八省百官’的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
机构(国、郡、里)”可知,此时的日本建立起了中央到地方的行
政机构,从而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日本
中央集权的加强,并不是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排除A项;大化
五年的日本还没有形成武士集团,排除B项;这项改革措施是为了
加强中央集权,并不是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排除C项。
03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唐文化的深远影响
材料 隋唐文化在日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促进了古代日本的社会发
展。有学者指出:如果“离开中国文化,明治以前的日本,将没有文
化可言”。日本学者对此也毫无讳言,如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就
指出:“日本人到目前为止,并未做出什么巨大的系统的超越世界文
明的成就,而常常是模仿先进的文明。由于当时的日本人贪婪地学到
了朝鲜、中国以及后来的欧洲的先进文明,就使得日本历史的发展异
常迅速。”
——孙顺华《隋唐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及影响》
【思维升华】
1. 核心价值:文化魅力
唐朝是中国封建历史最辉煌最繁盛的时期,在当时的世界背景
下,它的文化繁荣程度可以说是遥遥领先,对周边各国形成强烈
的辐射带动作用。唐王朝时期, 通过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
流,包括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在内的“儒家文化圈”得到确
立和基本巩固,“儒家文化圈”因为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具有对
和谐的传统追求,在当代现实中仍然有较强的适应性。
2. 命题价值:古代中国的唐文化对亚洲周边国家的影响
途径 各国派学者或使者来华学习
内容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习俗等方面
关系 宽容、开放的唐文化正是在广泛吸收、融汇外域文化的基础上
更显其博大恢宏,同时,唐文化又以强大的力度向外辐射,在
世界舞台上展示出独特魅力
1. 巴格达城的市场上充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一千零一夜》中
的几百个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这体
现出阿拉伯帝国(  )
A. 促进各大洲商贸的发展
B. 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C. 建立了稳定的统治秩序
D. 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阿拉伯帝国对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
了巨大贡献,故选D项;当时各大洲基本上处于孤立隔绝的状态,
排除A项;材料也有体现经济交流的一面,排除B项;材料与阿拉
伯帝国的统治秩序无关,排除C项。
2. 如图所示的符号,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运用相当广泛,它
的发明者和传播者分别是(  )
A. 古代印度人、巴比伦人
B. 古代阿拉伯人、罗马人
C. 古代印度人、阿拉伯人
D. 古代阿拉伯人、埃及人
解析: 图中的符号是从“0”到“9”的阿拉伯数字,这是古代
印度人发明的,后来经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被称为阿拉伯数
字,故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 “这个新的巨人,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
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新的巨人”是(  )
A. 波斯帝国 B. 拜占庭帝国
C. 阿拉伯帝国 D. 奥斯曼帝国
解析: 奥斯曼人征服了君士坦丁堡,灭掉了拜占庭帝国,并建
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还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
商品征收重税,使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故选D项;公
元前4世纪晚期波斯帝国已经灭亡,与“征服了君士坦丁堡”无
关,排除A项;拜占庭帝国的首都是君士坦丁堡,排除B项;阿拉
伯帝国没有灭亡拜占庭帝国,与“征服了君士坦丁堡”无关,排除
C项。
4. 据统计,自646年“大化改新”颁行后到8世纪中叶,日本与唐朝律
令相仿处达420余条之多。由此可知,这些律令(  )
A. 保障了武士集团的地位
B. 促进了日本体制的完善
C. 推动了幕府统治的建立
D. 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解析: 材料“日本与唐朝律令相仿处达420余条之多”说明
日本对唐朝进行了大量的效仿,通过“大化改新”,日本从奴
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所以这些律令促进了日本体制的完
善,故选B项;这些律令涉及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仅是
保障武士集团的地位,排除A项;这些律令和幕府统治的建立
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这些律令加强了日本中央政府的权
力,而非削弱,排除D项。
5. 公元7世纪日本革新派以唐制为榜样一步一步实施改革,把国家改
造成为集权国家。由此说明这场改革使日本(  )
A. 走上封建化道路 B. 开启近代化道路
C. 废除封建农奴制 D. 建立起幕府统治
解析: 公元7世纪日本革新派以唐制为榜样进行了大化改
新,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过渡到了封建社会,故选A
项;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启了日本近代化道路,排除B项;
中世纪并没有废除农奴制,排除C项;12 世纪末,武士集团的
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日本进入
幕府统治时期,排除D项。
6. 8世纪中叶,新罗(今朝鲜)在中央设执事省,地方设州、郡、
县、乡,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以《左传》《礼记》《孝经》为主
考科目。这反映当时的朝鲜(  )
A. 民族意识淡薄 B. 仿效唐朝制度
C. 重视制度创新 D. 对外交往频繁
解析: 据材料可知,朝鲜仿效唐朝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和科举
制度,说明其仿效唐朝制度,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朝鲜学习唐朝
先进制度,与民族意识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重视制度创
新,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对外交往是否频繁,排除D项。
04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1.7世纪的一位阿拉伯诗人写道:“你抛弃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
找天堂。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由此可见,阿
拉伯帝国向外扩张的主要原因是(  )
A. 解决粮食问题 B. 扩大文化影响
C. 传播伊斯兰教 D. 商业活动需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可
知,强调粮食问题是推动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的主要原因,故选A
项;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 公元8—9世纪,阿拉伯人大规模地将其他文明的古代文献翻译成阿
拉伯语。到了14世纪,其中的一些文献已陆续传到欧洲。这
(  )
A. 强化了西欧国家的王权
B. 推动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C. 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D. 冲击了基督教会的统治地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14世纪,阿拉伯人保存的典籍传到欧洲,其中包括指南
针技术、人文主义(冒险精神)的典籍、古希腊地理学家的地圆学
说等,这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故选C项;文献典籍传入欧洲未
对西欧国家的王权产生较大的影响,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从根
本上促进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B项;人文主义思潮的复兴
使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地位受到冲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15、16世纪之间,该帝国相继征服了巴格达、匈牙利、埃及和北
部非洲的大部分土地。它的舰队称霸于地中海之上,维也纳也险些
被攻陷”。“该帝国”(  )
A. 实行过“种姓制度”
B. 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 控制过东西方商路
D. 接受了被征服地区的宗教信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帝国”是奥斯曼帝
国,15、16世纪时奥斯曼帝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
大帝国,它控制过东西方的传统商路,这也是导致欧洲航海家开辟
新航路的直接原因,故选C项;古代印度实行过“种姓制度”,排
除A项;“大化改新”时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排除
B项;古罗马帝国接受了被征服地区的宗教信仰,以基督教为国
教,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公元5世纪,笈多王朝达到鼎盛时期,但在印度中南部扩张有限,
南部德干高原诸国大都只是名义上的臣属性质。这说明笈多王朝
(  )
A. 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B. 地方割据,政令不畅
C. 多年扩张,北乱南稳 D. 政局动荡,内忧外患
解析: 题干强调的是“南部德干高原诸国大都只是名义上的臣
属性质”,说明笈多王朝存在地方割据、政令不够统一的现象,故
选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公元11世纪,突厥人远征北印度,在极短的时间内消灭了大部分北
印度国家或使其臣服,建立了德里苏丹国。下列有关德里苏丹国的
历史解释正确的是(  )
A. 地方上推行行省制
B. 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
C. 以婆罗门教为国教
D. 国王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德里苏丹国地方上推行行省
制,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故选A项;德
里苏丹国不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排除B项;德里苏丹国以伊斯
兰教为国教,排除C项;德里苏丹国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拥有最高
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如图为韩国大邱市2021年4月出土的8块新罗王朝时期的汉字木简之
一,这些木简据考证在公元7世纪初制成,距今约1 400年。据此可
知,这些木简可用于说明(  )
A. 隋唐汉字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B. 新罗文化在东亚的突出地位
C. 新罗王朝与高丽王朝的关系
D. 朝鲜历史上王朝的更替情况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字体为汉字,新罗王
朝与隋唐联系密切,深受隋唐汉字文化的影响,故选A项;仅凭木
简无法得出B、C、D三项,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645年日本宫廷政变后,君主的权力逐渐由原来的对宗教的领导权
扩增至对全部公职官员拥有任命权,所有地方长官由君主任命,所
有税收均向君主缴纳,举国之下莫非王田。这些举措(  )
A. 一定程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标志着君主专制的正式确立
C. 缓解了日本国内经济危机
D. 为幕府统治的强化提供契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君主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掌握官员任免权、财税权等,这一定程度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后,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排除B项;当时日本国内并未出现经济危机,排除C项;日本幕府统治始于1185年,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
—幕府,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体制的建立(  )
A. 与封建庄园的形成有密切联系
B. 仿效了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
C. 标志日本初步建立中央集权制
D. 结束将军与武士的主从关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幕府是古时日本一种权力曾一
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机构,其经济基础是封建庄园,故选
A项;B项是对大化改新的描述,排除;C项是大化改新的结果,排
除;幕府体制强化了将军与武士的主从关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
的文化。此后,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阿拉伯的
统治者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
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
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
文化逐渐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材料二 7世纪时,日本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此时中国的隋朝和
唐朝兴起,朝鲜的新罗崛起,对日本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日本对朝
鲜的几次入侵都失败,这使日本的大和政权的威信一落千丈,统治
阶级加强了对部民的剥削和奴役,激起了人民的强烈愤慨,各地起
义此起彼伏。争夺部民和土地的斗争不断,从而加深了中央和地方
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开始了探索改革之路,646年日本孝德
天皇即位,他仿造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废
除王室和贵族对部民和领地的控制,把全国的土地和部民都作为天
皇的土地和部民;实行班田制和租庸调制;改革中央体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并学习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孝德天皇的年号叫大化,因此这次改革被称为大化改新。
——摘编自贾建梅《唐朝文化对日本大化
改新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答案: 原因: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
的大帝国;统治者的重视;重视人才;开放进取的文化政
策;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对外贸易发达;多民族
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连接东
西方文化的桥梁;伊斯兰教实行宗教宽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结合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可知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据材料一“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可知统治者的重视;据材料一“阿拉伯的统治者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可知重视人才;开放进取的文化政策;结合阿拉伯的经济基础可知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对外贸易发达;据材料一“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合起来”可知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伊斯兰教实行宗教宽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并
说明其影响。
答案: 背景: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亚的政治形势
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政权发生动摇;国内各阶级矛盾加剧;
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人民的反抗斗争。
影响: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促使
封建生产方式的初步形成;加强了国力,促使日本开始从各
个方面学习唐朝文化,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可知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亚的政治形势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政权发生动摇,国内各阶级矛盾加剧;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并学习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可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可知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据材料二“实行班田制和租庸调制”可知促使封建生产方式的初步形成;综合分析大化改新可知加强了国力,促使日本开始从各个方面学习唐朝文化,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9世纪时,阿拉伯帝国的一些金银兑换钱庄开始经营放款、汇兑业
务。帝国商人设计出完善的支票和信息用票,支票持有者可以在
帝国的遥远城市兑换现金。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时阿拉伯帝
国(  )
A. 商品经济较为活跃 B. 国际贸易特别兴盛
C. 工商业是主导产业 D. 纸币受到民众欢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材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银行业的发展,业务范围不断拓
展,这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说明当时阿拉伯帝国商品经
济较为活跃,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国银行业发展,没
有涉及国际贸易,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各产业对比的情况,不能
得出工商业是主导产业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民众对纸
币的态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7世纪之后的几百年间,阿拉伯人面对波斯的律令,印度的神学、
数学,希腊的逻辑与哲学,有所选择地将异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
融会贯通,从而发展了理性思维和逻辑分析。据此可知,阿拉伯
帝国(  )
A. 文化重心开始转移到东方
B. 奠定了人文精神的复苏基础
C. 具有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
D. 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7世纪之后的几百年间,阿拉伯帝国经历了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这段时间被称为伊斯兰黄金时代或阿拉伯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阿拉伯帝国确实展现了对不同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包括波斯的律令、印度的神学和数学、希腊的逻辑与哲学等。这种对异族文化的接纳和整合,表明了阿拉伯社会具有开放包容的特质,使得阿拉伯帝国能够成为不同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中心,C项正确;阿拉伯帝国文化重心开始转移到东方体现于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中,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奠定了人文精神的复苏基础是意大利地区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奥斯曼帝国手工业者由国家管理,产品的种类、数量与分配由国
家控制;商业同样也受国家的监督,商品的质量和价格都由法令
规定,盐、肥皂、蜡的贸易由国家垄断。从材料可以看出奥斯曼
帝国(  )
A. 工商业由国家垄断 B. 苏丹是帝国最高主宰
C.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 对过境商品征收重税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奥斯曼帝国的工商业由国家垄断,故选A项;B、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抑商”,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公元976年,高丽王朝将一部分土地和山林按等级分给文武官吏和
府兵,按品授田。国家把土地的收税权授予受田者,只限当代,
不得世袭。这一制度(  )
A. 效仿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B. 奠定了国家治理的基础
C. 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 促进了土地私有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材料所述制度为高丽王朝颁行的“田柴科”。材料
“国家把土地的收税权授予受田者,只限当代”凸显了国家对土
地所有权的控制,这种固有土地制成为巩固高丽王朝集权国家体
制的物质基础,故选B项;材料所述制度与分封制无关,排除A
项;这一制度奠定了国家治理的基础,未体现减轻了对农民的人
身控制,排除C项;这一制度凸显了国家对土地所有权的控制,D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类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西部
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
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
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
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
是互动的,从而产生了独特而灿烂的各种文化——苏美尔文化、
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化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这说明,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封闭自守,一种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如果一定要讲究文化的“纯正性”,那么反而会因世世代代近亲交配而有退化淘汰之虞。今日世界在急剧地缩小,人类各文明之间的不断交往,已势必将汇合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
——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
文明之交流》
请你提取材料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鲜明,论述合
理,做到有理有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示例
观点:人类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
论述:随着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区的文化遗产,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公元前4世纪,佛教开始向中亚、东亚、东南亚等地传播,深刻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生活文化各个方面。朝鲜、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自古以来交往频繁。佛教、道教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日本,朝鲜、日本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
总之,人类各文明之间的不断交往,已势必将汇合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
解析:首先通过准确获取、解读概括材料信息得出相应的观点,如人类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然后再结合人类文化的交流传播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即可,史实可采用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佛教向中亚、东亚、东南亚等地传播;朝鲜、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等。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感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