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二) 中古时期的世界(课件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二) 中古时期的世界(课件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1 08:16:35

文档简介

单元质量检测(二) 中古时期的世界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中世纪的西欧庄园法庭主要维护领主的利益,如某个村民因“从领主的池塘中捉了条鱼”而被罚“向领主上交6倍于此的鱼”,但当领主过度盘剥农民时,农民便利用庄园法庭来反抗领主,伸张共同体的精神和原则。这说明西欧庄园法庭(  )
A.对农奴进行残酷剥削
B.拥有独立的司法权力
C.巩固了封君封臣制度
D.维护庄园的社会秩序
2.下面是14世纪英国议会的一则令状。该令状表明当时(  )
A.英国国王在国家政权中处于主导地位
B.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C.英国摆脱了天主教会的控制
D.议会维护国王与贵族的利益
3.中世纪西欧大学生的生活既艰苦又愉快。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余,还有唱歌、跳舞、击剑和打球等活动。据此可知,中世纪西欧大学(  )
A.推动城市兴起
B.关注人的发展
C.摆脱教会控制
D.强化国王权力
4.恩格斯曾这样评价罗马法:“在罗马法中,凡是中世纪后期的市民阶级还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都已经有了现成的了。”这反映了罗马法(  )
A.为近代欧洲国家的立法奠定了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改变欧洲历史发展的方向
5.伊凡四世时期,建立了按部门进行管理的专门机构——衙门,还设立了一些专门管理某些地缘的衙门。地方等级自治机构应当服从衙门的领导和监督。这说明,当时俄罗斯(  )
A.建立了统一国家 B.消除了地方割据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打击了贵族势力
6.历史学家彼得·佛兰科潘称阿拉伯帝国都城巴格达是一座“豪华镀金装饰的、悬挂着华丽挂毯和丝绸锦缎的殿堂之都”。巴格达被称为“殿堂之都”的理由是(  )
A.巴格达的建筑豪华优美
B.海陆贸易发达经济繁荣
C.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重视法律建设维护统治
7.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在中央政府一定程度的委任之下,帝国内少数群体以民族、社会或宗教特征形成了独特的社群,获准在国家的框架之内管理自身事务,从而可以保存他们各自的特征,和谐共存。据此可知,奥斯曼帝国(  )
A.推动了东西方的贸易沟通
B.政治统治具有一定的包容性
C.缓和了东西方的宗教矛盾
D.强大取决于独特的地理位置
8.笈多帝国时期,国王常向婆罗门、佛教寺院、印度教神庙赠送大量的土地。当时,佛教受印度教的影响,演化出一种新的形式——大乘佛教,与传统佛教相比,大乘佛教约束较少。这从侧面反映了笈多帝国(  )
A.宗教政策较为宽松  B.佛教势力十分衰弱
C.各种宗教融为一体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9.“御家人”制度是古代日本的一种制度,将军确保“御家人”的领地私有权不受侵害,并给其发放领地证,作为回报,“御家人”须为将军提供种种劳务与军役。“御家人”制度体现了(  )
A.中华文明的影响 B.幕府政治的特点
C.庄园经济的衰退 D.中央集权的强大
10.10世纪初,新罗人建立统一政权,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广为传播儒学经典与辞章之学。这表明(  )
A.中国文化深刻影响朝鲜的发展
B.朱熹思想在朝鲜影响广泛
C.朝贡贸易推动朝鲜向中国学习
D.朝鲜王朝仿效唐朝的制度
11.非洲是古代农业一个重要的发生地,西非居民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以下最能够提供有力证据的是(  )
A.农业产生和发展示意图
B.当地发现的农作物遗存
C.非洲留下来的古代传说
D.《非洲文明史》的记载
12.据记述,古代马里王国的重要城市廷巴克图,学校林立,有多处图书馆,许多法官、医生和教师,学者云集,他们都从帝王那里领取高薪。在这座城市里,贩卖书籍比其他任何生意都更赚钱。材料反映出马里王国(  )
A.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
B.对文化教育缺乏规范的管理
C.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D.积极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
13.10世纪,阿拉伯历史学家马苏迪在其著作《黄金草原》中,记述了苏法拉的黄金交易情况,苏法拉是古代津巴布韦的重要港口城市。这可用来研究(  )
A.阿拉伯帝国对东非经济掠夺
B.南部非洲文明的商业交易
C.西部非洲港口城市发展状况
D.津巴布韦沦为阿拉伯附庸
14.据史料记载,阿兹特克人的学前教育在家中完成,10岁到15岁进入公共学堂学习,由氏族酋长监督;学校种类多样,主要有平民学堂、女子学堂、贵族神学院、音乐学院以及神庙的修道室等。据此可知,阿兹特克人的教育(  )
A.鼓励人的全面多元发展
B.注重平等、民主意识的灌输
C.形成了全民参与的体系
D.以维持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
15.14、15世纪南部非洲最强盛的国家是(  )
A.阿克苏姆王国 B.摩加迪沙
C.马里 D.津巴布韦
16.观察下列图片,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B.所代表的区域文明均来自大河流域
C.所代表的区域文字具有同源性
D.反映了世界各地文明发展是一脉相承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1—15世纪,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一种城市特许状,它是国王或领地主人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证书。下表为部分特许状的内容。
颁发者 内容
[英]不列特尔市 任何个人来到这个市镇,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领主的追捕
[英]亨利一世 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
[英]亨利二世 我保证我所有的沃灵福德市民在我的整个英格兰和诺曼底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并且无论他们在哪里……
[英]理查德一世 市民们拥有每周在工作日的时间内举办一次市场的权利,并且享有所有的自由权利和免关税权
[法]威廉·克里托伯爵 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税和封建劳役,如骑士税和诉讼税,城堡驻军的非正当勒索、税金及封建人头税
[法]特尔瓦伯爵亨利 手艺工匠和商人每年交纳一笔定额地租,即有权在市内居住和包租郊区农田,亦有权自由出售房屋、葡萄和租地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根据材料,概括城市特许状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市特许状给西欧社会带来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君士坦丁堡城内,来自东方的丝绸和黑海北部各草原民族的商品进入,珍贵的丝质服装、土著纺织品、首饰珠宝、梳柔毛皮、皮革等调剂着新罗马贵族们的口味。查士丁尼一世派人成功地从中国获取育蚕制丝的秘密,在君士坦丁堡建立起国家控制的丝绸生产,使之逐渐成为拜占庭帝国最兴盛的手工业。“黄金角”沿河地带的巨大商业区汇集着全国各地的商品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珍奇货物,各种肤色的商贾身着各国服装来来往往,人们用各种语言进行交易。
——摘编自陈志强《古罗马的文明传承——千年明珠“新罗马”君士坦丁堡》
材料二 8世纪中期至9世纪,在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和马蒙执政时,扩建巴格达城,使该城进入全盛时期,成为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和宗教中心。经济繁荣,交通四通八达,商贾辐辏云集,市场店铺林立,并设有专卖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市场。830年,哈里发马蒙在巴格达创建国家学术研究机构“智慧之宫”,聚集不同民族及宗教信仰的著名学者,将希腊、波斯、印度等国的古典著作加以收藏、整理并翻译成阿拉伯文。
——摘编自何新《巴格达城曾经的辉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君士坦丁堡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巴格达城市发展的原因及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古代世界相对孤立闭塞的状况下……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逐渐出现较多的交往。正是由于这些交流,儒家文化、印度文化、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文化都在向外扩散。
根据材料并结合文明交往的方式举两个例子,并说明理由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玛雅文明的成就及衰落的原因
材料一 玛雅人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他们观测天象,制定了精确的历法。……玛雅文字被视作神的创造,使用文字的权利均为祭司垄断。……尤其是他们的建筑工程已达到了古代世界很高的水平。
——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一度被人类的英雄主义所征服的执拗不驯的大自然挣脱了束缚,导致曾经是文明的家园……又恢复到了旧有的宇宙洪荒状态。……这些废墟非常雄辩地告诉我们,玛雅文明的创造者们当年成功地发起的那场与自然环境的斗争是多么激烈。
——汤因比《历史研究》
材料三 当玛雅文明达到鼎盛的时候,迅速增加的人口超过了农业所能保障的极限……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神权政治所能寻求的,不可能是科学的解决办法,而只是更虔诚地膜拜神灵。于是,更多的神庙出现在玛雅的土地上,更多耗费民力的宗教仪式频繁地举行。在这种恶性循环当中……玛雅的辉煌成为历史的陈迹。
——杭侃《玛雅文明:文明的另一种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玛雅文明的主要成就。(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汤因比分析玛雅文明衰落的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材料三对玛雅文明的衰落作出了何种不同的解释?(8分)
单元质量检测(二) 中古时期的世界
1.D 中世纪西欧庄园法庭主要维护领主利益,但农民也可利用庄园法庭一定程度限制领主的专权,维护庄园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D项正确;庄园法庭在维护领主利益同时也有维护农民权益的一面,排除A项;材料未强调庄园法庭司法权力的独立性,排除B项;庄园法庭与封君封臣制度无关,排除C项。
2.A 议会是由英国国王召开,而且未经国王允许,教士、贵族和法官不得擅自离开议会,这表明在议会中国王处于主导地位,故选A项; 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议会才逐步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而材料中的时间是14世纪,排除B项;英国在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才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与材料时间14世纪不符,排除C项;议会除了贵族、教士参与外还有市民参与,这表明议会在一定程度上还维护市民的权益,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西欧大学生不仅在学习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余,还有唱歌、跳舞、击剑和打球等活动。由此可见中世纪西欧大学既关注学科的实用性,还关注人的自身发展,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城市兴起,排除A项;中世纪大学未摆脱教会控制,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强化国王权力,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可知,罗马法的司法精神和法律原则为近代欧洲国家的立法奠定了基础,故选A项;罗马法对近代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抽象的法律精神和法治原则,排除B项;罗马法维护的是罗马的奴隶主贵族制和君主制,排除C项;罗马法只能影响欧洲历史发展的方向,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可知,伊凡四世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即强化了中央集权,故选C项;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之后沙皇伊凡四世加强中央集权,材料反映沙皇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消除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提到中央在地方设立机构,而没有涉及贵族势力,排除D项。
6.B 巴格达成为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和宗教中心,经济繁荣,交通四通八达,商贾云集,市场店铺林立,并设有专卖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的市场,海陆贸易发达经济繁荣,故被称为“殿堂之都”,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繁荣,与建筑无关,排除A项;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7.B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政策较为开明,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其管理灵活,说明政治统治具有一定的包容性,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政策,无法得出东西方贸易沟通状况,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得出对东西方宗教的影响,排除C项;地理位置是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D项。
8.A 当时各种宗教并存,互相影响,教义较自由,这从侧面反映出帝国宗教政策较为宽松,故选A项;从材料看不出佛教势力衰弱和各种宗教合一,排除B、C两项;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排除D项。
9.B “御家人”是日本镰仓幕府时代与将军直接保持主从关系的武士。“御家人”制度指将军确保“御家人”的领地私有权不受侵害,并给其发放领地证,作为回报,“御家人”须为将军提供种种劳务与军役。“御家人”制度体现了幕府政治的特点,故选B项;“御家人”制度没有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排除A项;庄园经济存在于西欧中世纪,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
10.A 材料“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广为传播儒学经典与辞章之学”体现的是中国政治文化对朝鲜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与朱熹思想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朝贡贸易,排除C项;D项说法仅是材料的一面,排除。
11.B 据所学知识可知,最具说服力的是实物史料,非洲当地发现的农作物遗存最能证明非洲是古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的发生地,西非居民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故选B项;示意图、传说、文献都有史料价值,但与发现农作物遗存的实物史料相比,不是最有利证据,排除A、C、D三项。
12.C 古代马里王国的重要城市廷巴克图,有很多学校、图书馆,学者、医生、法官受到礼遇,可见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故选C项;A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排除;B项曲解了材料含义,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
13.B 津巴布韦是南非的国家,因此材料中有关“黄金交易”的内容可用于研究当时南部非洲文明的商品交易的情况,B项正确;津巴布韦是南非国家,而不是东非、西非,排除A、C两项;材料不能说明津巴布韦成为附庸,排除D项。
14.A 根据材料可知,当时阿兹特克人的教育倡导全面多元的发展理念,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民主,也不能说明是全民参与,排除B、C两项;从材料看不出阿兹特克人的教育是为了维持社会正常运行,排除D项。
15.D 班图人建立津巴布韦文明,11世纪末,建立津巴布韦国家,14-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它统治之下,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材料,排除。
16.A 甲骨文是中国商朝的文字,圣书字是古埃及的文字,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文字,玛雅文字由古代美洲玛雅人创立,不同地区不同的文字反映了不同的文明,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故选A项;玛雅文字不是大河流域的文明,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不同的区域文字具有同源性,排除C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17.(1)主要内容:确认市民身份的自由;明确城市享有一定的司法和行政管理权;保障人身安全;一定的贸易自由权;废除封建赋役;确定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
特点:颁发主体为上层贵族或教会人员;涉及领域广;是封建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法律效力。
(2)促进城市自治;一定程度保障了城市的基本制度和市民的基本权利;促进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王权的强化;有利于西欧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任何个人来到这个市镇,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领主的追捕”可知其确认市民身份的自由;据材料“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可知明确城市享有一定的司法和行政管理权;据材料“举办一次市场的权利,并且享有所有的自由权利和免关税权”可知明确一定的贸易自由权;据材料“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税和封建劳役”可知废除封建赋役;据材料“手艺工匠和商人每年交纳一笔定额地租,即有权在市内居住和包租郊区农田,亦有权自由出售房屋、葡萄和租地”可知确定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一种城市特许状,它是国王或领地主人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证书”可知颁发主体为上层贵族或教会人员;从颁发特许状的内容可以看出涉及人身、司法、行政、贸易、土地使用等各个方面,可知其涉及领域广;其颁布的对象是封建社会的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可知其是封建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从颁发者是国王或领地主人,可知其具有法律效力。第(2)问,据材料“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可知促进城市自治;据材料“我保证我所有的沃灵福德市民在我的整个英格兰和诺曼底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领主的追捕”,可知一定程度保障了城市的基本制度和市民的基本权利;据材料“市民们拥有每周在工作日的时间内举办一次市场的权利,并且享有所有的自由权利和免关税权”可知促进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税和封建劳役”可知其削弱了封建势力,有利于西欧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这些城市特许状是由国王或领地主人颁布的并具有法律效力,可知其推动了王权的强化。
18.(1)表现:商品种类丰富;手工业兴盛;商业区繁荣;商人众多;成为国际商品聚集地。
(2)原因:政府重视城市建设;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展;汇集众多优秀人才。
影响:促进了东西方经济的交流;融合了东西方文化,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知,商品种类丰富;手工业兴盛;商业区繁荣,商人众多,成为国际商品聚集地。第(2)问,根据材料二可知,政府重视城市建设;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展;汇集众多优秀人才。影响: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的交流,融合了东西方文化,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9.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进一步扩大,各文明国家之间的交往冲突不断。人类文明交往的方式主要有经贸往来、军事征服、人口迁移等。
经贸往来:汉武帝时,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中国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自此丝绸之路就成了欧亚古代商业贸易的主要路线,并且成了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
古代阿拉伯人热衷于商业活动。阿拉伯帝国极盛时期,包括了古代文明较为发达的几个重要地区,如两河流域、埃及和波斯帝国等。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经由阿拉伯人传至欧洲;阿拉伯人又将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的数字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称之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通过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传播了各民族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往来的使者。
军事征服: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亚历山大东征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双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许多希腊人移民到了西亚,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同时西方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经这一途径,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获得了直接交流和融合的机会。亚历山大东征开启了一个希腊化时代。
罗马帝国发动多次对外侵略扩张战争,疆域不断扩大,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罗马帝国的扩张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拉丁语、拉丁文字,为后来的欧洲民族语言打下了基础;传播了基督教,使基督教传出欧洲;颁布了法律,罗马法中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进一步扩大,各文明国家之间的交往冲突不断。结合所学可知人类文明交往的方式主要有经贸往来、军事征服、人口迁移等。根据所学,可从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古代阿拉伯人促进东西方交流、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扩张等角度进行阐述古代世界的文明交流与交往。
20.(1)主要成就:制定了精确的历法;发明了独特的文字;修筑壮观的金字塔。
(2)角度:自然因素(大自然的报复)。
说明:环境变迁;气候干旱。
不同解释:人口膨胀突破农业保障的极限;频繁的宗教活动严重耗费民力。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他们观测天象,制定了精确的历法”得出制定了精确的历法;根据材料一“玛雅文字被视作神的创造,使用文字的权利均为祭司垄断”得出发明了独特的文字;根据材料一“尤其是他们的建筑工程已达到了古代世界很高的水平”得出修筑壮观的金字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这些废墟非常雄辩地告诉我们,玛雅文明的创造者们当年成功地发起的那场与自然环境的斗争是多么激烈”得出自然因素(大自然的报复)。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玛雅文明的创造者们当年成功地发起的那场与自然环境的斗争是多么激烈”得出环境变迁;气候干旱等。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三“当玛雅文明达到鼎盛的时候,迅速增加的人口超过了农业所能保障的极限”得出人口膨胀突破农业保障的极限;根据材料三“于是,更多的神庙出现在玛雅的土地上,更多耗费民力的宗教仪式频繁地举行。在这种恶性循环当中……玛雅的辉煌成为历史的陈迹”得出频繁的宗教活动严重耗费民力。
4 / 4(共56张PPT)
单元质量检测(二)
中古时期的世界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中世纪的西欧庄园法庭主要维护领主的利益,如某个村民因“从领
主的池塘中捉了条鱼”而被罚“向领主上交6倍于此的鱼”,但当
领主过度盘剥农民时,农民便利用庄园法庭来反抗领主,伸张共
同体的精神和原则。这说明西欧庄园法庭(  )
A. 对农奴进行残酷剥削
B. 拥有独立的司法权力
C. 巩固了封君封臣制度
D. 维护庄园的社会秩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中世纪西欧庄园法庭主要维护领主利益,但农民也可利
用庄园法庭一定程度限制领主的专权,维护庄园社会秩序的正常
运转,D项正确;庄园法庭在维护领主利益同时也有维护农民权益
的一面,排除A项;材料未强调庄园法庭司法权力的独立性,排除
B项;庄园法庭与封君封臣制度无关,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下面是14世纪英国议会的一则令状。该令状表明当时(  )
A. 英国国王在国家政权中处于主导地位
B. 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C. 英国摆脱了天主教会的控制
D. 议会维护国王与贵族的利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议会是由英国国王召开,而且未经国王允许,教士、贵
族和法官不得擅自离开议会,这表明在议会中国王处于主导地位,
故选A项; 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议会才逐步成为国家最高权
力机关,而材料中的时间是14世纪,排除B项;英国在16世纪宗教
改革以后才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与材料时间14世纪不符,排除C
项;议会除了贵族、教士参与外还有市民参与,这表明议会在一定
程度上还维护市民的权益,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 中世纪西欧大学生的生活既艰苦又愉快。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与专
业课程之余,还有唱歌、跳舞、击剑和打球等活动。据此可知,中
世纪西欧大学(  )
A. 推动城市兴起 B. 关注人的发展
C. 摆脱教会控制 D. 强化国王权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西欧大学生不仅在学习基础课程
与专业课程之余,还有唱歌、跳舞、击剑和打球等活动。由此可见
中世纪西欧大学既关注学科的实用性,还关注人的自身发展,故选
B项;材料未涉及城市兴起,排除A项;中世纪大学未摆脱教会控
制,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强化国王权力,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 恩格斯曾这样评价罗马法:“在罗马法中,凡是中世纪后期的市民
阶级还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都已经有了现成的了。”这反映了
罗马法(  )
A. 为近代欧洲国家的立法奠定了基础
B. 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 不断改变欧洲历史发展的方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罗马法的司法精神和法律原则为近代欧
洲国家的立法奠定了基础,故选A项;罗马法对近代欧洲社会发展
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抽象的法律精神和法治原则,排除B项;罗马法
维护的是罗马的奴隶主贵族制和君主制,排除C项;罗马法只能影
响欧洲历史发展的方向,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 伊凡四世时期,建立了按部门进行管理的专门机构——衙门,还设
立了一些专门管理某些地缘的衙门。地方等级自治机构应当服从衙
门的领导和监督。这说明,当时俄罗斯(  )
A. 建立了统一国家 B. 消除了地方割据
C. 强化了中央集权 D. 打击了贵族势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伊凡四世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即
强化了中央集权,故选C项;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
一国家建立,之后沙皇伊凡四世加强中央集权,材料反映沙皇加强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消除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
材料提到中央在地方设立机构,而没有涉及贵族势力,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 历史学家彼得·佛兰科潘称阿拉伯帝国都城巴格达是一座“豪华镀
金装饰的、悬挂着华丽挂毯和丝绸锦缎的殿堂之都”。巴格达被称
为“殿堂之都”的理由是(  )
A. 巴格达的建筑豪华优美
B. 海陆贸易发达经济繁荣
C.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 重视法律建设维护统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巴格达成为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和宗
教中心,经济繁荣,交通四通八达,商贾云集,市场店铺林立,并
设有专卖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的市场,海陆贸易发达经济繁荣,
故被称为“殿堂之都”,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繁荣,与建
筑无关,排除A项;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成为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D项材料没
有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 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在中央政府一定程度的委任之下,帝国内少
数群体以民族、社会或宗教特征形成了独特的社群,获准在国家的
框架之内管理自身事务,从而可以保存他们各自的特征,和谐共
存。据此可知,奥斯曼帝国(  )
A. 推动了东西方的贸易沟通
B. 政治统治具有一定的包容性
C. 缓和了东西方的宗教矛盾
D. 强大取决于独特的地理位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政策较为开明,给
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其管理灵活,说明政治统治具有一定的包容
性,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政策,无法得出东
西方贸易沟通状况,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得出对东西方宗教的影
响,排除C项;地理位置是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
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 笈多帝国时期,国王常向婆罗门、佛教寺院、印度教神庙赠送大量
的土地。当时,佛教受印度教的影响,演化出一种新的形式——大
乘佛教,与传统佛教相比,大乘佛教约束较少。这从侧面反映了笈
多帝国(  )
A. 宗教政策较为宽松 B. 佛教势力十分衰弱
C. 各种宗教融为一体 D.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当时各种宗教并存,互相影响,教义较自由,这从侧面
反映出帝国宗教政策较为宽松,故选A项;从材料看不出佛教势力
衰弱和各种宗教合一,排除B、C两项;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排
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 “御家人”制度是古代日本的一种制度,将军确保“御家人”的领
地私有权不受侵害,并给其发放领地证,作为回报,“御家人”须
为将军提供种种劳务与军役。“御家人”制度体现了(  )
A. 中华文明的影响 B. 幕府政治的特点
C. 庄园经济的衰退 D. 中央集权的强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御家人”是日本镰仓幕府时代与将军直接保持主从关
系的武士。“御家人”制度指将军确保“御家人”的领地私有权不
受侵害,并给其发放领地证,作为回报,“御家人”须为将军提供
种种劳务与军役。“御家人”制度体现了幕府政治的特点,故选B
项;“御家人”制度没有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排除A项;庄园经
济存在于西欧中世纪,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中央集权无
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 10世纪初,新罗人建立统一政权,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分
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广为传播儒学
经典与辞章之学。这表明(  )
A. 中国文化深刻影响朝鲜的发展
B. 朱熹思想在朝鲜影响广泛
C. 朝贡贸易推动朝鲜向中国学习
D. 朝鲜王朝仿效唐朝的制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分为十道,推行土地
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广为传播儒学经典与辞章之学”
体现的是中国政治文化对朝鲜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与朱熹思想
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朝贡贸易,排除C项;D项说法仅是
材料的一面,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 非洲是古代农业一个重要的发生地,西非居民培育出了甜高粱、
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以下最能够提供有力证据的是(  )
A. 农业产生和发展示意图
B. 当地发现的农作物遗存
C. 非洲留下来的古代传说
D. 《非洲文明史》的记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最具说服力的是实物史料,非洲当
地发现的农作物遗存最能证明非洲是古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的发生
地,西非居民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故选
B项;示意图、传说、文献都有史料价值,但与发现农作物遗存
的实物史料相比,不是最有利证据,排除A、C、D三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 据记述,古代马里王国的重要城市廷巴克图,学校林立,有多处
图书馆,许多法官、医生和教师,学者云集,他们都从帝王那里
领取高薪。在这座城市里,贩卖书籍比其他任何生意都更赚钱。
材料反映出马里王国(  )
A. 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
B. 对文化教育缺乏规范的管理
C. 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D. 积极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古代马里王国的重要城市廷巴克图,有很多学校、图
书馆,学者、医生、法官受到礼遇,可见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
展,故选C项;A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排除;B项曲解了材料含
义,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 10世纪,阿拉伯历史学家马苏迪在其著作《黄金草原》中,记述
了苏法拉的黄金交易情况,苏法拉是古代津巴布韦的重要港口城
市。这可用来研究(  )
A. 阿拉伯帝国对东非经济掠夺
B. 南部非洲文明的商业交易
C. 西部非洲港口城市发展状况
D. 津巴布韦沦为阿拉伯附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津巴布韦是南非的国家,因此材料中有关“黄金交易”
的内容可用于研究当时南部非洲文明的商品交易的情况,B项正
确;津巴布韦是南非国家,而不是东非、西非,排除A、C两项;
材料不能说明津巴布韦成为附庸,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 据史料记载,阿兹特克人的学前教育在家中完成,10岁到15岁进
入公共学堂学习,由氏族酋长监督;学校种类多样,主要有平民
学堂、女子学堂、贵族神学院、音乐学院以及神庙的修道室等。
据此可知,阿兹特克人的教育(  )
A. 鼓励人的全面多元发展
B. 注重平等、民主意识的灌输
C. 形成了全民参与的体系
D. 以维持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当时阿兹特克人的教育倡导全面多元
的发展理念,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民主,也不能说明是全民参
与,排除B、C两项;从材料看不出阿兹特克人的教育是为了维持
社会正常运行,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 14、15世纪南部非洲最强盛的国家是(  )
A. 阿克苏姆王国 B. 摩加迪沙
C. 马里 D. 津巴布韦
解析: 班图人建立津巴布韦文明,11世纪末,建立津巴布韦国
家,14—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
入它统治之下,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材料,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 观察下列图片,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A. 反映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B. 所代表的区域文明均来自大河流域
C. 所代表的区域文字具有同源性
D. 反映了世界各地文明发展是一脉相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甲骨文是中国商朝的文字,圣书字是古埃及的文字,
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文字,玛雅文字由古代
美洲玛雅人创立,不同地区不同的文字反映了不同的文明,体现
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故选A项;玛雅文字不是大河流域的
文明,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不同的区域文字具有同源性,排
除C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1—15世纪,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一种城市特许状,它是
国王或领地主人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证书。
下表为部分特许状的内容。
颁发者 内容
[英]不列特尔市 任何个人来到这个市镇,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领主的追捕
[英]亨利
一世 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
长,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颁发者 内容
[英]亨利二世 我保证我所有的沃灵福德市民在我的整个英格兰和诺曼底
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并且无论他们在哪里……
[英]理查德一世 市民们拥有每周在工作日的时间内举办一次市场的权利,
并且享有所有的自由权利和免关税权
[法]威廉· 克里托伯爵 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税和封建劳役,如骑士税和诉讼税,
城堡驻军的非正当勒索、税金及封建人头税
[法]特尔瓦伯爵亨利 手艺工匠和商人每年交纳一笔定额地租,即有权在市内居住和包租郊区农田,亦有权自由出售房屋、葡萄和租地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概括城市特许状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特点。
(8分)
答案: 主要内容:确认市民身份的自由;明确城市享有一定的司法和行政管理权;保障人身安全;一定的贸易自由权;废除封建赋役;确定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
特点:颁发主体为上层贵族或教会人员;涉及领域广;是封
建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法律效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任何个人来到这个市镇,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领主的追捕”可知其确认市民身份的自由;据材料“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可知明确城市享有一定的司法和行政管理权;据材料“举办一次市场的权利,并且享有所有的自由权利和免关税权”可知明确一定的贸易自由权;据材料“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税和封建劳役”可知废除封建赋役;据材料“手艺工匠和商人每年交纳一笔定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地租,即有权在市内居住和包租郊区农田,亦有权自由出售房屋、葡萄和租地”可知确定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一种城市特许状,它是国王或领地主人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证书”可知颁发主体为上层贵族或教会人员;从颁发特许状的内容可以看出涉及人身、司法、行政、贸易、土地使用等各个方面,可知其涉及领域广;其颁布的对象是封建社会的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可知其是封建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从颁发者是国王或领地主人,可知其具有法律效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市特许状给西欧社会带
来的影响。(6分)
答案: 促进城市自治;一定程度保障了城市的基本制
度和市民的基本权利;促进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王权
的强化;有利于西欧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据材料“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可知促进城市自治;据材料“我保证我所有的沃灵福德市民在我的整个英格兰和诺曼底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领主的追捕”,可知一定程度保障了城市的基本制度和市民的基本权利;据材料“市民们拥有每周在工作日的时间内举办一次市场的权利,并且享有所有的自由权利和免关税权”可知促进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税和封建劳役”可知其削弱了封建势力,有利于西欧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这些城市特许状是由国王或领地主人颁布的并具有法律效力,可知其推动了王权的强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君士坦丁堡城内,来自东方的丝绸和黑海北部各草原民族
的商品进入,珍贵的丝质服装、土著纺织品、首饰珠宝、梳柔毛皮、
皮革等调剂着新罗马贵族们的口味。查士丁尼一世派人成功地从中国
获取育蚕制丝的秘密,在君士坦丁堡建立起国家控制的丝绸生产,使
之逐渐成为拜占庭帝国最兴盛的手工业。“黄金角”沿河地带的巨大
商业区汇集着全国各地的商品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珍奇货物,各种肤色
的商贾身着各国服装来来往往,人们用各种语言进行交易。
——摘编自陈志强《古罗马的文明传承——千年
明珠“新罗马”君士坦丁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8世纪中期至9世纪,在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和马蒙执政时,
扩建巴格达城,使该城进入全盛时期,成为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
济、贸易、文化和宗教中心。经济繁荣,交通四通八达,商贾辐辏云
集,市场店铺林立,并设有专卖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市场。830
年,哈里发马蒙在巴格达创建国家学术研究机构“智慧之宫”,聚集
不同民族及宗教信仰的著名学者,将希腊、波斯、印度等国的古典著
作加以收藏、整理并翻译成阿拉伯文。
——摘编自何新《巴格达城曾经的辉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君士坦丁堡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
答案: 表现:商品种类丰富;手工业兴盛;商业区繁荣;
商人众多;成为国际商品聚集地。
解析: 根据材料一可知,商品种类丰富;手工业兴盛;商
业区繁荣,商人众多,成为国际商品聚集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巴格达城市发展的原因及影
响。(8分)
答案: 原因:政府重视城市建设;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
展;汇集众多优秀人才。
影响:促进了东西方经济的交流;融合了东西方文化,促进了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根据材料二可知,政府重视城市建设;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展;汇集众多优秀人才。影响: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的交流,融合了东西方文化,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古代世界相对孤立闭塞的状况下……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
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逐渐出现较多的交往。正是由于这些
交流,儒家文化、印度文化、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阿拉伯文化、伊
斯兰文化都在向外扩散。
根据材料并结合文明交往的方式举两个例子,并说明理由展开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进一步扩大,各文明国家之间的交往
冲突不断。人类文明交往的方式主要有经贸往来、军事征服、人
口迁移等。
经贸往来:汉武帝时,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中国的使者、商人接踵
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织品,从长安
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
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自此丝绸之路就成了欧亚古代商业贸易
的主要路线,并且成了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古代阿拉伯人热衷于商业活动。阿拉伯帝国极盛时期,包括了古代文
明较为发达的几个重要地区,如两河流域、埃及和波斯帝国等。中国
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经由阿拉伯人传至欧洲;阿拉伯人
又将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的数字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
化,称之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通过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传播了
各民族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往来的使者。
军事征服: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亚历山大东
征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双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许多希
腊人移民到了西亚,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同时西方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经这一途径,希腊文化与东
方文化获得了直接交流和融合的机会。亚历山大东征开启了一个希腊
化时代。
罗马帝国发动多次对外侵略扩张战争,疆域不断扩大,建立了一个横
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罗马帝国的扩张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
流,创造了拉丁语、拉丁文字,为后来的欧洲民族语言打下了基础;
传播了基督教,使基督教传出欧洲;颁布了法律,罗马法中所蕴含的
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
价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进一步扩大,各文明国家
之间的交往冲突不断。结合所学可知人类文明交往的方式主要有经贸
往来、军事征服、人口迁移等。根据所学,可从汉代丝绸之路的开
通、古代阿拉伯人促进东西方交流、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扩张等
角度进行阐述古代世界的文明交流与交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玛雅文明的成就及衰落的原因
材料一 玛雅人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农业生产的
需要,他们观测天象,制定了精确的历法。……玛雅文字被视作
神的创造,使用文字的权利均为祭司垄断。……尤其是他们的建
筑工程已达到了古代世界很高的水平。
——王斯德《世界通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一度被人类的英雄主义所征服的执拗不驯的大自然挣脱
了束缚,导致曾经是文明的家园……又恢复到了旧有的宇宙洪荒
状态。……这些废墟非常雄辩地告诉我们,玛雅文明的创造者们
当年成功地发起的那场与自然环境的斗争是多么激烈。
——汤因比《历史研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三 当玛雅文明达到鼎盛的时候,迅速增加的人口超过了
农业所能保障的极限……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神权政治所能
寻求的,不可能是科学的解决办法,而只是更虔诚地膜拜神
灵。于是,更多的神庙出现在玛雅的土地上,更多耗费民力的
宗教仪式频繁地举行。在这种恶性循环当中……玛雅的辉煌成
为历史的陈迹。
——杭侃《玛雅文明:文明的另一种模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主要成就:制定了精确的历法;发明了独特的
文字;修筑壮观的金字塔。
解析:根据材料一“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他们观测天象,制定了精确的历法”得出制定了精确的历法;根据材料一“玛雅文字被视作神的创造,使用文字的权利均为祭司垄断”得出发明了独特的文字;根据材料一“尤其是他们的建筑工程已达到了古代世界很高的水平”得出修筑壮观的金字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玛雅文明的主要成就。
(6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汤因比分析玛雅文明衰落的角度,并结合
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材料三对玛雅文明的衰落作出了何种不
同的解释?(8分)
答案: 角度:自然因素(大自然的报复)。
说明:环境变迁;气候干旱。
不同解释:人口膨胀突破农业保障的极限;频繁的宗教活动
严重耗费民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这些废墟非常雄辩地告诉我们,玛雅文明的创造者们当年成功地发起的那场与自然环境的斗争是多么激烈”得出自然因素(大自然的报复)。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玛雅文明的创造者们当年成功地发起的那场与自然环境的斗争是多么激烈”得出环境变迁;气候干旱等。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三“当玛雅文明达到鼎盛的时候,迅速增加的人口超过了农业所能保障的极限”得出人口膨胀突破农业保障的极限;根据材料三“于是,更多的神庙出现在玛雅的土地上,更多耗费民力的宗教仪式频繁地举行。在这种恶性循环当中……玛雅的辉煌成为历史的陈迹”得出频繁的宗教活动严重耗费民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感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