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1.“使用铁器的农耕者班图人取代了居住在南方次大陆的食物搜寻者,他们将俾格米人驱赶到森林中最孤立的地带,把桑人排挤到卡拉哈里沙漠中无法耕种的地方。”这说明班图人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数量的激增 B.征服能力的增强
C.外族入侵的威胁 D.冒险精神的刺激
2.阿克苏姆王国用农民种植的香料和阿拉伯树胶来换取红海边拾来的龟甲,用本土出产的象牙和黄金兑换埃及的布料、葡萄酒、橄榄油等。此外,它还与希腊、罗马等地保持着密切的商业往来。据此可知,阿克苏姆王国( )
A.生产力发展水平高
B.是东非地区的头号强国
C.对外商业贸易发达
D.政府重视商业贸易发展
3.“它是西非著名古国,15世纪至16世纪最盛,为萨赫勒地区最后一个黑人土著大帝国。1590年,摩洛哥军队入侵,占领加纳、廷巴克图等地,帝国瓦解。”这个古帝国是( )
A.水渠道路交错,城市经济繁荣
B.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
C.重视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
D.经阿拉伯人频繁换取中国的手工业品
4.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博物馆里陈列着4块中国明代瓷器碎片,其中两块大得可以辨认出是青瓷大花瓶的底座部分,底圈中央有用青釉绘制的“大明成化年制”6个字。据此可知( )
A.郑和下西洋到访了非洲
B.中非间存在贸易往来
C.津巴布韦文明高度发达
D.非洲制瓷业技艺精湛
5.美洲印第安人建造成的城市都以神庙为中心建筑,且建筑技术水平很高,但实用性科技落后,连简陋的车辆也无法造出,且金属器具也主要用于祭祀。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美洲农耕的自然条件优越
B.美洲文明受到地理环境影响
C.美洲文明与宗教联系密切
D.美洲文明之间缺乏互相交流
6.玛雅文明以印第安玛雅人而得名,约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玛雅人创造了辉煌的玛雅文明。下面文明属于玛雅人创造的是( )
A.编制人口调查表
B.采用20进制
C.发明“浮动园地”
D.将印度数字传入欧洲
7.如图为16世纪《门多萨手稿》描绘的某文明信仰,图中描述神明指引他们居住在湖中岛上,种植玉米、豆类、番茄。据此判断,该文明创造者应为( )
A.古希腊人 B.阿兹特克人
C.古印度人 D.古阿拉伯人
8.罗马帝国境内大道总长超过数十万千米,形成了发达的道路网络;印加帝国也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这些道路的修筑旨在( )
A.满足军事和政治统治需要
B.完善地方的行政制度
C.消除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
D.促进建筑技术的进步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非洲人向他们(穆斯林)提供象牙、奴隶、鸵鸟羽和黄金,这些黄金最终多数流入欧洲,到1400年时,整个西非商业道路纵横交错,贸易中心星罗棋布……伊斯兰教促进了苏丹(黑人之国)的文化生活,随着古兰经学校的建立,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学者们在廷巴克图的大学里从事最高深的研究,自由出入穆斯林世界的其他大学……此外,西非帝国(包括加纳帝国、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的行政管理较为先进,其中桑海帝国最为突出,它划分为界限明确的几个省,各省均设有总督。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印加人在全国修建密集道路网,全长共1万多千米……凭借崇山峻岭建成梯田系统,培育出多种农作物,掌握纺织技术,能用浇铸法制造金属器具……同时,他们研究天文历法,采用“结绳记事”,设立“知识之家”教育体系……1533年,西班牙殖民武装攻占库斯科,印加帝国逐渐走向灭亡。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西非帝国与印加帝国的类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非帝国和印加帝国各自的经济发展措施。
10.如图是19世纪中叶的德国版画《沙漠商队》,描绘了一支商队即将到达古城廷巴克图的情景。这幅绘画可以佐证( )
A.西非对外贸易发达 B.桑海成为西非霸主
C.东非出现城市国家 D.埃及文明影响深远
11.1350年,马里帝国达到鼎盛期,帝国疆域包括了整个塞内加尔河流域,长约1 600千米,包括400多个城市,疆域面积仅次于当时的蒙古帝国。据此可推知,当时的马里帝国( )
A.行政管理较为高效
B.重视海外贸易的发展
C.基本实现非洲统一
D.与元朝争夺世界霸权
12.北部非洲,早在公元前数千年就跨入了文明社会,先后进入奴隶制和封建时代,相比之下,中南非洲多数地区尚未摆脱原始状态。上述情况表明非洲( )
A.社会发展极不平衡
B.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
C.居民文化程度高低不一
D.各地物产分布不均
13.与欧亚大陆相隔绝的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都像欧亚大陆的文明一样,曾经建立起国家,都有自己的行政系统。这种现象说明( )
A.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都独立进行
B.印第安文明之间存在着密切交流
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
D.印第安文明与欧亚文明同步发展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1年,美国的考古学家海勒姆·宾厄姆重新发现了失落的印加古城马丘比丘,随后人们在高山深谷中发现了一条通往马丘比丘的印加古道,其工程之宏伟令目击者惊叹不已。探险者们在巨石墙下、丛林深处、急流狭谷和茫茫沙漠上发现了一条又一条这样的古道。古印加人劈山开道,逢水架桥,他们修建的古道联结起来竟然有1.8万千米长,构成了贯通南北四千里疆土、四通八达的道路网。主干道皆以石块铺设,宽度可容8名骑手并驾齐驱。大道上每隔三四千米就设置一个驿站,信使就在那里时刻待命,以远处海螺声为号,用接力形式传递国王下达的命令和各项重要信息。——摘编自董经胜、林被甸《冲突与融合:
拉丁美洲文明之路》等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有关古代印加文明的合理推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1.B 从题干中“使用铁器的农耕者班图人取代了居住在南方次大陆的食物搜寻者”可知,使用先进的铁器是班图人能够对外征服并进行迁徙的主要因素,故选B项;A、C、D三项题干中未涉及,排除。
2.C 根据材料“阿克苏姆王国用农民种植的香料和阿拉伯树胶来换取红海边拾来的龟甲”“它还与希腊、罗马等地保持着密切的商业往来”可知,阿克苏姆王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地区的贸易,说明其对外商业贸易比较发达,C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阿克苏姆王国生产力发展水平高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阿克苏姆王国在东非地区的历史地位,排除B项;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3.C 根据材料“它是西非著名古国,15世纪至16世纪最盛,为萨赫勒地区最后一个黑人土著大帝国”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帝国为桑海帝国,桑海帝国在16世纪达到鼎盛,16世纪末遭遇外族入侵而逐渐衰落。桑海帝国实行中央集权,重视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C项正确;A项是古代美洲阿兹特克人的情况,排除;B项是东非古国阿克苏姆的情况,排除;D项是摩加迪沙的情况,排除。
4.B 非洲出现中国明代瓷器,说明中非之间存在贸易往来,故选B项;郑和下西洋处于明成祖永乐年间,而成化在永乐之后,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与其他文明进行比较,不能得出津巴布韦文明高度发达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非洲制瓷业技艺精湛,排除D项。
5.C 据材料可知,印第安文明中与神、祭祀有关的建筑、金属器具等都发展到了较高水平,说明美洲文明与宗教联系密切,C项正确。
6.B 古代玛雅人采用20进制,也知道“零”的概念,故选B项;印加人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排除A项;将印度数字传入欧洲的是阿拉伯人,排除D项;阿兹特克人发明“浮动园地”,排除C项。
7.B 根据材料中“玉米”“番茄”等植物判断其为美洲文明,依据材料“他们居住在湖中岛上”并结合图片,可知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该文明创造者应为阿兹特克人,故选B项;古希腊人、古印度人、古阿拉伯人不种植玉米、豆类、番茄,排除A、C、D三项。
8.A 古代罗马和印加帝国在境内修筑完善的道路系统,是为了满足军事和政治统治需要,故选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9.(1)类似之处:都采用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都重视公共设施建设,完善道路系统;统治者都注重教育;其兴衰都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
(2)措施:西非帝国,控制开采和发掘黄金,倚重对外贸易;印加帝国,开发梯田,发展农业和手工业。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西非帝国(包括加纳帝国、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的行政管理较为先进,其中桑海帝国最为突出,它划分为界限明确的几个省,各省均设有总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非帝国和印加帝国都采用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根据材料二“印加人在全国修建密集道路网,全长共1万多千米”和材料一“到1400年时,整个西非商业道路纵横交错,贸易中心星罗棋布”可知,都重视公共设施建设,完善道路系统;根据材料一“伊斯兰教促进了苏丹(黑人之国)的文化生活,随着古兰经学校的建立,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学者们在廷巴克图的大学里从事最高深的研究”可知统治者都注重教育;西非帝国受到伊斯兰的影响而兴盛,印加帝国受到西班牙的殖民入侵而衰落,因此其兴衰都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第(2)问,西非帝国,根据材料一“非洲人向他们(穆斯林)提供象牙、奴隶、鸵鸟羽和黄金,这些黄金最终多数流入欧洲”可知,控制开采和发掘黄金,倚重对外贸易;印加帝国,根据材料二“凭借崇山峻岭建成梯田系统,培育出多种农作物,掌握纺织技术,能用浇铸法制造金属器具”可知,开发梯田,发展农业和手工业。
10.A 古城廷巴克图是古代西非的重要文化中心,沙漠商队到达古城廷巴克图反映的是以廷巴克图为代表的西非对外贸易比较发达, 故选A项。
11.A 马里帝国统辖范围之广从侧面反映出当时马里帝国行政管理较为高效,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马里帝国重视海外贸易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当时马里帝国控制整个塞内加尔河流域,并不是整个非洲,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马里帝国与元朝争夺世界霸权的问题,排除D项。
12.A 北部非洲早已跨入文明社会,而中南非洲则尚未摆脱原始状态,说明非洲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故选A项;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13.C 虽然美洲文明与亚欧大陆文明相互隔绝,但它们都曾建立起国家及其行政系统,取得了相似的文明成就,这说明人类文明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故选C项;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性,排除A项;受当时历史和地理条件限制,印第安文明之间并不存在密切交流,且玛雅文明远早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排除B项;印第安文明早于欧洲文明,“同步发展”说法错误,排除D项。
14.示例
推论:古代印加文明曾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论述:12世纪,印加人建立了国家,13世纪时,印加帝国逐渐崛起,并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发展到鼎盛。从国家内部结构来说,国王是最高统治者,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土地等社会资源也归国家所有,这是印加古道得以修建的重要保障。印加帝国将地方划分为四大行政区,并且设置各级官吏,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完善的道路系统的设置,便于政府传递命令,调动军队,进而加强对人口的控制,维护地方的稳定,这也是印加古道得以修建的重要动机。
总之,印加古道是在集权体制下修建的,是印加帝国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集中体现。
解析:根据材料“构成了贯通南北四千里疆土、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大道上每隔三四千米就设置一个驿站,信使就在那里时刻待命,以远处海螺声为号,用接力形式传递国王下达的命令和各项重要信息”可得出推论“古代印加文明曾建立印加帝国中央集权体制”。论述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印加帝国建立发展、政治特点、统治措施,来证明中央集权体制。最后进行总结。
3 / 3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非洲、美洲地区的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非洲、美洲文明的特点 1.时空观念:了解古代非洲、美洲文明分布地域及基本特征。 2.史料实证:了解古代非洲、美洲文明取得的成就。 3.唯物史观:理解古代文明形成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4.家国情怀:认识到世界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的
知识点一 古代非洲(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文明
1.班图文明
(1)农业: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 等重要农作物。
(2)畜牧业: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
(3)手工业:掌握了 技术。
(4)扩展:活动区域由西非逐渐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到11世纪, 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
2.东非
(1)阿克苏姆王国:公元前后,在今 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地处连接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的交通要冲,对外贸易发达),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2)东非沿海地区
①背景:农业进步;环印度洋贸易发展;伊斯兰教传入。
②概况:10—15世纪,产生了一系列国家,如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
③社会状况:广泛使用奴隶,以种植瓜果蔬菜的 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通过阿拉伯商人进口印度、波斯和中国的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出口当地的黄金、象牙和奴隶等。
3.西非
(1)整体概况:8—15世纪,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 的商路和黄金交易,极其富有。它们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
(2)具体发展
国家 崛起 成就 衰落
马里 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逐步把 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 ①继承并扩大了 的贸易。 ②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廷巴克图(古代西非和北非骆驼商队的必经之地,也是伊斯兰文化向非洲传播的中心)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不少学者来此讲学和访问 后因内乱走向衰落,被桑海击败
桑海 原为马里属国,后击败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 ①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 ②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 ③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 16世纪末,桑海因遭遇外来入侵逐渐衰落
4.南非
(1)兴起: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 国家。
(2)发展: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它的统治之下。
【教材开发】
阅读教材P27“中国瓷器”图片及文字说明,思考这幅图片有什么史料价值?
我的思考:
思维点拨
古代北非地区更多地被视为亚欧大陆文明区的一部分的原因
地中海南岸的北非地区与亚欧大陆联系紧密。古代埃及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对外主要与西亚和欧洲发生联系。古埃及文明扩张的主要方向是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亚述帝国以来,波斯、马其顿、罗马和阿拉伯人先后征服了包括古埃及在内的北非地区,因此这里更多地被视为亚欧大陆文明区的一部分。
知识点二 古代美洲文明
1.农作物: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包括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
2.文明发展
名称 兴起 概况
玛雅文明(有“美洲的希腊”之称) 在中美洲的 半岛,玛雅人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 ①政治:氏族首领、贵族和 构成了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成为 ,从事农业和手工业。 ②经济:发展以种植 为主的农业;制造出精美陶器。 ③文化:城市建筑精美,城内有多座用于祭祀的 庙宇;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采用 进制,知道“零”的概念。 ④衰落: 世纪中期,玛雅文明衰落
阿兹特克文明 14世纪,阿兹特克人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16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国家(结构松散的王国)进入鼎盛时期 ①政治: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需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 ②经济:农业是经济基础,发明了“ ”,扩大了耕地面积。 ③城市:都城 ,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承担着城市的交通运输
印加文明(南美印第安文明的集大成者) 12世纪,印加人以 为都城建立国家,13世纪逐渐崛起。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国家发展到鼎盛时期 ①政治: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由贵族充任长官;政区之下,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为征税和征兵,政府编制了详细的 ;将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以防止他们反抗。 ②经济: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 ③交通: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
误区警示
古代美洲文明
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属于中美洲的印第安文明,印加文明属于南美洲的印第安文明。玛雅文明被称为“美洲的希腊”,而印加文明则是印第安文明的集大成者。
拓展延伸
印第安文明的成果对现代人类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1)玉米是重要的高产粮食作物,马铃薯、番茄是常用蔬菜,可可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烟草目前还拥有广泛的消费人群。奎宁为各国医药界普遍使用。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2)印第安人修筑的神庙、道路、城墙等建筑物遗址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
主题一 个性鲜明——古代非洲文明
视角1 古代东非文明的特点
史料一 东非沿海的斯瓦希里文化,是由环西北印度洋周边地区亚非各民族的文化在长期的跨洋交往与联系的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的,受到了非洲大陆、阿拉伯、波斯、印度西海岸、东南亚,甚至中国文化的影响。纪元以前,东非就有原住民生活。后来,西非居民班图人来到这里,赶走或同化当地居民。7世纪后,班图人遍布东非沿海。历史上,阿拉伯人因其生存环境恶化而迁居东非沿海,形成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移民浪潮,他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杨天林《古代文明史》下册
探究 根据史料一,概括斯瓦希里文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我的思考:
视角2 古代西非文明的特点
史料二 马里同北非各国进行频繁的贸易,从北方输入高级纺织品、服装和马匹,输出食盐、黄金和奴隶。随着大规模贸易的发展,马里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城市,重要的如廷巴克图、瓦拉塔、迭内……国王不仅富有,并且享有极大权威。他拥有一支10万人的军队,包括1万名的骑兵,还有水军。马里君主致力于极权统治,他亲自向地方派遣行政长官,农村则由传统的部落首领负责。各地藩属都须对他效忠、纳贡。
——摘编自马克垚、朱寰《世界古代史》
探究 根据史料二,概括西非国家的特点。
我的思考:
古代非洲文明的特点
特点 依据
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 非洲发现了最为全面的人类形成化石系列。在撒哈拉沙漠深处,发现了大量的农牧业生产的岩画与雕刻,这一生产要早于北非的埃及及西亚地区至少2 000年
地理环境对文明影 响巨大 非洲的土壤容易风化流失,东高西低,高原众多,难以形成大的冲积平原,限制了非洲农业的发展
具有明显的区域延续性和一定的扩散性 古埃及文明到阿克苏姆文明,再到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体现了东非文明的延续性和逐渐从北向南的扩散性;西非的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体现了西非文明的延续性和逐渐从西向东的扩散性
发展进程 相对缓慢 由于交通不便,古代非洲一般只能通过东北非与外界进行联系,大多数部族处于孤立封闭的状态,社会发展进程非常缓慢
1.著名的东非阿克苏姆巨石碑,据称已有1 700年历史。不少石碑上刻有文字,记载着过往国王的丰功伟绩,最高的一座石碑高33米。这反映了( )
A.古代东非文明具有封闭性特点
B.阿克苏姆王国国势强盛和王权强大
C.古代东非地区建筑业较为发达
D.阿克苏姆王国王权统治有神秘色彩
2.桑海帝国的统治者把帝国分成十个省,各省均委派自己的亲信治理,同时还指定一些长官负责全国各个方面的行政管理。这表明当时的桑海帝国( )
A.君主专制强化 B.城市治理先进
C.中央集权确立 D.政治秩序稳定
主题二 独立发展——古代美洲文明
视角1 古代玛雅文明的成就
史料一 我们在密林中披荆斩棘,开辟通路,发现一座方形石柱,高约14英尺,各边宽约3英尺,四面从上到下都刻有非常醒目的浮雕。前面是一位衣着奇异富丽的人物形象,脸部明显是在表现一幅肖像,凝重、肃穆,令人极其震慑。背面是不同的图案,不同于我们以前见过的任何东西,侧面刻满象形文字。它前面3英尺远处,是一块同样刻有人物形象和装饰图案的大石块,在这些不期而遇的纪念碑刻前,我们心中立即升腾起对美洲文化遗存的神秘莫测之感,真是刻骨铭心。
——[美]诺曼·哈蒙德《寻找玛雅文明》
探究 根据史料一,指出作者发现了玛雅人留下的哪几方面的文化遗存,各反映了哪方面的成就?
我的思考:
视角2 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史料二 印第安人认为,整个世界都由各种各样的神统治,他们必须小心侍奉这些神灵,方能得到神对他们这些弱小生灵的保护,这种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思想,本身便反映出印第安人对于自然界的无可奈何。同时,宗教信仰上的极度混乱状态,从侧面反映印第安人各文明之间的交往极度缺乏,加上几乎没有文字,语言杂乱,交通工具缺少,更加剧了各文明的孤立,生产力也就难以迅速发展。
——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探究 从史料二中,你能看出古代印第安文明主要有哪些特点?
我的思考:
古代美洲文明的特点
孤立封闭 状态 长期处于独立形成、独立发展的状态,与外界缺乏交流,三大文明之间也少有交流,文明的发展进程缓慢艰难
培植农作物 独立培育农作物,农业生产技术达到较高水平
科学技术 畸形发展 与宗教信仰有关系的科学技术发达,而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落后。印第安人在天文、历法、建筑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物质生产方面却相对匮乏
产生于氏族 制度向国家 过渡的时期 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导致社会发展进程缓慢,社会结构脆弱和落后,最终在外来冲击下,印第安文明迅速土崩瓦解
1. 据考察,一个玛雅家庭平均有五口人,如果一个玛雅农民一个家畜都不养,那么他用四十八天的劳动时间就能生产出他和全家全年食用的玉米。材料表明( )
A.玛雅文明在美洲发展程度最高
B.玛雅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
C.农业发展为手工业提供了原料
D.畜牧业影响玛雅人的劳动生产
2.印加帝国的国王被称为“萨帕印加”,他不仅是军事上和行政上的领袖,而且在宗教上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印加王自诩是太阳的子孙,是太阳神的化身。这体现了印加帝国( )
A.借助神权进行统治
B.国王权力受到制约
C.封建迷信思想盛行
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印第安文明
材料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和当时人们的生产、交往能力有限,美洲的印第安人不仅与旧大陆长期隔绝,而且不同部族之间也相对处于封闭状态。由此,印第安文明的演进没有受到欧亚大陆的先进文明的影响,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也始终缺乏拓展与更新的强大张力。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思维升华】
1.核心价值:文明多样性
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只有特色地域之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各国既要有让自身文明焕发勃勃生机的豪情,也要有容得下其他文明发展的雅量,还要有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远见。文明具有多样性,所有国家都应该根据自身文化、文明和地理位置等特点实现发展。
2.命题价值:准确认识古代美洲文明
(1)在评价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方面的成就时,需要注意他们是在没有大牲畜、没有使用车轮、不知道铁器,而且处在与世界其他地区隔绝的孤立条件下创造财富,发展起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代印第安人的文化成就是十分辉煌的。
(2)新旧大陆存在着自然条件的差异,却都遵循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向前发展。只是西方殖民者产生的黄金贪欲和野蛮的征服,破坏了古代印第安人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打断了他们进一步独立发展。
1.班图人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当许多非洲土著居民还在以狩猎、采集为主时,他们已经农业和畜牧业并进。班图人最早培育的农业作物是( )
A.大麦、小麦 B.甜高粱、西瓜
C.水稻、芋头 D.玉米、马铃薯
2.凭借西非最庞大的常备军,他志得意满地享受“众王之王”的尊号,而挥金如土的排场,令他被外国人称为“金矿之王”。材料中的“他”是以下哪一政权的统治者( )
A.津巴布韦 B.马里帝国
C.阿克苏姆 D.桑海帝国
3.“在桑海帝国阿斯基亚王朝时期,它是西非的文化和宗教中心,享有‘尼日尔河畔的明珠’‘撒哈拉以南的利物浦’等美誉。”材料中的“它”最有可能是下列哪座城市( )
A.开罗 B.廷巴克图
C.巴格达 D.大马士革
4.在欧洲人来到美洲之前,印第安人基本上靠人力耕作,工具仅限于木、石、骨器及少量青铜器。这可用于说明,古代美洲( )
A.农业经济结构亟待调整
B.殖民扩张破坏农业发展
C.社会转型亟须农具革新
D.农业生产水平较为滞后
5.西班牙殖民者曾对某一文明这样描述:“我们看到通往墨西哥的笔直而平坦的堤道,我们感到震惊……因为巨大的塔楼、庙宇和建筑物都是从水上升起的,而且都是用石头建造的。”该文明指的是( )
A.桑海文明 B.阿克苏姆文明
C.印加文明 D.阿兹特克文明
6.古老而神秘的玛雅人每到春季就要举行盛大的仪式祭奠雨神,同时还将各种珠宝等撒入圣井,向雨神祈求风调雨顺。据此可知,玛雅( )
A.农业生产比较发达 B.经常干旱少雨
C.农业生态环境恶劣 D.对雨神极为崇拜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基础知识·准落实】
知识点一
1.(1)棉花 (3)冶铁 (4)班图人
2.(1)埃塞俄比亚 (2)③园艺业
3.(1)撒哈拉沙漠 (2)塞内加尔河 加纳
4.(1)津巴布韦
教材开发
提示:此图片印证了中国古代瓷器曾远销非洲,同时说明了东非对外贸易发达。
知识点二
2.尤卡坦 祭司 平民 玉米 金字塔 20 15 浮动园地 特诺奇蒂特兰 库斯科 人口调查表
【核心要点·快突破】
主题一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
主要特点:多元化、多样性。
原因:阿拉伯人迁居东非沿海,带来新的生活方式;班图人遍布东非沿海;环印度洋贸易发达,与阿拉伯国家、印度、波斯和中国都有贸易往来。
视角2 提示:重视发展对外贸易;城市繁荣;注重对外扩张;君主专制;因地制宜,行政管理先进。
活学活用
1.B 从石碑上记载国王的功绩可以反映当时国势的强盛,从石碑的高度可以推测出当时王权的强大,故选B项;A、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没有强调古代东非地区建筑业较为发达,排除C项。
2.C 材料“各省均委派自己的亲信治理,同时还指定一些长官负责全国各个方面的行政管理”体现的是桑海帝国通过直接任免地方官员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央集权确立的表现,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主题二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发现了玛雅人留下的醒目的浮雕,反映了玛雅人的艺术成就。发现了方形石柱侧面刻满象形文字,反映了玛雅人发明了独特的表意文字。
视角2 提示:农业生产力落后;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思想盛行;各文明间交往极度缺乏;社会文明发展水平较低。
活学活用
1.B 据材料可知,一个玛雅农民用四十八天的劳动时间就能生产出他和全家全年食用的玉米,说明玛雅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玛雅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对比,无法得出发展程度的高低,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手工业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在没有畜牧养殖的情况下,通过农业仍可以保证正常生活,所以不能说明畜牧业影响玛雅人的劳动生产,排除D项。
2.A 根据材料“他不仅是军事上和行政上的领袖”“自诩是太阳的子孙,是太阳神的化身”可以看出,这体现一定的君权神授思想,维护国王的至高无上,即借助神权进行统治,故选A项;国王的权力是借助神权得到加强,而不是受到制约,排除B项;材料中只涉及国王利用神权进行统治,未涉及整个社会的状况,无法得出“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的结论,排除D项。
【学科素养·稳提升】
精练提能
1.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班图人最早培育的农作物是甜高粱和西瓜,故选B项;小麦是西亚人最早培育的,水稻是中国人最早培育的,玉米和马铃薯是美洲的印第安人最早培育的,排除A、C、D三项。
2.B 根据材料“西非”“众王之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里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故选B项;津巴布韦是南部非洲重要的文明发源地,排除A项;公元4世纪至6世纪是阿克苏姆王国的鼎盛时期,成为非洲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阿克苏姆王国属于非洲东部,排除C项;桑海帝国是西非的古国,15世纪至16世纪最盛,但它并不是最强的国家,统治者也没有被称为“众王之王”,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西非的文化和宗教中心,享有‘尼日尔河畔的明珠’‘撒哈拉以南的利物浦’等美誉”的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座城市是廷巴克图,故选B项;开罗位于北非,排除A项;巴格达和大马士革都位于亚洲,排除C、D两项。
4.D 依据材料“印第安人基本上靠人力耕作,工具仅限于木、石、骨器及少量青铜器”可知,美洲农业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水平较为滞后,故选D项;A项材料未涉及,排除;材料时间是在欧洲人来到美洲之前,尚未发生殖民扩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转型,排除C项。
5.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4世纪,阿兹特克人兴起于今天的墨西哥地区,其中阿兹特克人国家的都城位于特斯科科湖的岛上,它有3条堤道与陆地相连,并用引水渠供应全城淡水,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承担着城市的交通运输,D项符合题意;桑海文明和阿克苏姆文明属于非洲文明,排除A、B两项;印加文明属于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墨西哥位于北美洲,排除C项。
6.D 玛雅人举行盛大仪式祭奠雨神,祈求风调雨顺,反映玛雅对雨神极为尊崇,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排除A项;祈求风调雨顺,不能得出玛雅经常干旱少雨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农业生态环境的具体情况,排除C项。
7 / 7(共82张PPT)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本
课
目
标
定
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非洲、美洲地区的国家、民族、宗教和社
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非洲、美洲文明的特点 1.时空观念:了解古代非洲、美洲文明分布地域及基本特征。
2.史料实证:了解古代非洲、美洲文明取得的成就。
3.唯物史观:理解古代文明形成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4.家国情怀:认识到世界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的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01
核心要点·快突破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04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古代非洲(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文明
1. 班图文明
(1)农业: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 等重要农作物。
(2)畜牧业: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
(3)手工业:掌握了 技术。
(4)扩展:活动区域由西非逐渐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到
11世纪, 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
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
棉花
冶铁
班图人
2. 东非
(1)阿克苏姆王国:公元前后,在今 地区兴起了
阿克苏姆王国(地处连接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的交通要冲,
对外贸易发达),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埃塞俄比亚
③社会状况:广泛使用奴隶,以种植瓜果蔬菜的
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通过阿拉伯商人进口印
度、波斯和中国的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出口当地
的黄金、象牙和奴隶等。
②概况:10—15世纪,产生了一系列国家,如桑给巴尔、蒙
巴萨和摩加迪沙等。
园艺业
(2)东非沿海地区
①背景:农业进步;环印度洋贸易发展;伊斯兰教传入。
3. 西非
(1)整体概况:8—15世纪,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
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
的商路和黄金交易,极其富有。它们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
马、布匹和盐。
撒哈拉沙漠
(2)具体发展
国家 崛起 成就 衰落
马
里 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逐步把
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 ①继承并扩大了 的贸易。 ②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廷巴克图(古代西非和北非骆驼商队的必经之地,也是伊斯兰文化向非洲传播的中心)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不少学者来此讲学和访问 后因内乱走向衰落,被桑海击败
塞内加尔河
加纳
(2)具体发展
国家 崛起 成就 衰落
桑
海 原为马里属国,后击败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 ①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 ②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 ③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 16世纪末,桑
海因遭遇外来
入侵逐渐衰落
4. 南非
(1)兴起: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 国家。
(2)发展: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
部分地区都被纳入它的统治之下。
津巴布韦
【教材开发】
阅读教材P27“中国瓷器”图片及文字说明,思考这幅图片有什么史
料价值?
提示:此图片印证了中国古代瓷器曾远销非洲,同时说明了东非对外
贸易发达。
思维点拨
古代北非地区更多地被视为亚欧大陆文明区的一部分的原因
地中海南岸的北非地区与亚欧大陆联系紧密。古代埃及是人类早
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对外主要与西亚和欧洲发生联系。古埃及文明
扩张的主要方向是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亚述帝国以来,波斯、马其
顿、罗马和阿拉伯人先后征服了包括古埃及在内的北非地区,因此这
里更多地被视为亚欧大陆文明区的一部分。
知识点二 古代美洲文明
1. 农作物: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
物,包括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
2. 文明发展
名称 兴起 概况
玛雅文
明(有
“美洲
的希
腊”之
称) 在中美洲的
半岛,玛雅人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 ①政治:氏族首领、贵族和 构成了
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成为 ,从
事农业和手工业。
②经济:发展以种植 为主的农业;
制造出精美陶器。
③文化:城市建筑精美,城内有多座用于祭
祀的 庙宇;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采用 进制,知道“零”的概念。
④衰落: 世纪中期,玛雅文明衰落
尤卡坦
祭司
平民
玉米
金字塔
20
15
名称 兴起 概况
阿兹特
克文明 14世纪,阿兹
特克人兴起于
今墨西哥地
区。16世纪
初,阿兹特克
人国家(结构
松散的王国)
进入鼎盛时期 ①政治: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被
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需向阿兹
特克人缴纳贡赋。
②经济:农业是经济基础,发明了“
”,扩大了耕地面积。
③城市:都城 ,全城水渠
和道路纵横交错,承担着城市的交通运输
浮动
园地
特诺奇蒂特兰
名称 兴起 概况
印加文
明(南
美印第
安文明
的集大
成者) 12世纪,印加人以 为都城建立国
家,13世纪
逐渐崛起。
15世纪末16
世纪初,印
加国家发展
到鼎盛时期 ①政治: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
军事大权。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由贵族
充任长官;政区之下,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
级官员;为征税和征兵,政府编制了详细
的 ;将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
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以防止他们反抗。
②经济: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
③交通: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
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
库
斯科
人口调查表
误区警示
古代美洲文明
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属于中美洲的印第安文明,印加文明属
于南美洲的印第安文明。玛雅文明被称为“美洲的希腊”,而印加文
明则是印第安文明的集大成者。
拓展延伸
印第安文明的成果对现代人类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1)玉米是重要的高产粮食作物,马铃薯、番茄是常用蔬菜,可
可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烟草目前还拥有广泛的消费人群。
奎宁为各国医药界普遍使用。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
质生活。
(2)印第安人修筑的神庙、道路、城墙等建筑物遗址成为人类共同
的文化遗产,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
02
核心要点·快突破
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
主题一 个性鲜明——古代非洲文明
视角1 古代东非文明的特点
史料一 东非沿海的斯瓦希里文化,是由环西北印度洋周边地区亚非
各民族的文化在长期的跨洋交往与联系的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的,受
到了非洲大陆、阿拉伯、波斯、印度西海岸、东南亚,甚至中国文化
的影响。纪元以前,东非就有原住民生活。后来,西非居民班图人来
到这里,赶走或同化当地居民。7世纪后,班图人遍布东非沿海。历
史上,阿拉伯人因其生存环境恶化而迁居东非沿海,形成当时世界上
最大的移民浪潮,他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杨天林《古代文明史》下册
探究 根据史料一,概括斯瓦希里文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其成因。
提示:
主要特点:多元化、多样性。
原因:阿拉伯人迁居东非沿海,带来新的生活方式;班图人遍布东非
沿海;环印度洋贸易发达,与阿拉伯国家、印度、波斯和中国都有贸
易往来。
视角2 古代西非文明的特点
史料二 马里同北非各国进行频繁的贸易,从北方输入高级纺织品、
服装和马匹,输出食盐、黄金和奴隶。随着大规模贸易的发展,马里
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城市,重要的如廷巴克图、瓦拉塔、迭内……国王
不仅富有,并且享有极大权威。他拥有一支10万人的军队,包括1万
名的骑兵,还有水军。马里君主致力于极权统治,他亲自向地方派遣
行政长官,农村则由传统的部落首领负责。各地藩属都须对他效忠、
纳贡。
——摘编自马克垚、朱寰《世界古代史》
探究 根据史料二,概括西非国家的特点。
提示:重视发展对外贸易;城市繁荣;注重对外扩张;君主专制;因
地制宜,行政管理先进。
古代非洲文明的特点
特点 依据
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 非洲发现了最为全面的人类形成化石系列。在撒哈拉沙漠深处,发现了大量的农牧业生产的岩画与雕刻,这一生产要早于北非的埃及及西亚地区至少
2 000年
地理环境对文明影响巨大 非洲的土壤容易风化流失,东高西低,高原众多,难以形成大的冲积平原,限制了非洲农业的发展
特点 依据
具有明显的区域延续性和一定的扩散性 古埃及文明到阿克苏姆文明,再到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体现了东非文明的延续性和逐渐从北向南的扩散性;西非的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体现了西非文明的延续性和逐渐从西向东的扩散性
发展进程
相对缓慢 由于交通不便,古代非洲一般只能通过东北非与外界进行联系,大多数部族处于孤立封闭的状态,社会发展进程非常缓慢
1. 著名的东非阿克苏姆巨石碑,据称已有1 700年历史。不少石碑上
刻有文字,记载着过往国王的丰功伟绩,最高的一座石碑高33
米。这反映了( )
A. 古代东非文明具有封闭性特点
B. 阿克苏姆王国国势强盛和王权强大
C. 古代东非地区建筑业较为发达
D. 阿克苏姆王国王权统治有神秘色彩
解析: 从石碑上记载国王的功绩可以反映当时国势的强盛,从
石碑的高度可以推测出当时王权的强大,故选B项;A、D两项材
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没有强调古代东非地区建筑业较为发
达,排除C项。
2. 桑海帝国的统治者把帝国分成十个省,各省均委派自己的亲信治
理,同时还指定一些长官负责全国各个方面的行政管理。这表明当
时的桑海帝国( )
A. 君主专制强化 B. 城市治理先进
C. 中央集权确立 D. 政治秩序稳定
解析: 材料“各省均委派自己的亲信治理,同时还指定一些长
官负责全国各个方面的行政管理”体现的是桑海帝国通过直接任免
地方官员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央集权确立的表现,故选C
项;A、B、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主题二 独立发展——古代美洲文明
视角1 古代玛雅文明的成就
史料一 我们在密林中披荆斩棘,开辟通路,发现一座方形石柱,高约14英尺,各边宽约3英尺,四面从上到下都刻有非常醒目的浮雕。前面是一位衣着奇异富丽的人物形象,脸部明显是在表现一幅肖像,凝重、肃穆,令人极其震慑。背面是不同的图案,不同于我们以前见过的任何东西,侧面刻满象形文字。它前面3英尺远处,是一块同样刻有人物形象和装饰图案的大石块,在这些不期而遇的纪念碑刻前,我们心中立即升腾起对美洲文化遗存的神秘莫测之感,真是刻骨铭心。
——[美]诺曼·哈蒙德《寻找玛雅文明》
探究 根据史料一,指出作者发现了玛雅人留下的哪几方面的文化遗
存,各反映了哪方面的成就?
提示:发现了玛雅人留下的醒目的浮雕,反映了玛雅人的艺术成就。
发现了方形石柱侧面刻满象形文字,反映了玛雅人发明了独特的表意
文字。
视角2 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史料二 印第安人认为,整个世界都由各种各样的神统治,他们必须
小心侍奉这些神灵,方能得到神对他们这些弱小生灵的保护,这种多
神崇拜的原始宗教思想,本身便反映出印第安人对于自然界的无可奈
何。同时,宗教信仰上的极度混乱状态,从侧面反映印第安人各文明
之间的交往极度缺乏,加上几乎没有文字,语言杂乱,交通工具缺
少,更加剧了各文明的孤立,生产力也就难以迅速发展。
——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探究 从史料二中,你能看出古代印第安文明主要有哪些特点?
提示:农业生产力落后;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思想盛行;各文明间交
往极度缺乏;社会文明发展水平较低。
古代美洲文明的特点
孤立封闭状态 长期处于独立形成、独立发展的状态,与外界缺乏交流,三大文明之间也少有交流,文明的发展进程缓慢艰难
培植农作物 独立培育农作物,农业生产技术达到较高水平
科学技术畸
形发展 与宗教信仰有关系的科学技术发达,而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落后。印第安人在天文、历法、建筑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物质生产方面却相对匮乏
产生于氏族
制度向国家
过渡的时期 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导致社会发展进程缓慢,社会结构脆弱和落后,最终在外来冲击下,印第安文明迅速土崩瓦解
1. 据考察,一个玛雅家庭平均有五口人,如果一个玛雅农民一个家畜
都不养,那么他用四十八天的劳动时间就能生产出他和全家全年食
用的玉米。材料表明( )
A. 玛雅文明在美洲发展程度最高
B. 玛雅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
C. 农业发展为手工业提供了原料
D. 畜牧业影响玛雅人的劳动生产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一个玛雅农民用四十八天的劳动时间就能
生产出他和全家全年食用的玉米,说明玛雅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较
高,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玛雅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对比,无法得出
发展程度的高低,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手工业发展的信息,
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在没有畜牧养殖的情况下,通过农业仍可
以保证正常生活,所以不能说明畜牧业影响玛雅人的劳动生产,排
除D项。
2. 印加帝国的国王被称为“萨帕印加”,他不仅是军事上和行政上的
领袖,而且在宗教上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印加王自诩是太阳的子
孙,是太阳神的化身。这体现了印加帝国( )
A. 借助神权进行统治 B. 国王权力受到制约
C. 封建迷信思想盛行 D.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解析: 根据材料“他不仅是军事上和行政上的领袖”“自诩是
太阳的子孙,是太阳神的化身”可以看出,这体现一定的君权神授
思想,维护国王的至高无上,即借助神权进行统治,故选A项;国
王的权力是借助神权得到加强,而不是受到制约,排除B项;材料
中只涉及国王利用神权进行统治,未涉及整个社会的状况,无法得
出“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中央与
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的结论,排除D项。
03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印第安文明
材料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和当时人们的生产、交往能力有限,
美洲的印第安人不仅与旧大陆长期隔绝,而且不同部族之间也相对处
于封闭状态。由此,印第安文明的演进没有受到欧亚大陆的先进文明
的影响,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也始终缺乏拓展与更新的强大张力。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思维升华】
1. 核心价值:文明多样性
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只有特色
地域之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各国
既要有让自身文明焕发勃勃生机的豪情,也要有容得下其他文明
发展的雅量,还要有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远见。文明具有多
样性,所有国家都应该根据自身文化、文明和地理位置等特点实
现发展。
2. 命题价值:准确认识古代美洲文明
(1)在评价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方面的成就
时,需要注意他们是在没有大牲畜、没有使用车轮、不知道
铁器,而且处在与世界其他地区隔绝的孤立条件下创造财
富,发展起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代
印第安人的文化成就是十分辉煌的。
(2)新旧大陆存在着自然条件的差异,却都遵循着人类社会的发
展规律向前发展。只是西方殖民者产生的黄金贪欲和野蛮的
征服,破坏了古代印第安人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打断了他们
进一步独立发展。
1. 班图人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当许多非洲土著居民还在以狩猎、采
集为主时,他们已经农业和畜牧业并进。班图人最早培育的农业
作物是( )
A. 大麦、小麦 B. 甜高粱、西瓜
C. 水稻、芋头 D. 玉米、马铃薯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班图人最早培育的农作物是甜
高粱和西瓜,故选B项;小麦是西亚人最早培育的,水稻是中国人
最早培育的,玉米和马铃薯是美洲的印第安人最早培育的,排除
A、C、D三项。
2. 凭借西非最庞大的常备军,他志得意满地享受“众王之王”的尊
号,而挥金如土的排场,令他被外国人称为“金矿之王”。材料中
的“他”是以下哪一政权的统治者( )
A. 津巴布韦 B. 马里帝国
C. 阿克苏姆 D. 桑海帝国
解析: 根据材料“西非”“众王之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马里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故选B
项;津巴布韦是南部非洲重要的文明发源地,排除A项;公元4世
纪至6世纪是阿克苏姆王国的鼎盛时期,成为非洲政治、经济和文
化中心之一,阿克苏姆王国属于非洲东部,排除C项;桑海帝国是
西非的古国,15世纪至16世纪最盛,但它并不是最强的国家,统治
者也没有被称为“众王之王”,排除D项。
3. “在桑海帝国阿斯基亚王朝时期,它是西非的文化和宗教中心,享
有‘尼日尔河畔的明珠’‘撒哈拉以南的利物浦’等美誉。”材料
中的“它”最有可能是下列哪座城市( )
A. 开罗 B. 廷巴克图
C. 巴格达 D. 大马士革
解析: 根据材料“西非的文化和宗教中心,享有‘尼日尔河畔
的明珠’‘撒哈拉以南的利物浦’等美誉”的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这座城市是廷巴克图,故选B项;开罗位于北非,排除A项;
巴格达和大马士革都位于亚洲,排除C、D两项。
4. 在欧洲人来到美洲之前,印第安人基本上靠人力耕作,工具仅限于
木、石、骨器及少量青铜器。这可用于说明,古代美洲( )
A. 农业经济结构亟待调整
B. 殖民扩张破坏农业发展
C. 社会转型亟须农具革新
D. 农业生产水平较为滞后
解析: 依据材料“印第安人基本上靠人力耕作,工具仅限于
木、石、骨器及少量青铜器”可知,美洲农业生产工具落后,生产
力水平较为滞后,故选D项;A项材料未涉及,排除;材料时间是
在欧洲人来到美洲之前,尚未发生殖民扩张,排除B项;材料未涉
及社会转型,排除C项。
5. 西班牙殖民者曾对某一文明这样描述:“我们看到通往墨西哥的笔
直而平坦的堤道,我们感到震惊……因为巨大的塔楼、庙宇和建筑
物都是从水上升起的,而且都是用石头建造的。”该文明指的是
( )
A. 桑海文明 B. 阿克苏姆文明
C. 印加文明 D. 阿兹特克文明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4世纪,阿兹特克人兴起于
今天的墨西哥地区,其中阿兹特克人国家的都城位于特斯科科湖的
岛上,它有3条堤道与陆地相连,并用引水渠供应全城淡水,全城
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承担着城市的交通运输,D项符合题意;桑
海文明和阿克苏姆文明属于非洲文明,排除A、B两项;印加文明
属于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墨西哥位于北美洲,排除C项。
6. 古老而神秘的玛雅人每到春季就要举行盛大的仪式祭奠雨神,同时
还将各种珠宝等撒入圣井,向雨神祈求风调雨顺。据此可知,玛雅
( )
A. 农业生产比较发达 B. 经常干旱少雨
C. 农业生态环境恶劣 D. 对雨神极为崇拜
解析: 玛雅人举行盛大仪式祭奠雨神,祈求风调雨顺,反映玛
雅对雨神极为尊崇,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
排除A项;祈求风调雨顺,不能得出玛雅经常干旱少雨的结论,排
除B项;材料未体现农业生态环境的具体情况,排除C项。
04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1. “使用铁器的农耕者班图人取代了居住在南方次大陆的食物搜寻
者,他们将俾格米人驱赶到森林中最孤立的地带,把桑人排挤到
卡拉哈里沙漠中无法耕种的地方。”这说明班图人迁徙的主要原
因是( )
A. 人口数量的激增 B. 征服能力的增强
C. 外族入侵的威胁 D. 冒险精神的刺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从题干中“使用铁器的农耕者班图人取代了居住在南方
次大陆的食物搜寻者”可知,使用先进的铁器是班图人能够对外
征服并进行迁徙的主要因素,故选B项;A、C、D三项题干中未涉
及,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阿克苏姆王国用农民种植的香料和阿拉伯树胶来换取红海边拾来的
龟甲,用本土出产的象牙和黄金兑换埃及的布料、葡萄酒、橄榄油
等。此外,它还与希腊、罗马等地保持着密切的商业往来。据此可
知,阿克苏姆王国( )
A. 生产力发展水平高 B. 是东非地区的头号强国
C. 对外商业贸易发达 D. 政府重视商业贸易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阿克苏姆王国用农民种植的香料和阿拉伯树
胶来换取红海边拾来的龟甲”“它还与希腊、罗马等地保持着密切
的商业往来”可知,阿克苏姆王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地区的贸易,说
明其对外商业贸易比较发达,C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阿克苏姆
王国生产力发展水平高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阿克苏姆
王国在东非地区的历史地位,排除B项;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它是西非著名古国,15世纪至16世纪最盛,为萨赫勒地区最后一
个黑人土著大帝国。1590年,摩洛哥军队入侵,占领加纳、廷巴克
图等地,帝国瓦解。”这个古帝国是( )
A. 水渠道路交错,城市经济繁荣
B. 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
C. 重视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
D. 经阿拉伯人频繁换取中国的手工业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它是西非著名古国,15世纪至16世纪最盛,
为萨赫勒地区最后一个黑人土著大帝国”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帝国
为桑海帝国,桑海帝国在16世纪达到鼎盛,16世纪末遭遇外族入侵
而逐渐衰落。桑海帝国实行中央集权,重视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
展,C项正确;A项是古代美洲阿兹特克人的情况,排除;B项是东
非古国阿克苏姆的情况,排除;D项是摩加迪沙的情况,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博物馆里陈列着4块中国明代瓷器碎片,其
中两块大得可以辨认出是青瓷大花瓶的底座部分,底圈中央有用青
釉绘制的“大明成化年制”6个字。据此可知( )
A. 郑和下西洋到访了非洲
B. 中非间存在贸易往来
C. 津巴布韦文明高度发达
D. 非洲制瓷业技艺精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非洲出现中国明代瓷器,说明中非之间存在贸易往来,
故选B项;郑和下西洋处于明成祖永乐年间,而成化在永乐之后,
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与其他文明进行比较,不能得出津巴布韦文
明高度发达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非洲制瓷业技艺精
湛,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美洲印第安人建造成的城市都以神庙为中心建筑,且建筑技术水平
很高,但实用性科技落后,连简陋的车辆也无法造出,且金属器具
也主要用于祭祀。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美洲农耕的自然条件优越 B. 美洲文明受到地理环境影响
C. 美洲文明与宗教联系密切 D. 美洲文明之间缺乏互相交流
解析:据材料可知,印第安文明中与神、祭祀有关的建筑、金属器具等都发展到了较高水平,说明美洲文明与宗教联系密切,C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玛雅文明以印第安玛雅人而得名,约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玛雅人
创造了辉煌的玛雅文明。下面文明属于玛雅人创造的是( )
A. 编制人口调查表 B. 采用20进制
C. 发明“浮动园地” D. 将印度数字传入欧洲
解析: 古代玛雅人采用20进制,也知道“零”的概念,故选B
项;印加人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排除A项;将印度数字传入
欧洲的是阿拉伯人,排除D项;阿兹特克人发明“浮动园地”,排
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如图为16世纪《门多萨手稿》描绘的某文明信仰,图中描述神明指
引他们居住在湖中岛上,种植玉米、豆类、番茄。据此判断,该文
明创造者应为( )
A. 古希腊人
B. 阿兹特克人
C. 古印度人
D. 古阿拉伯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中“玉米”“番茄”等植物判断其为美洲文
明,依据材料“他们居住在湖中岛上”并结合图片,可知通过建造
“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该文明创造者应为阿兹特克人,故
选B项;古希腊人、古印度人、古阿拉伯人不种植玉米、豆类、番
茄,排除A、C、D三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罗马帝国境内大道总长超过数十万千米,形成了发达的道路网络;
印加帝国也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这些道路的修筑旨在( )
A. 满足军事和政治统治需要
B. 完善地方的行政制度
C. 消除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
D. 促进建筑技术的进步
解析: 古代罗马和印加帝国在境内修筑完善的道路系统,是为
了满足军事和政治统治需要,故选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
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非洲人向他们(穆斯林)提供象牙、奴隶、鸵鸟羽和黄
金,这些黄金最终多数流入欧洲,到1400年时,整个西非商业道路
纵横交错,贸易中心星罗棋布……伊斯兰教促进了苏丹(黑人之
国)的文化生活,随着古兰经学校的建立,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学
者们在廷巴克图的大学里从事最高深的研究,自由出入穆斯林世界
的其他大学……此外,西非帝国(包括加纳帝国、马里帝国和桑海
帝国)的行政管理较为先进,其中桑海帝国最为突出,它划分为界
限明确的几个省,各省均设有总督。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材料二 印加人在全国修建密集道路网,全长共1万多千米……凭
借崇山峻岭建成梯田系统,培育出多种农作物,掌握纺织技术,能
用浇铸法制造金属器具……同时,他们研究天文历法,采用“结绳
记事”,设立“知识之家”教育体系……1533年,西班牙殖民武装
攻占库斯科,印加帝国逐渐走向灭亡。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西非帝国与印加帝国的类似之处。
答案:类似之处:都采用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都重视公共设施建设,完善道路系统;统治者都注重教育;其兴衰都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
解析: 根据材料一“西非帝国(包括加纳帝国、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的行政管理较为先进,其中桑海帝国最为突出,它划分为界限明确的几个省,各省均设有总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非帝国和印加帝国都采用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根据材料二“印加人在全国修建密集道路网,全长共1万多千米”和材料一“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00年时,整个西非商业道路纵横交错,贸易中心星罗棋布”可知,都重视公共设施建设,完善道路系统;根据材料一“伊斯兰教促进了苏丹(黑人之国)的文化生活,随着古兰经学校的建立,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学者们在廷巴克图的大学里从事最高深的研究”可知统治者都注重教育;西非帝国受到伊斯兰的影响而兴盛,印加帝国受到西班牙的殖民入侵而衰落,因此其兴衰都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非帝国和印加帝国
各自的经济发展措施。
答案: 措施:西非帝国,控制开采和发掘黄金,倚重对
外贸易;印加帝国,开发梯田,发展农业和手工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西非帝国,根据材料一“非洲人向他们(穆斯林)
提供象牙、奴隶、鸵鸟羽和黄金,这些黄金最终多数流入欧
洲”可知,控制开采和发掘黄金,倚重对外贸易;印加帝
国,根据材料二“凭借崇山峻岭建成梯田系统,培育出多种
农作物,掌握纺织技术,能用浇铸法制造金属器具”可知,
开发梯田,发展农业和手工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如图是19世纪中叶的德国版画《沙漠商队》,描绘了一支商队即
将到达古城廷巴克图的情景。这幅绘画可以佐证( )
A. 西非对外贸易发达
B. 桑海成为西非霸主
C. 东非出现城市国家
D. 埃及文明影响深远
解析: 古城廷巴克图是古代西非的重要文化中心,沙漠商队
到达古城廷巴克图反映的是以廷巴克图为代表的西非对外贸易比
较发达, 故选A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1350年,马里帝国达到鼎盛期,帝国疆域包括了整个塞内加尔河
流域,长约1 600千米,包括400多个城市,疆域面积仅次于当时
的蒙古帝国。据此可推知,当时的马里帝国( )
A. 行政管理较为高效
B. 重视海外贸易的发展
C. 基本实现非洲统一
D. 与元朝争夺世界霸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马里帝国统辖范围之广从侧面反映出当时马里帝国行
政管理较为高效,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马里帝国重
视海外贸易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当时马里帝国控制
整个塞内加尔河流域,并不是整个非洲,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
马里帝国与元朝争夺世界霸权的问题,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北部非洲,早在公元前数千年就跨入了文明社会,先后进入奴隶
制和封建时代,相比之下,中南非洲多数地区尚未摆脱原始状
态。上述情况表明非洲( )
A. 社会发展极不平衡 B.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
C. 居民文化程度高低不一 D. 各地物产分布不均
解析: 北部非洲早已跨入文明社会,而中南非洲则尚未摆脱
原始状态,说明非洲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故选A项;B、
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与欧亚大陆相隔绝的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都像欧
亚大陆的文明一样,曾经建立起国家,都有自己的行政系统。这
种现象说明( )
A. 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都独立进行
B. 印第安文明之间存在着密切交流
C. 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
D. 印第安文明与欧亚文明同步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虽然美洲文明与亚欧大陆文明相互隔绝,但它们都曾
建立起国家及其行政系统,取得了相似的文明成就,这说明人类
文明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故选C项;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存
在着一定的联系性,排除A项;受当时历史和地理条件限制,印
第安文明之间并不存在密切交流,且玛雅文明远早于阿兹特克文
明和印加文明,排除B项;印第安文明早于欧洲文明,“同步发
展”说法错误,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1年,美国的考古学家海勒姆·宾厄姆重新发现了失落的
印加古城马丘比丘,随后人们在高山深谷中发现了一条通往马丘
比丘的印加古道,其工程之宏伟令目击者惊叹不已。探险者们在
巨石墙下、丛林深处、急流狭谷和茫茫沙漠上发现了一条又一条
这样的古道。古印加人劈山开道,逢水架桥,他们修建的古道联
结起来竟然有1.8万千米长,构成了贯通南北四千里疆土、四通
八达的道路网。主干道皆以石块铺设,宽度可容8名骑手并驾齐
驱。大道上每隔三四千米就设置一个驿站,信使就在那里时刻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拉丁美洲文明之路》等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有关古代印加文明的合理推论,并结合所学
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
谨,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推论:古代印加文明曾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命,以远处海螺声为号,用接力形式传递国王下达的命令和各项
重要信息。 ——摘编自董经胜、林被甸《冲突与融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论述:12世纪,印加人建立了国家,13世纪时,印加帝国逐渐崛
起,并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发展到鼎盛。从国家内部结构来说,
国王是最高统治者,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土地等社会资
源也归国家所有,这是印加古道得以修建的重要保障。印加帝国
将地方划分为四大行政区,并且设置各级官吏,便于加强对地方
的控制。完善的道路系统的设置,便于政府传递命令,调动军
队,进而加强对人口的控制,维护地方的稳定,这也是印加古道
得以修建的重要动机。
总之,印加古道是在集权体制下修建的,是印加帝国政治、经济
制度发展的集中体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根据材料“构成了贯通南北四千里疆土、四通八达的道路
网”“大道上每隔三四千米就设置一个驿站,信使就在那里时刻
待命,以远处海螺声为号,用接力形式传递国王下达的命令和各
项重要信息”可得出推论“古代印加文明曾建立印加帝国中央集
权体制”。论述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印加帝国建立发展、政
治特点、统治措施,来证明中央集权体制。最后进行总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